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 怎么学习才会“爽”?

很多人总感觉学习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有没有一种让人很爽的学习方法,然后让人欲罢不能的爱上学习?

我是一个横跨汽车/互联网/物流/媒体行业的跨界人士。

我一直在持续自我更新,学习新知识。当百思而得其解时,那种醍醐灌顶浑身通泰的滋味,就像武侠小说中打通了任督二脉的般,这感觉很让人上瘾。

怎么学习才会“爽”?

下面简单总结下我的学习方法,跟大家分享下。

1.明确动机:你为什么要学?

这是最、最重要的,却也是最容易让人忽略的。

在开始之前,你要问自己:学到了这些知识/技能,你能获得什么,也就是奖励是什么。

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好奇心?还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是仅仅为了通过考试?还是为了拿一个非常漂亮的成绩单?还是为了需要在公众面前演讲而准备资料?

此外,还需要评估不学习此知识/技能的后果,也就是惩罚是什么。

会挂科导致延迟毕业?不能拿到年终奖?错失晋升机会?

很简单,你掌握了一个技能,能让你年终奖翻倍,如果掌握不了,年终奖一分钱也拿不到,甚至丧失了升职机会,会不会好好的去学?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在出国前准备GRE的时候,为了激励自己,把可能拿到奖学金的总数除以要准备的单词总数,等效为每记一个单词就挣了多少钱,结果准备效果出奇的好~

学习的动机(奖励/惩罚)决定你所需要投入的精力及优先级。

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坚持下来或者没有动力去学习,是没有想清楚,到底为什么要学习。

另外,多说一句,好奇心真的比知识重要。内心的好奇心是最大的驱动力,能驱使你一直寻找,直到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2.明确目标:你要学什么?

明确了动机之后,接下来要确定到底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譬如学习一门语言,是只是想能够读懂学术论文,那词汇、语法和书面阅读能力是最重要的。

如果是需要到国外去旅游,那么只是需要能够听懂和会说一些日常用语即可。

明确了目标,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什么都想学,结果什么都学不好。

我一般在学习之前,会先设定一个最低目标,也就是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在满足最低目标的前提下,如果还有兴趣和余力,可以适当的多花一些时间,去达到更高的高度。

3.明确学习资源:你要怎样学?

你所能利用的资源,就是通过什么渠道去学习。

是去课堂学习?还是网络公开课的视频资源?是去图书馆查资料?还是找私教一对一学习?

不同的渠道,获取知识的效率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来,阅读书籍要稍显枯燥一些,观看视频更有趣一些,而面对面交流能够及时反馈自己的想法和困惑,互动性更好,效果自然更好一些。

有时候你会发现,去图书馆翻一个月的书,不如和行业内的专家深入交谈一个小时。

每个人所在平台不同,所能利用的资源也天差地别。

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圈子不一样,有些人能够获得其他人难以获得资源。同样是学习理财,一班人最多手头几个闲钱买点股票理财产品,而王思聪已经拿手头几千万的小钱去思考该投资什么公司了。再比如说,同样是追星,一般人也就只能去演唱会隔着几百米远远地看一眼,人家甜馨就可以请自己的偶像陪自己过生日。人和人,有时候也确实没得比。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渠道的获取效率的高低,对每个人并不完全一样。

有的人比较适合阅读,有的人则喜欢面对面交流,通过不断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渠道,让自己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快人一步。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资源的收集也要适度,不要花太多资源放在寻找资源上,很多人花很多时间收集了很多资料,耗尽了洪荒之力,看着这些成果就心满意足了,然后再也不想看到它们了,自然也就毫无成果了。

4.整体框架和计划:进度条到哪了?

曾有妹子提了个问题:为什么有些男生,我拒绝了几次之后,就不再搭理我了呢?下面有回答说:你TM倒是给个进度条啊。。。

学习也是如此,所以在开始学习之前,对要学习的内容先有个大概的认识,并预估这项学习任务对自己的难度,形成初步的学习计划,这也就形成了这项任务的进度条。

每完成一部分之后,进度条前进了一步,形成了正向反馈和正向激励,也方便了解自己还有多少能完成,每次不至于每次一看还有好多内容,感觉遥遥无期,因挫败而放弃。

我一般读书前先看目录,通过目录知道这本书大概介绍的是什么,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熟悉程度和感兴趣程度来初步判断阅读每一章需要花多少时间,能对困难有初步的预期,也不至于遇到困难就知难而退。

不过学习计划一定要有弹性。如果计划过于紧凑,过于细致,一旦偶尔懒癌或拖延症发作而计划延误,产生严重挫败感,也容易破罐破摔。

5.攻克难点:遇到拦路虎怎么办?

在学习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怎么办?需要跳过去吗?

如果不影响整体目标,可以记录下来,暂且跳过,等到完成了之后再去看,说不定已经很好理解了。

如果这个难点对于整体理解有很大影响,不攻克不行,则应该中断当前的任务,去攻克这个难点。很多时候,对某个地方不理解,只是因为你不能能够掌握足够的信息而已,没有达到那个阈值而已,通过不断翻阅相关的资料,掌握足够的背景知识,等到积累足够了之后自然就无师自通了。

不过,攻克难点的分支任务完成后,千万不要迷失,要立刻返回到主线任务中去。

就像猎狗去追兔子,兔子追到了,猎狗应该返回,别兔子追到了了,猎狗却不见了踪影。

6.定期反馈总结:我学到了什么?

一定要有反馈。持续反馈才能有持续的动力。

很多时候,之所以看完书,合上书之后没有任何印象,是因为没有主动思考,没有主动串联起来。只有串联起来,让刚了解到的知识在自身的知识大厦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些内容才有意义,也会能记得牢固。否则,就像海滩边散落的贝壳一样,海浪过后,就不见踪影了。

7.结束后梳理巩固:我学的怎么样?

学习结束后,要对整体梳理思路,形成自己的体系,利用自己的方法去串联起来。

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费曼方法,想象自己对小孩子解释自己刚学到的知识,如果发现自己解释不清楚,说明你还没有完全吃透,需要返回头继续深入理解,直到能够完全解释清楚为止。

一般我还会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笔记、课程资料等内容,以方便以后自己查看。

最好的梳理方式是以文字的方式梳理好,在用文字进行梳理的同时也是自己思维架构的搭建和重构,是主动思考的过程,往往能够迸发出很多全新的想法和思考。

最好还能分享出来,帮助别人。

比如读完一本书之后,把读书笔记做一个思维导图,学习了一些新知识之后梳理成脉络清晰的科普文,都是利人利己的好事情。

结语

其实让自己学习的爽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下去。坚持下去的关键,在于保持专注、正向反馈。

至于保持专注的小技巧,推荐番茄时钟。非常简单的APP,功能足够,容易上手,用过之后你会欲罢不能。

我观察过,身边那些优秀的人,就是那些能够始终坚持学习、自我更新的人。

或者说,正因为这些人始终坚持学习并自我更新,才成为了优秀的人。

我是一个坚持自我更新的终身学习者,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我不是许良谁是许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