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乾隆皇帝收復新疆軍威正盛,為何不繼續北伐收復西伯利亞?

曹修兵


主要是覺得西伯利亞太冷,沒啥用處。

很多關注歷史的朋友會疑惑,明明從地理位置上來說中國距離西伯利亞更近一些,為什麼卻是沙俄翻山越嶺來到遠東佔領了它呢?近百年來無數人從歷史、科技、人口和民族精神等方面對此做出過分析,但很少有一個令人心悅誠服的答案。或許出現這個結果不是單方面的原因,但是氣候、技術和歷史大勢卻是無法迴避的三個因素。

如果僅從地理上分析的話,很多人會說中國是一個農耕民族,苦寒的西伯利亞寸草不生,實在不適宜發展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所以中國的農民對這片不毛之地沒有慾望,久而久之讓沙俄鑽了空子。然而事實情況是,在中國農民看來沒有價值的西伯利亞對於俄國農民來說同樣沒有價值,讓中國人難以忍受的極寒天氣對俄國人來說同樣冰冷刺骨,導致俄羅斯捷足先登的原因絕非如此草率和膚淺。

從亞歐大陸整體來看,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對抗持續了數千年之久。儘管具體情況略有不同,但發源於蒙古高原的遊牧部落卻長久以來地對華夏文明和斯拉夫文明保持著進攻態勢。在火器問世之前,這些馬背上的民族用弓矢和彎刀鞭打著依靠農業立國的中華和俄羅斯,這個時候無論中國還是俄國能在匈奴人或蒙古人的鐵蹄之下苟且偷生就已經很不錯了,更不要奢望挺進西伯利亞,佔據對手的核心區域了。

但火藥登上歷史舞臺之後,形勢發生了逆轉,農耕民族轉守為攻開始剿滅來自草原的強盜。熱兵器不同於冷兵器,精密的工藝要求製造者具備固定的住所和穩定的原料,而這些都是草原人不具備的,如果強行定居下來又會失去騎兵獨有的戰略機動性,所以幾個回合下來,遊牧民族敗下陣來。其實縱觀整個18世紀,都是滿清和沙俄兩個火器大國對遊牧民族的聯合打擊,脫胎於莫斯科公國的沙俄為金帳汗國畫上了句號,攜帶火銃和鳥槍的清軍把準噶爾汗國趕下了歷史舞臺。

解決了遊牧民族的威脅之後,西伯利亞留下的權力真空由誰來填補呢?那要看俄羅斯和滿清誰的實力更強,優勢更明顯。從地勢上看,喜馬拉雅山和帕米爾高原把中國和亞歐的其餘部分分隔開來,中國的軍事實力只要在東亞地區贏得小組賽冠軍就可以一勞永逸,而俄羅斯卻需要跟英國、法國、德國、土耳其進行大賽區循環賽,長此以往其軍力水平必然要高出中國一大截。

再者,從東歐平原向東越過烏拉爾山進入遼闊的西伯利亞,雖然距離大西洋沿岸越來越遠,但是氣候的變化卻是逐漸遞變的,俄國人沿這條路線進入遠東雖然也會感到不適,但遠不如中國人自南向北突然進入嚴寒乾燥的極地氣候那般不適應。最終雙方在外興安嶺和黑龍江形成對峙線,這也就是我們今天地緣格局的大致框架。


地圖帝


對於這個問題先分析當時的局勢,再分析原因。可以這樣說如果現在的俄國沒有了西伯利亞,那它將是一個二流國家。俄羅斯面積1700多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一面積大國,人口1.4億多。而西伯利亞(包括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三部分)的面積約1283萬平方公里,除了西南端外,整個西伯利亞幾乎全部屬於俄羅斯,西伯利亞的人口約4000多萬。對於俄羅斯而言,西伯利亞可謂一個取之不竭的寶庫,這裡還沒有被完全開發,這裡的石油儲量佔俄國的一半以上,各種礦產資源、木材等極其豐富,有大片待開發的肥沃的黑鈣土、褐鈣土土地,淡水資源豐富,漁業資源豐富。

