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戲曲劇目分類

一、本戲本

戲是指故事情節完整的整本大戲。本戲大多行當齊全人員眾多,如《群英會》、《龍風呈祥》等。

二、連臺本戲

連臺本戲是指圍繞一個故事展開的劇目,有的劇目是幾本,有的劇目是幾十本,一般一天完成兩本演出,整齣劇目需要幾天甚至幾十天才能演出完。這樣的戲曲形式被稱為“連臺本戲”,如《狸貓換太子》、《目連救母)等。

三、摺子戲

摺子戲是指從全本傳奇劇目當中摘取精彩的段落(場次)獨立演出。摺子戲起源於清朝前期,那時崑曲最早出現了以摺子戲為主的演出形式。如《牡丹亭》中的《遊園》一折、《驚夢》一折,《四郎探母》中的《坐宮》一折。

戲曲劇目分類

四、小戲

小戲是指劇情相對簡單、演出時間相對短小的劇目,大多以小花旦、小生、小丑合作的“二小戲”或“三小戲”為主。如《小上墳》由小花旦和小丑合作,《小放牛》由小花旦和小丑合作,《連升店》由小生和小丑合作,《拾玉鐲》由小花旦、小生和小丑合作等。

五、對戲

對戲是指全劇表演以兩個任務相當、分量相近的主要角為主。如《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和楊四郎、《紅鬢烈馬》中的王寶釧和薛平費等。

六、文戲和武戲

文戲和武戲從反映內容的年代上,大致以傳統、新編、現代來區分。在內容上,文戲大多以公案、愛情、忠義、孝道、宮廷政治鬥爭等題材為主,如《竇娥冤》、《梁山伯與祝英臺》、《古城會》、《清風亭》、《二進宮》等;與此相對應,武戲大多以軍事鬥爭、神仙、妖魔、鬼怪等題材為主,如《挑滑車》、《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五花洞》等。

在表現形式上,文戲最突出的特點是以繁重的唱功或念功表演程式作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簡而言之就是以“歌”為主;武戲的主要標誌為,大都以高難度的武打動作和翻打動作武功特技以及繁重的舞蹈身段作為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簡而言之就是以“舞”為主。另外,有些劇目是集文戲和武戲兩種表演形式於一身的,其特點是文武並重,如《定軍山》、《楊門女將》、《連環套》、《野豬林》等。

戲曲劇目分類

七、時裝新戲

時裝新戲是清末出現的表現現實生活的一種新編戲曲,以穿戴現代時裝而得名,相當於現在的現代戲。劇本有中國題材也有外國題材,內容大多取材於時事新聞,如《黑籍冤魂)等。

八、古裝新戲

1915年,梅蘭芳先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想的影響下,積極投身於戲曲改良運動,首創一種穿古裝衣、著古裝髮式、以歌為主的新的京劇演出形式如(嫦娥奔月)等,豐富了京劇旦藝術表現力。

九、帽兒戲

帽兒戲又稱“開場戲”,是指在一場摺子戲專場演出當中個出場演出的摺子戲。一般以短小精幹、場面火爆的武戲作為開場戲,力求把開場的舞臺氣氛演營造熱烈。帽兒戲一般安排初出茅廬的優秀年輕演員擔任,以小型武戲居多。

十、軸戲

軸戲是指在一場摺子戲專場演出當中第二個出場演出的摺子戲,一般以偏重於唱工的文戲居多。

十一、中軸戲

中軸戲是指在一場摺子戲專場演出當中,最中間一個出場演出的摺子戲,一般為偏重於唱工的文戲居多。中軸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戲曲劇目分類

十二、壓軸戲

壓軸戲是指在一場摺子戲專場演出當中,倒數第二個出場演出的摺子戲,一般為藝術水平、知名度、票房號召力僅次於擔任大軸戲任務的演員擔任主演。

十三、大軸戲

大軸戲又稱“壓大軸”,是指在一場摺子戲專場演出當中,最後一個出場演出的摺子戲。一般由整臺演出當中分量最重、藝術最精湛、知名度最高、票房號召力最大的著名演員擔任主演。

十四、封箱戲

封箱戲為舊時戲班的習俗。每年農曆歲末,戲班都要結束一年的演出封戲箱休息。因此,把一年當中最後的一場演出稱之為“封箱戲”。演出劇目以吉祥如意、大團圓、風趣、火暴的劇目以及大反串合演劇目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