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作為二十一世紀最深刻的一場社會變革已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馬雲甚至把互聯網和人工智能說成是第三批技術革命。
筆者認為,將互聯網當作一種工具來認識事物是恰當的,相比於步行,互聯網就是機動車,大家都開車,你還是步行,當然也無不可。
但是,傳統制造業是不是應當知道“開車”的便捷呢?
從筆者所在的深圳大信互聯網服務的幾十個企業轉型的案例來看,以下是業內人士提出的幾大問題,也是傢俱企業擁抱互聯網時容易出現的幾個錯誤。
其一,摒棄“重技術輕運營”的錯誤思想。
在很多傢俱企業眼裡,互聯網是個非常高大上的字眼,他們認為互聯網就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只要有了足夠多的高技術人才作支撐,互聯網轉型的道路就會一帆風順,做出來的產品就能夠一炮而紅。
造成的結果就是,很多企業在技術研發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有些企業甚至不惜成本將研發中心遷到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因為那裡有足夠多和足夠優秀的技術人才。
另一方面,產品運營卻常常被這些企業忽視。
實際上,研發、產品、運營,是互聯網產品的“三駕馬車”,缺一不可。
很難說誰比誰更重要,只是在不同公司側重點和方向不同。運營是直接與用戶和市場打交道的,沒有強有力的運營能力的支撐,缺少了市場與用戶數據的反饋,再好的產品都難以為繼。
傢俱企業只有正確認識到運營的重要性,“互聯網+”才算邁出了第一步。
其二,心態放平,切忌急於求成。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很多傳統企業面臨業績下降的局面,部分企業將“互聯網+”視作救命稻草,恨不得今天開會定好戰略,明天就能完成產業升級,提升業績。
然而心急總是吃不了熱豆腐,對大部分沒有互聯網基礎的傳統企業而言,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才是最佳選擇。
我們常說,“互聯網+”是一種化學反應,它不是傳統企業和互聯網的簡單結合,而是利用互聯網對企業自身的再造,產生新的商業模式。
這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傢俱企業要實現“互聯網+”,需先實現“+互聯網”,即將企業原有業務流程重新梳理,利用互聯網工具的特性,改善原有業務流程中低效率或者冗餘的環節,實現效率提升。
同時,在“+互聯網”的過程中需完成兩件重要工作,一是完成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二是打造出一支具備互聯網思維和技能的團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互聯網”其實就是“利器”的過程。
其三,敢於放權,人盡其才。
如果要問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在內部運行體制上究竟有什麼不同,估計很難有什麼定論,但這種區別又是確實存在的。
一般而言,互聯網企業的文化偏向自由、開放,而傳統企業的文化則更崇尚規範、嚴謹。
這種區別看似細微,但卻是眾多傳統企業難以留住互聯網人才的主要癥結所在。
對傳統傢俱企業的管理者而言,最好的辦法就是大膽放權,讓真正懂互聯網的人去做互聯網相關的事,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樣才能讓互聯網這顆炸彈發揮出它真正的威力。
其四,放下過往的成就,重新出發。
從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開始到2014年,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依靠以不動產為主的居民消費拉動,房地產、煤炭、鋼鐵、電力、建築等多個行業都得到盤活,身處這一浪潮中的大部分企業,只要足夠勤奮,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從2015年開始,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產業週期。
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發生了變化。對於在上一波賺到錢的傳統企業而言,過往的成功在此時反而可能會成為一種桎梏。
因為在過去的那段時間形成的思維定勢,很容易讓你的思想停留在原來的模式,但你會發現原來的成功經驗現在不適用了,堅守原來的模式只有死路一條。
所謂不破不立,作為傳統企業的傢俱企業管理者,放下過去,走出思維定勢是此時最重要的。
唯有認清新的形勢,放下包袱,才能更好的前進。
其五,探索自己的道路,莫盲目迷信巨頭。
很多傢俱企業的老闆,對互聯網知之甚少,又缺少了解的渠道,他們會把媒體上經常報道的萬達、蘇寧這些巨頭的轉型經驗奉為“聖經”。
但實際上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特性,適合別人的經驗往往並不適合自己,別人走過的路也並非就是絕對安全。
“互聯網+”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只要心態放平,讓正確的人去做正確的事,就一定可以看到成效。
最後說一句:“互聯網+”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溫馨提示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分享,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
閱讀更多 傢俱資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