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的人说现在农村的荒地越来越多了,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山里祥哥农村记


这是一个实话,因为农民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和孩子。下面我们具体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农村快速发展,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惠农政策,从开始取消农业税到现在的农业补贴,涉及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方方面面,大部分农民们切实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很少一本农民实实在在得到了很多好处。2019年以来,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以及“一号文件”的出台,实现2020年农村全面脱贫的目标已经近在咫尺。但是有一个怪现象现在在我们山东日照却普遍存在,这个怪现象就是土地荒废的越来越多,有些土质很好的地也被种上了白杨树,实在是糟践了土地,但是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因为农民依靠种地根本无力支撑现在的日常开销了,具体原因我们详细来看。

一、化肥、农药成本不断上涨

我们都知道,现在农村种地根本离不开各种农药和化肥,就拿花生来说,除了化肥之外,开始种的时候首先要对花生种子进行拌料,避免种进地里后背虫子吃掉,然后起垄,盖地膜之前奥打一遍除草剂。所有的过程都离不开农药,再加上机械和人力成本的话,花费会更高。2018年的花生价格打了3元一斤,直接回到了2008年,而现在物价比2008年高了一倍多,直接造成花生米不盈利。面对着国际粮价市场的竞争,我国粮食价格也不得不随之降低调整,而且粮食进口一直在增加,粮价很难有上升空间。对于现在,更别说家庭开支了,管理不好甚至种地折本!所以有一部分农民因为这个不再种地了,造成土地荒废也不好,所以他们会选择种上白杨树。

二、农业补贴饮鸩解渴

近些年来,农民获得的补贴确实越来越多,分布在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方方面面,很多农民也感受到了相关领导人的关怀。但是有些村庄会呈现出这么一种怪象:政策补贴都到不了农民手里,反而都到了村里当官的口袋或者村里领导的亲戚家,造成很多村里的领导贪污。对于农机购买全部补贴都给了生产商,农民一分钱看不到,而且这部分钱很多都是沆瀣一气的,大家一起赚钱,一起分赃。很多土地种上树也是为了跟村里这些人反抗的,因为那样起码领不到补助。三、医疗、教育不堪重负

也许我们会经常看到很多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新闻,形成这个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穷。因为现在,即使在我们日扎那边,东一个简单的手术基本就能花费好几年的收入。很多中年人,特别是50-60岁之间的还是会一直在青岛打工,他们难道不想孩子吗?他们无非是多赚一点钱,给孩子一个好好读书的机会。如果依靠种地的话,肯定赚不出来花费,虽然说现在义务教育了,但是离开学校之后读各种辅导班花费的钱比原来还要多。粮贱伤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很多家庭不在种地了,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手里没钱。原因种地的都是出去干活,人家也没有要的那种,心寒~

我觉得,以上三个是当前农民民林的最主要的问题,希望您能转发,让有关单位看到,能帮帮我们农民最好了。脱贫路上有三座大山,不要急于求成哦。关注@猪宝宝的公仆我们一起学习三农技术,养猪技术!


猪宝宝的公仆


所以出现土地不种撂荒情况,仔细看来,都是发生在南方人多地少,种地不挣钱的地方。像我们吉林珲春的农村,你看不到谁家有撂荒的情况。

在南方很多人多地少的地方,一家三五亩地,还是600多平方米的小亩,种地的人家连个拖拉机都没有,根本不像个种地的人。你只乐种那么少的地,肯定不挣钱,外包又没人包,只好撂荒去打工。

在我们这里,从来就没有撂荒的事。我们这里,每户农民家少三五垧地,多则七八垧地,折合南方小亩近四五十亩,高的超百亩。大家主要以种地为收入来源,很少有人打工。

拿我阾居小张家来说,全家三口人,七垧多地,折合南方小亩100多亩。一半水田,一半旱田,全部机械化操作。农业机械是自家的,土地也是自家的,不外包,不僱工,全是小张一个人干活。

