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鑑賞過程論

郝文勉/文


摘 要: 書法鑑賞是一種特殊的“再創造”藝術活動,其過程應遵循認識發展規律從“觀”上定位, 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宏觀把握: 開始對書法作品整體掃描,從大的範圍著眼,不作局部研究,關鍵把握“書法風格”,從宏觀上劃出如雄渾、秀逸、拙樸、豪放、勁健、工整等類別。第二,微觀分析: 進一步對書法作品進行由表及裡、由淺及深、由形及質的剖析研究,具體分析其點畫、結構、章法的特點。第三,綜觀感受: 對所鑑書法進行綜合考察、全方位比較,總結認識並發現蘊藏的價值,同時也可找出其不足,此階段通過博觀比較、耐心品位和客觀評價的方法完成,從而獲得一種藝術的特殊享受和再創造的愉悅。

關鍵詞: 書法鑑賞過程; 宏觀把握; 微觀分析; 綜觀感受


書法鑑賞過程論


藝術鑑賞過程,各種學術著作劃分標準不一: 有的從心理活動形式的角度把鑑賞過程劃分為感知、理解、想象、反思幾個階段; 有的從欣賞動力的角度劃分為發動、強化、聚發、 平復幾個階段; 有的從文本存在方式與欣賞心理的對應角度劃分為初始(心理轉換)、實現(心理建構) 、高潮與結束(心理效應)幾個階段; 有的從時間與邏輯相結合的角度劃分為感知藝術形象、審美判斷、體驗玩味等幾個階段; 有的從鑑賞過程中主客體地位變化的角度劃分為入而化身其中、出而分析玩味、化而重建自我三個階段。以上各種劃法均有道理, 但對於書法來說,有其特殊性, 鑑賞過程的劃分不能照搬固有的模式,應按照書法鑑賞的特殊規律來劃分。

可以從其他方面得到啟示。《圖畫見聞志》卷五中有載: “唐閻立本至荊州, 觀張僧繇舊跡,曰: `定虛得名耳。' 明日又往,曰: `猶是近代佳手。' 明日往,曰 : `名下無虛士。' 坐臥觀之,留宿其下, 十餘日不能去。”閻立本欣賞梁朝大畫家張僧繇的畫,初視印象十分平淡, 認為張僧繇徒有虛名,第二天去看,就發現了作品的妙處, 認為張是“佳手” , 第三天再去看, 認為張的確是名不虛傳,以至坐臥那裡十餘日 ,盡情地欣賞。正如清人方薰《山靜居畫論》中所說: “畫有初視平淡, 久視神明者為上乘; 有入眼似佳, 轉視無意者。”這裡我們看出鑑賞要有一個過程, 循序漸進,“入之愈深, 其進愈難, 而其見愈奇”(王安石《遊褒禪山記》)。這其中有分析研究的功夫, 只有認真地分析研究, 才能得到深刻的認識。近人王國維《人間詞話》中“三境界說”也能給書法鑑賞以有益的啟示: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 ,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正在, 燈火闌珊處。' 此第三境也。”書法是一獨特 藝術,是以漢字為基礎, 以點線抒發為手段表現自我的藝術, 形似簡單,寓意深厚, 鑑賞書法是以掛在牆壁上的書法作品為對象,通過“觀”來達到目的。因此, 劃分書法鑑賞過程應 從認識發展順序角度考慮,從“觀”字上定位, 我們試將其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宏觀把握、微觀分析、綜觀感受 。


書法鑑賞過程論


一、宏觀把握

任何一個書法鑑賞者, 一開始接觸書法作品, 都會對這件書法作品作整體的掃描,即通常所說的先看看大致是什麼樣子。這樣整體的觀看符合人們鑑賞的一般心理, 也是最為經濟的一種方法。先看整體,可以從宏觀方面把握住這件書法作品的優劣,一件優秀的書作, 先從整體上感染鑑賞者,逼使鑑賞者集中力量調動各種積極因素“觀”下去,去開拓作品的豐富礦藏,一步步地到達目的地; 若是一件劣質作品, 首先給人的是一種極不舒服的感覺, 鑑賞者厭煩“觀”它, 對這件書品的判斷可能馬上就會得出來, 不需要作過多的分析研究,這就是“差” , 那麼這件書作的鑑賞活動短時間內就會中止,也就節省了鑑賞的時間, 是經濟的方法。由此看來, 整體的鑑賞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稱之為“宏觀把握”。

