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卻不見其他國家支援?三大原因不容忽略

導言: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卻不見其它國家支援?從師出無名和利益角度,分析長平之戰,山東五國為何不援助趙國,三大原因不可忽略

戰國風雲,大國爭霸,小國遭殃,這個時代發生了無數次戰爭,其中最慘烈的戰爭當屬秦國與趙國之間的長平之戰;此戰可謂是趙國曆史上損失最為慘重的一場戰爭,真正的長平之戰爆發之前,秦國與趙國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對峙,在這三年當中,趙國基本上消耗了國內變法以來所積蓄的力量,本身它對於經濟發展和行政運行就不是非常的良好,長期的對峙更是拖垮它的國內發展。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卻不見其他國家支援?三大原因不容忽略

戰爭爆發之後,趙括又不敵武安君白起,趙國的軍事實力也是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四十多萬趙軍被殲滅,其中20多萬降卒被坑殺,趙國在軍事實力方面再也無法與秦國相提並論的諸侯強國,這個國家幾乎一夜之間度過了由盛轉衰的轉折。

趙國原本是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它在軍事方面的強盛給山東六國很大的支撐,也是六國能夠對戰秦軍的底氣,可是當趙國在長平之戰當中失敗之後,山東六國的實力也是大幅度降低,在抗擊秦軍的方面也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趙國是抗秦主力,山東五國為何不幫助趙國?

按理來說,當趙國面對危機的時候,其它的五個國家應該不會坐視不理才對,畢竟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一旦趙國遭受巨大的打擊,那麼其它五個國家也不會好過,可是在真實的歷史事件當中,我們卻並沒有從長平之戰裡,看到其它的國家對於趙國的支援,這又是為什麼呢?

難道其它五個國家真的就不懼怕唇亡齒寒嗎?還是說它們對於趙國的軍事實力已經自信到了一種認為它可以單挑秦軍的地步了呢?我們今天就來重點的分析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為什麼在長平之戰當中並沒有看到有援軍來支援趙國?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卻不見其他國家支援?三大原因不容忽略

長平之戰,在道義趙國不佔理,師出無名

第一個原因,我們從戰爭爆發的起點來進行分析,事實上,長平之戰是一場比較偶然的戰爭,我們從戰爭的結果上來看趙國是受害國,在這場戰爭當中它所受到的損失也是最大的;人們總是會比較憐憫弱者,尤其是在看到趙國無辜的四十萬降卒被坑殺之後,人們對於它的同情自然也就多上許多,這導致許多人忽略了戰爭爆發的原因,也忽略了趙國是戰爭挑起者的這個事實。

  • 若非趙國搶佔秦國戰利品,秦國無意打一場長平之戰

其實秦國本身無意與趙國打一場長平之戰,畢竟趙國是山東六國當中軍事實力最為鼎盛的國家,進行了胡服騎射變法之後,具備了能夠與秦國一較高下的實力,在秦國並沒有萬全準備的時候,是並不想與這個國家硬碰硬的。

到了戰國中後期,秦國是孤身一人對抗山東六國,趙國的背後還有這幾個盟友,所以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秦國其實並不相與趙國死磕;或許是趙國高估了自身的實力,也低估了秦國發動戰爭的決心,所以它私自佔領了秦國的戰利品。

本來秦國在對戰韓國的戰爭當中收穫了十七座城池,在戰國時代,十七座城池所代表的土地面積還是不小的,對於一個國家來講也是有著重要意義的;秦國在戰場之上通過實打實的戰爭而收穫的土地,本身屬於自己國家的戰利品,換句話來講,在那樣弱肉強食的年代裡,這本身是秦國應得的。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卻不見其他國家支援?三大原因不容忽略

  • 韓國將割讓給秦國的城池,私自轉讓給趙國

可是當時的韓國是一個崇尚陰謀權術的國家,它並不想就這樣白白的將這些土地獻給秦國,所以,當時的守城將領馮亭,便私自決定將這些土地轉而獻給趙國,在這其中也不乏有禍水東引的念頭,畢竟如果秦國和趙國這兩個龐大的國家發生戰爭,那麼他​們自然是無暇它顧的,如此一來,韓國就很容易在這其中抽身而退。

所以,這十七座城池其實是一個燙手的山芋,趙國本身就不應該接受,可是它卻忽略了接受這些城池可能帶來的影響,不顧一切的插入到了秦國與韓國之間的紛爭當中,還私自佔領了原本屬於秦國的土地,這樣的事情放在哪一個諸侯國身上都是不能忍耐的。試想一下,通過一場死傷無數的戰爭所得來的土地,還沒來得及進行規劃就被其它國家不費一兵一卒的帶走了,哪一個國家能夠接受這樣的事實呢?

