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历史上为什么有时游牧民族要入侵中原?有藏族入侵中原的时候吗?

中日友好青年协会成员


游牧部落受气候的影响比农业社会更大,气候温暖会导致游牧部落兴盛,然后气候变冷,又会导致人口变多的游牧部落生存困难,而侵入农业国家。

吐蕃(西藏)从唐太宗到唐文宗时期,与唐朝发生多次大规模战争。在安史之乱后,趁唐朝国势衰微,吐蕃的军队曾一度攻入唐朝首都长安。吐蕃与唐朝还有八次议和的会盟。

唐太宗时期的战争与和亲

贞观十年(636年),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被拒绝,松赞干布发兵,号称20万,攻打唐朝的属国吐谷浑。唐太宗派侯君集率5万军队与吐谷浑军队,一起打败了吐蕃军。但唐太宗也深刻感受到了吐蕃刀尖上的凉意,立即送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和亲之后,吐蕃和唐朝有几十年没有发生战争。

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吐蕃吞并吐谷浑

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贵率兵5万进攻吐蕃,在大非川战败,薛仁贵退军。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咸亨元年,乃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副之,总兵五万讨吐蕃,且纳诺曷钵于故廷。王师败于大非川

仪凤三年(678年),唐高宗派李敬玄率兵18万进攻吐蕃,在青海大败而回。

唐玄宗时期与吐蕃南诏的两次天宝战争

751年,第一次天宝战争,唐朝派鲜于仲通率兵8万进攻南诏,被南诏和吐蕃联军击败,全军覆没。杨国忠不服。

天宝十三年(754),第二次天宝战争,杨国忠派李宓领兵10万进攻南诏,再次被南诏和吐蕃联军击败,全军覆没。

两次天宝战争,使唐朝丧失了18万精锐部队,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后吐蕃进入鼎盛时期

吐蕃相继占领陇右、河西,一度攻入长安。

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以20万大军占领长安,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吐蕃立李承宏(金城公主的弟弟)为帝,占据长安15天后退出。

牛魔王灭佛导致吐蕃衰落

《西游记》牛魔王的原型是吐蕃的朗达玛国王。

《新唐书》:“赞普(即彝泰赞普)立几三十年。死。以弟达磨嗣。”

朗达玛在位期间开始灭佛,史称“朗达玛灭佛”。与中国汉地的唐武宗会昌灭佛基本在同一时期。朗达玛被佛教徒视为牛魔王。公元842年,朗达玛被佛教僧人贝吉多杰刺杀。朗达玛死后,他的儿子们相互争夺王位,各地的起义不断,吐蕃四分五裂,国力衰退,进入黑暗时期。从此吐蕃就再也没有恢复独立的统一,也没有力量与中原皇朝争夺霸权了。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历史上,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其实就一个原因,草原经济模式太单一,一不足以支撑社会生活,二不足以抵御自然灾害侵袭。

没有牧区生活经验的人,对草原的认识一般都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或者“暮色下牛羊归栏,蒙古包炊烟袅袅”。

其实,草原哪有那么田园牧歌,草原生活是及艰苦的。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草原上人口膨胀的很慢,中原的汉族人历史上也曾经历过多次大变乱,比如说安史之乱短短七年,就让唐朝损失上千万的人口。

但只要有几十年的安定日子,人口很快就能迅速回升补足缺口。农耕地区的人口迭代速度,是草原地区绝对难以想象的,这如实的反映了牧区生活的艰苦。

另外,草原上的自然灾害也是农耕区很难想象的。

即便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内蒙草原遭遇白灾(雪灾)都能在几天内冻死数十万头牲畜。我在内蒙草原的亲戚曾亲口向我描述,冬季草原起白毛风(风吹雪)的时候,目不视物,视线距离只有几米远,很多人就在家附近被冻死。

等天气变好,牧民们去寻找走散的羊,这时就会发现,一大群羊静静挤在一起御寒,全都站着被冻死在雪地上。

所以,内蒙草原才会流传一句俚语:“家财万贯,有毛的不算。”

另外,太过单一的牧区经济,导致了两个严重问题:

一、生活所需的产品不能自己生产;

二、游牧民族天生没有协作与配合。

因为草原环境的限制,牧犬经济无法发展出采矿、烧炭、冶炼、金属加工等工业领域,这导致牧区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不能自给自足。

明朝时“边禁商品”的目录里,铁锅都赫然在列,据说当时牧民家里没有铁锅,只能用皮囊装水煮肉。

其次,没有各种手工门类也意味着,民众间没有互相协作配合的机会和动力。

草原上的民众基本是以部落小集群的方式生活,各部落间用刀子说话的机会更多。

这一点是游牧政权多遽起遽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游牧骑兵不能打,而是不能长时间团结在一起打。