所謂“宏觀” ,就是大範圍地觀看, 不作局部的研究。“宏 觀”上能通得過, 即使局部略有差距也不妨礙大局。“把握” 是對作品的整體印象,要有一個正確的看法, 就是要真正“把握”住, 不作片面的錯誤的判斷。如果“把握”得偏離航向, 就失去了鑑賞的意義。一般來說,作品的優劣一開始就能從整體上看出來 ,但也有特殊的情況,象閻立本觀看張僧繇的畫一樣,三次以後才感其美。這就說明鑑賞時, 有時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不能匆匆下結論, 不過這也符合我們鑑賞的規律,宏觀把握時, 不是一次就要求能夠完事的,要二次、三次、 甚至多次,直到把握準為止。 宏觀把握什麼呢? 古今書論對書法作品的整體概括有很多詞句,如神采、氣勢、風神、書風等等,這都是竭力從書法的外形上給以定位。書法鑑賞的第一步“宏觀把握”應歸結到一點上,找一個能概括這些意思的詞語來, 這樣清晰明瞭, 具體可控,便於把握。有些論著中提了很多概念, 似是而非, 相近交叉,容易混淆, 不便於鑑賞。我們認為,宏觀把握從書法的“風格”這一點上考慮較為合適。

王朝聞主編《美學概論》中說: “藝術風格作為一種表現形態, 有如人的風度一樣,它是從藝術作品的整體上所呈現出來的代表性特點,是由獨特的內容與形式相統一, 藝術家的主觀方面的特點和題材的客觀特徵相統一所造成的一種難於說明卻不難感覺的獨特面貌。”“具有鮮明的獨創風格的藝術作品,能夠產生出巨大藝術感染力。它不只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而且使人們從這樣的作品中發現其他任何作品所不能代替的美。在藝術的欣賞與批評中,對於作品的風格的把握,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具體把握住了作品的風格,欣賞者和批評家才能真正把握住作品所特有的美, 對作品作出具體的、適當的分析和評價。”看了這兩段話就可以感覺到鑑賞書法作品宏觀上把握“風格”的重要。書法風格是從書法作品的整體上所呈現出來的代替性特點,是由書法家的主觀方面的特點和作品的內容、筆墨技巧所表現的形質、神采等融匯後顯示的一種獨特的風貌。中國書法最講究有自己的風格面貌,反對亦步亦趨的“奴書”。書法風格也是多種多樣的, 每一個有代表性的書法家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這種風格是較為穩定的,如王羲之的秀雅、歐陽詢的險勁、顏真卿的樸厚、柳公權的瘦挺、黃庭堅的雄強、趙孟頫的嫵媚 ……他們的整個書作都集中反映了各自的風格特點, 同時在書作上牢牢打下了他們的印記,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他們的作品。後人摹仿他們的作品, 鑑賞時也可以看出師承關係, 確定其書風。書法風格有因地域不同而顯示不同的特點。東周之時,諸侯爭雄, 文字異形,書風也呈不同流派, 齊國的金文書風大多表現出嚴整剛正,楚國的金文書風大多表現出流麗變動。南北朝書風更是以南北劃界, 風格迥異, 南方多尺 牘,書風秀雅; 北方多碑榜,書法風格雄渾。其實這也不是絕對的, 兩方都有風格多樣化交叉出現, 只不過是主體書風是那些罷了。書風還有時代的特點,不同時代形成的書風各有千秋。金開誠、王嶽川主編《中國書法文化大觀》中對多個時代書風作了概括: 漢人尚氣、魏晉尚韻、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態、明人尚趣、清人尚樸等,這說明了書法風格的時代性很強。

