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9 “夠戧”還是“夠嗆” 這背後隱藏著多少臨沂創業者的艱辛呀

“夠戧”還是“夠嗆” 這背後隱藏著多少臨沂創業者的艱辛呀

在臨沂方言中,“夠嗆”這個詞用得比較多,形容做一件事情有頭無尾時可以說:她做這事夠嗆;形容一個人病入膏肓無藥可救時說:我看她夠嗆了;形容一個人說話做事不靠譜時說:她這個人可真夠嗆。

朋友相聚,面對滿滿的一杯酒,我忍不住說:不行,這杯酒我夠嗆能喝下。東道主王振營老兄打趣說:你知道什麼是夠嗆吧?如果你能知道什麼是夠嗆,那你就可以不喝這杯酒。

我一聽,這裡面肯定有典故,於是現場採訪振營老兄,這才知道這個“夠戧”非“夠嗆”,“夠戧”背後還隱藏著一段臨沂窯工不為人知的心酸創業史。

“夠戧”還是“夠嗆” 這背後隱藏著多少臨沂創業者的艱辛呀

《臨沂縣誌·礦場》中所說的冶鐵、瓷碗砂壺、大瓷缸三大生產業,分別以付莊勞模店、朱陳、湖西崖為主要生產地。勞模店的矮子鏊子鐵鍋、朱陳的黑碗、湖西崖的瓷缸幾乎壟斷了整個中國。大家耳熟能詳的武松打虎的故事中,連喝十八碗酒用的黑碗就是朱陳生產的。

“碗,用泥作坯,外塗黑釉,朱陳村為出產地。”可見,朱陳壘窯燒碗的歷史早已形成。現有史料記載說在兩晉南北朝時朱陳就有窯爐,盛於明清,民國時期更加紅火,時至今日,瓷器已經成為羅莊區的重要支柱產業,而羅莊瓷器的發祥地就是朱陳。 

  關於瓷碗的做法:“碗匠,三人,共一作坊,一水輪,一旱輪,一雜工,其原料用朱陳、湖西崖朱家嶺所產黑黃二色之軟硬土質,混合入轉池中,用牛力挽碾,壓成泥汁,放入水池備用。釉子用青雲山後所產白土,崔莊所產黃土,誤兒橋屯村薑黃土,上三種造碗用。……以大輥攪之,使轉水輪,雙手旋泥成碗,或各種陶器形。底用線截開,排置木板上,由雜工曬溼收幹,中間旱輪逐件整理,外塗以釉,至盆壇燈壺等件,則由盆匠壺匠各用模型成之。同入窯內,三晝夜,即可燒熟,每窯約得碗碟盆壇等三萬件。每年燒三次、四次不等。” 

“夠戧”還是“夠嗆” 這背後隱藏著多少臨沂創業者的艱辛呀

燒窯看似簡單,但這的的確確是個技術活。就拿這件簡簡單單的“窯戧”來說吧,這技術還是從定窯傳來的,既可以支撐所燒製的瓷器,還可以堵住兩頭,讓瓷器受熱均勻,是近代燒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具。“窯戧”用做瓷器剩下的泥巴做成,一般都是長方形,放在窯爐出煙口,用偏火(燒窯捎帶著燒製)燒成。每當裝窯時,都要將“窯戧”放在所燒瓷器兩邊,有時候“窯戧”不夠用,就要從其他已經燒好瓷器但還沒有出窯的窯爐裡取。這時候窯頭會大喊一聲:戧不夠,誰夠戧?意思是誰去哪個還冒著煙的窯爐裡取出“窯戧”以便用來繼續裝窯。

“夠戧”必須是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的人,從滾燙的煙囪裡爬下窯爐,將“窯戧”一片片取出後從煙囪裡遞出來。所以能“夠戧”的人一般都會得到一些額外的補助,但大多數人也不敢冒著生命危險去掙這個錢,因為一個不小心就會再也爬不出窯爐。

“夠戧”還是“夠嗆” 這背後隱藏著多少臨沂創業者的艱辛呀

在改革開放初期,王振營帶領一窮二白的朱陳一村老百姓建起窯爐發展經濟,有一年也遇到裝窯少“窯戧”的情況,作為村書記的他深知這“夠戧”的危險,但為了能快速讓父老鄉親脫貧致富,他只能以身作則。從家裡拿來一床厚厚的棉花被,讓村民將被子用水溼透,披在身上就從滾燙的煙囪口慢慢爬到窯爐裡“夠戧”。當“夠嗆”工作完成,被子被燒了幾個大窟窿,鞋子只剩下鞋幫,整個人都虛脫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民孕育一方文化。方言俚語之所以有那麼深刻的含義,因為這都是生活在第一線的勞動人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無限的智慧創造出來的,這也是方言可以源遠流長的主要原因。

在臨沂這片熱土上出現的“夠戧”,王振營的理解比較深刻,也正是這種“夠戧”的大無畏精神,讓他帶領著美華人在改革的浪潮中穩步發展,闊步前進!

“夠戧”還是“夠嗆” 這背後隱藏著多少臨沂創業者的艱辛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