清楚了上述两点,便可以知道,为何游牧政权有南下侵袭的动力了。

简单说,就是两个诉求:以掠夺来壮大自己部落,或用掠夺逼农耕政权开放互市贸易,这是游牧民族南下的原动力。

我们的历史里面,很喜欢用结论反推原因,给人感觉成就霸业的少数民族领袖,似乎从小就心怀天下,立志要干翻农耕政权取而代之。

其实,以当时的资讯条件来说,生于一隅的少数民族领袖,根本不可能知道中原有多大,如何可能有志于天下?

游牧骑兵南下,基本状态都是打着看,打着打着发现有机可趁,勃勃之心才升腾的不可抑制。

说完了游牧民族南下的动力,我们来说第二个问题,藏族政权是不是也曾侵袭中原。

答案是有,而且一度极其剧烈。

但藏族政权只在吐蕃王朝时期,有实力窥视中原。吐蕃王朝崩溃后,西藏地区便陷入了持续一千多年的低迷。别说东进中原,就是自己本土的事务,都受到外域政权势力强烈的影响,沦为一个既悲催又尴尬的配角。

但吐蕃王朝东进的脚步也不算顺利,因为他们与唐朝恰好迎头相撞。松赞干布崛起时,正赶上李世民最强势的岁月。

贞观十二年(638年)八至九月,两国在唐朝剑南道交通要道松州(今四川松潘)一番大战。

虽然,《旧唐书》、《资治通鉴》都记载着松赞干布拥兵二十万,并放出豪言,“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但其实,松州之战不过是一场小规模的边境摩擦,以当时吐蕃的国力来说,几无可能倾尽国力,以二十万之众寇关。松赞干布也不会,对一个完全未知的对手赌上国运。

我比较赞同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的估算,“吐蕃在松赞干布时期,其军队划分为四茹四十东岱,东岱就是千户所。每东岱管理1000多户,每户出1兵,则其总兵力在4万至5万,当是比较合理的。”

再有,吐蕃军队不过被唐军小挫后,便徐徐退去,也能印证这一点。松州之战虽然是唐蕃二百年国战的开篇之作,但实际意义不过是两国各自比划了一下,都认识到对手不是软柿子,不太好弄。于是,公主和亲便成了一个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吐蕃在禄东赞和他儿子们(噶尔家族)的领导下,先后吞并了白兰羌和吐谷浑,并以青海草原为前进和后勤补给基地,开始向北谋求截断河西走廊、向东侵袭陇右(六盘山以西)、向西染指安西四镇的争霸之路。

最典型的案例,便是唐蕃大非川之战和安西四镇的六度易手。

很多人都觉得薛仁贵的大非川之败后,吐蕃占据绝对上风,其实这种看法不甚准确。

高宗、武后时期的战场态势,吐蕃确实比较主动,但唐朝远远没到全无还手之力的状况。

二十二年里,安西四镇六度易手,恰好可以说明这一点。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温宿),唐朝被迫罢安西四镇。

四年后(674年,上元元年),四镇复归唐朝。

仪凤三年(678年),迫于吐蕃压力再次罢黜。

次年(679年,调露元年),裴行俭千里奔袭西域,生擒阿史那都支,再复安西四镇。

垂拱二年(686年),四镇再罢。

692年(长寿元年),王孝杰、阿史那忠节西击吐蕃,在大岭、冷泉大败蕃军,噶尔·赞辗恭顿(汉史称赞刃,禄东赞五子)逃遁,噶尔·达古日耸(汉史称悉多于,禄东赞四子)被俘,四镇再复。

此后,唐庭吸取了四镇几度失陷的教训,遣军两万四千人常驻四镇,西域算是基本稳定了下来。

从四镇屡废屡建的过程可见,唐朝即便是在相对遥远的西域,有尚且有能力和吐蕃一较短长,更何况是在后勤压力较低的河拢地区呢?