更何況這還是戰國中後期最為強盛的秦國,它自然不可能任由趙國吞併它的戰利品,由此才爆發了長平之戰。所以長平之戰其實是由趙國挑起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當中,趙國才是理虧的那一方,因此在那樣一個明面上講究師出有名的時代,趙國得不到援助也是很正常的。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卻不見其他國家支援?三大原因不容忽略

秦、趙兩國軍事實力最強,其他國家想消耗秦、趙實力

第二個原因,是其它的國家都希望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戰國時代,趙國和秦國是兩座軍事巔峰,它們兩個之間的爭鬥必然會同時拉低兩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消耗兩個國家的內部實力,很有可能在這場戰爭爆發之後同時進入發展的低谷。

如此一來,也就有利於去均衡整個戰國時代的實力,本身其它的國家就在秦國強大的壓力之下苦不堪言,它們自然希望有一個國家能夠去消耗秦國的內部實力,讓秦國不再有精力去壓迫它們,自然也就不會給予趙國援助。

  • 六國合縱有利可圖,都願意提供援助

事實上,我們綜合整個戰國時代發生的戰爭來看,任何一個國家想要提供援助,都是建立在有利可得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要麼它們能夠通過這場戰爭獲得相應的實際利益,要麼就是能夠通過這場戰爭,間接的保證自己國家的生存和發展。

比如說六國合縱的戰爭,合縱之所以能夠進行,是因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利可圖,一旦能夠消滅秦國,那麼它們就可以瓜分秦國的領土,以此來壯大自身的實力,就算是無法將秦國這個國家直接消滅,那麼如果拖垮秦國內部的發展,也能夠讓它們從秦國的壓力當中解放出來,讓它們有一個能夠安定發展的外部環境,不用再擔驚受怕。所以,合縱聯盟其實是一個巨大的蛋糕,每一個國家都可以分割品嚐,所以它們樂意去投入一部分精力和財物。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卻不見其他國家支援?三大原因不容忽略

  • 邯鄲之戰,為防止秦滅亡趙,山東五國派兵支援

再比如說,後來秦趙之間發生的邯鄲之戰,邯鄲之戰當中,其它的國家就沒有再袖手旁觀,沒有任由秦國將趙國滅亡,就是因為如果趙國一旦滅亡,那麼戰國時代的實力天平將會徹底地向秦國傾斜,而且失去了趙國的軍事實力的保障,其它國家的日子會更加的難過,所以保全趙國也就等同於保全它們自己。

因此,邯鄲之戰,山東五國不得不派兵進行支援;可是長平之戰並非如此,並不涉及到其它國家的切身利益,也不會危及其它國家的生死存亡,反而一旦出兵就會得罪秦國這個強大的國家。

所以說,進行援助這件事情不僅得不到利益還會受到損害,自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去淌這一渾水;因此它們只有作壁上觀,等待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那一天。而且,即使其它的國家想要進行支援,也需要時間。

在整個戰國時代,並不是說任何一個國家面對戰爭就能夠獲得支援,從君主之間進行交流到真正的發兵支援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而古代的交通又不是非常的通暢,在此之間,其實足以扭轉整個戰局。所以說,哪怕其它的國家有心去支援也並不能夠給予趙國及時的支持。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卻不見其他國家支援?三大原因不容忽略

兩國都沒想到長平之戰,戰果如此慘烈

第三個原因,其實無論是趙國還是其它的國家都沒想到長平之戰如此慘烈,那個時候秦國的統兵將領其實是王齕,王齕是白起的副將,在各國人眼中並不是一個難以應對的對手,更何況趙國還有李牧、廉頗等等的良將,所以並沒有將這場戰爭,當成是一場曠世大戰來看,而且白起在接任秦軍將領時,也是秘密進行的,其它國家並不知道秦國已經將這場戰爭當成是提前的滅國之戰來看了。

所以,趙王沒有像其它的國家求助,其它的國家也並沒有主動地提供任何支持;其實,後來人對於長平之戰的關注,並不在於它的戰果,也就是說,對於秦國和趙國到底誰勝誰負並不能夠吸引大家的過多目光。

許多後來人執著於分析長平之爭的原因,在於白起的長平殺降,在於二十多萬萬降卒被坑殺這件事。對於這樣的一件事,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爆發的,勝敗乃兵家常事,無論是趙國也好還是秦國也罷,都不可能做到在戰爭當中百戰百勝,所以當長平之戰失敗之後並沒有引起其它國家的過多關注。

