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仿唐寅、張僧繇、趙孟頫,五幅畫呈現張大千的多樣性

呈現的五件大千作品,均為此一時期(20至30年代)所作。

《天女散花圖》以《朝元仙仗圖》中“開明童子”之形象為藍本,裝飾富麗,既與明清以降娟秀纖弱的仕女風格不同,又可將其與受敦煌影響後之人物畫作一比較。

《明月峽》構圖奇絕,但已初步具有了四十年代青綠山水的雛形;

《仿唐寅滄浪歌圖》、《仿張僧繇沒骨山水》及《君子慕竹》三作中,大千均表明在構圖或筆法上師法自明代唐寅、南梁張僧繇及元代趙孟頫,可見大千此一時期集百家之長,涉獵之廣。

《滄浪歌圖》臨摹自唐寅手卷,在構圖上改為立幅;

《君子慕竹》用筆工緻,二作中的高士形象亦初步看到以後作品的影子;

《仿張僧繇沒骨山水》中大膽應用沒骨筆法,以花青和赭石並用,與底部白色之人物形成強烈反差,凸顯出奇幻豔麗的美感,彷彿可以看到五六十年代橫空出世的潑墨潑彩風格之霞光一縷。

五件作品所呈現的多樣面貌,正是張大千藝術起步道路上的萬千氣象的一個縮影,而這種多樣性,最終成就了畫家藝術生涯中的大千世界。

張大千《天女散花圖》

題識:說法青蓮九品臺,天花病榻亦低徊;偶逢一笑禪心定,那有阿難著體來。癸酉(1933年)十二月,大千居士張爰。

仿唐寅、張僧繇、趙孟頫,五幅畫呈現張大千的多樣性

1933年作 123×65 cm

本作天女之面部妝容承襲唐宋以來的三白法,將額頭、鼻子和下巴妝粉擦白,配以紅潤的臉頰及嘴唇陪襯,使臉孔線條分明。

值得一提的,張大千於上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間便時常以其妻子、戀人作為仕女畫寫生對象,而本作中的天女面部神韻與張大千二夫人黃凝素神似。

仿唐寅、張僧繇、趙孟頫,五幅畫呈現張大千的多樣性

《朝元仙仗圖》中“開明童子”

張大千《明月峽》

題識:

峽勢入朝天,江魚薦饌鮮。盤空鑿明月,馳想挾飛仙。

青靄人家住,丹霄客夢懸。龍門思禮佛,椎斷一愴然。

嘉陵江明月峽,蜀江之有峽,自此始也。

已卯(1939年)除夕,若飛道長兄兩教。弟張爰。

仿唐寅、張僧繇、趙孟頫,五幅畫呈現張大千的多樣性

1939年作 123×27 cm

此作由大千贈與國民政府要人張群的私人秘書馮若飛。張大千與張群相識於1930年代,友誼延續一生。

抗日戰爭後,國民政府西遷重慶,大千亦在此地,二人友情益深。彼時馮若飛與文藝界聯繫緊密,曾以“富可敵國、貧無立錐”形容張大千對收藏古畫的痴迷。

仿唐寅、張僧繇、趙孟頫,五幅畫呈現張大千的多樣性

《明月峽》局部

本作描繪的是長江支流嘉陵江上之明月峽。

明月峽峽勢險峻,兩岸青山蔥鬱,景色尤盛。

張大千的題識中盛讚其風景之美和江中河魚之鮮,並將其比作道界仙境。

張大千三十年代末的作品已經出現演變的趨勢,本作中所用之顏料色彩及山石皴法均見到四五十年代青綠山水的影子,可謂是早中期轉變中的一幅佳構。

張大千《仿唐寅滄浪歌圖》

題識:

昔人歌滄浪,其志良有以。今君號滄浪,事亦有所啟。

紛紛汙濯中,治已將自洗。達官跨高馬,所行為眾鄙。

志士守閭閻,不辱寧肯死。世不分白黑,類視若蜂蟻。

蜂蟻有君臣,世途無涇沚。他日我期君,散發衡門裡。

萬事何足問,長纓付流水。

乾旋坤轉日月改,白髮長泉吾已矣。

居士唐寅為滄浪先生賦。

仿唐寅、張僧繇、趙孟頫,五幅畫呈現張大千的多樣性

136.5×67 cm

又題:

一池風物十亭多,費價其如四萬何。今日滄浪休問主,百年興廢本同波。

月明看洗吳僧缽,我欲來聽孺子歌。只在城南自清徹,車塵馬足有誰過。沈周。

再題:

庚寅(1950年)三月既望臨六如卷,為立幅,惜予不能為松雪書臨其題字也。大千張爰。

本幅題識提及本幅乃畫家按所見唐寅手卷,以直幅構圖臨摹而成。四尺畫紙上下分半,本應在手卷後的題跋被移往畫面上半。大千明言因“不能為松雪書臨其題字”,故只能以自己書體錄唐寅原卷題跋,而沈周《滄浪亭故址為僧所居》詩句則以沈周字體書成。畫面下半的畫風線條清雅秀麗,頗具唐寅筆法意趣。

張大千《仿張僧繇沒骨山水》

題識:

遠近皆僧舍,西村八九家。得魚無賣處,沽酒入蘆花。仿吾家僧繇法,大千居士張蝯。

仿唐寅、張僧繇、趙孟頫,五幅畫呈現張大千的多樣性

135.5×56.7 cm

張大千在作品《仿張僧繇沒骨山水》中使用了傳統中國繪畫技法中的沒骨法,以設色渲染出山水景色而不經墨筆勾勒出輪廓線,這種技法相傳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大畫家張僧繇之手。

張大千精研歷代書畫名家珍品,並聲稱僅見過一幅張僧繇真跡。儘管現在學術界多認為張僧繇之真跡早幾全數失傳,然這幅作品可說是張大千以原創現代繪畫手法間接地向古代名家致敬與回應的作品。

張大千《君子慕竹》

仿唐寅、張僧繇、趙孟頫,五幅畫呈現張大千的多樣性

1938年作 110×37 cm

題識:

猗猗修竹,不卉不蔓,非草非木,操挺特以高世姿,瀟灑以拔俗,葉深翠羽幹森碧玉,孤生太山之阿,千畝渭川之曲,來清飆於遠岑,娛佳人於空谷,觀夫臨曲檻,俯清池,色浸雲漢,根通漣漪,蒼雲夏集,綠霧朝霞。蕭蕭雨沐,嫋嫋風披,露鶴長嘯,秋蟬獨嘶,金石閒作,笙竽雜吹,若乃良夜月明,窮冬雪積,掃石上之陰,聽林間之折,意參太古,聲沉寥泬,耳目為之開,滌神情於以怡悅,蓋其媲秀碧梧,託友青松,蒲柳慚弱,桃李羞容,歌籊籊於魏女,詠淇澳於國風,故子猷吟嘯於其下,仲宣息宴乎其中,七賢同調,六逸齊蹤,良有以也,又況鳴嶰谷之凰,化葛陂之龍者哉,至於虛其心,實其節,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則吾是以觀君子之德。

戊寅(1938年)六月仿趙承旨筆,蜀郡張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