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2014年,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對景德鎮明清御窯遺址進行了聯合發掘。這是繼2002——2004年對御窯遺址進行的主動性考古發掘之後,又一次大規模主動性的聯合考古發掘。本次發掘區域位於御窯遺址龍珠閣南側、御窯廠東門內。在發掘區內,發現了一處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了一批釉上彩瓷器半成品完整器。這一發現對研究正德時期釉上彩的製作工藝具有重要價值。

一、正德瓷器埋藏坑簡介

本次發掘的重要成果,是發現了一處作坊遺址(圖1),出土遺物表明,這很有可能是給釉上彩瓷器上彩的作坊遺蹟。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1 作坊遺蹟

同時,在作坊遺址南部發現了一個灰坑(圖2)。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2 正德瓷器埋藏坑

在灰坑內,集中出土了正德時期釉上彩瓷器的半成品完整器。坑平面呈圓形,直壁,形狀規整,明顯為人工加工形成的灰坑。坑內包含物非常單純,除夾雜少量紅褐色黏土外,其他均為瓷器,且大部分為半成品,即尚未最終制作完成的瓷器。這些瓷器器形有碗、盤、渣鬥、花盆、盆等。多數瓷器都以青花或刻的方式署“正德年制”款,說明它們都是明正德時期燒造的瓷器。

與以往的考古發現相比,正德瓷器埋藏坑非常特殊,有三點值得關注:

1、出土瓷器都是半成品,即並未最終完工的瓷器。作為御窯瓷器的生產場所,御窯遺址時常出土瓷器半成品。但像該坑一樣集中、大量出土半成品,尚屬首次。

2、這些瓷器均為完整器,無人工打碎的痕跡。明代宮廷對御窯瓷器的控制極為嚴格,即使是廢品也不能流向民間,而是在御窯廠打碎後掩埋處理。從明初到嘉靖時期,都是以這種方式處理廢品。因此,考古工作者在御窯遺址內發現的都是打碎後的瓷片,完整器幾乎不見。本次集中出土完整器,同樣是首次發現。

3、這些瓷器都是成摞放置在坑內(圖3),較為有序,顯示出刻意為之的狀態。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3 正德瓷器半成品出土現場

御窯遺址過去發現的瓷器埋藏坑,是明代永樂、宣德時期處理落選瓷器的埋藏坑。坑內堆積表現為自然傾倒的狀態,並無人為刻意排列的跡象。以上三點,是這處正德瓷器埋藏坑的特殊之處,可見其重要性。

二、對正德釉上彩瓷器的研究價值

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的半成品瓷器,包括低溫彩釉瓷器半成品和鬥彩瓷器半成品兩種,都屬於釉上彩瓷器半成品。釉上彩瓷器是指在高溫瓷器或瓷胎上施以低溫釉或低溫彩的瓷器。清代御窯廠督造官唐英在《陶冶圖》配文中簡要記錄了釉上彩瓷器的工序:“白胎瓷器於窯內燒成,始施採畫。採畫後復須燒煉,以固顏色。”由此可知,釉上彩瓷器至少要燒兩次。文獻言簡意賅,無法詳細揭示釉上彩瓷器的具體工藝。而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的這批半成品瓷器,對認識正德時期釉上彩瓷器的製作工藝提供了珍貴資料。

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的低溫彩釉半成品瓷器,內壁和外底的透明釉及青花款已經高溫燒成,外壁澀胎,澀胎上均飾有紋飾。製作紋飾的方法有刻花、瀝粉描花、貼塑三種。看到這些瓷器半成品,我們不禁要問,它們施彩燒成後是什麼樣子呢?我們試圖在正德瓷器成品中,尋找與這些半成品有對應關係的品種,從而揭示釉上彩瓷器製作過程中的一些細節。

埋藏坑出土的刻花瓷器半成品有刻龍紋碗(圖4)、刻雲龍紋盤(圖5)、刻雲龍紋渣鬥(圖6)、刻螭龍紋花盆(圖7)。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4 正德澀胎龍紋碗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5 正德澀胎雲龍紋盤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6 正德澀胎雲龍紋渣鬥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7 正德澀胎螭龍紋折沿花盆

正德瓷器中,黃地綠彩雲龍紋碗、盤(圖8)、渣鬥(圖9)、高足杯等器物均有傳世,它們的外壁同樣以刻花的方式表現雲龍紋。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8 正德黃地綠彩雲龍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9 黃地綠彩雲龍紋渣鬥 大英博物館藏

其中,盤和渣斗的紋飾與出土的半成品幾乎完全一致。這說明出土的半成品碗和盤,應該是黃地綠彩雲龍紋器的半成品,因此它們能夠代表黃地綠彩瓷器施低溫彩之前的工藝特徵。刻螭龍紋花盆半成品,敞口,折沿,沿面作如意花形,沿面上刻如意紋。外壁刻螭龍紋,龍紋上下刻如意雲紋。花盆口沿下刻“正德年制”四字楷款。底部有一圓孔,顯示其確為花盆之用。在正德時期的傳世品和考古出土品中,尚未發現與此花盆器形及紋飾相同的器物。但花盆這一器形在正德時期瓷器中獨具特色。這一時期的花盆多為素三彩瓷器,即瓷器的顏色不包含或很少包含紅色,且多為外壁滿地著彩,彩釉之下於瓷胎上刻劃紋飾。(圖10)綜合傳世品推斷,埋藏坑出土的刻螭龍紋澀胎花盆,極有可能是素三彩花盆的半成品。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10 正德素三彩花盆 大英博物館藏