藝術風格有一些具體的表述,我們可以借鑑文學評論的提法。梁劉勰《文心雕龍》中評文有“八體” : 一曰典雅, 二曰遠奧,三曰精約, 四曰顯附, 五曰繁縟, 六曰壯麗,七曰新奇, 八曰輕靡。”唐司空圖《詩品》則把詩歌劃分二十四種風格 : 雄渾、沖淡、纖穠、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概、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這些提法我們書法界亦照用, 陸維釗在《書法述要》中分析書法風格的類型:

朴茂: 《 爨龍顏》、《靈廟》、《雲峰山》;

飛逸: 《石門銘》;

方峻: 《吊比干》、《始平公》、《張玄墓誌》;

圓融: 《鄭文公》、《瘞鶴銘》;

端重: 《九成宮醴泉銘》;

清健: 褚《聖教序》、《李思訓》、《石淙詩》;

精妙: 《張猛龍》、《龍藏寺》;

靜穆: 《董美人墓誌》;

雄厚: 顏《勤禮碑》、《李元靖》

……

此外還有如“奔放”“蒼老”“質樸”“瀟灑”“新奇”“清麗”等各 種風格。陳振鐮在《書法美學教程》中總結了書法的16 種風格: 雄渾、秀逸、古樸、瀟灑、強勁、文靜、老辣、清雅、粗率、醇和、獰厲、端莊、剛健、圓熟、爽利、豐潤。這樣劃分細緻, 有些是交叉或者說是相近, 可以再合一合, 總結出區別明顯的幾種風格,如雄渾、秀逸、拙樸、豪放、勁健、工整等便於鑑賞時的宏觀把握。


書法鑑賞過程論


二、微觀分析

書法鑑賞的第一步宏觀把握是對整體風格的評價, 那是粗線條的概括的評價, 要細緻地瞭解該書法的優點, 就要進入第二步的鑑賞過程——微觀分析。微觀分析是書法鑑賞由整體到局部、由表入裡、由淺入深、由形及質進行更深入更仔細地觀察,並將整幅作品肢解分割成許多獨立的片面去進行剖析研究,這樣可以認識蘊藏在作品深層的意義, 瞭解作者筆法技巧的熟練程度和藝術功力的深淺厚薄。文震亨《長物志》中雲: “觀古法書當澄心定慮, 先觀用筆結體, 精神照應; 次觀人為天巧, 自然強作,紙色絹素。或得結構而不得鋒者,模本也; 得筆意而不得位置者,臨本也; 筆勢不聯屬 ,字形如算子者,集書也; 形跡雖存而真採神氣索然者, 雙鉤也。”

這種局部分析的方法也適宜於真偽的鑑定。這個階段要充分地體現“玩”和“品”字上, 玩其點畫的異趣, 玩其結構的奇姿,玩其字勢的承接, 玩其用筆的質感, 玩其意蘊的內涵, 由 局部的形式過渡到整幅字的意境, 遺貌求神, 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隨象婉轉, 循意周旋,神與物遊, 思與境偕,從而達到一種高度的鑑賞效果。

書法鑑賞的微觀分析具體分為點畫、結構和章法三部分。點畫有稱筆法、線條, 總之這是構成書法最基本的材料。

線條是書法藝術的語言,有說書法藝術就是線條的藝術。書法點畫最早的有“永字八法”說,現在則有20幾種,實際上均可歸為一條直線,只不過是長短及方向不同罷了。這一條線為書法家提供了寄託和抒情的無限空間,運用這一條線創造了無數個書法形體。我國古代有“一生萬物”的哲學思想, 莫看這一條線簡而又簡, 一旦用毛筆去表現它, 則奇怪生焉。每一個書法家都具有駕馭線條即書法藝術語言的能力。因此鑑賞書法微觀分析首先要看其線條功力如何。書法美正是由於書法線條的無窮變化而來的,這些變化又來自於線條之間各種關係的巧妙組合,組合主要有以下幾種: 直與曲、方與圓、長與短、粗與細、剛與柔等。