武后朝晚期、玄宗朝,唐军打出了一系列的反击战,这其中最典型的战例便是石堡城之战。这一时期,吐蕃的疆域是在不断收窄之中,两国边境从神龙会盟约定的以赤岭(今日月山)为界,逐步推至青海湖以西以南地区。唐朝逆转了战场形势,并开始占据上风。

但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的爆发改变了一切,唐朝由此陷入内乱困局,吐蕃豪取河西、陇右,截断了关中和西域的全部联系。这一点唐蕃两国的史料都有比较相近的记载。

汉地史料记载则散布于多本史书之中,综合来看,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兰州(甘肃兰州)、廓州(青海化隆西南)、河州(甘肃东乡)、鄯州(青海乐都)、洮州(甘肃临潭)、岷州(甘肃岷县)、秦州(甘肃秦安)、成州(甘肃西和)、渭州(甘肃陇西)等数十州,已经相继沦没。

代宗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突破大震关(陕西陇县西境),泾州(甘肃泾川县北)刺史高晖投降,给蕃军充当向导,引军深入。

六日,克邠州(陕西彬县)、奉天(陕西乾县)、武功(陕西武功县西北),代宗东逃陕州(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长安陷落。

吐蕃在长安城内留居十五日(《资治通鉴》记十三日)期间,将留居长安的宗王李承宏找了出来,让他接替逃到陕州的代宗李豫当皇帝。

这个李承宏都没跟着代宗一起跑,说明在唐庭里根本不是什么重要人物。当他听说吐蕃将领马重英(恩兰·达扎路恭)让他当皇帝,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心里说:“李豫又没死,我当了皇帝,他回来我还好得了?”

但马重英不干,对他说:“你是金城公主的兄弟,俺们是实在亲戚。你当了皇帝好,从此唐朝与我吐蕃的关系,就从舅甥关系变成姐夫和小舅子的关系了。这样好,就是你了,不干不行!”

就这么着,李承宏哭哭啼啼的干上了傀儡皇帝。可吐蕃在长安只待了十几天,等到郭子仪以疑兵之计诈走了吐蕃军队,代宗还朝后,李承宏这倒霉孩子先是被代宗一顿痛骂,然后就被流放华州,不到一年就稀里糊涂的死了。

不过,此后吐蕃军队再也没有突破唐朝在京西陇山一线的防御,虽然吐蕃为了再次攻入关中,曾一度占领了鄂尔多斯高原,准备从北向南进攻,但鄂尔多斯高原上严酷的气候条件,让吐蕃起兵吃尽了苦头,最终不得不从盐、灵二州附近撤军。

综上所述,如果您认为关中、河陇也算中原一部分的话,藏族政权是曾经染指过中原的。

其在河陇地区统治时间还很长,大概有80多年,很多当地河陇唐族都已经开始编发左衽,说藏语用藏文了。

我们比较熟悉的沙州归义军首领张议潮,在最初给唐庭上书时,便是用藏文书写的。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战争的根本是一个“利”字,一切战争都是由利而起。

纵观古今中外,一切战争都是由利而起,利益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无论是土地还是金钱,都能决定一个民族政权的前途。所以,战争是历史潮流中不可避免的。

古代中原政权以农耕为生,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中原的农耕可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活与经济发展,而游牧则不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哪里水草富足,就在哪里放牧,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情况,游牧民族没有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以至于经济手工业制造业都无法稳定发展,而中原人则是稳固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一个局面就是,中原很富庶,草原很穷。

而两个政权交界处,时常有贸易往来,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的人们经常会有小规模的摩擦冲突,时间长了,就变成大规模的冲突仇恨。同时,中原政权与草原政权在交往上,经常有不愉快,民间有小的商贸,朝廷之间就有大型的通商往来。往往这个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双方都不愉快,矛盾多了就撕破脸皮了,撕破脸皮了怎么办,打呗。

中原政权往往是打不过草原骑兵的,历朝历代都是苦心建设骑兵以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如果统一的话,一德一心,中原很难对付,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很大程度长城是为了防范北方匈奴。(最初长城是各个小国互相防范)

趁乱入侵,趁你病要你命。

古代很多时间,游牧民族入侵都是在中原政权动荡,或者一个新生政权刚刚建立之时。春秋战国时期,胡人大举出兵,汉朝初年,直至汉武帝时期,匈奴才彻底服软。而到了晋朝结束之后,长城内外先后五胡十六国,几百年战乱不息。到了隋朝,突厥人大举南下双方互有攻守,而唐朝初年,国力微弱,突厥大举入侵,打的唐军闻风丧胆。玄武门事变之后,政权再度更替,突厥人再度南下,事实上,这个时期唐朝时分裂的,一部分人追随李建成,一部分人追随李世民。突厥人抓住时机,迫使李世民签订城下之盟。再到宋朝,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就相对稳定,同时期两个大国,西夏和辽国,这两个是宋国万万惹不起,时不时就被打的满脸血。突然某一天迅速崛起个女真,在宋辽打的火热的时候,协助宋国灭了辽,再进一步灭了北宋,形成南宋与金国对峙局面。从此冲突不断,而后来再崛起个蒙古,再度灭掉了两国。而清军入侵更是如此,明朝动乱,清军迅速入侵完成占领。

