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朱元璋错用一人,害苦孙子朱允炆,成就了朱棣一城战天下的传奇

在冷兵器时代兵马、物资对战争起着决定性作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传奇人物的诞生就在于其才能可以打破常规,成就非凡,明成祖朱棣就是其中一位。这个男人以难以完全控制的燕京一地,开启了“靖难之役”的篇章,成就了一城战天下的传奇,这在历代都是绝无仅有的。

其中朱棣文治武功,统军才能不可忽视,但朱元璋在世时看重、提拔的李景隆表现差强人意也是重要原因。朱元璋为孙子朱允炆培养的大将,熟读兵书,性格低沉,有名将风范。但观其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和朱棣完全不在一个频道,称之为“当代马谡”也没什么问题。

朱元璋错用一人,害苦孙子朱允炆,成就了朱棣一城战天下的传奇

最初朱棣的力量是十分弱小的,虽然他是燕王,但大多数将士对于皇帝朱允炆的名头还是很顾及的,大多持观望态度。朱允炆为了削藩,派出特使谢贵收买燕王旧部,意图通过抓获朱棣达到削藩效果。但事情败露,朱棣起兵占领燕京,“靖难之役”自此拉开序幕。

朱棣多年的燕王生涯,无论治军、治政都很出色,受到了众多将士、官吏爱戴。所以很快收服了燕地旧部,朱允炆启用的前朝老将耿炳文,完全被朱棣打得还不了手。朱允炆想起了朱元璋的教诲,启用了朱元璋为自己培养的新一代名将,名将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

李景隆带领五十万明军,意气风发的开始了讨伐朱棣的征程。占据绝对优势的李景隆一上来就错失良机,没有选择进攻外出的朱棣军,而是依照兵书稳扎稳打,进攻起了城高池深的燕京。按兵书来讲,这么做确实没问题。但建立在双方极度不平衡的势力基础之上,朱棣出城一定是寻找战争的转机,李景隆完全没有必要放他离去,增加战局未知性。

朱元璋错用一人,害苦孙子朱允炆,成就了朱棣一城战天下的传奇

事实也是如此,朱棣深知凭借自己的实力,绝对不是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对手。他找到了宁王朱权那里,一顿痛哭泣,请求这个弟弟为自己向朝廷说情分。但之后的情况就扑所迷离了,这个向来以精明睿智著称的宁王。竟然在自己的地盘上,毫无知觉的被朱棣俘虏了,塞外的宁王可能没有半分警觉性?很大可能就是不满朱允炆削藩制度,自己又没有起兵的魄力,暗中助长朱棣的气焰。

但不管怎么说,朱棣得到了宁王麾下七八万善战之士和六千辆战车,以及雇佣来的游牧民族武装朵颜三卫,形成了一股可以对抗李景隆的军力。李景隆五十万大军进攻燕京,城池岌岌可危。不过“虎父无犬子”,朱棣世子朱高炽在姚广孝辅佐下,利用水浇城墙凝冰,苦苦坚守,为李景隆攻城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朱元璋错用一人,害苦孙子朱允炆,成就了朱棣一城战天下的传奇

多日难以破城的明军士气低迷,疲惫不堪。朱棣带领草原上的近十万精锐骑兵、战场,呼啸而来,如同山崩地裂、势不可当。李景隆麾下明军大乱,燕京城内朱高炽趁机率军出城,内外夹攻,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彻底崩溃,自此燕王朱棣展开了反攻的号角。

或许是出于对爷爷朱元璋的盲目崇拜,朱允炆并没有责怪这位爷爷培养的大将。反而认为李景隆战败,是因为权威不够高,各军指挥不协调,反而给李景隆加了代天子征伐的权力。

朱允炆不顾一切的信赖着李景隆,李景隆却在倾其所有的坑害着“伯乐”朱允炆。朱棣和李景隆指挥水平根本不在一个频道,李景隆依照兵书聚集兵力,稳扎稳打。可朱棣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带领北地精锐骑兵,攻击太原、济南等周边重地,所向披靡。就这样朱棣在前方收着战果,李景隆率军匆匆追赶,等到了地方人影都没了,双方展开了一场闹剧。

朱元璋错用一人,害苦孙子朱允炆,成就了朱棣一城战天下的传奇

直到朱棣把周边重镇肆虐一空,集聚了足够了力量,准备决战时,李景隆才追上了朱棣的脚步。双方在河北进行了一场旷世大战,一方是李景隆聚集的六十万明军,一方是朱棣的燕军和朱权的宁军,接近十五万。

可河北什么地形大家都明白,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面对朱棣近十五万骑兵,李景隆就在平原之上布兵迎敌。轰鸣的马蹄声打破了宁静的平原,明军将士战战兢兢的等待着敌军冲阵。强大的冲击力使步兵方阵难以维系,空有六十万人马,却无使力之法。李景隆的平原决战,彻底打光了朱允炆可以调动的实际军力,朱棣此战之后已经具备了南征的力量。

回到南京的李景隆,受到了群臣的弹劾。面对雪花般的弹劾信,朱允炆还是选择了宽恕李景隆,并没有责怪朱元璋为自己培养的大将李景隆。

可不久李景隆再次坑惨了朱允炆,面对南京城下的朱棣大军,朝廷再也没有兵马应对了。李景隆很识相,打开了城门,迎接朱棣进城。事后朱棣加封了李景隆,还赞叹他是“靖难第一功臣”。原因是“默相事机之功”,这个征讨朱棣的朝廷大将李景隆,完美的配合了起兵靖难的燕王朱棣。塑造了朱棣以一城一地,征战大一统王朝,最终获胜的传奇。

《明史》

《明实录》

《中国通史.明清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