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可曾這樣指責過別人的古詩詞?靜心做一個真懂詩詞的詩人吧

(本文內容較長,非古詩詞愛好者慎入!)

最近經常有詩友來問:“如何判斷一個人真懂詩詞呢?”

詩友們有此疑惑,是因為最近經常有一些人攻擊他們的作品。有的人批評他們的格律不符合,有的人諷刺他們的內容太單薄,有的人詆譭他們的表達思想很混亂......這些人自號‘詩人’,喜歡引經據典(典不知出何處?),講起來似乎頭頭是道!

這種‘批判’現象在前兩年的頭條几乎看不到,那時候大家都一心想學詩詞、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而最近半年來,不知道什麼原因,越來越多的所謂‘詩人’如過江之鯽,加入‘指點江山’的大軍,亂象頻仍。

其實,應對這一類的‘批評者’很簡單!

只須給他一首搜索不到註釋的古詩,讓他闡述出表意、理解出內涵、分辨出境界、簡析出格律來,由此就可以判斷他的詩詞理解、意境捕捉、文學功底和思維表現能力,大概也就知道他是‘真詩人’還是‘假道學’了!

夫子以為:“真懂”詩詞的人,一定擁有深厚的古文學素養、系統的詩詞鑑賞方法和非線性思考的能力!

否則,哪怕這個人在詩詞格律方面講的頭頭是道、動手起來古詩詞寫得也比較看的過去、一些詩詞的意思也能理解出三五分來,但也終究只是剛剛入門,還沒真正窺見詩詞殿堂的華彩奇珍!

下面,西山詩詞客就結合自己多年的詩詞創作和教學經驗,細緻分析一下怎樣的人才算“真懂‘詩詞!

你可曾這樣指責過別人的古詩詞?靜心做一個真懂詩詞的詩人吧

真懂詩詞的人,一定擁有深厚的古文學底蘊

古詩詞,是詩人與宏觀、微觀世界相互作用、交換思維的一種藝術結晶,這種文體具有語言凝練、內涵豐富、悅心解意、脫離常規等基本特徵。

世人皆知,詩詞是暗藏密碼的文字。

隨著歷史的變遷,很多文字的含義、發聲、甚至構成都在不斷髮生變化,被新的時代賦予新的內涵和地位。如果我們按照這個時代的習慣和認知去理解,就很容易出現偏差。

而一個真正懂詩詞的人,一定會時刻注意不同的字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和發音,一定能靠素養判斷出同一字詞在不同文體、語境和位置上的意義。這源於詩人們豐富的閱讀和理解經驗,源於其深厚的古文學功底。

比如,夫子有一首七絕詩,摘錄其中部分:

春風遺我一江水,日夜東流不作聲。

對古文學不是很懂的人,很容易把其中的‘遺’字錯讀為‘yí ’,理解成“遺失、留下”。而若是懂詩詞的人,就知道這裡的‘遺’應該讀‘wèi’,並理解為“贈送”的意思。

你可曾這樣指責過別人的古詩詞?靜心做一個真懂詩詞的詩人吧

流傳下來最古老的詩是《詩經三百首》,這是孔聖人集十五國之民風摘錄而成。既然是‘風’,必然是當時民間創作、傳頌甚廣的作品。

那麼幾千年以後,這些作品流傳到了現代,我們在脫離了工具書的情況下還能理解得了麼?

顯然,只要你擁有深厚的古文底蘊,必然是能理解十之七八的。

比如,在《詩經》中有一首比較美麗、幽深的愛情詩,名《靜女》,摘錄部分: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其中的‘見’字,懂一些古文的朋友都能理解這是‘顯現’的意思。但其中的‘愛’字,一般人看了後就開始摸不到頭腦了,不知道這個字應該怎麼理解。如果你有相當的古文功底,理解今古通假字的來龍去脈,知道‘愛’通‘薆’字,那麼,你就基本掌握了這句話的含義。

所以,真正懂詩詞的人,一定能記住絕大部分著名詩人的詩詞、別稱和事蹟,更懂得一些歷史典故和文學常識。

試想一下,連別人用的是何典故你都看不懂,又如何談得上懂詩詞呢?

