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祖輩教養是剛需?父母責任是鐵律!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祖輩對子女家庭的強勢介入,提供有效幫助的同時也帶來突出矛盾”“祖輩對孫輩沒有那麼大的責任,參與但不要替代,是快樂不是責任”“走在問題前面,大數據科學治理,社會工作精準服務”“父母在,家就在。即使‘不在一口鍋裡吃飯’,父輩也應該‘缺席但並不缺位”“祖輩要調整心態、勉力而為;正向思考、彼此受惠;適度表達、尋求支持”“學校要幫助留守兒童家庭構建‘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保持成長的真實動力系統”……

9月15日在青島舉行的第十九屆海峽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吸引了來自海峽兩岸的700多位專家學者和家庭教育工作者。研討會由中國教育學會和臺灣嘉義大學主辦,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委會發布6城市家庭教養中的祖輩參與狀況調查,指出“父輩為主、祖輩為輔的教養方式有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兩岸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深度研討“家庭教育中的祖輩參與”,認為祖輩教養的確是很多家庭的剛需,但父母是教養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更是鐵律。

1.理性認識利弊 釐清責任邊界

“有些祖輩同時承擔家庭保育員、健康保健員、家政服務員、安全管理員、家庭教師的多重責任,徹底喪失個人空間,但卻使得安心‘啃老’的子代樂得繼續做巨嬰,已經成為‘寶媽’,卻繼續做著‘媽寶’。”

山東省青年政治學院教授張華的這個比喻引來會場一陣笑聲。張華特別指出,祖輩作為隔代教養者的責任領域不斷擴大,但權威性在下降。“以往祖輩參與教養承擔的是有限責任,是輔助性照料,而今天似乎已經沒有了邊界,祖輩買單的領域正在無限延伸。學齡前的孫輩甚至童言無忌地提出:‘您的房子我喜歡,將來要留給我。’”

北京教育音像報刊總社的阮瀅認為,對很多精力仍很充沛的“年輕老人”而言,照看孫輩無疑是促進其身心健康的一劑良藥。祖父母含飴弄孫的“孫子療法”,不僅給老年人增添了生活樂趣,加強了身體運動,而且也促進了身心健康的良性循環,使他們重新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實現更完善的自我整合。

“但是,由祖輩撫養的兒童易產生自卑、孤獨等不良心理。”阮瀅指出,過早離開父母而未建立正常依戀的幼兒,不能主動與其他兒童一起做遊戲、積極探索未知、勇於冒險,而早期主要依戀的破壞會導致兒童感情上的危險,並將在以後的生活中以突然的抑鬱或焦慮形式表現出來。

阮瀅還發現,性別角色定型是兒童適應社會、實現社會化的重要內容,但隔代撫養孫輩的女性老人高達七成以上,男性祖輩的角色弱化使兒童教育處於女性文化狀態之中,一定程度上影響男孩子的角色定型。

“新時代的家庭教育發生了結構性變化,進入了嫁接在親緣關係上的少子化社會。”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包蕾萍引用上海2016年的調研數據指出,學齡前兒童祖輩教養率達到88.9%,但近70%的家庭對此不滿意,溺愛、任性、依賴、早熟成為祖輩教養容易被詬病的缺點,婆媳矛盾、翁婿衝突成為常見的代際問題,祖輩也面臨文化融入等艱難的調適過程。

通過訪談調查河南和廣東4所初中的220個家庭,廣州大學教育學院的駱風研究員發現祖輩和父輩在家庭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上存在顯著差異,初中生父輩在家庭教育上的諸多優勢得到子女認可,“隔代親”並沒有勝過“父母親”。駱風認為,祖輩和父輩要樹立家庭教育一盤棋的思想,適當分工,優勢互補,祖輩尤其要注意提高教育素養、更新家庭教育觀念。

通過對一個典型的“421”家庭的觀察,南京師範大學的在讀研究生任然發現被6個大人圍著轉的幼兒其實處於物質需求被過分滿足、心理需要卻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而4個祖輩之間的“競爭”更使幼兒的身心發育陷入混亂。

在談到祖輩教養的界限時,臺灣嘉義大學王以仁教授說訣竅就是“多扮笑臉、姿態放低;捨得花錢、好施小惠;勿持己見、設法配合”。王以仁說他們老兩口凡事聽女兒的、女兒聽女婿的,處處以女婿的意見為重。“孫女兩歲多了,我們每週去,到現在還沒拿到鑰匙,還要繼續努力!我很開心外孫女安安說:‘這個阿公我最喜歡!’”

