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與秦同姓的江國:命運悲慘,一次決策錯誤,便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

眾所周知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華夏大地上因此出現了大大小小難以計數的諸侯國,江國就是其中之一。

與秦同姓的江國:命運悲慘,一次決策錯誤,便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

史書不記小事,往往只有做下驚天動地大事的大人物才能留名史冊,其餘的小人物則大多消失在人海。國亦如此,幅員遼闊、國力強悍的國家方能彪炳史冊,其餘,不過陪襯罷了,很可惜,江國就是一個陪襯。

作為一個陪襯,江國的歷史脈絡並不清晰,只知其始祖,連何時建國以及國都在哪都不可知。

說起江國的始祖,地位還算高,其始祖玄仲為伯益之子,而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具備分封的條件。關於江國之始,有兩種說法,一說夏啟封玄仲於江地建國;一說伯益的後代在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國。

江國的國都江城一說位於今河南正陽縣東南,一說位於河南省息縣西南。

江國名副其實,國內河流眾多,的的確確稱得上是江上之國,尤其是南面的淮水,乃是四瀆之一,是當時的大河。江國靠近淮水是一柄鋒利的雙刃劍,淮水既給江國提供了天然的國防要塞和充足的水利,同時也給地勢平坦的江國造成嚴重的水患。

與秦同姓的江國:命運悲慘,一次決策錯誤,便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

在建國初期,江國四周安寧,憑藉地理優勢和君主的正確決策,也曾一度走向繁榮,政局穩定,國富民強,百姓漁、獵、耕、織,安居樂業。

然而到得後來,春秋戰國的亂局顯現,周天子早已無力制止諸侯相爭,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那些大國吞併小國,江國就是被吞的那個。

在春秋中期,諸侯爭鬥已沒有初期的溫和,自從齊桓公率先稱霸後,稱霸就成了大國君主的夢想,齊國、晉國、宋國、楚國、秦國等等,都想在這條路上佔據自己的位置。大國征戰,往往是小國遭殃,受戰事影響,淮水附近的一群小國都面臨著存亡危機。

周圍動盪不安,江國早已不能靜下心來慢慢發展,再加上淮水侵擾,江國迅速衰落,成為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家,只得依附大國,受其控制和操縱,一直沒能再強盛起來。

與秦同姓的江國:命運悲慘,一次決策錯誤,便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

江國的位置非常尷尬,北邊有齊國、晉國、宋國等相互傾軋,動輒攻滅小國或迫使小國臣服,江國的安全利益受到極大損害。南邊更慘,經過許多年積攢的楚國國力漸強,已經吞併周邊諸多諸侯國,成為雄據南方的大國。

楚國雄心壯志,一直想著北上中原爭霸,而擋在楚國北進之路上的江國,顯然會成為楚國的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

江國統治者也意識到了自己處境堪憂,在大國面前江國實在是太渺小了,想要求得生存,就只能依附大國,一開始江國國君見北方打得天昏地暗的,就投靠了南方的楚國。

剛開始楚江兩國的關係還是很融洽的,江國的位置很好,楚成王為了表示拉攏之意,還將妹妹江羋嫁給了江國國君,兩國結為姻親。

然而楚國的狼子野心人所共知,江國人明白這不過是楚國的權宜之計罷了,等到楚國理清周圍,必定會向江國動手。為了自保,江國國君轉而尋找新的出路。

與秦同姓的江國:命運悲慘,一次決策錯誤,便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

此時齊國在齊桓公的帶領下,霸業正盛,而且齊桓公貌似沒有楚國那麼明目張膽的吞併之舉,看起來比較和善,江國於是轉向了齊國。

倒向齊國以後,江國經常參加了齊國主導的會盟。前658年,江國國君與齊侯、宋公和黃人在貫地會盟,《左傳》記載:"服江、黃也",也就是江黃兩國從此臣服於齊國,黃國也是淮水附近的小國,處境跟江國差不多。

不久,江國又和黃國一起參加了北方諸侯相商伐楚的陽穀之會和召陵之會,這就有點找死的嫌疑了,一介弱國,竟敢參加如此會盟,簡直就是給楚國進攻的藉口。

參加集會可能只是江國國君的一時衝動,但這個錯誤的決策卻將江國推向了深淵,雖然後來江國跟黃國因為害怕楚國,不敢參加伐楚的軍事行動,但是楚國是何等國家,你沒來我就不能反擊了嗎?誰讓你說你要來的。

與秦同姓的江國:命運悲慘,一次決策錯誤,便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

前624年,楚國以江國意圖犯楚為由進攻江國,大腿還是有用的,晉國出兵伐楚救江,楚國因此暫時退兵。

然而江國與齊晉的距離都不短,與楚國卻是近在咫尺,到了第二年秋天,準備充分的楚穆王再次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掉江國。晉國的援軍還沒出發,江城就已成為楚國的領土。

在紛紛擾擾的春秋亂世,江國的滅亡甚至只能說是一件小事,然而這件小事卻深深刺痛了秦穆公,為何相隔千里的秦國國君會為江國覆亡感到悲傷?無他,只因江國與秦國同姓,都是嬴姓,在當時,同姓基本代表共祖,說明江國和秦國是同祖的。

秦穆公為這個遠房親戚的覆滅而悲傷不已,為此他穿上樸素的衣服以示哀悼,就跟現在的降半旗類似。(楚人滅江,秦伯為之降服)

與秦同姓的江國:命運悲慘,一次決策錯誤,便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

秦國的大夫見國君如此,就出言勸諫,秦穆公回答說:“同姓之國被滅,我國竟不能出兵相救,真是慚愧,我國要以此為戒。”(同盟滅, 雖不能救,敢不矜乎,吾自懼也)

從秦穆公的話語可以看出,他悲傷的原因還有感慨秦國不夠強的因素,他立志要帶領秦國走向強盛,這個壯舉在數百年後的戰國時代被秦孝公、秦惠文王等數代君王實現了,然而此時的秦國,對同姓的趙國卻沒了憐憫,畢竟,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能夠阻擋秦統一的障礙,必須拆掉,什麼遠房親戚,都是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