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青海 一個讓心靈流放的地方

青海省非遺保護項目達到209項,其中國家級64項,省級14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共195名,其中國家級傳承人57名,省級傳承人138名。漢、藏、回、蒙古、土、撤拉等民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傳統,保持著獨特的、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和習俗,悠悠歷史形成了具有神秘宗教特色的文化。


青海 一個讓心靈流放的地方

青海花兒會

趕上青海花兒會不算難事。每年農曆4-6月間,少則幾千人、多則十幾萬人彙集在青海,到那裡,只消聽見此起彼伏,晝夜不息的歌聲便知,這裡是花兒會。大通縣老爺山花兒、互助縣丹麻土族花兒會、民和縣七里寺花兒會、樂都縣瞿曇寺花兒會,山間人潮洶湧,歌聲和性情像青海厚實的土地一樣開闊、奔放,浩浩蕩蕩,百里迴腸,蜿蜒流淌在山谷。


青海 一個讓心靈流放的地方

鍋莊舞(玉樹卓舞)

玉樹藏族自治州,三江之源,歌舞之鄉。玉樹卓舞至今還保留著很多遠古時代的痕跡,隨著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樹卓舞逐漸以部落、部族和區域文化的形態發展起來。甩袖、抬腿、撩腿、轉身、漂亮的弧線,男性舞蹈陽剛、帥氣,女性柔美秀麗、溫柔端莊。


青海 一個讓心靈流放的地方

熱貢藏戲

同仁地區早在明末清初就有了藏戲,是由雲遊僧侶、朝聖香客自西藏傳到青海的寺院的。熱貢藏戲源於隆務寺,50年代,熱貢藏戲從宗教寺院走向民間。每到農曆八月,同仁的藏族人民在歡渡慶賀豐收的節日時,寺廟及各民間業餘的藏戲團體都會舉行隆重的藏戲演出。主要劇目有《文成公主》、《曲吉諾桑》、《郎薩姑娘》、《卓娃桑姆》、《智美更登》、《白馬文巴》、《蘇格尼瑪》、《頓月頓珠》等八大藏戲,流傳至今己有400多年的歷史。


青海 一個讓心靈流放的地方

土族盤繡(互助土族自治縣)

盤繡是土族刺繡中最主要的繡法,是土族婦女一生的必修課。盤繡也是土族獨有的一種繡法,複雜巧妙,彙集著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內涵。在青海高原的東部山區,勤勞、樸實的土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著古老傳統的民族刺繡藝術,她們的刺繡技藝精湛,做工精細,巧奪天工。


青海 一個讓心靈流放的地方

塔爾寺酥油花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一輪圓月剛剛爬上山頭,通往塔爾寺九間殿酥油花展的寺間小路上,燈光閃爍、人頭攢動。來自天南海北的人們,相互之間吆喝著,攙扶著,臉上寫滿了期待:一睹美麗的酥油花“綻放”高原。


青海 一個讓心靈流放的地方

熱貢藝術

熱貢藝術因發祥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河畔的熱貢(藏語“金色谷地”)而得名。以藏傳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歷史人物和神話、傳說、史詩等為主要內容,包括唐卡、堆繡、雕塑、建築彩畫、圖案、酥油花等多種藝術形式。


青海 一個讓心靈流放的地方

湟中縣農民畫

俄羅斯漢學家阿列克謝耶夫曾針對中國民間繪畫感嘆道: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哪一個民族能像中國人一樣,用如此樸實無華的圖畫充分地表現自己。他們巧借色彩構圖,表現出對幸福生活的強烈渴望,其內容與他們的全部生活內容緊密相連。它能夠被廣大民眾所認同,甚至被識字不多的農民所理解和青睞,成為一種時尚……


青海 一個讓心靈流放的地方

加牙藏毯

加牙藏毯屬於安多藏毯,加牙是安多藏毯的主要發源地,其主要產地分佈在距西寧市26公里的湟中縣加牙村及上新莊。加牙藏毯原材料來自天然放養的藏系綿羊毛、山羊絨、犛牛絨、駝絨等。加牙藏毯品種繁多,採用連環編結法,毯面較厚,約在15毫米以上,同時保留著傳統藏毯邊緣不纏線的特點。