比如,夫子曾作一首七律《解鄉愁》,摘錄部分:

悲情茅下杜公草,遺恨門前五柳暉。

如果你不能理解‘杜公草’、‘五柳暉’的含義,這首詩就理解不透徹。

夫子化典而用,把‘詩聖恨天下寒士無庇護之所的悲憤’,以及‘陶淵明放情田園山水’的鄉情並列放在一起,就是為了深刻反映當今社會發展過程中農村逐漸消失的遺憾,以及‘安居工程’給天下寒士帶來的好處,從而體現了一種患得患失的心境。

因此,對真正的詩人以及正走在詩詞大道上的朋友來說,要想‘真懂’古詩詞,一定要先掌握一些基礎的古文學知識,明白詩詞密碼的幾種表現形式,並養成脫離文字工具也能快速閱讀理解的能力。

一旦我們夯實了這些基礎‘技能’,擁有了初步理解古詩詞表面含義的能力,我們才可以繼續學習繁複龐雜的詩詞之法,並從中提煉、總結、形成自己獨有的、成體系的詩詞鑑賞能力!

你可曾這樣指責過別人的古詩詞?靜心做一個真懂詩詞的詩人吧

真懂詩詞的人,一定有系統的詩詞鑑賞方法

從古至今,詩詞鑑賞之法林林總總,不下於上千冊著作。

最早的系統性詩評來自南北朝鐘嶸所撰的《詩品》,北宋歐陽修的《六一詩話》則開創了鑑賞古詩文的‘詩話’專題,並沿用至今。

在這些詩詞評論中,比較著名且經過夫子實踐後認為最實用的有《竹莊詩話》、《夢溪筆談》、《詞論》、《論詩絕句》、《詩藪》、《隨園詩話》、《人間詞話》,還有現代詩詞大家王力先生、啟功先生及徐晉如的一些詩詞評敘作品。

但是,這些《詩論》、《詞論》,對詩詞基礎一般的朋友來說,絕大部分都像是在講一些虛無縹緲的天外生物,似乎很神奇、很美好,就是看不見、摸不到!

而王力先生等人的作品、論著則是教人如何認識詩詞、寫詩詞,而沒有重點偏向論述如何系統地鑑賞詩詞。

其實,寫詩詞和鑑賞詩詞是兩種不同的能力!

詩詞的創作絕大多數屬於感性創作,而詩詞鑑賞則是一種理性思維能力!

不過,即便有一些人明白這個道理,也不會正確看待自身作品缺乏底蘊、內涵的重大缺陷,能寫一些古詩詞已經讓他們錯以為可以‘一覽眾山小’了。

這些人或為湊出一兩句哲理之言沾沾自喜,或為掌握了幾種格律形式洋洋自得,或為挑出別人詩詞中的一些瑕疵而目中無物,直至大言不慚地到處指點江山!

而且,最讓一些詩人煩擾的是:

  • 很有一小部分剛剛懂一些‘平仄’的所謂詩人,像是剛剛學了三招兩式的變化就以為是‘資深江湖’的學徒,拿著從網上淘來的所謂秘籍,志得意滿地四處挑釁!
  • 還有一部分不懂‘格律’的人,發現了一些不符合格律要求的‘古體詩’,就拿來為自己不懂格律的‘無知’做辯護,甚至都不去深究一下‘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的孔聖人為什麼耗盡心血編纂出《詩經三百首》!可能,在他們的眼裡,孔聖人也只是個儒家學說創始人和教育家、政治家,卻不知,聖人治國理論的核心就是‘禮樂制度’!一個懂‘樂’的聖人編篡出的詩經到底意味著什麼,對他們來說,估計也是從不去考慮的。
你可曾這樣指責過別人的古詩詞?靜心做一個真懂詩詞的詩人吧