結構又叫結體、佈置或間架結構, 是點畫之間的有機組合和聯結。線條是構成書法的基本材料,孤立的線條無多大實際意義, 只有當它按照一定美的規律組合起來, 形成某種美的形體,這些線段才有意義 ,才稱得上書法藝術。書法的結構原則,是通過對自然萬物包括人類自身的體察和感悟而抽象出來的美的普遍規律,主要有整齊、參差、主次、均衡、對稱、對比、呼應、比例等數種。書法藝術的結體造型是豐富多樣、變化無窮的, 一字有一字之形,點畫雖相類而結構卻迥殊, 即使是同一個字, 其結構也隨著書體的不同、風格的不同而儀態萬方,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法度之中。結構美寓變化於整齊,將整齊統一與多樣化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創造出高度的形式美,“奇即連 於正之內,正即列於奇之中”“妙在能合, 神在能離”, 每位高 明的書法家其結構均有其妙處,耐人尋味。從甲骨文呈現的象形動態美,發展到漢隸的端莊古雅, 北碑的雄強開張, 王羲之的風流秀雅,歐陽詢的險絕, 顏筋柳骨, 顛張狂素, 蘇東坡的蒼勁豪放,米芾的“刷字” , 趙孟頫的秀媚,鄭板橋的亂石鋪 街等等都無不各具面目、風格鮮明。這都是書法家大膽的藝術追求塑造自我的緣故。書法結體之法,前人已做過很多探索,總結出很多實踐經驗, 如《歐陽詢結字三十六法》、李淳《大字結體八十四法》、黃自元《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等, 均是總結結構規律的名篇,鑑賞者可具體對照參閱。

章法是在安排整幅書法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進行呼應、聯貫的方法。作書是在白紙上寫黑字, 所以章法又稱為布白。一件成功的作品,不只要求點畫精到、結體優美, 而且要求章法完整、通篇和諧。有些人寫單個的字好看, 而放 在一起就不行了,這說明不會布白。近代藝術大師吳昌碩書法精絕, 章法好是一重要原因。豐子愷在《藝術三昧》中說道: “有一次我看到吳昌碩寫的一方字,覺得單看各筆畫並不 好,單看各個字各行字也並不好。然而看這方字的全體, 就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好處。單看時覺得不好的地方, 全體看時都變好了,非此反不美了。”“看了這方字的全體, 就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好處。”這說明章法之重要, 在書法鑑賞中, 章法也是重要的方面。章法是集眾字而成篇, 以整幅為一體, 它與運筆的節奏、墨韻的變化、筆力的強弱、氣勢的大小、乃至結構的好壞、意境的深淺都有深刻關係。章法有技巧, 這要根據書寫內容、書寫質料、書寫環境等隨時變化而宜, 總之要使每個字、每個點畫都挺起精神來, 永遠閃耀著生命的光輝。章法是由正文、款識、印章這三部分組成,缺一不可。正文是章法的主要部分,起主腦作用, 鑑賞時,首先要看正文安 排得如何。正文安排有兩種格式 ,一為直式, 一為橫式。直式章法有橫豎成行、有行無列、無行無列、豎單行等四種表現 形式; 橫式章法有橫豎成行、有列無行和橫單行三種表現形式。每種表現形式都要根據書寫內容而定。款識和印章是 起襯托作用的,有時還可彌補正文之不足。因此, 署款、鈐印 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作品通篇的藝術效果和質量。章法主要是正文的安排,正文講究布白精妙, 氣韻生動,意境深邃, 以帶來書法的萬千氣象。