畢竟在一個天下大爭的年代裡,又有哪個國家沒經歷過戰爭的失敗呢?可是當趙國失敗之後,二十多萬降卒被殺,損失四十五萬精兵,這件事卻是驚動了天下;人們雖然感到震驚卻並沒有辦法進行阻止,因為趙國的戰爭已經失敗,投降的軍隊如何處置只在秦軍將領的一念之間。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卻不見其他國家支援?三大原因不容忽略

我們並不是說白起的所作所為就是對的,只是弱肉強食的年代裡,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是不變的定理。所以,當山東六國真正反應過來的時候,趙國已經是損失慘重了,可是事已至此,它們再想去為趙國提供支援也已經來不及,趙國也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討論

  • 長平之戰,趙王想救救不了,無能為力

當然也有人問了,既然其它的國家因為利益紛爭的原因,不願意去援助趙國,那趙國自己為什麼不自救呢?當時的趙王為什麼不派遣援軍去幫助趙括的軍隊,任由趙國將其消滅呢?事實上,趙王並非是不想救而是救不了。

長平之戰當中,趙國先後投入的軍力能夠達到六十萬,對於一個諸侯國來講,舉國之兵頂多也就百萬之數,像是楚國那樣地大物博的國家,它在最終滅國之戰時,能夠集結起來的軍隊也不過百萬,更何況趙國這樣一個並不如楚國人口數量多的國家。

趙國總不能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一場戰爭當中,它還需要分散一部分兵力去面對西北部的匈奴以及東北部的燕國,這兩個勢力對它都是虎視眈眈的,所以,它並不能抽空整個國家的軍力去進行支援,總之,趙國在長平之戰當中所投入的軍隊數量已經是它的極限了。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卻不見其他國家支援?三大原因不容忽略

  • 秦、趙三年軍事對峙,耗費巨大的資源

與此同時,戰爭真正爆發之前的那三年對峙,已經耗費了趙國國內許多資源,趙國與秦國不同,秦國是一個經歷過徹底而且完整的變法的國家,無論是在軍事方面還是在行政和經濟方面都有著長足的發展,它的軍事戰爭有著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而且它還有著西部的巴蜀地區為它提供糧草,趙國卻只能夠依靠著國內蕭條的經濟發展來為軍隊補給,兩個國家雖然在軍事實力方面能夠相提並論,可是在經濟實力的發展上面卻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所以,真正等到戰爭爆發的時候,趙國國內其實已經一片蕭條了,它並不能夠再過多的給予軍隊資源;再者,當時趙國的軍隊內部並非是彈盡糧絕,所謂的被圍困其實指的只是趙括所帶領的一部分趙軍,當時趙括急功近利,帶領著一部分軍隊深入敵營,卻被秦國的部隊隔斷了與主力軍之間的聯繫。

即使是主力部隊得到再多的補給,也無法給予趙括相應的支持,而趙括死後,軍隊沒有了統領,自然也就成為了不堪一擊的。所以說,當時趙王其實對趙括所採取的戰法沒有任何的約束能力,自然也就沒有辦法去營救被圍困的趙括。因此我們才受趙王並非是不救而是救不了。

綜述

筆者認為,其實長平之戰本身並不是能夠引起人們極大關注的事件,它只不過是戰國時代許多的戰爭當中的一場,之所以能夠吸引人們過多的目光是因為長平殺降,白起坑殺趙國20多萬降卒,幾乎摧毀了趙國發展的有生力量,這注定會記載在戰爭的史冊上。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卻不見其他國家支援?三大原因不容忽略

而趙國沒有得到其它國家援助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它自身發展實力的問題,也有各大國家在利益紛爭當中的問題,我們並不能夠說誰對誰錯,只能說時代使然,有些事情發展在歷史的潮流過程當中,人類無法阻擋。

這也告訴我們,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鬥爭當中,只有絕對的實力才是絕對的保障,依靠其它任何國家所提供支援的方式是萬萬不可取的,因為一旦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最終的結局也就會像照顧那樣異常慘烈。

同時我們對待每一場戰爭,對待每一個次的紛爭,都必須有十足的精力,對於發展過程當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到認真而細緻,不能放過任何一次漏洞,也不能對任何司空見慣的事件嗤之以鼻。

事實上,如果趙國能夠認真的去應對長平之戰的話,它最終不至於受到如此之大的損失,更不至於失去幾乎全部的軍事實力。所以,國與國之間的紛爭不確定的因素有太多,我們必須用全力去應對才能夠保障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也才能夠延續我們的歷史文化,才能傳承我們的民族精神,這是歷史給予我們的啟示,是後來人無論如何都需要仔細去揣摩的。


參考文獻:《呂氏春秋》、《戰國策》、《資治通鑑》、《左傳》、《漢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