其實,我們要想客觀、公正地評價一首詩的藝術價值和高度,應該從多個維度去剖析、去推敲、去琢磨,應站在‘詩無達詁’的角度,摒棄自身的主觀傾向,時刻牢記‘意在詩前’的非邏輯性原理,用‘以意為主’和‘境界至上’這兩種理論分別去剖析、評判。只有具備了這些基礎能力,我們才可以繼續從格調、味道、情感等幾個大方面去剖析別人作品的優劣,

格律,只是為了讓詩詞的外在形態更優美、更有規律,只是小道!

在現實中,經常有一些人揪著別人的詩詞格律不放,一旦發現別人的格律有一些瑕疵,馬上趁機詆譭,進而標榜自身!也許,是他忘了‘詞不害意’這個最基本的創作初衷;又或者,他根本不知道格律的變化是無窮盡的!

為了讓真正的詩詞創作者不再受到這類人的騷擾,夫子在此重新普及一下格律的概要。

近體詩的格律包含了平仄、押韻、對仗、四聲合計四個大方面,而每一個方面都沒有固定的格式,變化多端。

  • 以詩句的平仄來論,出句可以孤平而對句絕對不可以,且平仄數量應均衡。
  • 以詩句的押韻而言,有孤雁出群、入群式,還有通假字使用、叶韻等法。
  • 以詩句的對仗而言,有寬對、嚴對、半句對,更有32種之多的對仗法,還有節奏、結構等講究。
  • 以詩句的四聲而言,古體詩以‘仄’為美,絕句以‘平’為上,一聯兩句四聲要均衡協和。

上述理論並不是從王力、啟功等大師的基本著作中就能學全的。

除非你深入研究了從古至今的大量詩詞作品,閱讀過很多具有影響力的詩評詩論,親自實踐過大量的詩詞鑑賞,否則,是很難發現這些規律的。

不過,若是為了詩詞的意境和表達更精微,格律更是可以突破的!

試想一下,我們要創作的是怎樣的詩詞呢?是更貼切表達思想和靈魂的詩詞,還是看起來整齊劃一的表現形式?而在現實中,有多少會寫詩的人無法準確表達出自己作品的內涵?又有多少朋友無法把表象和內涵做到統一?還有多少一心學詩的朋友一直遺憾找不到更準確的字詞表達內心的微妙情感呢?

上述問題是所有尊敬前賢、尊重詩詞的詩人的真實心理歷程,他們不會因為偷學了幾招就洋洋自得,不會因為懂得比別人多就盲目自大,更不會到處招搖指點!

總得來說,懂得了系統的詩詞鑑賞方法,才算是擁有了臧否今古、指點江山的初步資格。

就好比王國維,論詩詞才氣,與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蘇軾、柳永都差了不止一籌,比白石、夢窗也遜色一線,可他的‘意境法’一出現,世人推崇良多且被奉為至理,連姜白石、吳文英都被他罵得差點掀了棺材板!

為何?蓋因其乃真正懂詩詞的人!

你可曾這樣指責過別人的古詩詞?靜心做一個真懂詩詞的詩人吧

真懂詩詞的人,一定具有非線性思考的能力

非線性思維是一種潛意識活動,它需要人們普遍掌握或瞭解足夠多的外部信息,並運用非常規的思維方式重組、提煉、不觸及本質卻接近於‘道’。

從詩詞專業角度來說:懂詩詞的人不會太深入鑽研所有輸入信息的當量關係,也不習慣使用常規思維方式去創作和理解詩詞,更不會在作品中直接觸及現象下面的本質。他們會通過借代、比擬、誇張、興起等創作手法,用虛實結合、動靜相襯、本位交換、疏密相諧等技巧手段重現一個客觀世界,並以此寄託一些宏觀或微觀的“道和哲理”

