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林徽因的這首《無題》真是有讓人難以說盡的美與思,你認為這詩好在哪裡?詩見問題描述?

佳思佑玩爆語文


我也來聊聊這個話題!

首先談談對詩歌的認識。詩歌作為全世界各民族比較普遍的一種文學樣式,從各民族早期開始就已經萌芽,有敘事、抒情,還有綜合性變現形式的,以其語言精練、深刻塑造意境和表達話外之意的特點幾千年屹立於文學領域而不倒。中國從先秦時期的《詩經》到唐詩然後到五四運動開啟的現代詩時代,偉大的詩作和偉大的詩人確實如同星漢那麼燦爛,那麼輝煌。應該這麼說,我們的偉大祖國從來就是一個詩歌的國度。

詩歌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它比之於散文、小說,更強調寓意,也就是話外之意,語言精練而優美,富於音樂的質感。所以我們閱讀詩歌一定首先要了解詩歌作者以及詩歌的創作背景,由此更能讀懂詩人所有表達的弦外之音。

林徽因女士出身名門,後又嫁入名門,自身又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建築學學者、作家和詩人。創作《無題》這首詩時正值日寇佔領我大片國土,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和一大群著名學者教授在民國政府的組織下遠徙西南,加上身體患疾久治不愈,確實身心俱疲。詩人每每在工作之餘回憶起從前的生活,就感慨不已,於某一個冬天的清晨,一陣猛烈的咳嗽將詩人從夢中嗆醒,她披上衣服,站立在窗前,看著窗外一片蕭瑟,心有所感,寫下了這首詩。整首詩以提問開始,一步三嘆,三段三問,從心靈感知的靜到聽覺感知的鐘聲,最後兩個急促的提問呼應前兩段提到過的事物,歸結成一些感知的本源——人。人生跌宕起伏,感知有淺到深,這不正是人生的真諦嗎?

全詩的節奏舒緩的開始,淺淺的開始,及至思想深邃,節奏加快,到最後思維到最猛烈最高潮之時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詩歌的思維觸角充滿了女性的細膩,盡顯知識分子的開闊思維高度。文字清新而且優美,充滿了音樂的質感。

林徽因的詩作《無題》確實是現代詩裡少有的佳作。

 


程池


看到了林徽因這首小詩,感覺寫的很純美,因而也想對這首詩,發表一點自己的看法。

不想再去陳述林徽因的生平及情感路程,只想從這首《無題》的小詩中,讀出詩人寫這首詩時,所表達出的情感或情愫。那麼,就請先讀一下原詩作。

這首詩,開句便言“什麼時候再有…”,這就透露出了詩人對“曾經擁有”的美好情感的無限思念,同時從字行中這種美好情感已成昨日黃花,是不可能再有了。因為,一個女人最純潔的愛戀,只有一次,這純潔的初戀式的愛戀,隨著大江東流去,是永遠不會再有了,即便以後的愛再熱烈,也決沒有了那份最純潔美好的情感。

接著詩人展示了自己曾經愛的景象。“那一片靜,溶溶在春風裡立著,面對著山,面對著小河流?”這分明是在訴說,詩人與曾經擁有的純潔愛戀對象,將愛之心卻已沉浸在愛河之中,早已忘卻周圍的一切,感覺世界一片寧靜,任心靈之愛隨意溶入春風之中,兩位戀人四目相對,注視著對方,或者在相擁而輕吻對方,這表達的是少女初吻時的無限美好的感覺。“面對著山,面對著小河流?”這裡用了問號,說明戀人已完全沉醉於愛之中,這山這河分明是有,卻又似無,這種境界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詩的第二節,是對第一節的昇華。“什麼時候還是那樣/滿掬著希望;披拂新綠,耳語似的詩思,登上城樓,更聽那一聲鐘響?”這段是詩人心之聲對曾經的純潔愛戀的進一步呼喚,那時她與戀人沉醉於愛河之中,對未來充滿愛的希望,那富於詩情的戀人用詩化的語言,在“她”的耳邊輕輕訴說著愛的話語,這愛的話語就如春風吹綠了柳梢,吹醒了少女愛的心田。此時戀人的心,彷彿登上高樓,登上雲端,讓那一聲鐘響啟航她/他們愛的航程,也為此時愛奏鳴出一聲高亢。

