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經濟學家:正面理解房地產稅

經濟學家:正面理解房地產稅

較優選擇 近年來,中央不斷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要做到這點,提高住房持有成本、減少空置房屋尤為關鍵,而房地產稅無疑是一種提高住房持有成本的較優選擇。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從長遠來看,發展經濟的任務主要應該交給市場,提供公共服務才應該是政府的核心政策目標。房地產稅除了有助於提高住房持有成本之外,還有一個重大作用,即推動政府職能的轉型。

每隔一段時間,房地產稅就會成為中國的一個熱門話題。

2017年年末,時任財政部部長肖捷在《人民日報》上撰文指出:“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的原則,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實施。對工商業房地產和個人住房按照評估值徵收房地產稅,適當降低建設、交易環節稅費負擔,逐步建立完善的現代房地產稅制度。”

2018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健全地方稅體系,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2018年3月25日,新任財政部部長劉昆再次確認,將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的原則推進房地產稅的立法和實施。

自1998年房改以來,中國的房地產業,尤其是住宅市場出現了快速發展的現象。根據Wind的數據,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在1998年為18.66平方米,到了2016年,該指標增至36.6平方米。與此同時,房價也經歷了快速的上漲。對於房價到底漲了多少、是否過高這些問題,社會各界或多或少還有一些爭議,但有一點是明確無誤的,即中國的房價,尤其是住宅價格,在過去這20年中的漲幅是非常大的。

房地產的快速發展迅速改善了中國人的居住條件,但也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分化。房價漲得快使有房族從中獲益巨大,在很多房價高漲的城市中,房價上漲給個人所帶來的收益遠高於勞動收入的增長。這給很多人出了一個難題——到底是要多花點時間去好好工作、多多學習,還是乾脆去買房甚至炒房?

在房改之前,大部分城市居民都是靠單位的福利房來解決居住問題,那時候雖然整體的居住環境遠遜於今日,但大家也不用為買房而操心,更談不上什麼房地產稅的問題。現在房子大多是明碼實價,很多人有不止一套房子,要對房子徵稅,這肯定會成為一個重大的公共政策問題,因此政府密集的表態自然會激發社會各界對房地產稅的討論。利益不同、思維各異,因此觀點差異也就不足為奇。那麼,房地產稅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民眾的福祉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破解高空置率難題

現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中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房屋分配不均,很多人有多套房子,但更多的人只有一套房子,甚至沒有房子。由於在過去20年中房價出現了大範圍的快速上漲,因此有房族就成了贏家。尤其是對一些敢於高槓杆操作的炒房者來說,過去20年可以稱得上是“黃金歲月”,但這種現象的背後意味著什麼呢?

這方面我們可以先來看一組數據。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院長甘犁教授在2009年發起了一項名為“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以下簡稱CHFS)的研究項目。這是一項全國範圍的調查,收集關於家庭收入、費用、資產和負債的微觀層面信息。

根據CHFS的數據計算,2015年中國住房的空置率約為22%,其中18.7%來自擁有多套住房的家庭,4.1%來自擁有一套住房的家庭。甘犁教授認為有5400萬戶(套)、60億平方米的房子沒有被使用。

對於CHFS的這些調查數據和研究結論,政府、房地產開發商和金融機構的研究部門等都表示了不同的觀點。雖然CHFS的數據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有一些觀點估計各方都不會否認,例如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房屋是空置的。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空置房屋呢?

筆者認為房屋空置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的房屋持有成本很低。目前房地產領域的稅費紛繁蕪雜,但除了個別的試點城市之外,國家尚未對持有房屋進行徵稅。按照目前政府的表態,未來出臺的房地產稅會根據房屋的評估值徵稅。由於目前全國房價,尤其是一些一二線城市的房價已經漲至了高位,因此即使未來房地產稅的稅率定得很低,但對那些空置房屋的持有人來說,這也將增加不菲的成本。

因此可以預見的是房地產稅的實施很可能會產生以下幾個結果:第一,一大批空置房屋入市,或賣或出租,無論是哪種形式,都會增加住房市場的供給量,而這無疑是有利於平抑房價和房租的;第二,房價和房租的穩定甚至下降,有利於縮小有房族和無房族之間的財富和收入差距,有助於維護和諧社會;第三,持有成本的上升能有效遏制房地產投機,投機少了、價格大漲的幾率也會下降,這有利於控制資產泡沫,維護金融安全;最後,空置房屋入市意味著過去閒置的資源被盤活,這無疑是有利於提高整體經濟運轉效率的。

近年來,中央不斷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筆者認為要做到這點,提高住房持有成本、減少空置房屋尤為關鍵,而房地產稅無疑是一種提高住房持有成本的較優選擇。

助力政府職能轉型

未來房地產稅除了有助於提高住房持有成本之外,還有一個重大作用,即推動政府職能的轉型。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上下都開始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全力追求經濟發展速度的年代,GDP自然而然成為地方發展、幹部升遷的最重要考核標準。

在這種情況下,各地政府展開了一場以GDP增長為核心目標的“錦標賽”,招商、投資和融資等在各地政府的議事日程中普遍佔據著優先地位。從結果上來看,這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按照2010年的不變美元計算,2016年中國的GDP約為1978年的32倍,而2016年全球的GDP約為1978年的3倍。

在改革開放早期,中國經濟發展落後,民眾生活水平亟待改善,因此加快經濟增長很容易成為全國的共識。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GDP“錦標賽”的制度安排負面影響日益顯著,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地方政府的精力主要集中於發展經濟,而對提供公共服務的積極性不足。

假如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現在民眾對地方政府的抱怨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領域:環境保護、公共安全、食品藥品安全、教育、養老和醫療等。這些領域都屬於公共服務。

然而,從長遠來看,發展經濟的任務主要應該交給市場,提供公共服務才是政府的核心政策目標。

經濟學研究的是普通人的行為,既不把他們看作好人,也不把他們看作壞人。普通人行為的目的主要是增大自身的利益,因此如何利用這一點、從制度上去引導這些人的行為就成了一個關鍵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房地產稅生逢其時。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假如地方政府可以徵收房地產稅,那麼要增加房地產稅,最好的辦法就是吸引更多的人來本地居住,提高對本地住房的需求;而要增加本地人口,最好的辦法就是提供性價比高的公共服務;這樣一來就比較容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提供性價比高的公共服務——人口流入——房屋增值——房地產稅增加——地方政府有更多的收入和更大的動力去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

在經歷了幾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後,中國已不再是一個一窮二白的落後國家,但中國仍處於建設現代國家的過程中。未來要建立一個現代國家,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轉變政府的職能。只有當政府職能徹底轉變為提供公共服務後,市場才能真正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核心作用,中國經濟也才能真正從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增長。到時候或許中國的GDP增速會遜於今天,但民眾的幸福感會大大提升,而這才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李偉)

經濟學家:正面理解房地產稅

李偉 長江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案例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刊登於《小康》2018年6月上旬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