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人觉河南是争夺诸葛亮躬耕之地?最早隆中对出现在哪个地方,你怎么看?

秋雨不再来1


① 为什么说"号曰"的襄阳隆中是假的?

    襄阳隆中出现的最早依据《汉晋春秋》,是襄阳说的祖师和争诸葛躬耕地的最重要依据。习凿齿为什么不直接说"乃隆中"?而说:号曰隆中?“号曰”是什么意思?翻阅古书,东汉 班固的《白虎通·号篇》:“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有熊”是黄帝的本名吗?显然不是的,黄帝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又因出身有熊氏,亦号曰有熊,这个“有熊”乃号称也。再拿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来说,姓苏,名轼,号曰东坡居士。另外,诸如“飞将军”李广、“及时雨”宋江、”诗仙"李白、“天下第一关”、“五岳之尊”等等之类的“号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实在太多。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美誉、别号,择美称以号曰。

    种种的“号曰”都清楚的表明,在古代,于本名之外,常有“号曰”。习凿齿的“号曰隆中”就是这样一种表达。“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焉,“隆中”,是习凿齿给予“亮家”所在地的一个另行的称号。“亮家”所在地的原名,绝非“隆中”,而是另有其名(一说原名为阿头山)。用白话文释为:这个阿头山被美誉、赞美或别称为隆中,不是真叫隆中。所以肯定有个真正叫隆中的地方存在,这个地方究竟在哪里?

②南阳卧龙岗又名隆中的历史记载。

 襄阳隆中是被习凿齿“号曰″而成,是假名。真正的隆中是南阳卧龙岗吗?《尔雅.释山》有一段原文是“上正,章。宛中,隆。山脊,冈。未及上,翠微。”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在释山篇章写道:“宛中→隆″。这就是卧龙岗在三国之前所拥有的名字:隆中。结合《蜀记》中刘弘登隆山,观隆中。除此还有以下历料。

(1)明-叶桂章《武侯记》:

   “嘉靖乙酉岁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阳,暇日得拜武候祠于卧龙岗,岗在郡西南可十里许,丛竹萧萧,古木森森,映祠之前,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 

(2)明-赵均《金石林时地考》:

“登其顶可瞰南阳,因势隆然,蜿而起伏,其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

(3) 明-邬景和《祭诸葛忠武侯文》亦云:

“隆中,南阳卧龙岗古称隆中。” 

(4)《隆中志》第125页所收录的《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四百六十一,亦见《诸葛忠武侯集》卷一五的明代杨士奇《武侯祠记》有:“当汉之际,诸葛武侯隐于隆中,躬耕陇亩,讴歌梁甫……去南阳城七里,有冈焉,曰卧龙;有庵焉,曰诸葛;有井焉,盖公尝汲而饮者也;有祠焉……惟忠武侯,丁汉之际,愍汉之疆,瓜分鼎峙,奋起隆中……卧龙之冈,实公旧庐,昔有祠宇,久焉蓁芜……”

  很明显,该文写于南阳武侯祠,文中没有任何与汉水南岸相关的如“襄阳”、“汉水”、“鹿门”等特定词语出现,虽然两次提到“隆中”,但均表明此“隆中”在“去南阳城七里”的“卧龙之冈”,显然,这里的“隆中”指的就是卧龙岗。

(4)清代徐学谟《游隆中记》:

“跨汉江南北不三百里而近,盖有两隆中云。隆中者,为汉昭烈三顾孔明处。其一距襄阳城西三十里,在今伏龙山中;其[一]在南阳者,薄城八里,即所谓八里冈。冈势蜿蜒如带,高仅数丈,即以上以祀孔明,亦曰隆中。”        

    这资料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南阳城边的卧龙岗因为“隆起之中”也曾普遍被人称为“隆中”。

(5)隆中志》第214页收录还有清代樊王俊《谒武侯祠》:

其一

千秋王业想英风,此日登临一拜公。数里平岗横野出,半椽茅屋坐隆中。

乾坤鼎足胸先立,鱼水君臣志竟同。一去南阳耕钓少,白云流尽淯河东。

其二中也有“曾闻避地去琅琊,乱世南阳岂便家”之句。

    另外,清代戴上遴《谒武侯祠》诗:

平岗翠簇卧龙祠,几树清烟锁碧枝。昔日草堂琴不见,于今梁甫尚传诗。

隆中莘野皆三顾,淯水磻溪第一师。从容细看平沙处,可有先主旧马蹄?(见于襄生《隆中志》第216页)

    很明显,这两人诗中的位于“数里平岗横野出”、“淯河”、“南阳”、“平岗”、“淯水”的“隆中”指的就是南阳卧龙岗,作者谒的就是南阳武侯祠,因为诗中没有任何“襄阳”、“汉水”等地理参照物。

(6)《隆中志》第194页收录有明代薛瑄《望诸葛草庐》:“……晓出南阳门,马渡消河急。举目眺西冈,林木半苍碧。有祠中岩峨,云是孔明室……及来隆中耕,日以老所益……贤哉刘豫州,三顾何汲汲。问以当世事,指掌皆历历。自兹出茅庐,鱼水情尤密……今来望公庐……咫尺不暂即。园井定依然,遗像想犹昔。平林渺寒烟,长峦带古色。所贵贤者居,孰不仰遗迹……”这里的“及来隆中耕”毫无疑问是指南阳卧龙岗,非指襄阳西隆中。








一抹秋绪


1700年来绝大多数史料都记载隆中是诸葛亮躬耕之地,甚至包括河南、南阳本地文献也支持隆中。

下面我就简单的梳理一下历史材料。

一、三国时期的史料以及诸葛亮本人都早就否定了南阳卧龙岗。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当时“荆州北据汉沔......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显然远离汉江以北几百里的宛城已不属于当时荆州的控制之下了,所以计划未来要向宛城进攻。

正史《三国志•荀彧传》记载:“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荀彧让曹操“显出宛、叶”即大张旗鼓的从宛城、叶县出兵,足以证明宛城在曹操手里。

诸葛亮自然不会跑到其姨父刘表敌人曹操地盘躬耕,刘备当然不会跑到荆州控制之外,敌人曹操控制地盘三顾!

二、此后,历代史料都明确记载隆中是诸葛亮故居!

正史《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呤。注《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是历史上首次明确的记载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具体地点就是在南阳邓县隆中的“亮家”,也是唯一记入正史的记载。东晋《蜀记》记载:“(西)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南宋王象之《舆地碑目》记载:“襄阳府碑记,诸葛亮武侯故宅铭,晋李兴撰。”可见直到南宋李兴去隆中刻的碑还在襄阳。这是最早关于诸葛亮故居地的记载。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来到隆中,也撰写了一篇《诸葛武侯故宅铭》。南北朝《水经注》记载:“沔水又东径隆中,经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南北朝《南雍州记》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宅西有三间屋,基址极高,云是孔明避水台。先有人姓董居之,灭门后,无复敢有住者。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髙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今宅院见在。”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 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又曰襄阳西北十余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北宋《册府元龟》记载:“蜀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北宋《鸡肋编》记载:“去三顾门四里山下乃王粲井,石栏有古篆刻,今移在州宅后圃。过山十余里,即隆中孔明故居之地,亦有祠,其前小山名作乐,相传躬耕歌梁甫吟于此。万山又名小岘或曰西岘。故子美诗云‘应同王粲宅,留井岘山前’。”南宋《通志》记载:“元卒,亮逐家于南阳之邓县,相距襄阳城西二十余里,号曰隆中,躬耕垄亩,好为梁父吟。“元代《续后汉书.诸葛亮列传》记载:“卒,亮居隆中,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原注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元代《大元一统志》记载:“隆中,汉晋春秋云: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葛井,在襄阳路,荆州记:诸葛亮宅有井……三顾门,在襄阳路,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大明一统志》:“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书院,汉诸葛亮尝隐于此……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大清一统志》:“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隆中山,在襄阳县西二十里。诸葛亮家于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县志:山畔为草庐山,半为抱膝石,隆起如墩可坐十数人,下为躬耕田。”《读史方舆纪要》《襄阳府·襄阳县》下云:“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诸葛武侯隐此。”