詩的第三節,是對曾純擁有的最純潔的愛戀的無限思念,隨著“時間的距離;山河的歲月;”那人,那鐘聲,那份愛之靜,是一去不復返了,雖然詩人心中希望這份純潔之愛,再在心田中劃下一道影,但詩人也言說了“怎樣又在今天裡劃下一道影!”這說明詩人也無法再找尋回那份純潔之戀,這裡說的“怎樣”,就已說明詩人對那份純潔之戀只有美好的回憶,而現在中的“今天”,是不可能會再有的。

大才女林徽因這首《無題》,可以肯定的說,是寫給自己的初戀的,那麼她的初戀是誰呢?有人說是徐志摩,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徐志摩認識林徽因時,已有妻室,這樣一位曾經滄海的男人,又怎能給林徽因那份最純潔最純真的愛戀呢,徐志摩給林徽因的只能是熱火般的詩人之情。那麼林徽因這首詩,是寫給誰的呢,我認為這首詩寫給的即不是徐志摩,也不是金嶽霖,也不是梁思成,而是少女時,共同啟發了雙方共同的初戀的一位少男。


春日之虎


林徽因的這首《無題》,用詞簡樸,意像分明,卻自有一種淡雅溫婉、清思薄愁的意蘊。不復雜,不晦澀。恰恰、此詩的好就好在這裡。

“詩無達詁”,我先談談我對詩的認識。

各民族最先出現的文學作品,不約而同的是詩。這說明,文字簡約,音韻優美的句子就是詩。風雅頌中的風,就是來自民間。但是漸漸的,詩成了達官貴人、文人學士的專利。越弄越複雜,搞的曲高和寡,普通人只好玩玩打油詩、順口溜了。

到了現代,白話詩風靡天下,但漸漸的、又寫的意像飄忽,晦澀錯亂,彷彿不出奇弄怪就難顯新潮,不晦澀難懂就不高明似的。

其實,不止是詩,所有的文學作品最大功能是引起他人聯想與思考,讓他人從你的文本中啟動第二次創作,從你的意境中走到更多的意境中,引起共鳴,得到更深入內心的體驗。

所以,一首好詩,不再於多麼高深,當然也不能過於簡陋,詞約意豐、情理交融是最好。

這首“無題”,全詩盡是“思”之一字。憶昔思舊,憶景思情。一聲鐘鳴,思緒如水。前塵歷歷,景物依稀。憶昔撫今,情景不再。觸動心中封存的情思,怎能不“莫道不銷魂,人比黃花瘦”。

賞詩沒必要一定要還原詩人當時的真實景況,只需要從詩人提供的意像中去賞析即可。

詩人寫下此詩的時候,是真的站在一片春山、一條河流之前?還是在靜夜裡忽然聽到了一聲鐘鳴而情景再現?但無妨我們順著文本給的情景去想像就是這樣的一幅畫面。詩裡用了一個鐘響、一個鐘聲,把此詩分為兩部,在末尾的“鐘聲”之前,就是給繪了一幅畫,春山新綠、流水城樓,多想和你再一起城樓上聽聽鐘聲啊。這裡用到了一個靜字,反襯外表平靜下內心的悸動之烈。

在“鐘聲”之後的兩句,則是給出這記鐘聲、又讓曾經的人在心頭浮起。其刻骨銘心的傷感情緒,想必也傳染給讀詩的人,撩動了內心柔軟的記憶,生出無限遐思。

提到詩,就多寫了一些不必要的話。其實就是想讓寫詩讀詩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寫詩別故弄玄虛,看看前人寫的詩,大多明白如話,狀景抒情,引人共鳴為佳。讀詩也未必要追根刨底,非要弄明白詩人為啥寫的、本意如何。能給你豐富的聯想和體驗就好,詩無達詁,百人百讀。倒不如五柳先生所言:“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2020年1月16日星期四





雲過留思


山、河、城樓、鐘聲,在那一片靜裡,遇見古時的自己喜愛的文人。


趙軍286772372


言錦詩情,思在情內,情在錦外


老大136332661


林徽因的《無題》,讓我對無韻詩改變了看法!說實話,我從小學格律詩詞,動筆就是平水、詞林,很看不起無韻詩的!古人有“無韻不成詩”的說法,現在仍堅持平仄,對仗,音韻的詩路!而這些先賢留下的文化遺產,每個有良心的詩人都應該繼承下去,不要讓後人罵我們是敗家子!幾千年的詩經一脈,到我們這一代就放棄,認真學習一下就會要死了嗎???

