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小小“變色墨水”要引領世界,新泰以創新激活縣域經濟發展“新動能”

近日,記者走進山東潤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科技負責人張弘治指著正在有序運轉的生產線介紹,“我們公司創新性地採用發酵法綠色製造先進技術生產氨基葡萄糖,現擁有年產10000噸氨基葡萄糖生產線,是目前國內同類產品最大的生產線,全球唯一一家實現氨基葡萄糖全產業鏈的綠色生產企業,去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6億。”

小小“变色墨水”要引领世界,新泰以创新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張弘治所說的發酵法生產氨基葡萄糖是他們公司自主研發的一項國家級發明專利,其相關技術實現顛覆性變革,並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鑑定為“國際領先水平”。談起今年打算,他說“我們將繼續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和產品創新力度,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在發展中的重要支撐作用。”

潤德生物正是新泰市科技創新領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大力證。近年來,圍繞從“新泰製造”到“新泰智造”,新泰市堅持以創新增活力,著力在主體培育、平臺建設、要素集聚、服務提升方面下功夫,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扶持力度,全面落實各項扶持政策,驅動縣域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 新泰在《人民日報》發佈的2019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中居34位。

新業態,縣域經濟紮下科技根。

中性筆寫在紙上,用火一烤便消失;寫錯字了,用筆自帶的硅膠以摩擦生熱的方式把字跡消除;彩色杯子,澆注熱水後瞬間神奇變色;香水卡片,用手輕輕摩擦能聞到不同香水味道;看似普通的雨傘、衣服卻能在陽光下變幻顏色…… 近日,在山東掘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展廳內,董事長王勇向記者展示他們公司潛心研發的“穩定的變色墨水”技術,小小墨水除了給一支筆帶來神秘感,也給日常用品帶來了五彩斑斕的色彩。

作為國內專業投資色彩新材料的高科技公司,王勇的“穩定變色墨水”先後在美國、歐洲、中國獲得發明專利,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談起下一步打算,他說“提高傳統產品附加值,我們要把變色材料向各種傳統產業延伸,提高產品競爭力,未來引領世界。”

像掘色一樣堅持科技創新,是新泰許多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取勝的一大法寶。該市制定企業分類標準,建立科技企業培育庫,對入庫企業實行分層分類遞增培育。通過實施一般企業“雛鷹”培養計劃,遴選全市200家中小微企業,做好創新引導和孵化服務,使其儘快成長為科技型企業;實施科技型企業“助飛”計劃,對成長性好、成長潛力較大的科技型企業給與全方位支持,幫助儘快成長做大做強;實施高新技術企業“頭雁”計劃,建立高新企業信息庫,對入庫企業採取“一企一策”、全程定向服務,培育成為具備產業創新引領和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龍頭領軍企業。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2家,高新技術企業46家,科技企業群體規模持續壯大,創新活力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為給縣域經濟插上科創的翅膀,新泰通過強化政策保障、物質獎勵、表彰激勵,出臺各類政策文件11項,對企業引進人才、設立創新平臺、取得科技成果等17個要素給予財政扶持。同時,設立人才工作、招才引智、自主創新3個千萬元專項工作資金,研發補助在省基礎上再增加5%,定期召開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大會,隆重表彰各類創新企業、成果、團隊和人才,2019年政策獎勵達到1600萬元。同時,實施以100項關鍵技術研發、100項急需成果轉化、100個科研團隊支持為內容的“三百項目”突破,推動企業創穫科技成果386項,承擔計劃項目87項、經費2.82億元。2019年,潤德生物“生物催化合成氨糖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示範”等四個項目列入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支持。

在新泰,像掘色新材料這樣的新業態不勝枚舉:西張莊鎮堅持發展特色毛呢產業,年產值 40 億元,產品銷往"一帶一路" 10 多個國家;羊流鎮的起重機械產業,通過轉型升級,成為山東省首批特色小鎮;新甫街道通過發展電子商務產業,讓放下鋤頭,摸起鼠標的農民迅速走上了致富的新路子…… 這些在全國赫赫有名的鄉鎮,正是藉著創新的大潮讓科技在本土紮下了牢固的根基。