在古代,西伯利亞並不是無主土地,這裡生活著各種民族,北部有漢特人、開特人、曼西人、薩莫耶德人等,西伯利亞東北部主要有古亞細亞人等,西部和南部主要有突厥人和蒙古人,中部主要是雅庫特人,東部則主要是通古斯人(屬於滿洲語族),等等吧,很多民族。古代的西伯利亞與中原政權的關係更為緊密,唐代在邊疆地區多設立羈縻府州,唐朝在西伯利亞和遠東的很多地區都建立了有效統治,封這裡的部落酋長唐朝的官職,這些部落則對唐中央政府進貢,唐朝皆“厚禮其使”。元朝時統治西伯利亞大部分,15世紀的明朝時,明朝設立奴爾幹都司管理東北和東北以北的廣大地區,而西伯利亞南部則為蒙古遊牧部族地。

而直到15世紀,俄國人對西伯利亞還是知之甚少的。俄羅斯人起源於東斯拉夫人中的羅斯部落,1283年莫斯科公國正式建立,主要受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的次子拔都所建立的欽察汗國所控制,到15世紀時,欽察汗國先後分裂出了西伯利亞汗國、喀山汗國、克里木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等,欽察汗國的汗王所統治的範圍成為了大帳汗國。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擊敗大帳汗國獲得了獨立,結束了受蒙古人238年的統治歷史。在此之後,莫斯科公國陸續合併周邊其他公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俄國逐漸形成。沙皇伊凡四世(1547年—1584年)在位期間先後攻滅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重創克里木三個汗國。

1581年,俄國終於越過烏拉爾山脈,派出840人的隊伍去進攻西伯利亞汗國,1598年西伯利亞汗國最終滅亡。當時的西伯利亞汗國是整個西伯利亞地區最強大的政權,總人口大約有20萬,征服西伯利亞汗國為沙俄佔領整個西伯利亞地區鋪平了道路。此後俄國人穩站穩打,在1637年,俄國人的身影到達了太平洋的鄂霍次海沿岸。

清朝與西伯利亞南部接壤,而俄國與西伯利亞隔著個烏拉爾山脈,為什麼最後是俄國取得了西伯利亞而不是清朝呢?第一,這和後金(1616年—1636年)以及後來的清朝的基本方略有關。後金是明朝的女真族建立的,清太祖努爾哈赤本身就是明朝的指揮使,精通漢語。女真族本來就是中國古老的民族,其生活的東北及更北的地方在中國大一統王朝時期基本都是由中國的大一統王朝所統治。清朝人稱西伯利亞為“雅庫”,清人將雅庫特部落遊獵的貝加爾湖、勒拿河及葉尼塞河流域地區都稱作雅庫(今俄羅斯雅庫特共和國為俄羅斯聯邦面積第一個行政區)。對於雅庫地區,其古代生活的民族為黃種人,其舊石器晚期的很多遺址與黃河流域舊石器時代的遺址有很多共同點。在新石器晚期,中原地區的很多玉石製品及技術已經傳播到了西伯利亞的雅庫特地區。雅庫地區很多民族的圖騰與中原地區的圖騰甚至很相似。後金以及清朝初期,通過招撫和戰爭的形式對雅庫地區進行管轄,通過對蒙古部落的控制繼而管轄西伯利亞南部,1636年,後金政府第一次對外宣佈:後金國,“東漸於海,西柢湯古忒 ,北至北海,各國歸附”。然而後金政權的統治者和歷代中原政權的統治者一樣,對當時苦寒的西伯利亞並不感興趣,他的目標並不是苦寒的北方,而是南方,是要取代明朝建立大一統的中國中央王朝,後金政權(清朝)對全國的有效管轄是逐步建立的,蒙古、中原地區、江南、西藏、新疆都是其統一的目標,這個過程其實並不容易。

