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遵義劃歸貴州,對當時貴州的發展有什麼意義?

大山裡的拍客


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遵義劃入貴州後,遵義財政收入佔貴州地方財政收入七成,貴州地方財政不足部分靠川湘二省協濟。

現在大家印象中的遵義還是紅色革命根據地地吧,雖然是遵義是地處國家規劃長江中上游綜合開發和黔中經濟區綜合開發重要區域,但遵義市處於雲貴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起伏大,地貌類型複雜。

海拔高度一般在800~1300米,在全國地勢第二級階梯上,由於地勢比較高、限制了交通,造成了貴州的遵義現在發展平平,需要尋找新的創收點;


獨好


播州一直屬於四川管轄,大體以烏江為界。貴州不滿意,因為古播州(遵義)有綏陽,湄潭這樣的糧倉,今天的貴州十個萬畝大平壩,遵義就佔了四個。

宋朝時代,楊應龍的先祖楊端在唐朝入播統領遵義,帶來了漢人的生活理念和耕種方式,對播州的刀耕火種進行突破進步,直到宋朝楊粲任播州土司,勵精圖治,發展生產,百姓安居,一排繁榮,於是惹得貴州府垂涎欲滴。

楊應龍在明末接管播州時,他軍事上的強盛和彪悍引起了四川,重慶,貴州等各地方政權的畏懼,本質上楊應龍對朝廷有抗倭之功,防蒙古大軍西路插入也是大有用處的,結果這樣的一位有功之臣,卻是對地方統治的約有強權暴力的習慣。

於是,重慶和貴州府兩地聯合奏本昏庸而有好大喜功的萬曆皇帝,一紙令下,大耗國庫,平播戰爭開啟,楊應龍政權在三個月的抵抗後灰飛煙滅,明朝對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措施得以全面實現,於是大量的湖廣填川人口遷徙開啟了,多少家庭因此流離顛沛骨肉分離,但是這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人口搬遷也帶給播州再次復興。

直到1727年,清朝政府鑑於對貴州,重慶等地緣政治的均衡考量,播州劃歸貴州管轄,定名遵義府!


放牛不專心


遵義劃歸貴州,對當時貴州的發展有什麼意義?首先我們得知道當時的遵義實力怎樣的,是過來幫助窮親戚的呢還是過來跟著富親戚混日子。

從唐朝開始,遵義(當時叫播州)一直就是楊氏土司的領地,後來到了明朝洪武中期,朝廷開始逐步在遵義地區推行改土歸流,小的土司被改土歸流,而作為長期管理遵義這片土地的播州土司,害怕也被改土歸流,從開展改土歸流時起就做出了一些應對,與中央朝廷的矛盾越積越深。到萬曆中期的時候,朝廷直接以武力的方式解決了楊氏土司,實現了改土歸流以,廷將播州一分為二,設立了遵義軍民府和平越軍民府。遵義軍民府仍然留歸四川管理,而平越軍民府則劃入到貴州版圖。

此後,朝廷派流官治理遵義軍民府,府衙設在遵義老城,實現了職官配置和工作方式與中央的完全統一。遵義地區由於土地肥沃,在流官的治理之下,財政收入逐年增高,成為西南地區最為富裕的地方。到了清雍正時期,朝廷便將遵義府劃入貴州,從此遵義便成了貴州的一個重要地區之一。

遵義對當時貴州的意義就在於,當時貴州其他各府均屬於少數民族最多的地方,尚有很多地方未改土歸流,遵義則不同,其少數民族較其他地方較少,而且又屬於富裕地區,其財政收入還超過貴州全省財政收入的一半,實力較強。作為朝廷來說,要經營好西南,就得經營好雲南和四川,而要經營好雲南和四川,那就要經營好貴州。因為貴州實在是太窮了,就只有把財力雄厚的遵義劃入貴州,增加貴州的財政收入,維護貴州的財力穩定,才能做進一步的改土歸流。雍正五年,朝廷便將財力雄厚的遵義劃入貴州管轄,從此遵義便成了貴州的“黔北門戶”。

其實說白了,當時就是因為遵義是漢人佔多數,再加上其自身又富裕,有錢就大哥,將它劃到貴州來,也就是為了讓漢人來管理貴州,免得其他各少數民族地區還和以前,各自為政,這樣不便朝廷政令的下達和執行。當然,遵義的加入,確實也加快了貴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發展,有反對我說法的,請在下面留言,咱們共同探討探討。


竹墨清韻


政治方面 : 四川面積太大,免得地方勢力坐大。貴州少數民族眾多,對齊漢化。 經濟方面 : 貴州貧窮,而當時遵義相對富裕,可以將遵義的稅收直接給省級,帶動貴州發展。 文化方面 : 同上政治,對其少數民族進行漢化,利於統治,因為反清一直到康熙年間

片面之詞,請諸君補充::::::


飛龍在天盤蛇出雲


貴陽人自以為是其它周市也認為遵義人不是真正的貴卅人,看到這種說法有點酸,不認可遵義,那將遵義讓給重慶吧,那樣貴卅更發達,貴陽人更高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