综合以上可知,历代共认南阳邓县隆中(即今襄阳隆中)是诸葛亮躬耕之地和刘备三顾地。

三、其实南阳历代地方志也承认隆中才是诸葛亮故居、躬耕地和刘备三顾地。

《明嘉靖邓州志》记载:“十二年,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清乾隆新野县志》 记载:“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清光绪南阳县志》记载:“按南阳有诸葛忠武侯庐始见唐宋人集,至元明皆有敕赐庙学、祭品、碑而名益着,或谓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考三国志亮随其叔父依荆州牧刘表,是时表军襄阳,亮宅在襄阳为信。水经注谓沔水经亮旧宅是也。”《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三国志侯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汉隆中确属邓县,不属宛。汉时襄阳为南郡属县,县境西止十一里,故水经注谓襄无西。”

可见襄阳隆中为诸葛亮家、躬耕地和刘备三顾地是南阳官方也认可的事实。

当代河南、南阳政府也认可襄阳隆中为诸葛亮故居、躬耕地和刘备三顾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河南省政府编撰的《河南风物志》承认:“(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南阳市博物馆编撰印制《武侯祠简介》承认:“诸葛亮便隐居在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上世纪七十年代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承认:“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就这样,刘备带领关羽、张飞接连到隆中拜访……第三次又来到了隆中,这一次才见到了诸葛亮。这就是常说的刘备三顾茅庐。“

1987年南阳市委宣传部编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一书。书中收有《柏——卧龙岗小记》一文,说:“南阳的‘诸葛庐’、‘抱膝石’等等虽系赝品,但由于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故而南阳的武侯祠便颇有名气了。”

综上可知,隆中为躬耕地、三顾地是1700年来史料最大的共识,历代河南南阳官方都有承认。现在南阳方面一改以前的说法宣传卧龙岗是躬耕地,不是他们在争又是什么?









飘逸的历史


不知道为啥都说河南的不是?为啥认为是河南在争?不是别的地方在抢河南呢?出师表写的躬耕于南阳,请问南阳属于哪里?有人说古代的南阳不是现在的南阳,绕嘴不?啥都得你们说了算,你们是最大权威呗!南阳有着卧龙区有着卧龙岗,怕有很久了。襄阳处心积虑的把襄樊改成襄阳,又把什么地名改成隆中。我们都是后人,我们不能见证历史,都是各种文献中记载的历史研究,就算有争议,难道都是河南的不对?现在连老子也在被安徽争!蔡文姬也有在争!甚至牛郎织女的故事,梁祝,无一不因经济需要相互争执!我不是历史考古学者,也没深度研究,所谓争执很多是推翻历史,树立新形象!原来一直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不是也得改?事实胜于雄辩!做为地域黑的朋友,我在此只能一笑大方。不要学韩国,所有的有归属的都搂在怀里,是你的不是你的,都成为你的!如果有争议,可以拿出确着证据,当然真拿出证据的话也没了争议。但有争议的事不能一味否定河南吧!难道河南的历史就是一片空白?就算你唾沫横飞,事实还是事实,不想说河南人做了多少贡献,河南在中国付出了多少!只想说不要有色眼镜看河南!以讹传讹!我作为河南人,做销售去过很多城市,我也一直坚称自己河南人。用自身做榜样!最后劝告不要道听途说,很多的淳朴憨厚的河南人在中国经济建设中贡献力量和汗水。最最后说一句,不要以为你黑了别人就会有多么高大的形象。你是你地域的一份子!黑了别人也给自己家乡抹黑!