1636年以後,原本並不搭界的俄國與清朝開始發生衝突,俄國人對黑龍江流域開始侵襲,1685年終於爆發了雅克薩之戰,清朝取得勝利。在西伯利亞中部和東部地區,當時清朝的實力要大於俄國,因為在當時的地理和交通條件下,俄國在西伯利亞的駐軍很少,以當時西伯利亞和遠東的人口與生產條件,根本就養活不了很多軍人,以當時的交通條件,也無法通過西伯利亞地區大規模地運送糧食。並且俄國人也是剛剛到達西伯利亞,而東北本就是清朝的龍興之地,可謂近水樓臺。1689年,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該條約承認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是中國領土。然而在談判過程中,清政府多次提出以“雅庫”為界,清朝談判代表索額圖要求以勒拿河到貝加爾湖一線為界,以西屬於俄羅斯,以東屬於清朝,這本來就是清朝的勢力範圍。對於當時的康熙皇帝,當時最急迫的事情是對付準格爾部的葛爾丹,所以最後清朝做出了讓步,條約三種文字版本(拉丁、俄文、滿文)在表述上還是有一定差別的。如果清朝當時的戰略是“南北並進”,堅決不丟棄清朝在西伯利亞的傳統勢力範圍和管轄區的話,以當時雙方在西伯利亞和遠東的實力來衡量的話,清朝是能夠保住其傳統勢力範圍的,但是歷史沒有假如,不能苛求古人。

1759年,乾隆皇帝徹底平定了新疆的大小和卓叛亂,自此清軍平定天山南麓,清朝統一的天山南北,此地在當時是清王朝最新得的土地,取名“新疆”。自公元755年唐朝安史之亂後,西域就一直飄蕩在中原之外,1000年後,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王旗再次插上了天山之巔,此時清王朝的國土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此時的清朝國力正盛,軍力正猛,為何不繼續北伐收復西伯利亞?乾隆皇帝和其祖宗努爾哈赤以及其祖父康熙帝的方略和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建立中國大一統的王朝,不會為了當時中國人所認為的苦寒之地西伯利亞而興師動眾的。

再看俄國,當時西伯利亞對俄國最大的吸引力就是西伯利亞的皮毛,其次就是西伯利亞南部狹長走廊的農業土地,其實西伯利亞並非印象中那般寒冷,西伯利亞南部狹長的東西走廊地區氣候相對溫和,這裡適合遊牧和農耕,而西伯利亞最廣大的北部和東北部則非常寒冷,很多都是永久凍土地帶,這裡人煙非常稀少,在古代這裡的居民主要是從事捕魚和狩獵。現在西伯利亞的人口就主要集中在其南部狹長地帶。當西歐的列強忙於在全世界建立殖民地時,當時的俄國實力還比較稚嫩,不足以與英法等國在海外爭鋒。當時的俄國西部就是歐洲列強,南邊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而越過烏拉爾山脈的廣大西伯利亞地區就是其最佳的殖民地,僅僅在1586年,俄國在剛奪取的西伯利亞西部地區就取得了20多萬張貂皮、1萬張黑狐皮、50萬張灰鼠皮,以及很多銀鼠皮和海狸皮等,通過些高檔皮毛俄國換取了大量的外匯,為逐漸成為歐洲列強積累了大量的原始積累。

第二,統轄力的問題。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和西伯利亞的嚴寒程度,往西伯利亞運糧食基本很難,而當時西伯利亞地區並沒有得到有效開發,人口極其稀少,當地所產的糧食十分有限,所以當時俄國在西伯利亞的駐軍很少,這也是為什麼後來俄國把西伯利亞東邊的阿拉斯加賣給美國的原因之一。直到1891年始建,1916年全線通車的全長9332公里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建成後,俄國移民才開始大規模地進入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假如是清朝,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以當時的條件也無法大規模駐軍。如果當時的西方列強對西伯利亞感興趣的話,估計當時俄國很難完全守得住,估計會出現列強分割西伯利亞的局面,但是當時的西方列強對這一苦寒之地並不敢興趣,俄國當年出賣阿拉斯加時,基本沒人問津,最後以72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美國。

第三,民族的問題。女真人雖然是以漁獵為生,但是卻深受中原的農耕文明影響,特別是在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並逐步建立在全國的統治後,農耕文明的影響也開始深入其骨髓。農耕文明在土地擴張方面具有保守性,對於不適合農耕的土地不感興趣。當時的沙皇俄國是一個主體民族政權,擴張就是歷代俄國沙皇的目標。而清朝則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女真人在全國所佔的數量有限,當時的清朝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其主要精力是放在了大一統王朝內部。我們不能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待古人,不能苛求古人,清朝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


歡迎指正評論與關注


十三叔看歷史


談到清朝前期,沒人能夠否定它的功績。前清時代一直是銳意進取的,在繼承明朝原有疆域的情況下不僅收復內外蒙古,西羌,西藏之地,到乾隆時期連帶著西域也給收復了,武功軍威之盛可以說是自安史之亂千年來所未有,既然清朝大軍勢如破竹,武功天下無敵,為什麼乾隆不乘機北伐收復西伯利亞呢?