春种时,用联合播种机旋耕,播种,三垧多地,七八天就干完了。水田插秧用插秧机,三垧多地,三五天就干完了。然后打药,两三遍药,几天就干完了。到阳历六月中旬,就没活了。直到秋收,用包米收割机,水稻收割机,十几天颗粒归仓,一年就干两个多月活。

论收益,旱田年纯收入1.5万元左右,水田年纯收入3万元左右,合计纯收4.5万元左右,人均年纯收入1.5万元。

所以我说,撂荒的原因,是人多地少,种地不挣钱的原因。像我们这边,根本看不见有撂荒的。都嫌地太少,希望多种地,种好地,真正像个种地的庄稼人。


珲春徐飞768


现在的农村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小孩在家,年轻人都是出去打工的,那么老人这么大年纪了,他能干多少活?想想都知道了,正因为劳动力的不足,所以农村很多的田地不得不撂荒了。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家庭人口年龄的增长和人数的增长,许多农村家庭里原来的一亩三分地已经不能维持一家好几口人甚至更多人的温饱问题。一部分人被迫使离开老家到别的地方谋出路,那时候甚至还没有成年就迫使离开老家到外地找出路。那时很多一部分人都来到了广东打工。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而那时第一批离开老家到外地找出路的人就开始慢慢致富起来了。尝到了甜头,就陆陆续续带动家里的亲人亲戚朋友,到广东发展,这一部分人随后也发富起来。

对一些地方的水浇田来说,由于水务局增加了好多智能设施,成本加大,而这些负担又分摊在水费中,所以水费年年增加,农民种植成本年年提高,加速了土地撂荒速度。

在不久的将来,无人工厂在中国大把的出现。有人工厂的人力资源来自外国,不但中国农民交公粮的权力让给外国人,打工的权力也让给外国人了!我们除了游山玩水,就是吃饱了等着饿!个个都是少爷!那时每个中国人都是高高在上的!




赵家婆媳


最近我回一趟老家农村,见到很多好田好土长满了野草,真感觉很心痛,工人做工,农民主要把地要把地种好,家有存粮才好,现在是不少吃不少穿,任何事都有可能有万一,应做到不无一失才行,现我们不少粮食都靠进口,但自己的土地荒着不种粮,我认为对国对民都不是良策,现不少农民都是买米吃饭,如果遇到战争,粮食出口国一卡我们十四亿人吃什么,可能不打就自己垮掉了,国家应把粮食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应和工业并肩前进,如果再来一次六零年国家不知会成什么样,当(60)年的人们思想比较单一,现在的人就不一样,象贪官老百姓对他们本来就不满意就有气,如果遇上那年代,真不敢想象社会会变成什么样!


毅力153980325


有的人说现在农村的荒地越来越多了,那是不是这样呢?其实,各地的情况不一样。比如说,在东部沿海地区,人多地少,加上蔬菜和水果比较贵,别说撂荒了,简直是一地难求。但在中原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均耕地比较多,加上很多人出去打工,确实有土地撂荒的现象,但是不是很严重呢?

1、土地撂荒到了什么程度?

其实,土地撂荒现象这几年确实有些增多。但,还没有到很严重的地步。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这几年国家不再以保护价收粮食。粮食价格随行就市,造成粮食价格低迷。再加上,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缓慢,很多地方特别是丘陵和山区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导致土地流转不出去,造成撂荒。

2、土地撂荒的原因有哪些?

其实,土地撂荒背后原因有很多,不外乎种地不赚钱;打工造成劳动力流失;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缓慢等。但,这几个原因里面,最可能改变的就是新型农业主体的发展速度上。国家正加大力度发展新型农业主体,也就是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这些新型农业主体发展起来了,土地加快流转,到时候也就没有什么撂荒现象了。

3、农民致富主要靠什么?

