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林徽因的这首《无题》真是有让人难以说尽的美与思,你认为这诗好在哪里?诗见问题描述?

佳思佑玩爆语文


我也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谈谈对诗歌的认识。诗歌作为全世界各民族比较普遍的一种文学样式,从各民族早期开始就已经萌芽,有叙事、抒情,还有综合性变现形式的,以其语言精练、深刻塑造意境和表达话外之意的特点几千年屹立于文学领域而不倒。中国从先秦时期的《诗经》到唐诗然后到五四运动开启的现代诗时代,伟大的诗作和伟大的诗人确实如同星汉那么灿烂,那么辉煌。应该这么说,我们的伟大祖国从来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比之于散文、小说,更强调寓意,也就是话外之意,语言精练而优美,富于音乐的质感。所以我们阅读诗歌一定首先要了解诗歌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由此更能读懂诗人所有表达的弦外之音。

林徽因女士出身名门,后又嫁入名门,自身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建筑学学者、作家和诗人。创作《无题》这首诗时正值日寇占领我大片国土,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和一大群著名学者教授在民国政府的组织下远徙西南,加上身体患疾久治不愈,确实身心俱疲。诗人每每在工作之余回忆起从前的生活,就感慨不已,于某一个冬天的清晨,一阵猛烈的咳嗽将诗人从梦中呛醒,她披上衣服,站立在窗前,看着窗外一片萧瑟,心有所感,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以提问开始,一步三叹,三段三问,从心灵感知的静到听觉感知的钟声,最后两个急促的提问呼应前两段提到过的事物,归结成一些感知的本源——人。人生跌宕起伏,感知有浅到深,这不正是人生的真谛吗?

全诗的节奏舒缓的开始,浅浅的开始,及至思想深邃,节奏加快,到最后思维到最猛烈最高潮之时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诗歌的思维触角充满了女性的细腻,尽显知识分子的开阔思维高度。文字清新而且优美,充满了音乐的质感。

林徽因的诗作《无题》确实是现代诗里少有的佳作。

 


程池


看到了林徽因这首小诗,感觉写的很纯美,因而也想对这首诗,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不想再去陈述林徽因的生平及情感路程,只想从这首《无题》的小诗中,读出诗人写这首诗时,所表达出的情感或情愫。那么,就请先读一下原诗作。

这首诗,开句便言“什么时候再有…”,这就透露出了诗人对“曾经拥有”的美好情感的无限思念,同时从字行中这种美好情感已成昨日黄花,是不可能再有了。因为,一个女人最纯洁的爱恋,只有一次,这纯洁的初恋式的爱恋,随着大江东流去,是永远不会再有了,即便以后的爱再热烈,也决没有了那份最纯洁美好的情感。

接着诗人展示了自己曾经爱的景象。“那一片静,溶溶在春风里立着,面对着山,面对着小河流?”这分明是在诉说,诗人与曾经拥有的纯洁爱恋对象,将爱之心却已沉浸在爱河之中,早已忘却周围的一切,感觉世界一片宁静,任心灵之爱随意溶入春风之中,两位恋人四目相对,注视着对方,或者在相拥而轻吻对方,这表达的是少女初吻时的无限美好的感觉。“面对着山,面对着小河流?”这里用了问号,说明恋人已完全沉醉于爱之中,这山这河分明是有,却又似无,这种境界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诗的第二节,是对第一节的升华。“什么时候还是那样/满掬着希望;披拂新绿,耳语似的诗思,登上城楼,更听那一声钟响?”这段是诗人心之声对曾经的纯洁爱恋的进一步呼唤,那时她与恋人沉醉于爱河之中,对未来充满爱的希望,那富于诗情的恋人用诗化的语言,在“她”的耳边轻轻诉说着爱的话语,这爱的话语就如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醒了少女爱的心田。此时恋人的心,仿佛登上高楼,登上云端,让那一声钟响启航她/他们爱的航程,也为此时爱奏鸣出一声高亢。