(清朝全盛時期地圖)

一勞師遠征,軍疲民乏。

西域是從漢朝就納入了中原王朝的領土的,一直到安史之亂因為唐朝的中衰才獨立出去,再到清朝收回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其間歷經宋元明三朝,不是沒有能力收回,而是實在太不划算,因為西域之地實在距離中原太遠,中央集權難以到達,所以歷朝歷代都不願意觸及。也就是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想要超越前朝才做出如此舉動,雖然說西域是收回了,可清朝本身也是慘勝,光糧食補給線都已經拉扯了幾千裡,可以說是慘勝如敗,如果這個時候去遠征西伯利亞,勝利還好,如果一旦失敗就會把天山南北的內外西域也丟失掉,乾隆皇帝考慮到實際情況才下令撤軍,不染指西伯利亞。


割據新疆首領葛爾丹像

二西伯利亞苦寒之地,利用價值不大。

中國古代一直就是以農耕民族為主體的,所生活繁衍的區域也就是限制於長城內外的漢地,西域以及內外蒙古之地都已經是普通百姓無法想象的地方,更別說西伯利亞了,那個時候的人們心中觀念是認為:只有能夠用來耕種的土地才是有用的,漠北和西域之地都只能用來放牧了,西伯利亞更是冷的人都活不下去,因此乾隆皇帝考慮仔細後也認為那片土地可有可無,反正地盤已經那麼大了,多一點不多,少一點不少,更何況那種地方一點利用價值都沒有呢?


乾隆皇帝戎裝圖像

三中國人自古愛好和平,仁義為先。

兵者,國之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從先秦時代的儒家開始,中國人就是不喜歡用武力來解決問題的,更多的讀書人認為對待四方蠻夷應該用懷柔歸化的手段使他們臣服,而不是一味的殺伐,乾隆皇帝的西征本就已經遭到了許多讀書人的反對,更別說放任皇帝北伐西伯利亞了,因此,廣大儒生的反對使得乾隆皇帝暫停了對北方的征伐。

今天的我們看待古人猶如古代的人看待更古。他們沒有考慮到的問題我們替他們惋惜,但這也是於事無補,雖然說失去西伯利亞是一個心結,但當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使得國家強大起來,未來收復西伯利亞未嘗不可。


無根樹花正孤


一,不值得;二,打不起。

清朝作為一個傳統的中國“吏治”帝國,並不真正熱衷於開疆擴土,維持自己政權財富中心地帶的“安全區”建構,以及在意識形態上尋求合理性的“萬邦來朝”,是他們對於邊疆戰爭的最大動力,其核心關注點,永遠是對內的,因為帝國龐大的體量,能夠推翻帝國王朝的,只能是內部的反對者。

對西域準部的長期戰爭,與其說是清朝的主動擴張,不如說是對於皇太極時代建立起的北方蒙古諸部“安全區”的鞏固,準部的東來,讓清朝皇帝這個蒙古諸部的共主大汗,感到了蒙古帝國再興的威脅,而以幫助抵禦西來者的名義,將原本只是鬆散臣服的漠北喀爾喀蒙古納入整個帝國的北邊防禦體系,才是真正的目標。

所以,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打時停的西方戰爭過程中,清王朝完成了在漠北駐軍、派官等一系列的實質性統治佈局。