言歸正傳,林女士帶著病隨學生遠離戰火遷徙,曾經的女學者、女詩人的光環隨硝煙淡去,她是不甘心的,也是無奈的!詩中的鐘聲敲響了寧靜,山河的歲月在朦朧中留下虛影,算了吧,已是病得不輕的女人了,睡在詩中,也好,也好………

是美嗎?很美!

傷感嗎?淡淡的……

我的淚,不知不覺,己紀流下來了…………

2020.1.16.




星靈曉聖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簡單做下分析:

我們都知道,晚唐詩壇出了個李商隱,寫得一手好情詩,世稱“情詩聖手”。李商隱詩寫得牛,取名也很有個性,他將十幾首情詩統一命名為《無題》,自此“無題”就被宋、元、明、清不少人使用。

到了近現代用“無題”來寫古體詩,最厲害的要屬魯迅先生,魯迅曾寫過數首無題詩,其中“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更是流傳多年的金句。先生之所以寫用這個題目,當是心中的家國情懷太深,不知該用什麼詩名。

而近現代用“無題”來寫現代詩的人也不少,最厲害的筆者認為是才女林徽因。林徽因的詩風一向清新中不失雋永,其經典作品《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深夜裡聽到樂聲》等,都是現代詩中的翹楚。

而本期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無題》,也是林徽因的經典作品之一,之所以會用這個名字是因為這是徐志摩死後,她回憶起從前的點滴寫下的。往事已逝,斯人也不在了,對於林徽因來說種種苦楚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用“無題”來命名這首詩或許再合適不過了。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這首詩:

這首詩發表於1936年,這時徐志摩已逝世5年。大家別小看這首情詩,其詩風在當時是很時髦的。全詩共14行,押韻用的是莎士比亞式14行詩的寫法,起承轉合都有著濃濃的英倫詩的風格。但在意境上,它的朦朧,又有著李商隱無題詩的絕美。所以這首水平很高的情詩,算得上是莎士比亞和李商隱“附體”,堪稱中西合璧的典範,這也是其能驚豔文壇84年的原因。

在這首詩裡,林徽因一共提出了3個問題,三個問題都沒有回答,這種留白是李商隱情詩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後人之所以認為這首詩是林徽因憶起與徐志摩的點滴而寫,是因為詩中的幾個意象與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幾乎是一樣的。

第一節裡詩人通過春風、山、小河流,引出了第一個意象:靜。這條河就是康河,那時候徐志摩常在康橋上靜靜地站著,這一幕深深地印刻在林徽因的心裡。

第二節又是一個“什麼時候還能那樣”,林徽因引入了第二個意象:希望。兩人相識時,林徽因16歲,是23歲的徐志摩將一個她未曾踏足過的詩境帶到了她的面前,從那以後林徽因開始學著寫詩。“披拂新綠,耳語似的詩思”,詩人用一個絕妙的比喻,抒寫了那段美好的記憶。最後“一聲鐘響”一語雙關,既是康橋邊的鐘聲,也指詩人心中的樂聲。

第三節由回憶回到現實,昨天的靜和鐘聲一靜一動,時間和山河形成了空間和時間上的距離,都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樣寫的目的,是為了最後的一個意象:水中的一道影。對於林徽因來說,徐志摩顯然不只是一般朋友那麼簡單,他是知己是兄長。用影子來結束全詩,是表示自己將會沿著徐志摩的路繼續走下去,就如同他一直在陪伴著自己一樣。

通讀這首詩,雖然寫得纏綿悽美,但卻哀而不傷。三個“什麼時候還能那樣”,反覆詠歎,既有莎士比亞式的詩韻,又不失李商隱式傳統古詩的朦朧,美得令人心醉。

從形式方面去分析這- -首無題詩

這首無題詩是一首西洋詩的十四行詩(Sonnet)。它由兩個四行節(quatrain)和一個六行節(sextet)組合而成。表面看它與標準的意大利Petrachan-十四行詩相似,但押韻方式又與莎士比亞式十四行詩相近。所以這種形式的十四行詩似乎較為罕見,可說是標準的意大利Petrachan十四行詩與莎士比亞式十四行詩的混合變體。