自己乱,总要有人渔翁得利。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穷是很难生活的,旁边就有个时不时气你的人,手头富裕,家境阔绰,不打你打谁啊,要打,肯定是趁你不备,趁你来不及收拾我的时候。毕竟中原城墙稳固,对于骑兵来说,很难,而动乱,则是很好的时机。


军武文斋


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动机无非有以下几点。

第一,恶劣气候导致食物和生活用品的匮乏,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部分生产资料游牧民族无法自给自足,他们又不想受中原王朝给出的贸易条件的束缚,自然就直接来抢。

第二,仅仅就是因为忌惮中原王朝的崛起。游牧民族自己心里也十分清楚,人口基础和生产潜力方面远远落后于中原王朝,所以必须要削弱中原王朝的力量,压制住其实力的发展。就像金国让军队定期屠杀蒙古草原部落适龄人口,实行“减丁”政策一样,这就是约束对手发展的策略。而草原游牧政权同样可以通过掠夺中原边境地区人口和财物,破坏生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三,权力斗争的需求。草原游牧部落由于民族特性,首领子嗣众多,权力的继承也往往没有嫡长子继承制那样一个规范化的标准。所以依靠武力征服建立的军功是让部众诚服,争夺最高权力的有效手段。从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崛起的例子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战功威望对于凝聚部众有多重要。


而历史上的藏族自然也是有入侵中原的例子的。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公元763年打进了长安,烧杀抢掠半个月后才被唐将郭子仪驱逐。在吐蕃公元8世纪末年达到鼎盛时期时,其疆域已经囊括了整个青藏高原,以及甘肃,宁夏,新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和唐王朝以陇山为界。


普鲁士之魂


诚邀,如题。有藏族入侵中原的时候吗?答案是:有的!这就是著名的吐蕃与唐之战。

吐蕃是公元6世纪到9世纪兴起于中国西藏地区的统一的强大政权。一般认为松赞干布是其开国之君。吐蕃强大之时,有民千万,兵马四十万,吐蕃南征北战,东方吐蕃与唐朝争夺河西走廊和青海地区,北方与唐朝争夺西域,西方与阿拉伯帝国交战,往南一直打到恒河流域,国力强盛可见一斑。

从公元623年开始,唐朝和吐蕃就断断续续交战了近百年。安史之乱后,吐蕃借机控制了陇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镇,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唐朝联合回鹘、南诏、阿拉伯帝国,合围吐蕃,加之吐蕃连年征战,百姓民不聊生,国势大衰,最后于877年分裂。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一次


竹巴衮勒


藏区很长一段时间其实不属于中原王朝,开始并入应该是清朝时期。


用户4584549279354


中华文明之所以经久不衰,延续五千年,实际要感谢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侵扰和战争。战争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强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含,很多智慧是通过战争总结出来的。战争促进了中华大一统,因为只有广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丰富的智谋,才能抵御北方民族的侵略。相比之下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在公元一千一百年前后迅速没落,恰恰是因为印第安文明缺少竞争对手。没有外来民族入侵威胁他们的生存。因为有了狼,老弱病残及不良基因才被及时淘汰,羊群才更健康,更有生命力。今天特朗普找中国麻烦其实不是坏事而是好事,因为这使得我们及早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进行变革克服自己的不足。才使得自己在各个方面更加完善。


无藏南即951W


为什么要入侵中原,一个字“穷”。游牧民族靠什么为生,靠放牧。要经常转移草场(就是牛羊把这里草吃完了,换个地方吃。)要迁徙。就不可能像中原地区的人一样,丰年储藏粮食,灾年拿出来吃。因此一旦草原上出现干旱、暴风雪等,造成水草枯死,牛羊大批死亡。那游牧民族就没吃的了,于是在饿死和战死之间,他们选择战死。向中原发起战争,抢夺大量的粮食和战利品,来维持部落的生存。

藏族也有入侵中原,就在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 ,由于唐朝抽调大量防御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的军队去平乱,使得西部防务空虚,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大唐的大片地区。


爱读史的胖子


中原不打游牧,内蒙古咋来的,新疆咋来的。至于土蕃,他们边境上吞并过河西走廊和四川部分土地。不过土蕃不是游牧帝国,而是高原帝国。高原帝国文明程度比游牧帝国高点,然而土蕃是所有高原帝国里,自然条件最恶劣的。所以兴盛之后很快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