其实,农民要致富是离不开土地的。但,并不意味着在土地上耕作,相反,要脱离土地到制造业和服务业里面去赚钱。那,土地咋办?可以流转给新型农业主体耕作,收取租金。自己腾出手到城里赚钱2份收入致富就差不多了。

4、未来,谁在耕作土地?

可以预见,10年后,我国农村耕作土地的人数肯定会减少一半。这些人去了哪里?一部分随城市化发展,进城落户,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一部分把土地流转后进入农业企业打工,成为农业工人;一部分从事农村小生意,比如说饭店、美容院、集市小买卖等。真正靠自己耕作土地的人会越来越少。


聚焦三农热点说


这种现象是这个社会所造成的。

在这个所有东西都在涨价而粮食却保持着十几年不涨价的社会,一切都要向钱看的时代,还有新的人愿意加入农民这个职业吗?

我们可以算一下账:

以我们河南信阳的情况举例,

一亩地一年可以种植小麦水稻各一次,小麦的产量在500-1000斤左右,水稻在800-1500斤左右。

现在小麦市场价1.1元/斤左右,水稻1.2元/斤左右,那么小麦的毛利润是550-1100元,水稻的毛利润是960-1800元。这样一年/亩1510-2900元收入,平均是2205元。去除种子、肥料、农药和收割机等费用500元左右,剩下1705元。

在我们那里平均每人3亩地(九十年代分的好像),一般的四口之家就是12亩,去除宅基地和一些不能种庄稼的地还剩10亩,所以靠种地一年的收入在17050元。

看起来还不错是吧,但是呢,这些钱也就勉强够贴补家用、走亲串友和小孩上学用。如果要考虑小孩将来结婚,就要存钱建新房,买家具电器等(最基本的)。就要想办法赚更多的钱,还有就是家中某个人再生一场大病就更不得了了。那怎么办呢?现在政策好了啊,可以外出到城市里打工啊,小孩就扔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不管的也可以扔给姥姥姥爷,总之,小孩丢家里,两口子外出打工。男的到工地,一天150+,女的到饭店或者做保洁一月3000,省吃俭用一年80000+(我去,在家要要种多少亩地啊,种个十来亩就累个要死了)。

所以还种什么地啊,打工多好。到这里有人就问了,那这个样子农村不是都是荒地了吗?

当然不是。

在农村还有一些人从没有上过学或者曾到外边打工又适应不了不愿再去的,还有一些就喜欢种地的,还有更多的男的外出打工,女的在家带孩子(这类最多),他们会种地。但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地没人种,然后那些在家种地的就会想着把那些没人种的地租下来,每年给地的主人一些钱。但地也有好坏之分,好的土地土质好,地段好,长庄稼,靠近水源等;差的土地不长庄稼,辛苦一年遇上不好的年头只能赚个种子肥料钱,可能连辛苦钱都赚不上来,更别说还有土地的租金呢。所以这类的土地就没人愿意种了,久而久之就荒了。

以上这些是以60、70年代为主,80、90年代的农村人因为有了更多的选择,也基本上没有愿意留在农村种地的了,这样下去以后农村的耕地会有越来越多的荒废。想要改变这个过程就需要国家新的政策了。

我的预测有一下几种:

1、适当提高粮食价格,带动农民的积极性;

2、土地集中化管理,使用大型机械种植,科学管理,提高种植效率;

3、因地制宜,以国家为主导,不同的土地环境种植不同作物,大田作物与经济作物混合;

4、种植业与第二第三道生产工业直接接轨,减少中间的利益,增加农民的收益。

目前作者也只想到这么多,也欢迎大家的补充与纠正。其实扯了这么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种地不赚钱,如果种一亩地一年的净收入能够达到5000以上(此处仅指大田作物)还是会有很多农村长大的年轻人愿意回家种地的,农村也不会有什么荒地了。