笑雨贺源


跟南阳人引经据典的叙述诸葛亮隐居襄阳,实在不值得,因此用国家的结论和河南省及南阳市的结论,直接打脸南阳一些无知人是最好的办法!

古代军营,离城不能太近,因为防弓弩伤害,要水近,便干防火,便于做饭洗菜,而卧龙岗近水离城只有6~7里路,刘备带七十万大军攻孙权,扎连营700里;曹操和张绣在开战,假设曹操带兵两万攻宛城(南阳市),扎营10里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距城6~7里地卧龙岗便被军营包围,诸葛亮到卧龙岗找死吗?

诸葛亮辞别襄阳的两位姐姐,带着未成年的弟弟诸葛均,往返600里在两地学习耕地,古代连自行车也没有,这样的事可能吗?

诸葛亮在宛城1O年,不结交宛城人,却和几个住在襄阳的人打成一片,如徐庶、石广元,崔州平,庞统、司马徽,难道不奇怪吗?

诸葛亮住曹操眼皮下面10年,曹操竟然不认识,难道曹操不爱才吗?或者诸葛亮没才。

《隆中对》中诸葛亮把南阳和宛城区别的很清楚为什么,南阳一些人视而不见

《三国志》“玄(诸葛亮叔叔)与刘表素有旧,往依之”,刘表在襄阳,诸葛亮确实随叔叔去了襄,“玄死诸葛亮躬耕于陇亩",只说玄(197年去世)死后,诸葛亮在种田,并没有说去宛城(南阳市)种田,为什么说诸葛亮去了宛城?

汉朝的南阳郡下辖37县,湖北北部多地属南阳郡,今天南阳市比南阳郡小多了,为什么南阳一定是宛城?







提醒辣语


自秦设南阳郡,治所宛城,至现代从没有变过,地址地名依旧。秦设南郡,治所即现在的荆州市,辖襄阳,至唐代被废。南阳卧龙,襄阳庞统、庞德公,南阳郡是南阳,南郡是荆襄地区,史书记载严谨,经纬分明。诸葛亮出师表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毫无疑问,毫无争议,就是南阳!


杏林乐康


因为古代的地方跟今地方有所不同,加上各朝各代行政划分会有改变。诸葛亮躬耕之地三国之后南阳跟襄阳就在争归属。现在的南阳跟古代的南阳可不太一样,襄阳也是一样的道理。历代历代的官方都会在襄阳城西樊城武年候祠。

襄阳的古隆中,南阳的卧龙岗。卧龙岗也是历朝历代闻名,也都修武侯祠。

据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三国志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就是说诸葛亮也讲自己在南阳躬耕,汉晋春秋更详细是在南阳的邓县,叫隆中的地方。据后汉书郡国志(即地理志):荆州—南阳郡—三十七个县,其一个是邓县。东汉时人口二百四十万是东汉的第一大郡。所以在东汉时隆中是属邓县属南阳郡的。所以诸葛亮说躬耕南阳是对的。但是隆中距离襄阳太近了,只有不到十公里。这就出现了问题,因为古代王朝的行政规划是时常变动的。就是近现代也是有很大的变动。

汉晋春秋、襄阳记都是东晋人习凿齿著的。习姓是荆州大族,襄阳人。他本人对诸葛亮非常崇拜,也曾学着躬耕。并亲自到隆中看诸葛亮故居。(习姓有不少人在蜀汉为官:1习祯,广汉郡太守。2习承业,汶山太守。3习珍,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将军。4习宏邵陵太守5习隆,步兵校尉。)

公元208年曹操征荆州,以南郡以北设襄阳郡。南阳郡以西部为南乡郡,枝江以西设临江郡。等于南出郡一分为三了。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再次重新更改,从南郡分出一个南平郡,南阳郡分出顺阳郡。据晋书地理志:宜城、中庐、临沮、荆山、邔、襄阳、山都、邓城八县属襄阳郡。而同样据晋书地理志荆州义阳郡—穰邓故邓侯国。难道是两个邓县,其实是西晋把邓县一分为二。以治所邓城为中心分给襄阳,剩下的归义阳郡。其实穰、邓县、邓城都是周朝的邓国故土。

