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中國古代史上結束紛亂後的大一統朝代,為什麼感覺王朝維持的時間比較短呢?

四海共享太平


中國古代結束分裂後的大一統朝代,往往時間較短,像結束戰國紛爭的秦朝存在14年,結束三國的西晉從滅吳統一開始到滅亡37年,結束南北朝的隋朝存在38年。

這些王朝雖然實現了統一,但卻都是曇花一現,多僅維持兩代,就匆匆謝幕。大致原因:


首先,雖然形勢上國家實現了統一,但是內部各方勢力仍然存在,短時間無法真正融合成為一體,只是在統一王朝強大的軍事壓力下被迫形成的鬆散體,一旦上面壓力減弱,舊有勢力紛紛乘亂而起。直到在之後的大亂中,經過一系列起義、戰亂,原有的舊勢力才會被徹底摧毀,新的王朝才會鞏固。



其次,沒有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國策。用賈誼《過秦論》的一句話,就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不去鞏固國本,而是浪費國力,消耗民力。像秦朝北征匈奴,南討南越,修阿房宮,長城,驪山陵墓,導致民不聊生。隋煬帝三伐高麗,修大運河,營建東都等等,統一時期的思維,好大喜功的慣性直接導致了王朝的短命。西晉統一後,清淡誤國,八王之亂,奢侈之風充斥在統治貴族之中,對內遷遊牧民族缺乏足夠重視,最終導致滅亡。



最後,就是秦、西晉、隋三朝的二代君主們的不堪。秦二世繼位後除了殘害兄弟,殘殺大臣,大興工程,沒幹過一件正事。西晉更直接選了個白痴當皇帝,還加了又醜又狠的皇后亂政。隋煬帝到是有才,但本人好大喜功,數項百年工程硬是幾年就幹完了,雖然有的澤被後世,但卻揠苗助長,透支了隋朝的國力。



至於元朝將近百年,其實也算不得短命的大一統王朝。元朝滅亡更多是忽必烈死後,上層爭權奪利,紛亂不止,民族不平等政策無法讓各民族有效融合,還有元末的天災,最終導致滅亡。


一壺清茗品春秋


我是子夜羌笛,我來分析、回答這個問題。

秦、晉、隋、元這四個大一統王朝滅亡的原因其實是不太相同的。總的來說,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類。

其一,即民間所謂的“苛政”。秦朝和晉朝的滅亡就是屬於這種原因。秦朝不僅統一了疆域,還統一了文字、法度和度量衡。對於其它被秦國滅掉的東方六國來說,不僅意味著國破城滅,還意味著自己文化和原有生活方式的弱勢甚至消失。朝廷在秦初大興土木搞基建,同時派遣大量軍隊北征匈奴、南討百越,使得百姓揹負了很大的稅負和徵丁壓力。舊六國貴族心中的怨恨和百姓不堪重負的壓力導致了反秦烈火的爆發。而隋朝也是在建國初期即大興土木修建大運河等基礎設置,同時派遣大軍數次征討高句麗。對於一個新生的統一王朝,百姓歷經多年戰亂,心中所想就是休養生息好好過日子。如果統治者心太切,想做的事情太多,必然就會違背天下人心導致大的動亂。

秦朝疆域圖


隋朝疆域圖


其二,統治階級自身的混亂和內耗。西晉滅亡即屬於這種情況。公元265年西晉建國,公元280年滅吳,終結了自東漢末年以來九十多年的混亂局面。然而,司馬氏皇族很快就陷入了歌舞昇平、紙醉金迷的腐敗政治。晉武帝司馬炎死後,智力不正常的司馬衷繼位,國家的混亂由此可見一斑。更要命的是,在司馬衷在位期間爆發了司馬氏皇族之間的“八王之亂”,國家的實力受到了極大損耗。自東漢以來內遷的北方少數民族趁機作亂攻滅了西晉。中國北方歷史上最為黑暗的“五胡亂華”時代就此到來。

西晉疆域圖


其三,統治階級自身的侷限性。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就是因為其自身文明侷限導致滅亡。興起於馬背上的蒙古人可以說是“只識彎弓射大雕”。武力征服固然快速,但如果沒有先進的治國理念和執行,一切不穩定因素就可能隨時激變為武裝起義。元朝滅亡南宋以後隨即把國民分為了四等人,即: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總人口中佔絕對多數的漢族百姓大多都被分到了最低一等的南人中。南人不僅政治地位低下,設置在刑法上也受到相當嚴重的歧視。殺死一個南人只需要賠付一頭毛驢的價格即可草草了事。本來就是屬於漢族知識分子口中“披髮左衽”的少數民族政權,在國家律法上又如此露骨地歧視多數漢族百姓,國家的根基自然是一直處在相當不穩定的狀態下。一旦出現元末那種經濟大環境惡化、賦稅嚴重的情況,民間武裝起義的浪潮就再難以阻止了。