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的凸雲龍紋盤(圖11)、凸雲龍紋碗(圖12),圖案線條凸起,以粘稠的漿料勾畫而成,與古建中使用的瀝粉工藝效果相同,因此我們稱其為瀝粉描花工藝。這件碗和盤的底款與眾不同,為“正德年制”八思巴文款。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11 八思巴文款澀胎凸雲龍紋盤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11 八思巴文款澀胎凸雲龍紋碗

大英博物館收藏一件黃地綠彩凸雲龍紋碗(圖13),外底用青花書八思巴文款,其器形、紋飾、底款與澀胎凸雲龍碗完全相同。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13 八思巴文款黃地綠彩凸雲龍紋碗 大英博物館藏

御窯遺址曾出土一件成化黃地綠彩凸雲龍紋盤(圖14),裝飾工藝與此相同。這說明瀝粉描花的方式在成化時期已經出現,同時也說明凸雲龍紋碗和碗是黃地綠彩瓷器的半成品。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14 成化黃地綠彩凸雲龍紋盤

第三種製作紋飾的方式,為貼塑圖案。埋藏坑出土的貼塑雙獅戲球圖花盆(圖15),頸部的雙獅戲球圖案為一個完整的薄片,整體貼於瓷器外壁。腹部和足部的卷枝、覆蓮瓣等紋飾以瀝粉描花工藝製作而成。貼塑紋飾的方式非常特殊,在正德瓷器成品中極少見到。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15 正德澀胎雙獅戲球圖花盆

值得關注的是,山西琺花器和景德鎮仿琺花器(圖16)中,普遍使用了瀝粉描花和貼塑紋飾的裝飾工藝,二者之間的聯繫值得思考。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16 明琺花鶴穿花紋罐 大英博物館藏

鑑於正德花盆成品中,並無琺花器。且此花盆口沿下署青花款,而青花款在琺花釉下顯色不突出。因此,筆者認為這件雙獅戲球圖花盆,更可能是素三彩器的半成品,而不是琺花器的半成品。

通過實物對比,我們認為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的澀胎瓷器是黃地綠彩瓷器和素三彩瓷器的半成品。澀胎瓷器表現的工藝特徵,可以揭示黃地綠彩和素三彩的製作工藝。埋藏坑出土的半成品瓷器,內壁和外底已施透明釉並燒成,外壁均為澀胎,顯示其下一步工藝為施彩,然後入窯烘烤。這明確說明了兩個問題:1、黃地綠彩和素三彩瓷器至少要燒兩次;2、黃地綠彩瓷器和素三彩瓷器的低溫彩釉可直接施於澀胎之上,無需先施透明釉。

此外,正德部分素三彩瓷器,外壁口沿下署“正德年制”青花款,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素三彩纏枝蓮紋長方水仙盆(圖17)、大英博物館收藏的素三彩雲朵紋花盆(圖18)。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17 正德素三彩長方水仙盆 故宮博物院藏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18 正德素三彩花盆 大英博物館藏

從成品觀察,青花款識罩於低溫彩釉之下。但是,半成品瓷器為青花款與低溫彩釉的關係提供了另一種答案。埋藏坑出土的雙獅戲球圖花盆,口沿下以青花書“正德年制”款,外壁通體不施釉,僅在寫款的局部區域罩透明釉。這種做法提示我們思考,正德素三彩花盆口沿外的青花款識,可能也是在青花款上先罩透明釉、高溫燒成後再施低溫彩釉。

埋藏坑還出土了幾件正德時期鬥彩瓷器的半成品。在傳世品和考古出土品中,正德鬥彩瓷器非常罕見。本次出土的正德鬥彩瓷器,雖以半成品為主,但仍然彌補了正德鬥彩瓷器稀有的缺憾。此外,它們分別表現了鬥彩瓷器燒製過程中的不同階段。青花三足螭龍紋盆(圖19)和青花三足牽牛花紋盆(圖20),外壁均以青花繪紋飾的輪廓線,罩透明釉,已高溫燒成,未塗任何彩料。這是燒製鬥彩的第一階段:繪釉下青花,高溫燒成。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19 正德青花螭龍紋三足盆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20 正德青花牽牛花紋三足盆

鬥彩六足朵花紋盆(圖21),外壁在青花紋飾內填塗紫彩、黃彩,已烘烤而成。

景德鎮御窯遺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發現

圖21 正德鬥彩朵花紋六足盆

這是燒製鬥彩的第二階段:在釉上塗低溫彩,入窯烘烤。但這件朵花紋盆仍有部分紋飾內尚未填彩(可能為紅彩),說明不同的彩料施彩的先後順序不同,釉上彩部分至少需要入窯烘烤兩次。通過埋藏坑出土的鬥彩瓷器半成品,我們可以明確勾勒出鬥彩瓷器紋飾的製作過程,這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