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司馬昭說過兩句話,可惜司馬懿只聽了一句,否則諸葛亮在劫難逃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發生在街亭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馬謖、王平、司馬懿和司馬昭。原文如下:


司馬昭說過兩句話,可惜司馬懿只聽了一句,否則諸葛亮在劫難逃


(王)平曰:“若參軍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與我,自於山西下一小寨,為掎角之勢。倘魏兵至,可以相應。”馬謖不從。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結隊,飛奔而來,報說魏兵已到。王平欲辭去。馬謖曰:“汝既不聽吾令,與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須分不得功!”王平引兵離山十里下寨,畫成圖本,星夜差人去稟孔明,具說馬謖自於山上下寨。


司馬昭說過兩句話,可惜司馬懿只聽了一句,否則諸葛亮在劫難逃


卻說司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禦,即當按兵不行。司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見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親何故自墮志氣耶?男料街亭易取。”懿問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親自哨見,當道並無寨柵,軍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換衣服,引百餘騎親自來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圍巡哨了一遍,方回。馬謖在山上見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來圍山!”傳令與諸將:“倘兵來,只見山頂上紅旗招動,即四面皆下。”


司馬昭說過兩句話,可惜司馬懿只聽了一句,否則諸葛亮在劫難逃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派馬謖鎮守街亭。馬謖來到街亭後,違背諸葛亮的戰前部署,在南山上紮營。副將王平出言想勸,卻遭馬謖拒絕。無奈之下,王平只得率領一部在山下下寨,並立即將馬謖的部署通知諸葛亮。等司馬懿趕到街亭時,發現北伐大軍已經在此駐紮,對諸葛亮欽佩不已,而其子司馬昭卻發現了馬謖部署的致命弱點。此後,司馬懿命人將馬謖大舉圍困在山上,切斷水源,令其不戰自亂,並最終取得街亭之戰的勝利。


司馬昭說過兩句話,可惜司馬懿只聽了一句,否則諸葛亮在劫難逃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王平口中的“掎角之勢”, 意為從兩方面夾攻敵人。現比喻戰爭中互相配合、夾擊敵人的態勢,或分出一部分兵力以牽制敵人。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中的“皆侯景叛戾,虛相陷誘,指成提挈之舉,終無掎角之勢。”


司馬昭說過兩句話,可惜司馬懿只聽了一句,否則諸葛亮在劫難逃


小說中提到的馬謖在街亭慘敗的原因,是符合歷史原貌的。《三國志•王平傳》載:“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可見諸葛亮在戰前對馬謖的囑咐是讓其在山下紮營。但馬謖卻違背諸葛亮的部署,在山上駐紮,最終被曹魏大軍擊敗。


司馬昭說過兩句話,可惜司馬懿只聽了一句,否則諸葛亮在劫難逃


不過,小說中提到的司馬懿和司馬昭父子指揮街亭之戰並取得勝利,卻是小說作者的虛構。按照《晉書•武帝紀》的記載,街亭之戰期間,司馬懿身處荊州宛城,都督荊州和豫州兩州軍事,根本就不曾來到西北戰場。真正擊潰馬謖的,是曹魏名將張郃。《三國志•張郃傳》載:“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司馬昭說過兩句話,可惜司馬懿只聽了一句,否則諸葛亮在劫難逃


小說作者讓司馬懿出現在街亭戰場,主要目的是為了給諸葛亮找一個合適的對手。至於為何又讓司馬昭也隨司馬懿一起參戰,原因也非常簡單,是為了塑造人物特點的需要。在小說當中,司馬昭控制了曹魏帝國,為後來西晉帝國的建立鋪平了道路,足見其能力非同一般。作者在這一回中,對司馬昭的才能作了兩次介紹。一次便是此次街亭之戰中提醒司馬懿,足見他對馬謖部署的致命失誤是瞭然於胸的。還有一次是在諸葛亮巧設“空城計”期間,司馬昭對司馬懿說出這樣一句話:“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司馬昭的這兩個疑問大有深意。前一個疑問分明是認為諸葛亮城中並無軍隊,後一個疑問則是對司馬懿的撤軍決定表示懷疑。這兩個疑問恰恰證明了司馬昭的真實想法:諸葛亮城中無兵,應該揮軍攻城。如果司馬懿在這個時候頭腦採納兒子的建議,諸葛亮將在劫難逃,成為司馬懿的階下囚。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