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寒武紀擬開啟科創板進程,有何能耐變身“AI芯片第一股”?

與非網 3 月 4 日訊,近日,北京證監會官網公佈,2019 年 12 月 5 日中科寒武紀與中信證券簽署 A 股上市輔導協議,將開啟科創板發行上市的進程。

普遍認為,如果寒武紀成功登陸科創板,將成為毫無懸念的“AI 芯片第一股”。

成立於 2016 年的寒武紀,在去年就已經有關於上市的風聲傳出。

2019 年 3 月,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近日舉辦的“科大訊飛 AI 新品媒體品鑑會”上表示,公司所投資的寒武紀等企業正在積極探討登陸科創板可能性。

從寒武紀的商業模式來看,其公司主打各類智能雲服務器、智能終端以及智能機器人的核心處理器芯片,並擁有終端 AI 處理器 IP 和雲端高性能 AI 芯片兩條產品線,成“端雲一體化”模式。

不過,隨後寒武紀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變成公眾公司的計劃都沒有,更不要說 IPO 了,和科創板更是距離十萬八千里。”

但是寒武紀隨後的工商信息變更顯然是在為 IPO 作準備。

寒武纪拟开启科创板进程,有何能耐变身“AI芯片第一股”?

2019 年 11 月 29 日,寒武紀公司名稱從“北京中科寒武紀科技有限公司”變更為“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業類型從“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變更為“其他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這是為了符合《證券法》上市的相關規定。

天眼查數據顯示,寒武紀成立以來共進行過五輪融資,最近一次的是 2019 年 9 月,投資方為東方產融招銀國際資本和利資本,融資金額暫未披露。

而公開融資額最高的是 B 輪。2018 年 6 月,寒武紀宣佈獲得數億美元 B 輪,投後整體估值達 25 億美元,投資方包括中科院旗下基金、科大訊飛、國投創業、阿里等。

在過去的幾輪融資中,國字號背景的投資方居多,寒武紀也被視為 AI 芯片的“國家隊”。

技術立業

寒武紀是典型的“技術立業”。首席科學家、CEO 陳雲霽、陳天石兄弟均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博士畢業於中科院計算所,博士期間,陳雲霽的研究方向是芯片,陳天石主要做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加芯片,也就有了後來的寒武紀。憑藉首款寒武紀 1A 處理器大規模應用於智能手機當中,以及產品的快速更新的 AI 芯片產品及端雲一體佈局,寒武紀受到資本追捧,迅速成為了 AI 芯片獨角獸。

2015 年,早在寒武紀成立之前,還在中科院的陳氏兄弟,就主導研發了世界首款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原型芯片,這也是寒武紀公司名字的由來。同時,公司的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也來自中科院。

除了陳氏兄弟,寒武紀的主要創始團隊也有中國首款通用 MIPS 架構 CPU“龍芯”的研發和設計經驗。

寒武紀主攻的是人工智能芯片,這是一個相對於傳統芯片的概念。目前,AI 芯片主要是指 GPU、FPGA、ASIC 等 AI 加速芯片(寒武紀主要是 ASIC 專用集成電路),主要用於解決人工智能龐大的算力需求。

目前,AI 芯片的主要應用場景為雲計算數據中心與邊緣計算,後者包括攝像頭 IPC、自動駕駛、手機的 Soc 等等。

過去幾年,寒武紀也發佈了一系列相關產品。而讓寒武紀名聲大震的,是 2016 年發佈的 1A 處理器,這款芯片號稱是世界上首款商用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而華為之後在其 Soc 上搭載的正是這一方案。

最近一次發佈則是 2019 年 11 月 14 日,寒武紀發佈了邊緣 AI 系列產品思元 220(MLU220)芯片及 M.2 加速卡產品。

這是寒武紀首款面向邊緣智能計算領域的 AI 芯片,據官方介紹,思元 220 芯片採用了最新一代智能處理器 MLUv02,實現最大 32TOPS(INT4)算力,而功耗僅 10 瓦(W)。

專用集成電路由於其“專用性”,是投入比較大、商用風險比較高的一種芯片種類,需要針對專門的應用場景定製,同時寒武紀也是專精於 AI 芯片這一種類,並未涉獵 CPU、GPU 等通用芯片。

寒武紀目前採用的產品模式也是“授權+成品”兩條腿走路,前者類似 ARM,將 AI 芯片的 IP 授權給下游廠商,比如最知名的合作伙伴華為;後者則是寒武紀自己設計,找代工方生產後自行銷售。