诗的第三节,是对曾纯拥有的最纯洁的爱恋的无限思念,随着“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岁月;”那人,那钟声,那份爱之静,是一去不复返了,虽然诗人心中希望这份纯洁之爱,再在心田中划下一道影,但诗人也言说了“怎样又在今天里划下一道影!”这说明诗人也无法再找寻回那份纯洁之恋,这里说的“怎样”,就已说明诗人对那份纯洁之恋只有美好的回忆,而现在中的“今天”,是不可能会再有的。

大才女林徽因这首《无题》,可以肯定的说,是写给自己的初恋的,那么她的初恋是谁呢?有人说是徐志摩,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徐志摩认识林徽因时,已有妻室,这样一位曾经沧海的男人,又怎能给林徽因那份最纯洁最纯真的爱恋呢,徐志摩给林徽因的只能是热火般的诗人之情。那么林徽因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呢,我认为这首诗写给的即不是徐志摩,也不是金岳霖,也不是梁思成,而是少女时,共同启发了双方共同的初恋的一位少男。


春日之虎


林徽因的这首《无题》,用词简朴,意像分明,却自有一种淡雅温婉、清思薄愁的意蕴。不复杂,不晦涩。恰恰、此诗的好就好在这里。

“诗无达诂”,我先谈谈我对诗的认识。

各民族最先出现的文学作品,不约而同的是诗。这说明,文字简约,音韵优美的句子就是诗。风雅颂中的风,就是来自民间。但是渐渐的,诗成了达官贵人、文人学士的专利。越弄越复杂,搞的曲高和寡,普通人只好玩玩打油诗、顺口溜了。

到了现代,白话诗风靡天下,但渐渐的、又写的意像飘忽,晦涩错乱,仿佛不出奇弄怪就难显新潮,不晦涩难懂就不高明似的。

其实,不止是诗,所有的文学作品最大功能是引起他人联想与思考,让他人从你的文本中启动第二次创作,从你的意境中走到更多的意境中,引起共鸣,得到更深入内心的体验。

所以,一首好诗,不再于多么高深,当然也不能过于简陋,词约意丰、情理交融是最好。

这首“无题”,全诗尽是“思”之一字。忆昔思旧,忆景思情。一声钟鸣,思绪如水。前尘历历,景物依稀。忆昔抚今,情景不再。触动心中封存的情思,怎能不“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

赏诗没必要一定要还原诗人当时的真实景况,只需要从诗人提供的意像中去赏析即可。

诗人写下此诗的时候,是真的站在一片春山、一条河流之前?还是在静夜里忽然听到了一声钟鸣而情景再现?但无妨我们顺着文本给的情景去想像就是这样的一幅画面。诗里用了一个钟响、一个钟声,把此诗分为两部,在末尾的“钟声”之前,就是给绘了一幅画,春山新绿、流水城楼,多想和你再一起城楼上听听钟声啊。这里用到了一个静字,反衬外表平静下内心的悸动之烈。

在“钟声”之后的两句,则是给出这记钟声、又让曾经的人在心头浮起。其刻骨铭心的伤感情绪,想必也传染给读诗的人,撩动了内心柔软的记忆,生出无限遐思。

提到诗,就多写了一些不必要的话。其实就是想让写诗读诗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写诗别故弄玄虚,看看前人写的诗,大多明白如话,状景抒情,引人共鸣为佳。读诗也未必要追根刨底,非要弄明白诗人为啥写的、本意如何。能给你丰富的联想和体验就好,诗无达诂,百人百读。倒不如五柳先生所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020年1月16日星期四





云过留思


山、河、城楼、钟声,在那一片静里,遇见古时的自己喜爱的文人。


赵军286772372


言锦诗情,思在情内,情在锦外


老大136332661


林徽因的《无题》,让我对无韵诗改变了看法!说实话,我从小学格律诗词,动笔就是平水、词林,很看不起无韵诗的!古人有“无韵不成诗”的说法,现在仍坚持平仄,对仗,音韵的诗路!而这些先贤留下的文化遗产,每个有良心的诗人都应该继承下去,不要让后人骂我们是败家子!几千年的诗经一脉,到我们这一代就放弃,认真学习一下就会要死了吗???