書法鑑賞過程論


三、綜觀感受

綜觀感受是通過對書法的宏觀把握、微觀分析之後進行綜合考察、多方面比較獲得某種感受的過程。這也是書法鑑賞過程完成和收穫的階段。這個階段是在對書法的第一階段(宏觀把握)和第二階段(微觀分析)之後,完全進入審美的境界, 陶醉於對書法意象的欣賞、回味之中, 使美感進入高潮。之後又冷靜下來,由形象的推想進入理性的思維, 對書法作品的千萬思緒梳理出一個完整的思路,給予恰當而中肯的判斷 ,使鑑賞者認識到書法的道理, 並且又獲得再創造的愉悅。書法鑑賞的心理過程並不一定與書法創作心理過程相對應,鑑賞者獲得的美感並不一定是重演創作者的感受和體驗,對於創作者來說, 是根據自己的學識和藝術水平創作出藝術作品,把作品的信息傳遞出來, 儘量讓更多的人承認、接受和欣賞; 對於鑑賞者來說, 是理智地對書法作品進行分析評判, 又有一個再創造的問題, 這兩個問題都有各自的水平 和特點,註定了兩者之間不能簡單互逆。聰明的書法家, 懂得怎樣給欣賞者留下足夠的心理空間,把藝術思想埋藏得很 深,給欣賞者的再創造留有餘地; 聰明的鑑賞者,也不會苦苦猜測書法創作者的用心和意圖,而是根據創作者作出的作品信號, 讓自己的感受和體驗相對自由地向前發展, 從書法作 品中發現創作者不曾發現的東西,對作品作出作者始料不及的心理詮釋。而一旦鑑賞者有所發現,他就會體驗到再創造 的歡欣,這種心情, 自然會反過來強化感知愉悅和同情、共感所導致的愉悅, 並推動其向前延伸和發展。鑑賞書法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創造的過程。作品的意義存在於無限發展著的作者、作品和鑑賞者的對立統一之中 ,這樣,有價值的藝術品就不斷被納入歷史發展著的審美系統之中,不斷產生新的意義。

書史上流傳下來的優秀書法作品就是如此。一幅 《蘭亭序》代代都有研究探索不完的神秘,鑑賞家不斷從中發現新義,這就是藝術作品的存在價值。如果說書法作品的意義是固定的,就沒有研究探討的必要, 那就會被歷史所拋棄。因此說, 鑑賞家的任務不在於解釋書法怎麼寫的, 而在於發現書法所蘊藏的東西。書法鑑賞的第三階段就是要總結髮現,找出書法的特色, 創造出來什麼東西,主要有以下三個要求:


書法鑑賞過程論


(一)博觀比較

即通過廣泛的研究, 從對比中判斷一幅作品的優劣, 或在同一作品中觀其異同, 或在相同類型的作品中定其高下, 或將同一種書體而不同風格的作品放在一起以品其雅俗, 或將同一種流派而不同面目的作品放在一起以論其成敗。如包世臣《自跋草書答十二問》評曰: “率更下筆, 則莊俊俱到; 右軍下筆,則莊俊俱忘。”這是把不同時代的兩位書家進行比 較,晉代王羲之和唐代歐陽詢, 右軍莊俊俱忘即不求莊嚴, 只求自然流露,率更莊俊俱到即追求險勁, 二人的風格各異, 通過比較就清楚明白。再如梁梁巘《評書帖》中的比較: “歐以勁勝,顏以圓勝” ,“歐書勁健,其勢緊; 柳書勁健,其勢松”,“《汝帖》刻, 清挺少風韻; 《淳化閣》風韻少清挺” ,“懷素《聖母帖》, 圓渾古茂,多帶章草, 是其晚年筆,較《自敘》更佳。蓋《自敘》猶極力縱橫,而此則渾古自然矣”,“漢人八分, 神韻渾淪, 有飄逸之致; 魏人八分, 則險勁遵邁,力趨精刻, 斬金截鐵, 鋒骨 凜然”。書法的比較是多方面的。比較是鑑別的好方法, 在 書法界,通過比較能深刻認識各家的特點, 領會其奧妙, 發現其規律。