2.提供專業支持 促進良性互動

對比研討會的發言內容,大陸學者和臺灣學者的關注角度與文風差異不小。相比大陸學者的寬視野、大角度,臺灣學者更關注諸如青少年溝通中的冒險教育、芳香療法紓壓課程、親子游戲治療、團體導向的親職教育“教養廚房”、回溯家庭互動歷程等“小切口”的具體問題,分論壇上富有實操性的分享令與會代表印象深刻。

“‘自從當了爸爸以後,我才開始學當爸爸’,這句話不僅是一句電視廣告詞,更是許多為人父母者的心聲。如何當一個好家長,從來不是一件與生俱來的本事,而是需要努力學習並每天在生活中印證與調整的課題。”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朱慧英介紹了臺灣始自近30年前的強制親職教育。

強制親職教育即對違反法律規範、未盡到保護與照顧子女職責甚至施以虐待的父母,輕者施以教育,重者刑罰處分。1993年《兒童福利法》在臺灣通過時,強制性親職教育的施行就有了法源依據。朱慧英說:“沒有把孩子照顧好、教好的家長會經過強制通報、社工調查、法庭裁定等過程,被施以強制性的教育輔導課程。未通報的學校要被罰款新臺幣100萬元,不參加強制性課程的家長要被罰款新臺幣3千元到3萬元。”

臺灣新北市家庭教育協會理事蔡葉偉博士曾經擔任過新北市議員,他介紹了新北市基於大數據、整合多部門救助高風險家庭的做法。新北市有近400萬人口,建立了147萬個家庭的數據庫,通過全面關懷的預防性通報制度,全力清查風險兒童“黑數”,將失業、酒藥癮者、三餐無法溫飽等隱藏在都市中等待救助的孩子找出來。2052多家超市全天候提供急難兒童免費餐食,自2013年起總計有21萬多名兒童因此免於飢餓。

2000多名專業人員、4881名溫心天使,受益人次達到20萬。這些數字折射出的主動作為、專業干預、精準救助的公共服務理念,贏得會場持久而熱烈的掌聲。

3.維繫親子情感 賦予祖輩能量

甘肅省家校合作教育協會會長崔振邦訪談了自己精準扶貧的幫扶家庭,發現農村欠發達地區的家庭教育幾乎處於真空地帶。他建議學校和社區應舉辦各種形式的祖輩家長學校、老年大學等,“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請到學校或送教上門,向他們宣傳先進的家教理念,幫助他們轉變教養觀念,改變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解決隔代教養中的問題”。

不約而同地,臺灣嘉義縣新港國民小學的陳思璇也建議針對隔代教養家庭祖孫舉辦各種活動。因為許多學校舉辦的活動經常是為父輩親子設計的,祖輩處於“與時間脫節”的角色,無法參與其中、經驗共享,使得祖輩原本的支持系統無法派上用場。因此應該規劃一些專門的休閒、教育、老人活動,邀請祖輩與孫輩共同參與,讓他們和其他家庭建立友誼、分享經驗,幫助祖輩增進親職效能。

“對孩子來說,父母在,家就在。”“即使父輩由於外出務工等原因‘不在一口鍋裡吃飯’,但仍然在維繫家庭運行上有著經濟支持、禮物流動、情感維繫、大事決策、假期團聚等行為,人‘缺席’但責任並沒有‘缺位’。”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吳重涵針對留守兒童父母遠在異地的現實,反向提出在隔代教養模式中父輩參與可以“缺席”而不“缺位”。

這個基於兒童視角的“父輩在位”的概念,強調“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才是留守兒童成長的真實動力系統,對學校做好留守兒童家庭的溝通與合作尤其有意義。

“比如留守兒童的家校溝通工作,溝通對象不是臨時監管的祖輩,而是作為留守兒童精神家園和支柱的外地打工父母;溝通內容不僅是學業,而是增進兒童與父母的情感聯繫,維繫親子感情這一兒童成長的動力。”吳重涵舉例說,江西省弋陽縣的部分學校,將家長會開到留守兒童父母集中打工的義烏市,事先錄製的孩子們的視頻,深深喚起父母深埋於心的親子感情和養育責任擔當。父母回鄉探望子女現象增多,有些父母返鄉照顧子女,或外出時將子女帶在身邊。

臺中市立新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賴辰宇注意到孩子拒學行為與祖輩教養的親職困境之間的關係,指出主要照顧者是影響孩子能否度過拒學挑戰的關鍵。因此他建議多舉辦與祖孫相關的親職活動與課程,對祖輩提供資源與支持。“當祖父母被增能、支持與減壓,就能有更多的能量和心力來面對與處理孫子女的拒學症狀及問題,降低拒學所產生的影響。”(本報記者 楊詠梅)

《中國教育報》2018年09月20日第9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