“專精”的回報與風險

提到寒武紀,不得不提的就是華為。

2017 年,華為推出了新一代移動處理器麒麟 970,主打 AI 性能,其搭載的 NPUIP,就是來自寒武紀;次年的麒麟 980,依然選擇了寒武紀合作,Mate10、Mate20、P20 等旗艦機,均搭載了寒武紀的 NPU,而這些機器的出貨量都是千萬級別的。

得益於華為龐大的出貨量,寒武紀也名利雙收。

事情在 2018 年起了變化。

2018 年 10 月,華為在全連接大會上,發佈了昇騰 910、昇騰 310 兩款 AI 芯片,其採用的是華為自研的 AI 架構“達芬奇”(DaVinci),而非寒武紀的方案。

對此,陳天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華為的達芬奇計劃,我是看到外媒報道才知道的。但其實這件事是在意料之中:“如果華為這樣有能力、有平臺的巨頭都不打算自研 AI 芯片,只能說明 AI 芯片還不夠重要”。

他認為,華為發佈的昇騰 310 和寒武紀的 MLU100 沒有競爭,因為兩者場景不同——前者主要是邊緣端,而後者是雲端,峰值性能也不同。

到了 2019 年的 6 月,華為發佈的 nova5 搭載了華為最新的中端移動處理器——麒麟 810,這是首款採用華為自研達芬奇架構的手機 AI 芯片,而不是過去的合作伙伴寒武紀。

而年底的旗艦平臺麒麟 990,依然採用的是達芬奇架構,其在 AIBenchMark 上的跑分達到了麒麟 980 的 476%,這也被視作華為技術成功脫離供應商的信號。

艾瑞諮詢的報告顯示,“僅從搭載麒麟 970 手機出貨量來看,若授權費為 5 美元 / 片,則超過 4000 萬臺手機出貨量為寒武紀帶來約 2 億美元(摺合 14 億元)的收入。”

行業認為,華為是寒武紀最大的收入來源。

華為毫無疑問是大客戶,也讓市場對寒武紀前景有了一絲疑慮。為了打消這樣的看法,這家創業公司就必須拿出過硬的技術實力。

此外,除了華為,寒武紀也有很多有錢有實力的競爭對手,比如寒武紀的投資方之一阿里巴巴,就在 2018 年成立了“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整合了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天微)和達摩院自研芯片業務。

2019 年 7 月,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戚肖寧宣佈,平頭哥首顆端智能芯片玄鐵 910 發佈,採用 RISC-V 架構,採用 12nm 製程,主頻 2.5GHz,7.1Coremark/MHZ,性能兩說,但其瞄準的端+雲的市場,是與寒武紀高度重合的。

除此之外,百度、Google 等互聯網巨頭都已經高調入局 AI 芯片,雖然應用場景或許各有側重,但英偉達、英特爾、AMD 等傳統芯片大廠是不可能放過這一市場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場調研機構 CompassIntelligence2018 年發佈的 AIChipsetIndexTOP24 榜單中,英偉達高居第一,華為海思排名 12 位,而寒武紀則是第 23 位。

AI 芯片的市場有著非常可觀的前景。根據 ABI 的報告,雲端 AI 推理與訓練服務應用市場,將在 2024 年將從 2019 年的 42 億美元成長至 100 億美元,這是一片寸土必爭的戰場。

如你所見,排名前列的廠商,都是互聯網巨頭或是硬件大廠,對於寒武紀這樣的“專才”,艾瑞曾在報告中揭示過一些可能存在的風險。

半導體行業有兩種製造模式,一套是自己完成設計到封裝的全過程,一種是製作設計,交給代工方生產,而寒武紀自然屬於後者,代工廠掌握著製程工藝和生產能力,對上游廠商有著較強的議價權;

同時,芯片設計企業也有著自己的上游 EDA 工具,設計公司反過來對上游的議價權也不高,夾縫中求生存。

另外,芯片行業追求的是規模效應,流片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就需要龐大的出貨量來維持利潤和成本的屏更,這個數量級至少是千萬。

而華為是寒武紀的最大客戶,自立山頭後,對於出貨量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完成 IPO 後,寒武紀就有更多的資本可以投入研發,這對於寒武紀這樣的技術立業的公司來說至關重要,如何擺脫大客戶離開的影響,如何開拓更多的市場,如何應對技術的迭代等等,都是擺在眼前的問題。

隨著 5G 時代的到來,AI 應用將愈加廣泛。除了自身需要提升之外,寒武紀還需要面對眾多的外部競爭者,像國外的英偉達、英特爾、賽思靈等老牌芯片巨頭,谷歌、高通、蘋果等頭部科技公司,國內的華為、阿里、百度等科技巨頭進行自研或投資收購、整合等,都紛紛押注 AI 芯片賽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