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太極圖》裡的天人合一思想

《乾男坤女圖》與萬物的出現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道教的萬物化生理論。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則講:“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這是對《太極圖》第四圖的詮釋。​

《周易•說卦傳》說:“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是把大道分為“天道”、“地道”與“人道”三部分,也就是後人說的“三才”。《太極圖說》將《太極圖》的前三圖用來說明“天道”,講述自太極、陰陽二氣至五行而“妙合神凝”,孕育萬物。剩下的第四圖和第五圖則分別講述了“地道”和“人道”。​第四圖如下:

釋。​

《太極圖》裡的天人合一思想

周敦頤《太極圖》第四圖

​天地分離,天在上,地在下,各成系統,所以朱熹版的《太極圖》第四圖與第三圖不是相切或相交,而是相離。​“天道”以“陰陽”而論,“地道”則用“剛柔”來說,也就是古人講的在天為陰陽,在地為剛柔。“乾”是“剛”,“坤”是“柔”,《周易•繫辭》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陽”盛,則為“乾”、為“剛”,乾卦的卦象“☰”正是三個純陽爻;“陰”稀,則為“坤”、為“柔”,坤卦的卦象“☷”正是三個陰爻。因此自陰陽可得剛柔,自天道可得地道。

太極分陰陽二氣,二氣分五行,五行分剛柔。剛者為“乾道”成男、雄,柔者為“坤道”成女、雌,故《周易•繫辭》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又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周敦頤對《太極圖》第四圖的詮釋本於此。乾結合坤,可以生成長男震、中男坎和少男艮;坤結合乾,又可以生成長女巽、中女離和少女兌。“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意味著其他六卦已孕育於其中。

在周敦頤的體系裡,無極太極的本體可以分成陰陽二氣,二氣通過變合,又分出水火木金土五氣,五氣順布又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妙合而凝”,作為孕育大地上萬物的萌芽。這個“妙合而凝”◯是天道運行的成果,但它跟太極本體◯不同,太極本體分成的陰陽,“妙合而凝”則分為剛柔,剛為乾成男,柔者為坤成女,剛柔二氣互相交感,才化生出了萬物。所以後來的道學家,如程頤等人都提出了“無獨必有對”的自然觀,認為萬物都是有兩方面構成的,所有事物都存在著矛盾。

因此,在第四圖的最下面應配上“萬物化生”四個字,但朱震版的《太極圖》和朱熹版的《太極圖》都將這四個字放到第五圖下面了。我們認為依據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第四圖應該這樣畫:

《太極圖》裡的天人合一思想

《乾男坤女圖》

萬物化生於地道的“剛”、“柔”二氣之間的互相交感、摩蕩,二氣本於天道的五行和陰陽二氣,天道成象,地道化形,括盡天地造化之妙。萬物化生而無窮無盡,剛柔二氣交感不已,萬物也就處於永遠的變化之中,故曰:“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立人極”的天人合一主張

《太極圖》上三圖講天道,第四圖講地道,最末一圖則講人道,其圖如下:​

《太極圖》裡的天人合一思想

周敦頤《太極圖》第五圖

我們說過,“萬物化生”四個字應當放在第四圖,因為最後這幅講的是“人極”,周敦頤對它的詮釋如下: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太極圖》前三幅圖講述“天道”,第四圖講述“地道”,而最後一幅應承接上面的“萬物化生”轉入“人道”。人從萬物中脫穎而出,成為萬物之靈,所以周敦頤說:“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把人視為造化的最頂端,繼承儒學人本的思想。

人不僅與萬物一樣,皆從天道得象、地道成形,而且還獨得人道的“神”——得到思維、意識能力,所以說:“形既生矣,神發知矣。”

“​神”本於形,是人類這種獨特之形的獨特產物。神既發知,則喜、怒、欲、懼、憂五性受感而動,生出

善惡兩端,天下種種人事便由此而出,故曰:“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我們回到天道,發現最初是一太極(理、氣),之後二陰陽,然後是五行;經地道過度,在人道則是先是五性感動,再得兩善惡​,最終必然也要歸於“一”,這個“一”就是“人極”。他們的對應關係是這樣的:

太極——人極

陰陽——善惡

五行——五性

太極通過動靜而得陰陽,從陰變陽和而得五行;五性因感動而分善惡,善惡又因“”與“”而復歸“人極”。所謂“定”就是將“五性”定為

中正仁義四端,“靜”就是用“靜”來做四端之主,因此說:“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所以從《太極圖說》中得出修“人極”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定性”,二是“主靜”。這兩個方法在《太極圖說》中還是很抽象的理論,直到程顥的《定性書》和《識仁篇》才進行了具體的論述。《定性書》講述“定性”的方法,《識仁篇》將“主靜”理論發展成“以誠敬存之”的思想,這些我們留待《程顥篇》再論。

《太極圖說》的結構就像一個沙漏一樣,上下兩端對稱,上面的一端為天道,有太極、陰陽和五行;中間為過渡的地道,有“妙合而凝”、剛柔乾坤男女及萬物;下面一堆為人道,有人極、善惡和五性。因此,在《太極圖說》看來,天和人是相通的,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

後世的道學家論述範圍基本沒有超出天、地、人在三個領域。他們在天道領域爭論“理”和“氣”的先後問題;在地道領域辯駁事物是有獨還是有對,物究竟齊不齊;在人道領域將圍繞“心”“性”“情”進行爭論,探討他們與“理”的關係。

《太極圖說》的總論

《太極圖說》最後寫道:“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這是援引《易傳》的文字來解釋《太極圖》,說明周敦頤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太極圖說》認為《太極圖》第一第二第三圖講天道,第四圖講地道,最末圖講人道。天道自一太極而分兩陰陽再成五行,人道自五性分為善惡再歸於人極,是為人道本於天道,天、地人“兼三才而兩之”,這就是“天人合一”,因此作為人道中的傑出者——聖人——掌握了“天人合一”的方法論,能夠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本著“天人合一”的理念,與天地為一而修行,故能得吉;小人不明白此道理,視天人為二,行事總與天道相悖,故總是得其兇。因此周敦頤再度引證《周易》來闡述天道、地道和人道的關係,說:“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感嘆道:“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根據《太極圖說》而繪製的《太極圖》

現在,我們根據對《太極圖說》的文字註解,繪出最新的一幅《太極圖》,其圖如下:​

《太極圖》裡的天人合一思想

《太極圖說》一文僅二百四十餘字,便將天道、地道和人道括盡,其論天道則為太極分陰陽,陰陽成五行,五行妙和神凝而孕萬物;於地道則是剛柔二氣、乾坤而成男女,並化生萬物,正是孔子說的:“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於人懂則是形神具備,五性感動而善惡分,應通過“定性”與“主靜”而立“人極”——因此《太極圖說》已經講到了儒學的“

上達”之處,即“性”與“天道”。

道學思潮的體系雛形​已經被《太極圖說》描繪了出來,從天道的“太極”衍生出後來的“理”、“氣”論,從“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衍生出“理一分殊”論,從“定性”衍生出“氣質之性”與“天命之性”的話題等等。《太極圖說》裡這些簡單、抽象的範疇後來都被道學家們採用和發展了,而周敦頤也在另一半書中對這些範疇進行了闡述,這本書叫做《易通》,也叫《通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