而當漠北的籬笆扎完,北方的沙俄、西方的準部,就成為新的防禦目標,而為了將帝國從隔三差五的防禦戰爭中解脫出來,一舉消滅準部,也就成為乾隆君臣一個最具性價比的選擇。

所以,到乾隆二十二年,清王朝終於消滅了準部,準格爾部的首領阿睦爾撒納隻身逃亡沙俄在哈薩克的謝米巴拉廠斯克要塞,並死在那裡。

此時的清政府內部有大臣就提出不可因一人的緣故導致與俄羅斯的開戰,遭到了乾隆皇帝的駁斥,勒令俄國交還,而俄國也就範了。

這之後的的乾隆二十三年到二十四年,則一直進行平定天山南麓的戰爭。

到乾隆二十五年,俄羅斯已經開始蠢蠢欲動,俄駐兵和寧嶺等四路,聲稱要與清廷分界,乾隆的對策就是派兵驅逐,之後,對於屢屢挑釁的俄羅斯祭出了殺手鐧:

貿易禁運,關閉互市。

雍正六年,中俄簽訂了《恰克圖條約》,自此恰克圖就成為中俄貿易的市場。後來因為俄羅斯窩藏中方罪犯加上俄羅斯人在邊境搶劫,乾隆曾三次下令關閉恰克圖市場,分別為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三年、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四十五年、乾隆五十年—清乾隆五十七年。這總共15年間,清朝對俄羅斯在恰克圖、廣州,採取外禁皮毛輸入,內禁茶葉輸出的手段,逼迫俄羅斯就範,獲得了成功。

也就是說,對於漠北蒙古和東北地區老巢的“安全區”,清朝已經“自認為”摸到了俄羅斯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無窮無盡地佔地盤,而是靠貿易就能打發,保持和平,也就不需要搞什麼“防禦性進攻”。

至於說打不起,是因為清朝曾在康雍乾三代,三次派遣八旗親貴的專使使團去莫斯科、聖彼得堡面見沙皇,通過各國的傳教士,也能夠了解到俄國的武備情況以及疆域,也就是說,明白對於這樣一個地跨萬里的大國而言,清政府沒有像準格爾戰爭一樣犁庭掃穴的可能性,面對的就是曠日持久的戰爭。

比如乾隆十五年,清高宗就說過:

俄羅斯地雖富庶,而茶布等物,必須仰給內地。且其每年貿易,獲利甚厚,不能不求我通市。中國因得就所欲以控制之。

俄羅斯不是一個小國,要對它動手,清朝就要做好在中亞、蒙古和東北三線出擊的準備,而通往西域本身還有沿路的州縣、人口、貿易線可以依託,一旦戰場外推,無論是新疆還是蒙古、東北,全都是人口稀少的貧瘠之地,相當於要從前進後勤基地再跨越幾千裡之遙才能到達戰場,這個運輸線的維持,就是海量的成本,而如果前方軍力不足,則戰敗反覆,成本更大。

所以,本質上,無論清朝想不想對西伯利亞用兵,都沒有什麼卵用,打不動,也打不起。

更何況康熙時代面對的只是一群哥薩克冒險家,這個時候,俄國已經完成了彼得大帝的改革,到乾隆晚年時,沙俄的統治者已經是葉卡捷琳娜二世,這位女皇的眼中,乾隆不過是一個野蠻的韃靼人首領,對於那支讓歐洲震撼、幾乎滅亡奧斯曼土耳其的俄軍,清軍根本沒有勝利的把握。


劉三解


從軍力分析,從努爾哈赤在遼東起步,一直到乾隆收復新疆,滿洲經過100多年的擴張,已經到達了軍力極限。

清朝正如後來的英國馬戛爾尼勳爵所說的那樣,除了在韃靼軍隊以外,其他軍隊都擔負著警察,獄卒,收稅,管理倉庫,甚至是管理船閘,在河流,路邊站崗等等任務。“一句話,這些士兵與其說是軍人,不如說是民兵。”

馬戛爾尼勳爵稱,他們更像農民而不像軍人。他們更多是在和平時期起作用,但缺乏戰爭要求的勇氣和紀律。”

清朝遠征的主力還是八旗軍,以及一部分精銳的綠營兵,比如陝甘綠營。其他絕大部分清軍,都是類似民兵這樣的組織,沒有多少實戰能力。清史稿統計,八旗軍的實際兵力,包括包衣佐領,為士兵12萬人。