言归正传,林女士带着病随学生远离战火迁徙,曾经的女学者、女诗人的光环随硝烟淡去,她是不甘心的,也是无奈的!诗中的钟声敲响了宁静,山河的岁月在朦胧中留下虚影,算了吧,已是病得不轻的女人了,睡在诗中,也好,也好………

是美吗?很美!

伤感吗?淡淡的……

我的泪,不知不觉,己纪流下来了…………

2020.1.16.




星灵晓圣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简单做下分析:

我们都知道,晚唐诗坛出了个李商隐,写得一手好情诗,世称“情诗圣手”。李商隐诗写得牛,取名也很有个性,他将十几首情诗统一命名为《无题》,自此“无题”就被宋、元、明、清不少人使用。

到了近现代用“无题”来写古体诗,最厉害的要属鲁迅先生,鲁迅曾写过数首无题诗,其中“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更是流传多年的金句。先生之所以写用这个题目,当是心中的家国情怀太深,不知该用什么诗名。

而近现代用“无题”来写现代诗的人也不少,最厉害的笔者认为是才女林徽因。林徽因的诗风一向清新中不失隽永,其经典作品《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深夜里听到乐声》等,都是现代诗中的翘楚。

而本期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无题》,也是林徽因的经典作品之一,之所以会用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是徐志摩死后,她回忆起从前的点滴写下的。往事已逝,斯人也不在了,对于林徽因来说种种苦楚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用“无题”来命名这首诗或许再合适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首诗:

这首诗发表于1936年,这时徐志摩已逝世5年。大家别小看这首情诗,其诗风在当时是很时髦的。全诗共14行,押韵用的是莎士比亚式14行诗的写法,起承转合都有着浓浓的英伦诗的风格。但在意境上,它的朦胧,又有着李商隐无题诗的绝美。所以这首水平很高的情诗,算得上是莎士比亚和李商隐“附体”,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这也是其能惊艳文坛84年的原因。

在这首诗里,林徽因一共提出了3个问题,三个问题都没有回答,这种留白是李商隐情诗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后人之所以认为这首诗是林徽因忆起与徐志摩的点滴而写,是因为诗中的几个意象与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几乎是一样的。

第一节里诗人通过春风、山、小河流,引出了第一个意象:静。这条河就是康河,那时候徐志摩常在康桥上静静地站着,这一幕深深地印刻在林徽因的心里。

第二节又是一个“什么时候还能那样”,林徽因引入了第二个意象:希望。两人相识时,林徽因16岁,是23岁的徐志摩将一个她未曾踏足过的诗境带到了她的面前,从那以后林徽因开始学着写诗。“披拂新绿,耳语似的诗思”,诗人用一个绝妙的比喻,抒写了那段美好的记忆。最后“一声钟响”一语双关,既是康桥边的钟声,也指诗人心中的乐声。

第三节由回忆回到现实,昨天的静和钟声一静一动,时间和山河形成了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最后的一个意象:水中的一道影。对于林徽因来说,徐志摩显然不只是一般朋友那么简单,他是知己是兄长。用影子来结束全诗,是表示自己将会沿着徐志摩的路继续走下去,就如同他一直在陪伴着自己一样。

通读这首诗,虽然写得缠绵凄美,但却哀而不伤。三个“什么时候还能那样”,反复咏叹,既有莎士比亚式的诗韵,又不失李商隐式传统古诗的朦胧,美得令人心醉。

从形式方面去分析这- -首无题诗

这首无题诗是一首西洋诗的十四行诗(Sonnet)。它由两个四行节(quatrain)和一个六行节(sextet)组合而成。表面看它与标准的意大利Petrachan-十四行诗相似,但押韵方式又与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相近。所以这种形式的十四行诗似乎较为罕见,可说是标准的意大利Petrachan十四行诗与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的混合变体。

