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与秦同姓的江国:命运悲惨,一次决策错误,便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众所周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华夏大地上因此出现了大大小小难以计数的诸侯国,江国就是其中之一。

与秦同姓的江国:命运悲惨,一次决策错误,便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史书不记小事,往往只有做下惊天动地大事的大人物才能留名史册,其余的小人物则大多消失在人海。国亦如此,幅员辽阔、国力强悍的国家方能彪炳史册,其余,不过陪衬罢了,很可惜,江国就是一个陪衬。

作为一个陪衬,江国的历史脉络并不清晰,只知其始祖,连何时建国以及国都在哪都不可知。

说起江国的始祖,地位还算高,其始祖玄仲为伯益之子,而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具备分封的条件。关于江国之始,有两种说法,一说夏启封玄仲于江地建国;一说伯益的后代在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国。

江国的国都江城一说位于今河南正阳县东南,一说位于河南省息县西南。

江国名副其实,国内河流众多,的的确确称得上是江上之国,尤其是南面的淮水,乃是四渎之一,是当时的大河。江国靠近淮水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淮水既给江国提供了天然的国防要塞和充足的水利,同时也给地势平坦的江国造成严重的水患。

与秦同姓的江国:命运悲惨,一次决策错误,便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在建国初期,江国四周安宁,凭借地理优势和君主的正确决策,也曾一度走向繁荣,政局稳定,国富民强,百姓渔、猎、耕、织,安居乐业。

然而到得后来,春秋战国的乱局显现,周天子早已无力制止诸侯相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大国吞并小国,江国就是被吞的那个。

在春秋中期,诸侯争斗已没有初期的温和,自从齐桓公率先称霸后,称霸就成了大国君主的梦想,齐国、晋国、宋国、楚国、秦国等等,都想在这条路上占据自己的位置。大国征战,往往是小国遭殃,受战事影响,淮水附近的一群小国都面临着存亡危机。

周围动荡不安,江国早已不能静下心来慢慢发展,再加上淮水侵扰,江国迅速衰落,成为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只得依附大国,受其控制和操纵,一直没能再强盛起来。

与秦同姓的江国:命运悲惨,一次决策错误,便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江国的位置非常尴尬,北边有齐国、晋国、宋国等相互倾轧,动辄攻灭小国或迫使小国臣服,江国的安全利益受到极大损害。南边更惨,经过许多年积攒的楚国国力渐强,已经吞并周边诸多诸侯国,成为雄据南方的大国。

楚国雄心壮志,一直想着北上中原争霸,而挡在楚国北进之路上的江国,显然会成为楚国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

江国统治者也意识到了自己处境堪忧,在大国面前江国实在是太渺小了,想要求得生存,就只能依附大国,一开始江国国君见北方打得天昏地暗的,就投靠了南方的楚国。

刚开始楚江两国的关系还是很融洽的,江国的位置很好,楚成王为了表示拉拢之意,还将妹妹江芈嫁给了江国国君,两国结为姻亲。

然而楚国的狼子野心人所共知,江国人明白这不过是楚国的权宜之计罢了,等到楚国理清周围,必定会向江国动手。为了自保,江国国君转而寻找新的出路。

与秦同姓的江国:命运悲惨,一次决策错误,便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此时齐国在齐桓公的带领下,霸业正盛,而且齐桓公貌似没有楚国那么明目张胆的吞并之举,看起来比较和善,江国于是转向了齐国。

倒向齐国以后,江国经常参加了齐国主导的会盟。前658年,江国国君与齐侯、宋公和黄人在贯地会盟,《左传》记载:"服江、黄也",也就是江黄两国从此臣服于齐国,黄国也是淮水附近的小国,处境跟江国差不多。

不久,江国又和黄国一起参加了北方诸侯相商伐楚的阳谷之会和召陵之会,这就有点找死的嫌疑了,一介弱国,竟敢参加如此会盟,简直就是给楚国进攻的借口。

参加集会可能只是江国国君的一时冲动,但这个错误的决策却将江国推向了深渊,虽然后来江国跟黄国因为害怕楚国,不敢参加伐楚的军事行动,但是楚国是何等国家,你没来我就不能反击了吗?谁让你说你要来的。

与秦同姓的江国:命运悲惨,一次决策错误,便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前624年,楚国以江国意图犯楚为由进攻江国,大腿还是有用的,晋国出兵伐楚救江,楚国因此暂时退兵。

然而江国与齐晋的距离都不短,与楚国却是近在咫尺,到了第二年秋天,准备充分的楚穆王再次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掉江国。晋国的援军还没出发,江城就已成为楚国的领土。

在纷纷扰扰的春秋乱世,江国的灭亡甚至只能说是一件小事,然而这件小事却深深刺痛了秦穆公,为何相隔千里的秦国国君会为江国覆亡感到悲伤?无他,只因江国与秦国同姓,都是嬴姓,在当时,同姓基本代表共祖,说明江国和秦国是同祖的。

秦穆公为这个远房亲戚的覆灭而悲伤不已,为此他穿上朴素的衣服以示哀悼,就跟现在的降半旗类似。(楚人灭江,秦伯为之降服)

与秦同姓的江国:命运悲惨,一次决策错误,便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秦国的大夫见国君如此,就出言劝谏,秦穆公回答说:“同姓之国被灭,我国竟不能出兵相救,真是惭愧,我国要以此为戒。”(同盟灭, 虽不能救,敢不矜乎,吾自惧也)

从秦穆公的话语可以看出,他悲伤的原因还有感慨秦国不够强的因素,他立志要带领秦国走向强盛,这个壮举在数百年后的战国时代被秦孝公、秦惠文王等数代君王实现了,然而此时的秦国,对同姓的赵国却没了怜悯,毕竟,赵国是战国后期唯一能够阻挡秦统一的障碍,必须拆掉,什么远房亲戚,都是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