駐防在北京,杭州,成都,西安,南京的禁衛和駐防八旗,一是難以長時間調動作戰的,二是戰鬥力下降比較快。唯一的機動部隊,就是駐防在東北和北方長城附近的2萬八旗軍,還有1萬蒙古軍。馬戛爾尼勳爵稱,打仗時,皇帝並不指望這些平庸的“釘子”(綠營),而指望他的滿族的“旗”。

在乾隆時期收復新疆以後,又將3萬機動部隊當中的,1.5萬八旗軍部署到新疆駐防。也就導致,八旗和蒙古機動兵力已經降低到了一萬多人,這些部隊是不能再動的,畢竟是唯一的機動野戰力量。從軍事角度來說,滿清的軍力已經到了極限,已經不可能對任何大目標進行遠征。


深度軍事


錯.恰恰是因為那一仗勝了,但是康熙心裡比誰都清楚,那是慘勝如敗,那麼多的軍隊打幾百個劫匪毛子兵都費了兩年多費時費力費錢糧.正因為如此按常理更應該好好反省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倘若有一天沙俄撕毀條約大軍南下,那整個大清帝國不是要亡國滅種了嗎.但是這個所謂康熙大帝並沒有這麼想,康乾祖孫三代都沒有這麼想,這些恰恰是讓人瞧不起的地方,皇帝卻喪權辱國,那整個民族整個國家還不就也跟著喪權辱國了嗎.連與沙俄一較高低的膽量都沒有,這能讓人服嗎.即便籤條約只是當時的權宜之計也得應該知會自己子孫知會滿朝文武知會整個民族國家,讓大家銘記於心努力奮進積蓄力量待機一雪國恥.但是我們這位尊敬的可愛的聖祖仁皇帝康熙大帝及康乾祖孫三代都沒有這麼做.充分體現了康乾祖孫治國其實還欠火候,尚未徹徹底底的把自己把整個家族整個滿族溶入溶進整個華夏民族大家族之中.這些需要一定的悟性,有了這個悟性可以讓你平添豪氣和膽量,尤其是當你君臨天下那一刻..


東東搶奪高地


這個問題和之前有人問的,雅克薩之戰後為什麼康熙不滅了沙俄一樣,都是過高的估計了滿清的能力,過低的看了沙俄了。


自從康熙和沙俄簽訂了將貝加爾湖區域讓給沙俄的《尼布楚條約》後,滿清認識到了,自己基本是沒有和沙俄作戰的能力的。

在前邊的雅克薩之戰中,康熙以五千八旗精銳(有資料說是20000人)圍剿幾百個由沙俄土匪,小偷,流氓在內的土匪兵和一個匆匆建立的小城堡足足打了兩年,以此時尚未衰落的滿清軍事力量拿十倍乃至20倍的兵力且配備了大將軍炮(射程遠於俄軍火炮)久攻不下,最後靠著最原始的圍困令對方糧盡彈絕才勉強將城堡攻克,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損失。

當時的沙俄,興辦西式大學,出版份報紙,改組了保守落後的東正教,大力倡導文化、科研的言論自由。擁有眾多的世界水準的文化和科技人才。沙俄軍隊和西方各國的軍事實力相差不大。其艦隊擁有先進的戰船,陸軍配置近代火槍和火炮,向西敗了軍事強國瑞典,向東,沙俄逐漸的將觸角擴展到了中國的邊境,其軍事實力真的不是所謂兵威正盛的乾隆可以應付的了。

之所以當時沒有爆發中俄戰爭,只是因為沙俄當時的重心在歐洲,所以當時並沒有舉國朝著滿清南下,在他穩定了歐洲邊境之後,沙俄已經擁有了光靠著輸送到遠東軍力就能席捲東北,兵臨山海關實力,事實上,他也做了,沙俄亡中國之心正在實施,這支力量一旦和滿清遭遇,恐怕勝負很難預料。


而乾隆收復了新疆,是集他父,祖三代共同努力的,而他之所以能收復新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準格爾內亂,否則憑他的能力能不能收回,還是很難說的。當新疆平定以後,朝野上下對其的認識就是,偏遠地帶,是在是不好控制,甚至還有些得不償失的感覺,又怎麼會去打西伯利亞那種荒無人煙的地方?