从内容方面去探讨这首无题诗

先看第一一个四行节,首先出现的意象是静,接着是季节-春天,最后是眼前的景象山和小河流。在溶溶的一-片寂静中站立在醉人的春风里,面向着小山和小河流,那是何等悠闲与雅致?也许只有那拥有“完全诗意的信仰”的人方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其中的诗情与妙意!只有那纯粹性灵终不泯灭的人才会更深邃地照察出内中的奥妙与和谐!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已一-去不复返,所以诗人会问“什么时候才能有” 。究竟是怎样的---片静?而诗里面的山和小河,流是什么地方的山?什么地方的小河流?又究竟是哪一- 个春天?居然会让诗人久久不能忘情?这第-一个提问在整首诗的诗意发展上扮演了“起”的角色,让我们看看第二个、四行节怎样承接着诗意的发展向前推进。

紧紧承接着溶溶立在春风中,天地万物竟像是处于一个寂然不动的绝对宁静而默然的世界里,然而诗人的心灵和情思却处于一-种静极而动的状态中,她的内心在那一刻是满怀着希望、理想与梦,于是她穿越过初春的新绿,她的思想在这个时候已被响在耳际的喁喁细语般的诗歌所盘据着,最后她登上了古城的城楼,在城楼上那一-声声的钟响悠扬地飘来,划破了那一片静,她凝神地聆听着这醉人的钟声。然而那已是遥远的年代的事儿了。在这“承”的四行节的诗句中,她用了一个“更”字来显示出诗人久已未曾聆听那一声钟响了,所以她问了“什么时候还能那样”再听一次,那怕是生命中最后的一次。

诗意继续向前急转至“转”和“合”, 这也是一个四行节再加上一个两行节。首先出现的意象是心,上面的一静一动似乎都统摄于一心,很像只是一心之自我舒卷!当心灵不为丝屑的俗念所沾滞时,人的审美的本能便不泯灭, 纯粹美感的神奇便终能充分地实现!这静,这春风,这山,这水-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与古城的城楼以及飘向城楼.上的那声钟响默默地不期然地淹入了诗人的性灵,最终是心即是景、景即是心而心景一如!纯粹美感的神奇就在这心景一如的当下而态分地自我实现。











传统银文化


这首诗语言朴素里有女人淡淡的相思,景致精巧里喜悦裹卷哀愁,感慨时光流萤,佳期难再,故人梦里,空对落花。

“什么时候能再有那一片静”,诗人多么想有一片静默的空天啦,诗人是希望有的。为什么喜欢那静?因为高高兴兴的一会儿看山,一会儿看水。

诗人用问好,是不确定吗?是肯定吗?犹豫中的清晰,清晰中说明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女孩子不是老庄,喜欢静谧的天宇。能拨动女孩子的心的只有春心。

跟她一起观看景色的男人,他会是谁呢?

第二节,诗人再明了一点画面。

一对人儿,满怀着春天般的希望和将来,一起窃窃私语奔上柳荫千重,绿草万里的城楼,听钟声。

最后诗人很恼怒,“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这里是互文。山河远,时间变,你今天还是在我心上飘过你的影子。

诗人又想他了。这个想还不是轻描淡写的想,对着山水的看,奔向城楼的笑,一幕幕都涌上心头。

这是排山倒海的想,绵绵不绝的想。 能让林徽因想的人,除了短命诗人徐志摩,概无他人。

梁思成只是她一张长长饭票。林徽因二十几岁时,父亲被张作霖打死。就没有了小姐的底气,梁启超有钱,梁思成也看得。婚姻是一场权宜之计。

婚后林徽因看不起梁思成,给梁思成的好脸色也不多。 金岳霖只是她一个铁粉,一个证明她风华绝代的筹码。金岳霖除了顶了一个哲学家的名号,出书也少,相貌也不堂堂,经济也不伸张。林徽因怎么值得为他写一首掏心掏肺的诗歌呢?

林徽因是写给徐志摩的。那个热情的,才华横溢的,纯真的徐志摩。


独行的猪


谢敬!

我认为这首诗没有让人难以说尽的那么美!只有遥远的青山,和脚下淙淙小河在眼前流过,我在诗中看到,林徽因的这首诗是难以说尽的思…………!

无论是豆蔻年华,还是徐娘半老,林徽因是个才情女子,难道她不知道有两个暗恋她的男人吗?!如果说她无动于衷!这显然不符合人性使然,林徽因的感情生活里出现了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诚,又一个是诗魔浪人徐志摩,另一个人就是金岳霖为她终身未娶,痴痴的一生钟爱着林徽因!

