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 怎麼學習才會“爽”?

很多人總感覺學習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有沒有一種讓人很爽的學習方法,然後讓人慾罷不能的愛上學習?

我是一個橫跨汽車/互聯網/物流/媒體行業的跨界人士。

我一直在持續自我更新,學習新知識。當百思而得其解時,那種醍醐灌頂渾身通泰的滋味,就像武俠小說中打通了任督二脈的般,這感覺很讓人上癮。

怎麼學習才會“爽”?

下面簡單總結下我的學習方法,跟大家分享下。

1.明確動機:你為什麼要學?

這是最、最重要的,卻也是最容易讓人忽略的。

在開始之前,你要問自己:學到了這些知識/技能,你能獲得什麼,也就是獎勵是什麼。

純粹是為了自己的好奇心?還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是僅僅為了通過考試?還是為了拿一個非常漂亮的成績單?還是為了需要在公眾面前演講而準備資料?

此外,還需要評估不學習此知識/技能的後果,也就是懲罰是什麼。

會掛科導致延遲畢業?不能拿到年終獎?錯失晉升機會?

很簡單,你掌握了一個技能,能讓你年終獎翻倍,如果掌握不了,年終獎一分錢也拿不到,甚至喪失了升職機會,會不會好好的去學?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在出國前準備GRE的時候,為了激勵自己,把可能拿到獎學金的總數除以要準備的單詞總數,等效為每記一個單詞就掙了多少錢,結果準備效果出奇的好~

學習的動機(獎勵/懲罰)決定你所需要投入的精力及優先級。

很多人之所以沒有堅持下來或者沒有動力去學習,是沒有想清楚,到底為什麼要學習。

另外,多說一句,好奇心真的比知識重要。內心的好奇心是最大的驅動力,能驅使你一直尋找,直到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2.明確目標:你要學什麼?

明確了動機之後,接下來要確定到底要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

譬如學習一門語言,是隻是想能夠讀懂學術論文,那詞彙、語法和書面閱讀能力是最重要的。

如果是需要到國外去旅遊,那麼只是需要能夠聽懂和會說一些日常用語即可。

明確了目標,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什麼都想學,結果什麼都學不好。

我一般在學習之前,會先設定一個最低目標,也就是必須要達到的目標。在滿足最低目標的前提下,如果還有興趣和餘力,可以適當的多花一些時間,去達到更高的高度。

3.明確學習資源:你要怎樣學?

你所能利用的資源,就是通過什麼渠道去學習。

是去課堂學習?還是網絡公開課的視頻資源?是去圖書館查資料?還是找私教一對一學習?

不同的渠道,獲取知識的效率是不一樣的。

一般說來,閱讀書籍要稍顯枯燥一些,觀看視頻更有趣一些,而面對面交流能夠及時反饋自己的想法和困惑,互動性更好,效果自然更好一些。

有時候你會發現,去圖書館翻一個月的書,不如和行業內的專家深入交談一個小時。

每個人所在平臺不同,所能利用的資源也天差地別。

由於工作和生活的圈子不一樣,有些人能夠獲得其他人難以獲得資源。同樣是學習理財,一班人最多手頭幾個閒錢買點股票理財產品,而王思聰已經拿手頭幾千萬的小錢去思考該投資什麼公司了。再比如說,同樣是追星,一般人也就只能去演唱會隔著幾百米遠遠地看一眼,人家甜馨就可以請自己的偶像陪自己過生日。人和人,有時候也確實沒得比。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渠道的獲取效率的高低,對每個人並不完全一樣。

有的人比較適合閱讀,有的人則喜歡面對面交流,通過不斷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渠道,讓自己在學習的時候能夠快人一步。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資源的收集也要適度,不要花太多資源放在尋找資源上,很多人花很多時間收集了很多資料,耗盡了洪荒之力,看著這些成果就心滿意足了,然後再也不想看到它們了,自然也就毫無成果了。

4.整體框架和計劃:進度條到哪了?

曾有妹子提了個問題:為什麼有些男生,我拒絕了幾次之後,就不再搭理我了呢?下面有回答說:你TM倒是給個進度條啊。。。

學習也是如此,所以在開始學習之前,對要學習的內容先有個大概的認識,並預估這項學習任務對自己的難度,形成初步的學習計劃,這也就形成了這項任務的進度條。

每完成一部分之後,進度條前進了一步,形成了正向反饋和正向激勵,也方便了解自己還有多少能完成,每次不至於每次一看還有好多內容,感覺遙遙無期,因挫敗而放棄。

我一般讀書前先看目錄,通過目錄知道這本書大概介紹的是什麼,根據自己對內容的熟悉程度和感興趣程度來初步判斷閱讀每一章需要花多少時間,能對困難有初步的預期,也不至於遇到困難就知難而退。

不過學習計劃一定要有彈性。如果計劃過於緊湊,過於細緻,一旦偶爾懶癌或拖延症發作而計劃延誤,產生嚴重挫敗感,也容易破罐破摔。

5.攻克難點:遇到攔路虎怎麼辦?

在學習中遇到難以理解的內容,怎麼辦?需要跳過去嗎?

如果不影響整體目標,可以記錄下來,暫且跳過,等到完成了之後再去看,說不定已經很好理解了。

如果這個難點對於整體理解有很大影響,不攻克不行,則應該中斷當前的任務,去攻克這個難點。很多時候,對某個地方不理解,只是因為你不能能夠掌握足夠的信息而已,沒有達到那個閾值而已,通過不斷翻閱相關的資料,掌握足夠的背景知識,等到積累足夠了之後自然就無師自通了。

不過,攻克難點的分支任務完成後,千萬不要迷失,要立刻返回到主線任務中去。

就像獵狗去追兔子,兔子追到了,獵狗應該返回,別兔子追到了了,獵狗卻不見了蹤影。

6.定期反饋總結:我學到了什麼?

一定要有反饋。持續反饋才能有持續的動力。

很多時候,之所以看完書,合上書之後沒有任何印象,是因為沒有主動思考,沒有主動串聯起來。只有串聯起來,讓剛瞭解到的知識在自身的知識大廈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這些內容才有意義,也會能記得牢固。否則,就像海灘邊散落的貝殼一樣,海浪過後,就不見蹤影了。

7.結束後梳理鞏固:我學的怎麼樣?

學習結束後,要對整體梳理思路,形成自己的體系,利用自己的方法去串聯起來。

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是費曼方法,想象自己對小孩子解釋自己剛學到的知識,如果發現自己解釋不清楚,說明你還沒有完全吃透,需要返回頭繼續深入理解,直到能夠完全解釋清楚為止。

一般我還會整理好自己的學習筆記、課程資料等內容,以方便以後自己查看。

最好的梳理方式是以文字的方式梳理好,在用文字進行梳理的同時也是自己思維架構的搭建和重構,是主動思考的過程,往往能夠迸發出很多全新的想法和思考。

最好還能分享出來,幫助別人。

比如讀完一本書之後,把讀書筆記做一個思維導圖,學習了一些新知識之後梳理成脈絡清晰的科普文,都是利人利己的好事情。

結語

其實讓自己學習的爽不難,難的是一直堅持下去。堅持下去的關鍵,在於保持專注、正向反饋。

至於保持專注的小技巧,推薦番茄時鐘。非常簡單的APP,功能足夠,容易上手,用過之後你會欲罷不能。

我觀察過,身邊那些優秀的人,就是那些能夠始終堅持學習、自我更新的人。

或者說,正因為這些人始終堅持學習並自我更新,才成為了優秀的人。

我是一個堅持自我更新的終身學習者,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我不是許良誰是許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