滿清對統治著的漢地十八省事實上已經心滿意足了,這是全世界都數的著的肥沃土地,而他們之前居住的地方已經很是寒冷不堪了,再往北去,滿清是沒力量,也沒有興趣去打,就算打了也不一定打的下來,這就是為什麼滿清不去西伯利亞的原因。


關河南望


我感覺這個問題似乎有些太不切合實際了,西伯利亞這塊土地好像只有元朝的時候才納入中國版圖吧?


照這個意思順勢說下去的話,滿清是不是就應該將當初橫跨歐亞的元朝曾經統治過的疆域悉數盡收自己囊中了?另外,“收復”這個字眼放在這裡的確是個極不嚴謹的詞彙,西伯利亞地區貌似也不是中國自古以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啊,那麼既然如此,“收復西伯利亞”又從何談起呢?


綜合對題目剖析開來,我們姑且可以這樣來理解題主內涵之意:百年前乾隆皇帝為何不乘著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的勝利氣焰而一併將西伯利亞攻佔下來,納入中國版圖?


公元1757年,正是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率軍親征最終以平定“阿睦爾撒納”之亂為標誌,宣佈了對新疆的主權收復。


眾所周知,新疆西北部與西伯利亞地區隔山而望,而且西伯利亞之上,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各類資源。西伯利亞的存在,簡直就是供養國家的寶庫的存在,那為什麼乾隆帝當時不選擇跨越群山、攻佔西伯利亞呢?在此,我說句題外話:如果如今的俄羅斯喪失了西伯利亞,那麼根本稱不上一個發達國家!


其一:滿清“漢化”,擴張不利


這一點主要所提即為民族文明的因素,雖然入主中原、建立清朝的是滿族人,而且滿族歷史上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遊牧民族,但是自公元1644年入關統一全國後,滿族的漢化程度那是相當高的,因為滿清八旗子弟基本上都要深入分佈於全國各地去控制,所以說原本遊牧文明的習性要泯滅許多。


另外,農耕文明重新植入了滿人的骨髓,而農耕文明自古以來就十分保守,根本不具備對外擴張的“天賦異稟”。反觀西伯利亞地區,說它是極北、極寒之地絲毫不為過,根本就不值得滿清去接手!


其二:沙俄盤踞,國力消耗


這點原因總共包含了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當時的西伯利亞已經為沙俄所盤踞佔領,如果乾隆帝誓要跨越天山南麓,轉而攻佔西伯利亞的話,那麼勢必會引起沙俄和滿清的槍炮相向;


另一方面,當時的清軍雖然剛剛收復新疆,具備士氣上的優勢,但是戰之所耗也是和異常棘手的難題。


公元1581年,沙俄開始跨越烏拉爾山去進攻西伯利亞汗國。公元1598年,西伯利亞汗國最終被沙俄所攻佔。當時的西伯利亞大約盛有人口20多萬人,伴隨著貪婪沙俄的入駐和穩紮穩打,西伯利亞當時已經成為了沙俄“西南擴張”和“向南擴張”的前沿陣地了,實力絕不可小覷,如果清軍冒然進犯,勢必會有全軍覆沒的可能。

公元1689年,康熙帝為了北方邊境的安穩,不得已同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竟主動退步讓地於貪婪成性的沙俄;公元1727年,雍正帝同沙俄再次簽訂了《恰克圖條約》,寧願喪失貝加爾湖以南及西南約十萬平方公里國土謀求邊境和平。



這兩次條約同晚清的喪權辱國的性質並不同,之所以清帝會同沙俄簽署這些條約,那就是迫於清朝國力和天下民生的影響,才主動退步,以謀求和平。康熙如此、雍正如此,如今乾隆造成了收復新疆、收復臺灣的領土問題,面對北方雄踞的沙俄,乾隆帝依舊秉持著“和善、和平”的態度去對待。


