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張騫出西域兩次被活捉!匈奴人為什麼不殺他?

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相信絕大部分人都從初中語文課本中讀過。這位偉大的外交家探險家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兩次出使西域,聯合中亞小國合力對抗匈奴,並帶回寶貴的中亞人文地理知識及原產中亞的各類農作物。

可是,張騫兩次出西域的過程中都被匈奴人活捉,可兩次都能毫髮無傷的全身而退,這又是為什麼呢?

張騫出西域兩次被活捉!匈奴人為什麼不殺他?

張騫像

公元前139年,張騫領漢武帝之命第一次率人前往西域,主要目的是尋找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及其他中亞小國,企圖合力進擊匈奴。張騫率兵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的日曬雨淋,風吹雪打併沒有動搖他堅毅的決心。但是當他們抵達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匈奴騎兵發現。張騫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張騫出西域兩次被活捉!匈奴人為什麼不殺他?

張騫通西域圖

站在匈奴人的立場,無論如何也不容許漢使通過匈奴人地區,去出使月氏。就像漢朝不會讓匈奴使者穿過漢區,到南方的越國去一樣。張騫一行被扣留和軟禁起來。

匈奴單于為軟化、拉攏張騫,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頭,進行了種種威逼利誘,但均未達到目的。匈奴人甚至還給張騫找了個匈奴妻子,以期削其志。但張騫始終沒有忘記漢武帝所交給自己的神聖使命,沒有動搖為漢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決心,在匈奴被迫留居了十年之久。十年的時光竟讓張騫的匈奴妻子對他產生了很深的感情,本應起到軟化張騫態度的匈奴女人最終卻被張騫軟化了!

張騫出西域兩次被活捉!匈奴人為什麼不殺他?

十年後,公元前129年,在匈奴妻子張氏的協助下,張騫與甘父乘著匈奴人看管鬆懈的時候終於等到機會,逃出了匈奴人的地盤,繼續向西行進。匈奴單于惱羞成怒,遷怒於匈奴女,對她實施了鞭刑。

這種逃亡是十分危險和艱難的。為了逃避匈奴人的追捕,張騫和甘父晝伏夜行。幸運的是,在匈奴的十年留居,使張騫等人詳細瞭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並學會了匈奴人的語言,他們穿上胡服,躲過了匈奴人的查獲,一路上忍飢挨餓,靠著射獵飛禽走獸充飢,最終成功逃出了匈奴的控制區。

九死一生後,正常人應該都會想著趕緊跑回物產豐盛的中華老家,可這位忠貞的冒險家沒有這麼做,誓要完成使命的張騫繼續向西,終於成功抵達了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國,帶回了漢朝關於西域的寶貴知識。

張騫出西域兩次被活捉!匈奴人為什麼不殺他?

大宛國國王接見張騫

意外還是發生了。歸途中,張騫為避開匈奴勢力,改變了行軍路線。計劃走塔里木盆地南部,崑崙山北麓的“南道”,從莎車,經于闐(今和田)、鄯善(今若羌),通過青海羌人地區後歸漢。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淪為匈奴的附庸,張騫等人再次被匈奴騎兵所俘,匈奴人把張騫又押送到原來看管他的部落,對他的監視更加嚴密。

張騫幾經周折又一次回到了他匈奴女人身邊,感慨萬千,匈奴女人再一次深情的擁抱了張騫。終於,一年以後,匈奴單于病死,匈奴國內王公貴族為爭奪王位互相征伐,趁匈奴國一片混亂,張騫便趁機帶著他的匈奴女人及甘父一起出逃,並最終回到長安。

為何匈奴人兩次活捉卻不殺他?這倒不是完全基於“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慣例(以張騫此行的目的來說,對於匈奴來說,其實可以按間諜處置了)。“更多的是基於一種人力資源的爭奪。在“人”是最基本的戰略物資和地緣潛力體現的古典時期,你所擁有人力資源的多少, 決定了你的戰爭潛力。對於象匈奴這種遊牧體系來說,他們在生產、生活方式侷限,使得他們無論在單純的人口潛力,還是人才的培養環境上,都有很大的短板。因此針對更高文明區漢地的,人口(人才)資源的掠奪、吸引,也是匈奴帝國保持、提升競爭力的必然手段。

正是在匈奴對人口, 尤其是人才資源的極度渴望下, 象張騫這種因各種原因為匈奴所獲的漢人精英,一般並不會有生命危險。“幫助”他們組建家庭,並生兒育女,是匈奴人所使用的方法。這樣一種看似簡單的方法,其實是十分有效的。就象現在偏遠地區那些被賣作人妻者,通常在誕下兒女之後都會認命。而買妻者的家族,在這個階段之後也會隨之放寬管 制,甚至允許她回鄉探親。 當然,並不是所有被迫在異鄉組建家庭、生兒育女的人都會這樣“認命”,肩負歷史使命的張騫就是其中之一!”

溫駿軒--《地緣看世界》—2009

若不是張騫妻子深明大義而且與張騫相濡以沫,張騫很難完成自己的使命。司馬遷寫《史記》惜墨如金,多用白描,寥寥數筆交代了張騫妻子也回到漢朝。我們無法知道她的名字,但從張騫的匈奴妻子身上,我們能感知這位出自遊牧民族的善良女性如何的善解人意,又如何能為愛情、親情和自己的選擇獻出自己美好的年華。即使是卑微的小人物,只要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歷史也從不會把她忘記。

張騫出西域兩次被活捉!匈奴人為什麼不殺他?

張騫出西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