從內容方面去探討這首無題詩

先看第一一個四行節,首先出現的意象是靜,接著是季節-春天,最後是眼前的景象山和小河流。在溶溶的一-片寂靜中站立在醉人的春風裡,面向著小山和小河流,那是何等悠閒與雅緻?也許只有那擁有“完全詩意的信仰”的人方能更真切地體會到其中的詩情與妙意!只有那純粹性靈終不泯滅的人才會更深邃地照察出內中的奧妙與和諧!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這已一-去不復返,所以詩人會問“什麼時候才能有” 。究竟是怎樣的---片靜?而詩裡面的山和小河,流是什麼地方的山?什麼地方的小河流?又究竟是哪一- 個春天?居然會讓詩人久久不能忘情?這第-一個提問在整首詩的詩意發展上扮演了“起”的角色,讓我們看看第二個、四行節怎樣承接著詩意的發展向前推進。

緊緊承接著溶溶立在春風中,天地萬物竟像是處於一個寂然不動的絕對寧靜而默然的世界裡,然而詩人的心靈和情思卻處於一-種靜極而動的狀態中,她的內心在那一刻是滿懷著希望、理想與夢,於是她穿越過初春的新綠,她的思想在這個時候已被響在耳際的喁喁細語般的詩歌所盤據著,最後她登上了古城的城樓,在城樓上那一-聲聲的鐘響悠揚地飄來,劃破了那一片靜,她凝神地聆聽著這醉人的鐘聲。然而那已是遙遠的年代的事兒了。在這“承”的四行節的詩句中,她用了一個“更”字來顯示出詩人久已未曾聆聽那一聲鐘響了,所以她問了“什麼時候還能那樣”再聽一次,那怕是生命中最後的一次。

詩意繼續向前急轉至“轉”和“合”, 這也是一個四行節再加上一個兩行節。首先出現的意象是心,上面的一靜一動似乎都統攝於一心,很像只是一心之自我舒捲!當心靈不為絲屑的俗念所沾滯時,人的審美的本能便不泯滅, 純粹美感的神奇便終能充分地實現!這靜,這春風,這山,這水-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與古城的城樓以及飄向城樓.上的那聲鐘響默默地不期然地淹入了詩人的性靈,最終是心即是景、景即是心而心景一如!純粹美感的神奇就在這心景一如的當下而態分地自我實現。











傳統銀文化


這首詩語言樸素裡有女人淡淡的相思,景緻精巧裡喜悅裹卷哀愁,感慨時光流螢,佳期難再,故人夢裡,空對落花。

“什麼時候能再有那一片靜”,詩人多麼想有一片靜默的空天啦,詩人是希望有的。為什麼喜歡那靜?因為高高興興的一會兒看山,一會兒看水。

詩人用問好,是不確定嗎?是肯定嗎?猶豫中的清晰,清晰中說明還有很多這樣的故事。

女孩子不是老莊,喜歡靜謐的天宇。能撥動女孩子的心的只有春心。

跟她一起觀看景色的男人,他會是誰呢?

第二節,詩人再明瞭一點畫面。

一對人兒,滿懷著春天般的希望和將來,一起竊竊私語奔上柳蔭千重,綠草萬里的城樓,聽鐘聲。

最後詩人很惱怒,“時間的距離,山河的年歲”,這裡是互文。山河遠,時間變,你今天還是在我心上飄過你的影子。

詩人又想他了。這個想還不是輕描淡寫的想,對著山水的看,奔向城樓的笑,一幕幕都湧上心頭。

這是排山倒海的想,綿綿不絕的想。 能讓林徽因想的人,除了短命詩人徐志摩,概無他人。

梁思成只是她一張長長飯票。林徽因二十幾歲時,父親被張作霖打死。就沒有了小姐的底氣,梁啟超有錢,梁思成也看得。婚姻是一場權宜之計。

婚後林徽因看不起梁思成,給梁思成的好臉色也不多。 金嶽霖只是她一個鐵粉,一個證明她風華絕代的籌碼。金嶽霖除了頂了一個哲學家的名號,出書也少,相貌也不堂堂,經濟也不伸張。林徽因怎麼值得為他寫一首掏心掏肺的詩歌呢?

林徽因是寫給徐志摩的。那個熱情的,才華橫溢的,純真的徐志摩。


獨行的豬


謝敬!

我認為這首詩沒有讓人難以說盡的那麼美!只有遙遠的青山,和腳下淙淙小河在眼前流過,我在詩中看到,林徽因的這首詩是難以說盡的思…………!

無論是豆蔻年華,還是徐娘半老,林徽因是個才情女子,難道她不知道有兩個暗戀她的男人嗎?!如果說她無動於衷!這顯然不符合人性使然,林徽因的感情生活裡出現了三個男人,一個是梁思誠,又一個是詩魔浪人徐志摩,另一個人就是金嶽霖為她終身未娶,痴痴的一生鍾愛著林徽因!