這個階段充分體現一個“博”字 ,只有博觀,儲存的信息 最多,才有可能進行全面比較 ,作出恰當的評價。在博觀比較時,要儘量避免各種因素的干擾, 不可有偏嗜、偏好, 以偏概全。現在品評書法有很多不正常的現象,有些評論家一見 名人的字就不容分說地說“好” , 生怕說不好得罪了這個名 人,這種崇尚名人心理會干擾正常的鑑賞工作。還有些評論 家有一種宗族觀念,是自己的熟人、朋友或較為喜歡的人的 書法不論好壞一律說好,甚至不加評論。還有一些評論家盲目崇拜古人,凡是古人的字一律說好,佩服得五體投地。看現在書法理論界,缺乏批評的氣氛, 充溢一片頌揚之風, 一些書法報刊也推波助瀾,助長書界不正之風橫行。鑑賞貴在有 真知灼見,獨具隻眼, 見別人之未見,言別人之未言。趙宦光 《寒山帚談》曰: “字以知好惡難。別他人好惡處易,別自己好 惡難; 識古人名家好處易, 識古人名家惡處難; 識今天名人惡 處易,識今天名人好處難。識如此,識得如黑白不差方是識 好惡。此無難, 多看法書得之矣。 ”作為一個書法鑑賞家, 務必要多觀古人法書,開闊自己的視野, 以正確區分優劣, 求得 書法之“是” 。


書法鑑賞過程論


(二) 耐心品味

品是中國美學的賞析方法,它就是靜靜地思考、比較、分析,從而領略其中旨味。在取得書法鑑賞成果之時, 尤其需 要“品”。品和味是緊密相連的, 平時喝茶有稱“品茶” , 那是品茶之味,吃某種飯菜也稱“品味”, 也就是領會菜之味。品就是要慢慢地、長時間地停留在一思考階段上,反覆地醞釀, 享受其中“味” ,如果是囫圇吞棗, 一口嚥下去,也就品不出味來。藝術的“味”是靠耐心咀嚼品出來的, 味是內心的體驗, 真切的含意。鑑賞書法只有在虛靜的狀態中才能味其真意, 見微知著。《莊子·天道》中曰: “夫虛靜恰淡, 寂寞無為者 ,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也。”這是強調了虛靜耐心而知天地之本即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道理。這裡強調耐心說明書法藝術的特殊性,需要耐心細緻的 觀察研究。

書法是一門事簡而應博的藝術,有稱是中國最高之藝術 ,書法僅憑一根抽象的線條傳達萬事萬物的道理, 這是需要認真分析研究才能明瞭的。再者書法所表達的韻律是深藏在字裡行間的,這是靠“品”才能獲得的。發現書法奧妙還有一個過程,劉正夫《書法鉤玄》說: “字美觀則不古: 初見之,則使人甚愛; 次見之,則得其不到古人處; 三見之, 則偏旁點畫不合古者歷歷在眼矣。字不美觀者必古: 初見之, 則不甚愛; 再見之, 則得其到古人處; 三見之, 側偏旁點畫亦歷 歷在眼矣。故觀今人字,如觀文繡; 觀古人字,如觀鐘鼎。學 古人字,期於必到, 若至妙處, 如會於道, 則無愧於古矣。”唐代書法家歐陽詢品書可謂耐心,他在路上看到索靖所書的碑 刻,看後離去回來又看,甚至在碑旁住宿三日才離去。他又見到王羲之教授王獻之的一本《指歸圖》,用三百縑購回, 賞玩經月,喜不寐焉。這兩則故事說明了歐陽詢欣賞書法的精誠之極,沒有這種耐心,是領會不了其中奧妙的。真正大家之作,必氣韻生動, 神采煥發,意蘊豐富, 格調高雅, 這些都是泛泛而看不到的。凡精於鑑賞者, 必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以意味而不求形色。正如《列子·說符》所說: “得其精而忘其 粗,在其內而忘其外, 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 視其所視 ,而 遺其所不視。 ”這種遣貌取神、舍形求意的精神能進入審美境 界,體現出書法之“味”。只有“味”才能抓住書法藝術內部的 特徵和本質,才能喚起觀賞者彌久無盡的審美體驗。