新動力,縣域扛起創新創業旗。

“多虧了楊黎明教授和他帶領的科研團隊,今年我們自主研發的500千伏海纜附件,在國際上率先通過了相關鑑定實驗並實現應用。”近日,記者在特變電工昭和(山東)電纜附件有限公司見到副總經理趙尊華,談起公司今年參與的世界首條電壓等級最高的500千伏聯網輸變電工程,他的語氣裡有著滿滿的自豪。據他介紹,該工程克服了海水腐蝕強度高等世界性難題,創造了十四項世界紀錄,一舉奠定了中國海洋輸電技術的世界領先地位。

特變是新泰通過構建“六個一”平臺體系,向科技創新要速度要質量的典型代表。新泰按照“頂層設計、全域佈局、重點推進”的原則,構建“六個一”創新平臺體系,通過探索高校+政府、高校+政府+企業、企業+高校、企業+專家四種模式,建成生物化工等12家產業研究院,引進各類創新團隊56個,實施成果轉化106項,實現了“一個產業一個研究院”;以啟迪之星綜合孵化器為“1”個核心,結合園區佈局建設“N”個專業孵化器,構建“1+N”孵化網絡,建成省級以上眾創空間、孵化器5家,實現了“一個園區一個孵化器”,助推新泰被確定為全國唯一的礦山設備再製造示範基地、全國第二大起重機械製造基地;通過採取自建、共建、異地建等措施,實施分類管理、分層培育,推動“一個企業一個技術中心”建設,全市規模以上企業、70%以上的小企業都設立技術中心。

同時,為推進產學研合作和企業孵化,新泰還建設“4+N”創新高地,按照創新鏈建設東、西、南、北四大科創小鎮,打造創新創業高地;按照產業鏈建設N個創新支撐平臺,通過與大院大所名院名校合作,共同搭建高端科技合作平臺,相繼建設中關村信息穀、泰安中德智能製造技術公共服務平臺、浙江大學新泰材料創新中心、山東大學新泰工業技術研究院、“一帶一路”國際創新發展研究院。

新機制,縣域塑造創新服務職能。

“以前對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獎勵,各部門、各鄉鎮是‘自成一套’,‘五根指頭’雖全卻無法形成‘一個拳頭’的合力。現在我們將創新資源‘化零為整’集中用在刀刃上,進而撬動全社會創新投入。”據新泰市科技局局長崔玉軍介紹,為破解科創資金瓶頸,新泰統籌財政、基金、社會、銀行等資金,專門設立1000萬元科技創新專項資金、1億元的人才專項資金;引進20億元中關村協同創新投資基金等基金5支;與郵儲銀行、泰安商行等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扶持各類研發、成果轉化項目120餘項。

新泰堅持把破解“人才、技術、資金”瓶頸、補齊短板作為重要工作來抓,為創新資源要素集聚提供保障。為給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該市通過採取築巢引鳳、引巢借鳳、技術聯姻、“梧桐樹栽在鳳凰身邊”等方式,剛柔並濟引進兩院院士14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4人、泰山產業領軍人才6人等高層次人才300餘人。聘請15位專家擔任市政府科技顧問,選聘引進102名專家兼任鄉鎮、部門、企業科技副職,參與研發項目143項、聯合申請專利128項、參與建設科技平臺89個。

有了引領發展的新動能,新泰充分利用創新平臺、攻關項目、扶持政策等載體,形成多主體、多要素參與技術轉移轉化的局面。該市通過長效開展科技合作“月月行”等活動,每年組織精準對接10次以上;聯合企業、學會、協會先後舉辦中國起重機械技術學術創新發展大會、中國新泰LED顯示高峰論壇等12場次, 100餘項技術成果在全市推廣應用。

同時,新泰通過搭建“O2O”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服務新職能。線下,藉助啟迪之星孵化器,引進法律、財會、知識產權、科技諮詢等專業機構,開展專業化服務。線上,建設科技創新服務雲平臺網站、開發“新泰科技通”手機APP,實現“創新即時通,服務零距離”。每年通過平臺共推送各類科技信息、政策、技術3000餘條,服務創新主體1萬餘人次。(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姜言明 劉培俊 通訊員 趙潔 陳友祥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