《读史方舆纪要》:邓城,府(府指襄阳府)东北二十里。(距离跟汉晋春秋一样)本春秋邓国地,楚文王灭之而有其地。(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邓,故国。)秦昭襄王元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邓,置邓县,属南阳郡。汉因之。更始二年,封王常为邓王。建武三年,岑彭破秦丰兵于邓,进围黎丘。晋曰邓城县,属襄阳郡。


其实今天的南阳市比三国时的南阳郡要小得多了。以前的南阳郡可是要大的多。

汉晋春秋:诸葛亮的家在隆中,距离襄阳二十里。有人讲诸葛亮住那里不等于在那躬耕呀。难道诸葛亮每天骑马二百五十里去今南阳卧龙岗位置躬耕?《读史方舆纪要》襄阳府北至河南邓州(汉代穰县邓县)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河南南阳府,二百五十里。距离相差太远了。就拿今天的邓州南阳市来说到襄阳多远?二十里能到吗?水经注郦道元: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说明诸葛亮所住的地方隆中距离邓城不过一里。(有而邓城就是今河的襄阳市樊城区一带)

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今河南邓州(汉代穰县)就是周朝邓国故地。其实邓城也是,更是邓国的首都。在襄阳市樊城区考古发现了春秋早期卜骨、邓公乘鼎、邓公牧簋等。至少可以说邓城是邓国故址。(宋朝《环宇记》,邓城即古樊城)

襄阳古隆中有襄阳记、汉晋春秋、读史方舆纪要、环宇记、水注经等史料地理书为凭证。但还是以史料地理志为准,何况他们距离诸葛亮年代更近。诸葛亮是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住在隆中能更好的接触上层社会。必竟襄阳是荆州的治所。据襄阳记庞德公司马徽都是住在襄阳的,诸葛亮经常去拜该庞德公。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也是襄阳人。诸葛亮卧龙的称号是庞德公讲的。

如果按诸葛亮时代说隆中就是属于南阳郡的邓县,按照今天的地理来说就是襄阳樊城区一带。隆中对最早出现在那个地方,那只能是陈寿的蜀志了。

但是也不能说南阳卧龙岗就不是诸葛亮躬耕之处。必竟史料没有接讲诸葛亮在隆中躬耕。也可能诸葛亮躬耕在南阳卧龙岗,后来迁移住在隆中。

我觉可能诸葛亮一开始到荆州就在南阳卧龙岗躬耕,然后为了更好的跟荆襄、北方名士等上层社会打好关系搬到隆中住。然后认识了庞德公、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等人。然后黄承彦把女儿嫁给诸葛亮,诸葛亮就在隆中定居了。然后刘备知道了诸葛亮就三顾茅庐,然后就有了草庐对(隆中对)。诸葛亮出师表中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引起冲突的地方,就是邓县的隆中在东汉时也是属南阳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其实是看不上刘表)

因为诸葛亮十四岁左右随叔叔诸葛玄到荆州,(即公元195年)两年后叔叔去世。(公元197年)徐庶石广元比诸葛亮早两年到荆州。刘备是公元201年到荆州,诸葛亮已经二十岁了。据三国志徐庶推荐诸葛亮: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可是刘备听了后讲:君与俱来。就是让徐庶带诸葛亮来。说明刘备没怎么听说过诸葛亮卧龙的称号。而据襄阳记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也说明刘备不知道卧龙是诸葛亮。刘备此时已在荆州待了七八年了,说明卧龙的称号是很晚才有的。卧龙的称号是庞德公给的,庞德公一直隐居在襄阳躬耕

。刘表讲他出来做官都不愿意。很有可能诸葛亮先在南阳卧龙岗躬耕,然后搬到距离襄阳更近的隆中。然后认识了同样喜欢隐居躬耕的庞德公。然后庞德公给了诸葛亮卧龙的称号。司马徽又通过庞德公知道了卧龙。因为时间比较晚并没有流传开来。刘备于是去隆中三顾茅庐。