木晓野


我们农村地方这两年地也荒的差不多了。山地基本上全荒了,水川地也有一部分荒了,每年还在增加。

具体造成荒地的原因很多,但大致可分为:三荒。

一是有公务员的家庭,城里买楼,全家上城里住,原有的土地自然荒了。

二是打工人员,夫妻双方打工的,或者是一个打工,一个上城里给学生做饭,地也荒了。

第三是原来务农的人老了,干不动了,年轻人不种地,地也荒了。

由于种地不挣钱,送人都没人要,自然越荒越多。再者荒了,照样拿国家补贴,所以,人都不外包。





老农大黎


有工农联盟才有共和,有共和民族才能雄踞世界,工人下岗,农民分田,各自谋私,徒慕浮华,良田荒不可怕,人心荒才可怕,中国的国教必须确立毛泽东思想的主导地位,辨证地继承传统国学,外来科技,团结团结再团结,反对一切自反自放自弃自菲的人和事。人畜并旺,家园繁茂, .`农归其田,工归其厂时即是我们共产主义理想实现时!届时何愁三农不兴?


用户7915479170033


农村发展不前,土地搁荒。是土地分散的主要原因,一户人家经营十块二十块的土地是常有的亊。这就给经营者增添了麻烦,增加了劳力成本,和经济成本。不利于机械化作业,更不利于管理。有的机车,去一块地干活,还没有跑道时间长,水稻在管理上,即浪费了水源。对白搭跑水工时。

青年人的离村,对农村发展影响极大,失去生机,失去快速发展条件。留守老人,只能维持现状。对上级发展规化,自知不理,也没有心情按受,维持现在,保持温饱,老年人还能坚持多久?每户的家庭分成二到三个单体,有的父母在家种地,儿女外地打工,孙子在县城上学,不在县城买房,就要住宿上学,一个孩子每月最低须要一千元,这就花去父母打工,一年的一半钱。有的过年经济不足,不能回家团聚。农村学校的 关停,造成家庭负担过重,七八岁的孩子离开父母家庭,花钱去县城读书,成为农村常态,又是农村农民之痛。

有的贷款买房。成为房奴。农村因为种地,不能离开农村,孙子上学,须要人看管,离不开县城,一家分成三家过的农民,还有发展能力吗?离开家庭,失去父爱母爱,家庭教育,成为空话,孩子成长缺失家庭教育,成为今后社会问题。

发展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目标,鼓励青年回乡发展,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合村并镇,才能快速发展农村,一户一田制的落实,才能减轻种植成本,孩子就近上学才能减较农民负担,支持农村产业发展,青年就近就业,家庭才能团圆,土地才不能搁荒。


半戍品


农村从目前看确实有抛荒现象,而且抛荒地在逐渐增加,虽然国家对农村实施了倾斜政策,而且惠民服务很多,每年每亩地有植贴补贴,可还是不能激起农民的种地热情

十年前农村人似土地为命宝,垦荒地填河塘千方百计增加种植面积,为的是多产粮多增粮增收入,会全面合理使用土地,真正做到了寸土不让,寸土不荒。可是现在大多数农民觉得种田劳动強度大,効益太差。其实农村人历朝历代种地是只能糊口不能养人,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大批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加入了打工族行列,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和精神参加城市建设,虽然都是苦力活和赃活,但钞票来得快,打工能把剩余钞票贴补家用,农忙时也可以回家参加务农,大多数时间都可以打工。所以现在的农村种地主要劳动力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不断变老,对种地已经是心有余地而力不足,只能拣轻松的活做做,拣路近的地种种,加上农资涨幅大,种地成本增加,如果遇到天灾有可能赔本,久而久之,今后抛荒会越来越严重。

对于农村抛荒,政府应该出台相应政策和对策,既要让农民高兴种地,又不能把地荒废了,除了种地植补款外,还必须提供高効增产办法,多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走科技兴农之路,千方百计减少抛荒,让农民永远守护生我们养活我们的这片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