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76岁老臣李善长回家养老,每天耕田种地,朱元璋为何却下令满门抄斩?

清幽宁静


对于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之死,史学界普遍认为李善长是因胡惟庸案的株连而被满门抄斩。但令人难解的是,在胡惟庸案发十几年后,七十多岁的李善长才被朱元璋处死,前后的时间居然隔了那么长,这并不能说明朱元璋想放过胡惟庸的靠山李善长,只能说明李善长在胡惟庸死后还有可利用的价值。

想了解李善长的个人价值,首先得明白李善长在朱元璋心中属于哪一步棋。


李善长是从朱元璋刚开始打天下的时候加入的,是正儿八经的老革命。而且这个人在后勤、行政方面的能力很强,所以朱元璋十分器重他。再加上李善长跟朱元璋一样是淮西人,所以朱元璋对他格外信任。因而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政治集团,在朱元璋当吴王的那会儿就初具雏形了。后来朱元璋得了天下,李善长更是位列国公和宰相之位,淮西集团也更加膨胀,成为了明初一枝独秀的政治军事集团。

按理说淮西集团权倾朝野对朱元璋来讲不是坏事,毕竟朱元璋自己也算是淮西党,但是朱元璋却惊慌了。因为自他当了皇帝后,这些淮西的老兄弟们渐渐和他日渐生疏,倒是喜欢私自聚在一起窃窃私语,朱元璋很担心这些手握大权的文臣武将们会生变。所以为了制止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党一家独大,又提拔了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党,从而相互制衡,稳固皇权。


在朱元璋看来,党争有利有弊,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它消亡的必然性。

初期是利大于弊,因为明朝初立时,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不可能把这些有才能的人全部干掉,相反还要指望他们治理国家。后期则是弊大于利,国家繁荣之后,这些人自然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反而还会后世之君的威胁。所以,根据史实来看,朱元璋采取的是先用再杀的策略,两党都不可能活过洪武年间,尤其是树大根深的淮西集团,一定会死在朱元璋的前头。

胡惟庸案发生后,对李善长是极大的震慑。毕竟李善长和胡惟庸的亲密关系世人皆知,朱元璋是有心借胡惟庸案把淮西集团斩草除根,但又担心反被其伤。再加上李善长退休后依然在朝野有极大的政治影响力,自己却没有有力的证据扳倒他,所以只能暂时震慑一下他,继续搜集李善长犯错的证据。


李善长在胡惟庸案后十分低调谨慎,但还是犯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糊涂。竟然找汤和借兵给自家修缮房屋,而汤和竟然不念淮西故友之情,给朱元璋打了小报告,把李善长给出卖了。朱元璋有了汤和这个有说服力的人证,再加上修房子的物证,就名正言顺的把李善长给除掉了。

至于修房子是不是李善长的本意,李善长的弟弟有没有劝李善长造反,真假与否已经无从得知了,这只是朱元璋向后世给出的李善长的官方死亡原因罢了,至于是不是朱皇帝一手导演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李善长包括淮西勋贵之死并非偶然,其本质是明初党争的彻底覆灭,相权尽归皇权,皇权高度集中。朱元璋既深知党争之害,怎么可能把党争之祸留与孱弱的子孙,李善长之流只是朱皇帝手中待弃的棋子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