那么徐志摩的大名一提,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联想起林徽因,那金岳霖何许人也,金岳霖16岁考入清华,30岁当教授,亲自创办了哲学系,一生考究学问!

那么这两位是民国时期的名人,并且都是爱得林徽因死去活来肝肠柔断,对林徽因尽表爱意之能事多多!

个人认为,林徽因这首《无题诗》!她在 诗中那种伤感的凝思,难不成她就是对徐志摩或金岳霖的,那………!无尽的爱思吗?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林徽因对二人的情感不会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因为人的感情是微妙的,更何况林徽因才情俱佳,文学修养过人,知性优雅的女人,也是近代史上一个传奇的人物!

那么林徽因被苦苦的暗恋,难道她不知道吗?!只能说林徽因是个好女子,把那份萌动的爱,深藏的埋在心里,虽然让她与梁思诚的一纸婚约锁住她的手脚,挡住了她的视线,但静静的情怀思恋还是有的!

在她被爱的窒息中,却吻到了春的气息里的那种味道!寻找那纯洁少女的情怀,春情荡漾!窃窃私语?!一片愁绪唯自知,也许韶华易逝,是时间的距离把我们彼此遗忘,而我伤春悲秋的时候也是有的,思绪难奈!只有愁对披拂新绿,听着远去的!消失的钟声!

仿佛人和事就在昨天!你悄悄的来?!这对于我来说,或许只是我人生中划过的一道风景亦或是一个感叹号!!………………!林徽因的这首诗,妙就妙在这《无题》!!俩字!悄悄的道出了无尽的惆思!………!给后人留下很多的遐想和赞叹!……………!!!

(谢悟空!谢阅)!新年好!🙏🤝!

(原创于2020年、1、10),完稿!(仅此一例!不许套用)!(此惆非愁),


转运中的幸福


从内容方面去探讨这首无题诗

先看第一一个四行节,首先出现的意象是静,接着是季节-春天,最后是眼前的景象山和小河流。在溶溶的一-片寂静中站立在醉人的春风里,面向着小山和小河流,那是何等悠闲与雅致?也许只有那拥有“完全诗意的信仰”的人方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其中的诗情与妙意!只有那纯粹性灵终不泯灭的人才会更深邃地照察出内中的奥妙与和谐!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已一-去不复返,所以诗人会问“什么时候才能有” 。究竟是怎样的---片静?而诗里面的山和小河,流是什么地方的山?什么地方的小河流?又究竟是哪一- 个春天?居然会让诗人久久不能忘情?这第-一个提问在整首诗的诗意发展上扮演了“起”的角色,让我们看看第二个、四行节怎样承接着诗意的发展向前推进。

紧紧承接着溶溶立在春风中,天地万物竟像是处于一个寂然不动的绝对宁静而默然的世界里,然而诗人的心灵和情思却处于一-种静极而动的状态中,她的内心在那一刻是满怀着希望、理想与梦,于是她穿越过初春的新绿,她的思想在这个时候已被响在耳际的喁喁细语般的诗歌所盘据着,最后她登上了古城的城楼,在城楼上那一-声声的钟响悠扬地飘来,划破了那一片静,她凝神地聆听着这醉人的钟声。然而那已是遥远的年代的事儿了。在这“承”的四行节的诗句中,她用了一个“更”字来显示出诗人久已未曾聆听那一声钟响了,所以她问了“什么时候还能那样”再听一次,那怕是生命中最后的一次。

诗意继续向前急转至“转”和“合”, 这也是一个四行节再加上一个两行节。首先出现的意象是心,上面的一静一动似乎都统摄于一心,很像只是一心之自我舒卷!当心灵不为丝屑的俗念所沾滞时,人的审美的本能便不泯灭, 纯粹美感的神奇便终能充分地实现!这静,这春风,这山,这水-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与古城的城楼以及飘向城楼.上的那声钟响默默地不期然地淹入了诗人的性灵,最终是心即是景、景即是心而心景一如!纯粹美感的神奇就在这心景一如的当下而态分地自我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