歷史總探長


在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是乾隆皇帝的祖父。康熙皇帝與乾隆皇帝相比,哪個更加厲害呢?我想大家會回答康熙比較厲害。為什麼呢?因為康熙八歲登基乾隆25歲才登基,康熙十幾歲就從權臣鰲拜手裡奪得大權,開始了清政,康熙做了很多穩定大清帝國強盛的事情。首先是平定三潘,消滅新疆的噶爾丹強大分裂勢力,收復臺灣一統天下。大清才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統一中原。康熙時期的清朝正在走向強盛時期與乾隆時期相比。康熙皇帝都沒有從俄國人的手裡收回西伯利亞,乾隆皇帝能超過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的能力嗎?乾隆皇帝時期中國已經落後了沙皇俄國,雖然平定了新疆大小和卓的叛亂。但是清朝已經是強弩之末,何況有康熙時期的尼布楚條約以雍正時期的恰克圖條約。作為十全老人居功自傲的乾隆皇帝,不可能做出違背條約的事情。因為這是他祖父與父親跟沙皇俄國簽訂的兩國之間的邊界條約。在她看來祖父與父親放棄的西伯利亞地區是一塊不毛之地。不值得大清國拼盡全力以沙皇俄國力戰到底,划不來。因為大清國的版圖已經夠大了。治理起來的難度也很大。在乾隆皇帝的眼裡能平定新疆叛亂已經很了不起了。如果做出有為祖父與父親簽訂條約的事情,我想乾隆皇帝不可能去做的。因為他要做到十全十美。再加上中原王朝,以農業為本,西伯利亞地區屬於寒冷地帶。不適農業發展,棄之又何妨?就是我們太重視的農業忽視了戰略的眼光。才造成我們有機會佔領了西伯利亞地區,變成沙皇俄國的口中肉盤中餐。就是因為以農為本的封建王朝目光短淺。


鐵木真165163663


乾隆皇帝是康乾盛世的締造者之一,他從登基開始就一直過得十分愜意,和清朝入關時的景象不同,在乾隆時期,清朝的政局和邊關戰事等都趨於穩定,所以乾隆皇帝才有大把的時間吟詩作對,還經常去江南玩玩。但是也不能說乾隆一直都安於現狀他,他曾經將新疆收復回來,算是他在位期間所做的一件大事。那麼在乾隆時期國力鼎盛,為什麼不趁機去收復西伯利亞呢?


一、乾隆時期的朝廷軍隊魚龍混雜

其實在清朝入關時,八旗軍隊的實力還是十分強悍的,也為滿人入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在接下來的幾位皇帝登基後,八旗軍隊的整體戰鬥力已經無法和入關時相比了,而且到了乾隆皇帝時期,也可以用魚龍混雜來形容。這是為什麼呢,當時有一位來自英國的勳爵就道明瞭實情,在他看來,雖然當時大清對外宣稱兵力強悍,但是對於這些士兵有一定了解後就會對此嗤之以鼻,雖然朝廷軍隊不缺人,可是這些士兵不僅負責打仗,他們還有其他工作要做,有的擔任獄卒,有的擔任庫管等職位。也就說,平時沒事的時候士兵所作的事情和打仗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需要他們上戰場時倒是可以充一下人數,但是戰鬥力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二、乾隆皇帝的朝廷軍隊過於分散

在乾隆皇帝在位時期,由於當時很多軍隊都被派到各處去駐紮,所以即便當時朝廷有十二萬大軍,可是在關鍵時候能頂用的只有兩萬而已。乾隆皇帝一直都以八旗軍作為朝廷的驕傲,當然也有部分精銳綠營兵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除此之外大部分士兵都缺乏戰鬥力,他們更像是兵民,在上戰場時基本上沒有什麼實際作用。當時十二萬大軍分別位於杭州、成都等地,所以如果朝廷想要動用兵力作戰,需要臨時調派,將士兵抽調走之後邊關就失守了,就算這些軍隊可以成功收復西伯利亞,但是邊關也容易陷入到戰亂中,到了那個時候只會給朝廷帶來更多危機。


不僅如此,後來乾隆皇帝在完成新疆的收復工作後,還將八旗軍隊縮減到一半,讓其中一部分八旗軍隊駐紮在新疆,這樣也導致兵力縮減嚴重,想要對外征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尚武菌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尚武菌,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