南阳卧龙岗襄阳隆中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古迹。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小鸿哥


有关南阳与襄阳就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如果这一事件能弄清楚,为什么过了几百年还是一桩说不清道不明的事,这就叫历史上所发生的事,还是交给历史去判断。

现阶段的人,包括所谓的历史权威妄下的结论,也可以放一放,也可以让人提出致疑。那种天下老子第一,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有的历史资料就那些,白纸黑字。就南阳、襄阳,卧龙岗与古隆中谁是真的谁是假的?有哪个人敢拍拍胸脯大声一呼就断定一方为真而另一方为假?就是有人敢,那还得让人信。

有些人为什么不从大局出发,不从有利于宛襄盆地的经济发展而着想?净一天到晚在网上撒布一些不利于团结、不利于共同发展的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文字,不知道这种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诸葛亮作为军师、丞相,他不也是一个听从刘备调遣的人。诸葛亮当时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军事领导人,换防移师是常有的事,就是种地那也不是他的理想。复兴汉室,统一国家,这才是他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清代湖北人顾嘉衡在南阳任知府,看到民间有南阳人与襄阳人为争躬耕地吵得面红耳赤,为此他亲自撰写一副对联悬挂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大门之上。其目的很明确,其用心可谓良苦。就是告诉后人,诸葛亮是属于国家的领导干部,既不是南阳人也不是襄阳人,人家可是出生于山东的人。

社会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各地响应中央号召,强化改革开放力度。各种各样的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为什么同处宛襄盆地的两地人不能携起手来,共同利用三国文化共同发展,非要争个你死我活?

本小编人微言轻,只是以个人的看法,呼吁网友还是息战为好。让宛襄两地走向联合,发展经济,共同繁荣。(2019/06/25)


吉祥如意


争来争去,无非就是个利字。诸葛亮躬耕之地我之见之为南阳。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要将一身所学待价而沽卖与帝王家的,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历史留名的。东汉建都洛阳,后迁至长安再至许昌,这几个城市与南阳可近了,襄阳是无法可比的,从信息的获得上南阳占据天然优势,后来的隆中对对天下大势的分析是需要大量信息来坐基础的,那时候可没有手机、电台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南阳宛城冶铁遗址证明了南阳是当时最大的冶铁中心,冷兵器时代铁可是制造兵器的必须原料,兵器的走向昭示着军事集团的力量。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诸葛亮是大隐,他当然要躬耕于南阳,他要处江湖之远则虑其国。


洞悉风云


洗澡池(习凿齿)就是个搅屎棍!裴松之说他说的前后不一致!而且别人从未有说过,怀疑是他自造之事!——晋朝就是个垃圾朝代,在历史上毫无贡献,反而祸害中华民族!这样朝代的大臣,有的更是垃圾!除了自私自利,还有多少值得称道的?习凿齿写这部史书,其实是有政治倾向的,这样他写出的东西,难免就有不客观的情况!晋朝是怎么来的?是从曹魏手机篡夺来的,反而说曹魏不好,没良心至极!我看曹操胜过死蚂蚁(司马懿)一万倍!最起码曹操时候,从未有汉族遭受异族大规模祸害!反而霸气凌凌的!所以说我说习凿齿不是个好东西!别的本事没有,不能造福国民,就会挑事!


迷记


我觉得发这些问题的人脑子都有病!诸葛亮在哪里和隆中有什么关系,官方已经给了很明确的解释,本人就在襄阳住,整天没事做,挑拨湖北和河南的地域争执很有市场吗?看见你们发这些可笑的问题就很恼火!你觉得他在河南的南阳就是河南的南阳,觉得在襄阳的隆中就是隆中,争来争去搞了这多年有意思吗?能争到什么了?太无聊了,没事去看下中国历史人物介绍,那里有最官方的认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