那麼徐志摩的大名一提,人們自然而然的就會聯想起林徽因,那金嶽霖何許人也,金嶽霖16歲考入清華,30歲當教授,親自創辦了哲學系,一生考究學問!

那麼這兩位是民國時期的名人,並且都是愛得林徽因死去活來肝腸柔斷,對林徽因盡表愛意之能事多多!

個人認為,林徽因這首《無題詩》!她在 詩中那種傷感的凝思,難不成她就是對徐志摩或金嶽霖的,那………!無盡的愛思嗎?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林徽因對二人的情感不會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因為人的感情是微妙的,更何況林徽因才情俱佳,文學修養過人,知性優雅的女人,也是近代史上一個傳奇的人物!

那麼林徽因被苦苦的暗戀,難道她不知道嗎?!只能說林徽因是個好女子,把那份萌動的愛,深藏的埋在心裡,雖然讓她與梁思誠的一紙婚約鎖住她的手腳,擋住了她的視線,但靜靜的情懷思戀還是有的!

在她被愛的窒息中,卻吻到了春的氣息裡的那種味道!尋找那純潔少女的情懷,春情盪漾!竊竊私語?!一片愁緒唯自知,也許韶華易逝,是時間的距離把我們彼此遺忘,而我傷春悲秋的時候也是有的,思緒難奈!只有愁對披拂新綠,聽著遠去的!消失的鐘聲!

彷彿人和事就在昨天!你悄悄的來?!這對於我來說,或許只是我人生中劃過的一道風景亦或是一個感嘆號!!………………!林徽因的這首詩,妙就妙在這《無題》!!倆字!悄悄的道出了無盡的惆思!………!給後人留下很多的遐想和讚歎!……………!!!

(謝悟空!謝閱)!新年好!🙏🤝!

(原創於2020年、1、10),完稿!(僅此一例!不許套用)!(此惆非愁),


轉運中的幸福


從內容方面去探討這首無題詩

先看第一一個四行節,首先出現的意象是靜,接著是季節-春天,最後是眼前的景象山和小河流。在溶溶的一-片寂靜中站立在醉人的春風裡,面向著小山和小河流,那是何等悠閒與雅緻?也許只有那擁有“完全詩意的信仰”的人方能更真切地體會到其中的詩情與妙意!只有那純粹性靈終不泯滅的人才會更深邃地照察出內中的奧妙與和諧!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這已一-去不復返,所以詩人會問“什麼時候才能有” 。究竟是怎樣的---片靜?而詩裡面的山和小河,流是什麼地方的山?什麼地方的小河流?又究竟是哪一- 個春天?居然會讓詩人久久不能忘情?這第-一個提問在整首詩的詩意發展上扮演了“起”的角色,讓我們看看第二個、四行節怎樣承接著詩意的發展向前推進。

緊緊承接著溶溶立在春風中,天地萬物竟像是處於一個寂然不動的絕對寧靜而默然的世界裡,然而詩人的心靈和情思卻處於一-種靜極而動的狀態中,她的內心在那一刻是滿懷著希望、理想與夢,於是她穿越過初春的新綠,她的思想在這個時候已被響在耳際的喁喁細語般的詩歌所盤據著,最後她登上了古城的城樓,在城樓上那一-聲聲的鐘響悠揚地飄來,劃破了那一片靜,她凝神地聆聽著這醉人的鐘聲。然而那已是遙遠的年代的事兒了。在這“承”的四行節的詩句中,她用了一個“更”字來顯示出詩人久已未曾聆聽那一聲鐘響了,所以她問了“什麼時候還能那樣”再聽一次,那怕是生命中最後的一次。

詩意繼續向前急轉至“轉”和“合”, 這也是一個四行節再加上一個兩行節。首先出現的意象是心,上面的一靜一動似乎都統攝於一心,很像只是一心之自我舒捲!當心靈不為絲屑的俗念所沾滯時,人的審美的本能便不泯滅, 純粹美感的神奇便終能充分地實現!這靜,這春風,這山,這水-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與古城的城樓以及飄向城樓.上的那聲鐘響默默地不期然地淹入了詩人的性靈,最終是心即是景、景即是心而心景一如!純粹美感的神奇就在這心景一如的當下而態分地自我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