書法鑑賞過程論


(三) 客觀評價

書法鑑賞在做了分析比較、耐心品鑑工作之後, 就要給所鑑書法作品下一個結論,即是給一個客觀的評價。這個評價應是公允、恰當的, 正確反映書法作品的實際。 在評論書法時,有時鑑賞者受個人喜好等原因, 一幅書法會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 這也是正常的現象, 但即使是貶低的詞語,有時也不影響該書法的價值。如李後主對顏真卿等著名書法家的挑剔,絲毫沒有影響顏真卿的書名。書法鑑賞是對書法作品的再創造, 因此評價時一定要體現在 “創造”二字上,要把書法的獨創性發掘出來, 這才是完成書法鑑賞的任務。書法評價的語言還應真實、深刻、與眾不同, 不能老是重複來重複去“點畫有力”“結構嚴謹”“章法自然” “風格獨特”等概念化的俗語, 要有新鮮的現代化的書法語言,力爭評語一語中的, 字字千鈞,產生深遠的影響。看書法理論史 ,一些書法理論家對書法的精闢見解和評價, 至今仍閃耀著燦爛的光輝。我們試以名人對《禮器碑》的評詞為例, 看看該碑的特色。郭宗昌《金石史》評曰: “其字畫之好, 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神助, 弗由人造,所謂`星流電轉、纖逾植髮 ' 尚未足形容也。漢諸碑結體命意皆可彷彿, 獨此碑如漢河,可望不可接也。”清王澍《虛舟題跋》評: “隸法以漢為 極,每碑各出一奇, 莫有同者, 而此碑最為奇絕。瘦勁如鐵, 變化若龍,一字一奇, 不可端倪。”又云: “此碑書有五節, 體凡八變,碑文矜練以全力赴之, 故力出字外, 無美不備, 銘文則 矜意稍解, 清超絕塵, 幾欲筆不著紙; 文後九人韓敕大書姓字,文如薤葉, 獨為矜重; 後八人比於銘文, 無復矜意, 而清圓 超妙,動乎自然, 碑陰與文後八人,風韻略似, 而天機浮動, 一 正一偏,往往於無意之中, 觸處生妙 ; 至兩側而筆益縱絕矣, 左側逾時復作, 別開一境, 筆雖極縱而清圓超妙, 復縱不逾 矩; 右側則與已重竭, 但存一段清氣於空明有無之間, 雖不作 意,而動益奇。”清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雲: “蓋此碑之 妙不在整齊而在變化,不在氣勢充足而在筆力健舉。漢碑佳 者雖多,由此入手, 流麗者可摹,方正者亦可摹, 高古者可摹, 縱橫跌宕者亦無不可摹也。蓋隸法之正變於此碑之正文與陰及兩側已盡,不必一一細指。 ”楊守敬《平碑記》雲: “漢隸如 《開通褒斜道》、《楊君石門頌》之類, 以性情勝者也。《景君》、《魯峻》、《封龍山》 之類, 以形質勝者也。兼之者惟此碑。要 而論之, 寓奇險於平正, 寓疏秀於嚴密, 所以難也。《廟堂碑》、《醴泉銘》為小楷極則亦以此。”今人周俊傑在《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中說: “與所有漢碑相比, 此碑筆畫較細, 然細而不弱,似鐵畫銀鉤, 率直而蘊藉,大部分筆畫的粗細變化不及其他漢碑大,卻不顯得單調。細加鑑賞、臨習、體會, 使人驚歎其已將隸書線條的美髮揮到了極致。此碑一個重要特徵, 是雁尾、捺畫大多呈方形, 而且比例較大,彷彿使我們感到當年作者行筆至此時向下頓筆的力量和翻鋒向上,然後又向右 出鋒收筆時的灑脫藝術。後人(如不少唐隸)往往將此筆誇 張,或不知以何筆法出之, 便很容易墮入俗書。 此碑掌握得 恰到好處: 大而穩妥, 方而勁健,雖以方為主, 卻又非全方 ,略有圓意,將筆畫粗細、方圓、勢的動靜、向背完美地統一在一起。故歷來學漢隸者, 若使筆下挺健有力, 當必臨此碑。 ”古今人們從各個角度和側面對此碑的評價莫不中肯, 各有特色,分析得又非常具體, 便於捉摸,為書法鑑賞的語言評價提 供了有益的啟示。

書法評價是對整個書法鑑賞過程的概括和總結, 評價表達得好壞直接反映了鑑賞者的水平,因此評價表達這一階段是不可忽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