01.23 一个人想成事,”智仁勇”三要素,缺一不可

子曰:“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中国人所熟知的经典名句出自《论语》的较多,而这句当属于名句中的名句,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句话。

知者不忧”的“知”通“智”,在古代这两个字是可以互用的。“智仁勇”被后世儒家称为“三达德”,也就是至高无上的三种道德品行,后来成了读书人理想人格的一种追求。

一个人想成事,”智仁勇”三要素,缺一不可

大部分人对这句语录是不陌生的,在多数人的认知里,孔子的这句话也一点不晦涩难懂,比较容易一下子理解。习惯中我们这样解读这个名句:

聪明的人不迷惑,仁爱的人不忧虑,勇敢的人不畏惧。

这也是几千年来的唯一解读。可是,如果这个解读反复出现在脑海中,恰恰又有心思去琢磨一番,问题就出现了。这个问题就是:聪明的人当真就不会产生迷惑吗?心中有仁德的人就内心不会有忧虑吗?这个世界上真有一种勇者是无所畏惧的吗?

一个人想成事,”智仁勇”三要素,缺一不可

一旦产生了以上疑问,这个传统的解读本身就不再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反而会让人陷入迷惑。

也许会有人说,如果聪明人还有迷惑,那是因为他还不够聪明;如果仁德的人还有忧虑,那是因为还不够仁德的原因。同理,若心中还有畏惧,是因为还不够勇敢。这种一旦如果怎样,就是因为什么的反驳措辞,听上去也是有几分道理存在,可还是会给人带来难以言表的不爽,相信听者终会有些不服气。

一个人想成事,”智仁勇”三要素,缺一不可

的确,有一种智慧我们称之为大智慧,有一种爱称之为大爱,有一种勇敢称之为大无畏精神,可是也应知道,当一种精神追求一旦上升到“大”的层面,往往离大众也渐行渐远了,只是成了一个精神上的高标,从此与人间就不再有太多干系。道德也好,追求也好,境界也好,要说就像是鞋子,还是和脚的好,大了小了都不合适。

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呢?个人认为,孔子在这里谈到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不是一般道德上的说教,而是讲做成一件事情所必须具有的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就是“智仁勇”。

一个人想成事,”智仁勇”三要素,缺一不可

知者不惑,这里的“知”,指智慧,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作是聪明智慧?当然是不糊涂的人,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干什么的人。“知”在这里应当做“明白”、“清楚”(目标)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方向就不会迷惑。

仁者不忧,这里的“仁”,不是指仁德,而是作动词,指“行仁”,也就是说:行使仁义之道的人不会忧虑。为什么行使仁道的人就不会忧虑呢?《论语》中有一个章节就谈到这个问题,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

一个人想成事,”智仁勇”三要素,缺一不可

弟子司马牛请教孔子如何去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他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不是很明白,接着就又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称作君子了吗?”孔子的回答是:“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认为如果自己问心无愧,那就不会有忧虑也不会有恐惧。按照孔子的这一回答,我们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行使仁义之道因其是一件利人利己的高尚行为,由于做的人内心无私,为人坦荡,当然也就不会忧虑了。

在“知者不惑“和“仁者不忧”的基础上,才有了“勇者不惧”。“知者不惑”是讲有了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实现“仁道”;“仁者不忧”讲的是有了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以“仁义行事”;有了方向也有了方法,然后就是向着目标前进了。“勇者不惧”就是说有了承担道义的决心和方法之后,即便遇到困难阻隔,也不会停下脚步,这讲的是行动。

一个人想成事,”智仁勇”三要素,缺一不可

智仁勇”分别代表了方向、方法和行动,今天看来,这也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者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哪一个都必不可少。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孔子在这里讲的三句话,并不是单一的在谈道德境界,而是从自己的经验感悟出发,从达成抱负、实现使命的角度,做的一个极富见地的有关如何实现人生追求的总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