元朝疆域圖


子夜羌笛


歷史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是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自身原因。必然性就是大亂之後社會制度崩潰,禮制破壞。對人民的苛政。再加上統治者的腐敗,必然導致滅亡。

秦亡於暴政,始皇帝至秦二世,六國餘孽復國之心不死,一直虎視眈眈。再加上秦以法治國,對人民太過苛刻,勞役繁重。二世暴虐無道,六國紛紛起立,推翻暴秦。

晉代魏取之,來位不正,再加上門閥勢力鬥爭,內部混亂,統治者的渾庸無能,最後被分裂而亡。

隋朝代北周而立,經隋文帝勵精圖治,與民休息。漸漸國力恢復,人民生活慢慢變好,可是因為隋煬帝沒有處理好門閥與新興地主階級利益,又好大喜功,耗空國力,最終成就了盛唐。

元朝滅遼滅宋,是一個外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可是統治階級沒有很好的學習漢族文化禮制,沒有與民休息,對人民採取殖民統治,最後導致滅亡,這應該向後世滿清學習。


V度


導讀:從歷史現象上看有幾分道理,但是並不存在必然的規律。宋朝結束五代十國混亂局面國祚超過三百年,秦、晉、隋開國都有傳承數百年的跡象。他們確實有一定共性規律增加了王朝崩潰負面效應,但是從根本上說還是帝王的施政有問題才是導致王朝國祚提前終止。下面我們從他們共性規律的負面效應以及這幾個王朝的施政缺陷進行詳細論述:


我國古代的王朝史在盛衰的客觀規律下也存在一定的哲學思想,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使這兩種的完美詮釋。如果說秦、西晉、隋三朝統一是應運而生的話,其與生俱來的負面因素也就融入了新王朝的基因。如果說這些負面因素是外因的話,真正導致王朝崩潰的施政缺陷才是真正的內因。


秦、晉、隋三朝的統一順天意應民心的同時,分裂的基因幾乎是與生俱來的

之所以說秦、晉、隋三朝的統一是順天意應民心,是因為在這之前中原大地都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分裂和互相攻殺的戰亂時代。秦朝統一之前七雄並起互相攻殺的戰國時代長達250多年;西晉統一之前經歷了東漢末年從軍閥混戰到三國並立長達七八十年的浩劫,人口十不存一;隋朝統一之前更是經歷了從五胡十六國到南北朝對峙政權頻繁更迭的混亂時期長達270多年。

雖然天下底層的老百姓和帝王都期待一個長久和平時代的到來,但是那些在分裂和相互攻殺中的既得利益者顯然不在此列。秦滅六國傳承最長的類似楚國都八百年了,六國王族後裔能輕易放棄嗎?顯然不能,秦末起義開時候六國後裔紛紛復國顯然說明了這個道理。

西晉統一後雖然三國後裔沒有叛亂的心思,但是架不住司馬氏王族自己內訌啊。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都是如何上位的,司馬氏宗室會不知道?所以後代才有樣學樣的為了很多皇權爆發了八王之亂。

隋朝得國太容易,輕易取代北周後取得了天下一統的成就。與隋文帝楊堅曾經在北周同朝為臣的李淵、宇文化及能沒有想法?一旦天下動盪,北周國公、上柱國出生的李淵和宇文化及都先後稱帝無不是效仿隋文帝楊堅代周自立的過程。所以說秦、隋、晉三朝在完成統一後,其與生俱來的負面因素也就融入了新王朝的基因。



三朝滅亡的根本因素還在於執政失誤、人事不修這些內因,所以才黎民圖碳、戰亂再起

如果說這些負面因素是外因的話,三朝迅速崩潰的內因還是因為王朝自身執政失誤的原因。其實歷代王朝統一前都有因戰亂收益者,只不過沒有這三朝統一前這些既得利益者強大和根深蒂固而已。如果秦、隋、晉自身不出問題,那些野心家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所謂蒼蠅不叮無縫蛋就是這個道理,三朝都為自己錯誤的執政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面臨戶部存銀不足賑災的情況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災患如此皆因為人事不修”。同樣的道理完全可以匹配到三個王朝身上,說白了就是如果三個王朝君主不是自己作死哪裡輪到他人取而代之?

祖龍秦始皇大帝英明一世,死後被篡改傳位詔書。趙高扶植的秦二世胡亥只知道吃喝玩樂,趙高只懂爭權奪利不懂治國之道。這才讓大秦帝國每況愈下,讓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點燃了起義的烽火。如果秦二世是個英明之主,還會有火燒咸陽的情況發生嗎?