青海 一個讓心靈流放的地方

德昂灑智

德昂灑智是對果洛地區流傳和使用的一種獨具特色的藏文書寫與製作墨紙工藝的統稱,主要器具有筆、墨、紙、硯、寫字板、文具盒、毛刷、硯套、打線器等物品。堪稱藏族“文房四寶”。 因起源於果洛州達日縣德昂鄉而得名,始自吐蕃王朝時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從藏文產生以來至今,先後共出現了烏金、徂仁、白徂、酋體等數十種字體,書寫迅速、形體優美,流暢的字體成為最實用、書寫最快的書體,因而被廣泛地運用。德昂灑智書法屬硬筆書法,因而筆端扁平而堅硬,容易形成一種簡潔流暢的曲線和直線效果,近似於刻印體。


青海 一個讓心靈流放的地方

湟中堆繡

塔爾寺現有六尊堆繡大佛,其中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一幅、獅子吼佛相一幅、彌勒佛一幅、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師徒三佛一幅、藥師佛一幅、綠度母佛一幅。每幅大佛長約35米、寬約25米,約為九百平方米。均由五色錦緞剪貼堆繡而成。每次法會只展出一幅。


青海 一個讓心靈流放的地方

囊謙藏黑陶

相傳唐代文成公主進藏遠嫁松贊干布時途經玉樹,將獨特的製陶技藝傳授給當地的藏族群眾,成為藏漢文化融合的結晶。在歷史長河中,囊謙黑陶滲透在藏族的文化和宗教生活中,並在明清時演化出了康區藏式黑陶———藏黑陶。每一件陶器器型差異與變化的掌控,全憑製陶藝人的感覺與經驗。如今,整個玉樹康巴地區,只有81歲的扎旺老人和他的徒弟白瑪群還加還在傳承延續著囊謙黑陶的製作工藝。


青海 一個讓心靈流放的地方

玉樹賽馬會

玉樹是一片天然美麗的草原,是“歌舞的海洋”,每年7月25日 至8月1日,一年一度的以大型歌舞、賽馬和物資交流為主要內容的康巴藝術節拉開帷幕。玉樹人無論祭山敬神,迎賓送客,操辦婚事,都離不開賽馬。玉樹賽馬會是青海規模最大的藏民族盛會。


青海 一個讓心靈流放的地方

熱貢“羌姆”舞

羌姆是藏傳佛教寺院一年一度舉行宗教儀式的舞蹈。為了弘揚藏傳佛教的宗教思想,用藝術的形象來反映宗教精神的娛樂形式,又通過宗教法會,以跳神、演羌姆的形式來宣傳宗教思想,讓人們從藝術的實踐得到超越現實的情感體驗。


青海 一個讓心靈流放的地方

熱貢六月會

熱貢六月會是青海同仁縣藏族村莊特有的傳統文化節,已流傳一千四百多年,其祭神方式在全藏區是獨有的。六月會的節目形式多種多樣,氣氛熱烈而莊重,其中最為吸引人和也是最令人心驚肉跳的節目則是“上口扦”、“上背扦”和“開山”……


青海 一個讓心靈流放的地方

土族於菟舞

土族於菟流傳於青海省同仁縣年都乎村,是當地特有的一種民俗文化形態,於每年農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舉行,包含念平安經、人神共娛、祛疫逐邪等儀式。於菟又是舞者的稱謂。儀式開始時,名為於菟的舞者在赤裸的上身繪上虎豹圖案沿村進行表演,挨家挨戶跳舞。土族於菟舞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曆史。


青海 一個讓心靈流放的地方

青海英雄格薩爾

青海是格薩爾的故鄉,傳說英雄格薩爾就出生在玉樹和果洛地區。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有15O餘萬詩行,字數達2300多萬,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史詩。藏族群眾對《格薩爾》非常虔誠,在果洛地區,幾乎家家戶戶都保存有《格薩爾王傳》,每晚誦讀《格薩爾》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