簡單來說,真正懂詩詞的人掌握了很多不尋常的表現途徑並可以隨意變化,以抵達‘自然、真我’為目的,創造一種‘境域’,讓讀者在這個‘境域’中自行體會‘真意’。

詩詞表達的其實是某種志向、情懷或感受,客觀的事由、景物、互動行為則是其表象,這兩者之間只要有一定的同理性和特徵上的交集,就可以相互勾連、互相作用,從而托出中心主旨來。

詩詞不是科學,也不是數學、統計學、因果說.....它是一種表面看似無理而內涵一脈貫通的表現形式和思想結晶。

你可曾這樣指責過別人的古詩詞?靜心做一個真懂詩詞的詩人吧

還是拿一首《詩經》中的名詩來舉例: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這首詩講述的是一種思念心上人且心懷憂懼的感受。

詩中的‘芙蓉、蘭澤、芳草、遠道’都是意象詞,而且可以代表不同的意思。比如芙蓉,就是荷花,既是高潔的象徵,還能代表著愛情。又如蘭澤,具有高潔、雅緻的象徵,但也有美好、活力的含義。

詩人們只要結合上下文,基本上都能準確分辨出這些意象詞分別代表的含義。

為什麼詩人能清晰辨別出來呢?

因為詩詞中的物象和情志不可以當作數學來計算、也不可以用正常邏輯去推理,只有融合了客觀環境與詩人的情感、讓兩者交互作用產生共鳴並能被普通大眾直覺認知,才算是進入了非線性思考的境界裡!

再有,這首詩上下四句對不同心境的人來說,還可以理解為不同的作用對象。

有的人會把整首詩看作是一個遠遊的遊子對妻子的思念,有的人卻把上四句看作妻子對丈夫的思念、後四句看作是男主對未來的憂懼。

這兩種理解都有各自的道理,且一點都不違和。

為什麼呢?

這就是非線性思維的作用,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經歷和不同的立場都可以派生出不同的內涵,從而進入詩人自己的‘道’!

所以,一個真正懂詩詞的人,一定具有非線性思考的能力!

其實,我們也可以解釋明白為什麼有的人無論如何都學不好詩,而有的人卻是一點就透,甚至超越!正是因為這種思維能力!

但是,事無絕對,明師的教導、後天的鍛鍊也可以培養這種思維能力!

你可曾這樣指責過別人的古詩詞?靜心做一個真懂詩詞的詩人吧

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物質富足的同時,人們越來越追求內心世界的豐富。

在現代詩逐漸沒落、快餐網文鋪天蓋地、雞湯淡如白開水的今天,古詩詞的歷史底蘊和‘文根’傳承作用越來越被普通大眾認可,並吸引了不同階層的朋友紛紛加入學習、創作的大軍!

但是,古詩詞如美人之隔雲端,伸手而觸之不及。

在這種遺憾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慨古詩詞的沒落,開始反省古詩詞在新時代的出路!其實,造成這種現狀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傳承中斷且底蘊不足。

為什麼歷史上只有唐宋才達到詩詞文學的巔峰呢?

這是因為在唐之前有上千年絲縷不絕的文化積累,因為每隔三兩百年就捲土重來的文化復古運動,因為無數篳路藍縷的前賢孜孜不倦的深研和付出!

在我們這個時代,古詩詞缺少的不是創作者、不是批評者,而是真正能靜下心做學問、培育詩詞並無私傳承的詩人!

我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真心熱愛詩詞朋友的加入,古詩詞將在不久的將來散發出璀璨的光芒!

我還相信,只有和善的、平等的、無私的交流,才能培育出真正的詩詞之葩!

你可曾這樣指責過別人的古詩詞?靜心做一個真懂詩詞的詩人吧

詩詞大道不孤,夫子與你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