西晉武帝司馬炎雖然稱不上雄主,但是作為開國帝王昏庸到立白痴為太子也是沒誰了。這個只會“何不食肉糜”的白痴晉惠帝怎麼可能得到大家的擁護?司馬氏代曹魏自立本身就是禮崩樂壞的產物,司馬炎還想讓大權在握的藩王能夠輔佐自己的傻兒子延續西晉的江山這不是笑話嗎?分封的司馬氏藩王要兵有兵、要錢有錢,類似獨霸一方的諸侯在禮崩樂壞的司馬氏傳統下,怎麼可能不對那張高高在上的龍椅感興趣?結果很明顯,司馬氏宗室內部的八王之亂充當了西晉的掘墓人。

在三朝的二世君主中隋煬帝楊廣最不像昏君,其興建大運河和征伐高句麗都沒方向上的問題。但是太著急了呀,這本來是幾代帝王能夠完成的大工程隋煬帝打算畢其功於一役。顯而易見隋煬帝玩脫了線,自己也伴隨著強悍的王朝一道沉淪。



小結:

秦、晉、隋三朝在長期分裂後的短暫統一雖然先天就存在著動盪的基因,但是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王朝自身的執政失誤造成的王朝崩殂。所以閱讀歷史不要誇大王朝滅亡的宿命,自力更生富國強兵才是王朝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理由。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這不是必然的,尤其偶然因素。

都說秦朝暴政,但是秦朝自商鞅變法以來,暴政了幾百年了,國力是越來越強。

都說隋朝隋煬帝荒淫無道,其實你去看看,隋煬帝還是有很大貢獻的。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史書總喜歡把歷史歸咎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歸咎於朝廷的暴政、皇帝的昏庸,其實不是這樣。

秦朝的滅亡更多的在於皇帝暴死、接班人被架空。

隋朝也是一樣,隋煬帝如果一直呆在都城,很難說無法平叛。你看滿清時期,太平天國都打到天津了,只要都城沒事,依然能夠翻本。無法平叛的直接原因在於回大興城的路爆發了叛亂。

所以,歷史有時候其實是挺偶然,至少我認為,如果扶蘇繼位,基本上秦朝不會滅亡。胡亥後期連自己兄弟都殺光,基本上已經是變態所為了。

西晉作為大一統的王朝,滅亡也主要歸咎於皇帝的昏庸,其實你也可以看出,其實在開國之初已經埋下了禍端,各個王爺都有自己的軍隊。漢代漢景帝成功平叛了,但是西晉沒有,轉入綿延數十年的戰爭,國家大為消耗。實際上,明代也是一樣的,藩王叛亂,結果是藩王上位,在這樣一位強勢藩王的統治下,反而實現了明朝的中興。

歷史這事,不好總結這種所謂的週期律,各種巧合的因素歸結在一起,才形成了精彩紛呈的歷史。


談笑閣


秦朝西晉隋朝之所以短命,是因為長期的戰爭剛結束,應該是國家休養生息的時候,秦朝大興土木,隋朝三次東征,西晉八王之亂,又耗盡民力,與民心相背,最終失去天下



御前帶刀侍衛


所有統一的大帝國,不管其壽命長短,甚至還是相對分裂的南北朝一開始就有這個問題,秦朝書同文車同軌就是為了解決割據問題,但割據問題並不是文化差異造成的,而是因為古代經濟合作不緊密,地區差異較大造成的,所以秦生硬的用管理秦的辦法去管理情況完全不同的六國自然怨聲載道,這也是秦滅亡的原因。漢最開始吸取了這個教訓,但藩鎮坐大後又帶來了八王之亂,於是漢武帝又開始中央集權,集權又帶來了秦的問題,所以不得已到了東漢又放,放到最後就成了三國……

這個問題一直到隋朝都沒有解決,因此其間除了西晉曾短暫的統一中國,其他時間都是打打停停,而隋其實也是一個問題,因為隋煬帝貿然遷都,遠離了自己的勢力範圍,隋也亡了……

那麼為什麼唐開始後能穩定了呢?我們對比一下這個時候的東西方就知道了,(羅馬帝國分裂同三國大概是同一時期)因為唐朝和分裂的歐洲相比多了一樣東西——科舉。科舉是底層直達天聽的快車道,也解除了門閥壟斷的舉薦制,大大削弱了門閥貴族的實力。而唐的滅亡,除了科舉制度的不完善,還有就是中央集權的不完善,加上異族入侵的混亂,唐就亡了……

宋的穩定,就在於它完美的把中央集權和科舉制度無縫銜接了起來,成功的閹割了地方藩鎮割據的所有可能性,可以看到宋之後中國再也沒有真正大規模長時間的分裂過了……

同樣的情況在歐洲也是如此,曾經的羅馬帝國依靠公民權的發放建立了一個類似於科舉制度的晉升體制,可羅馬皇帝普發公民權後公民身份一錢不值,很快歐洲就變成了貴族割據的一地雞毛。想文藝復興時期西方學者對科舉制度的讚歎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然,科舉和中央集權的壞處依然存在,只是分裂從此不再可能而已……


盛祺好奇


有些短,比如秦朝,隋朝,這些屬於從大分裂,戰亂剛剛平定統一,是過度性王朝,是有些短暫。但絕大多數一統天下的王朝都不短。比如兩漢時期,唐代,元代,明代,清代時間都不短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