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二十余万国军据守于中条山为何最终以80:3的损失比例完败给日军?

“七七事变”爆发后,黄河以北土地相继沦陷,中条山成为黄河以北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唯一一个据点。蒋介石为守住中条山,任命卫立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并调集二十余万大军做殊死防御。日军为拿下这一据点,从1938年初开始进攻中条山,一场长达3年的惨烈较量由此开始。

二十余万国军据守于中条山为何最终以80:3的损失比例完败给日军?

中条山位于太行山和华山之间,在这一地区除了卫立煌率领的中央军,还有其他地方武装以及八路军。日军为打通西进潼关,南通洛阳的重要通道,从1938年到1940年对黄河北岸的中条山发动了13次大规模进攻。由于地势险要,加上指挥得当,各部队相互协调,日军的进攻都被挫败。一时间,人人都认为中条山是攻不破的堡垒,中国军队蔓延着一股骄傲懈怠的情绪。

然而在1940年初,局势突然发生了变化。被称为中条山铁柱子的孙蔚如的第四集团军被蒋介石调离,同时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也被调离。如此自毁长城的举动,蒋介石究竟是意欲何为呢?

二十余万国军据守于中条山为何最终以80:3的损失比例完败给日军?

蒋介石和卫立煌

原来,第四集团军是杨虎城的旧部,这支部队一直都和八路军有较多来往,甚至很多共产党人士加入了第四集团军。此外,卫立煌基于战局考虑,也多次和八路军合作,最终导致了蒋介石调离第四集团军,将卫立煌软禁于峨眉山,并派何应钦接替指挥。然而何应钦对中条山的防务一无所知,甚至哪支部队在哪儿他都不知道。

由于长期作战胜利,指挥层的思想处于懈怠状态,基层士兵更没有做好充分应敌的准备,甚至部分人做起了生意,贩卖起了粮食、烟土。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日军此时正在制定一个更大、更详细的进攻计划,以斩断这根华北占领区的盲肠。

二十余万国军据守于中条山为何最终以80:3的损失比例完败给日军?

1941年5月8日,日军集结了7个师团约10万人,向中条山发动了第十四次大规模进攻。此次进攻日军做了详细的计划,对国军的防务做了详尽的侦查,并确定开战伊始,便要瘫痪国军指挥系统。在战役打响前,日军的空降部队便已降落到了国军指挥部附近。10万日军从东、北、东北三个方向对中国守军发动了进攻,将防御中条山的守军分割包围。战役刚开始,国军果如日军计划的那样,指挥系统被瘫痪,基层国军士兵成为一盘散沙。

紧接着,日军占领黄河沿岸所有渡口,切断了国军的退路,同时也切断了国军补给线。如此,数十万国军被困死在中条山山区。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国军溃不成军,第一战区司令部只得下令分散突围。

就在守军遭到毁灭性打击的同时,防守中条山南线的武士敏第98军还在同日军血战。在和日军对抗的7天中,击毙日军滨田大佐及数百日军,而这也是此次战斗大部分日军丧命之处。之后,武士敏率领第98军向北突围,进入泰岳山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这也是国军留下的唯一一支抗日游击队。

二十余万国军据守于中条山为何最终以80:3的损失比例完败给日军?

最终,中条山战役以国军的失败结束,同时国民政府也失去了黄河以北最后一个军事要地。战后,国民政府始终没能给出一个具体的伤亡统计,而据日军记载,本次战役,中国军队阵亡4万余人,被俘3万余人,共计约8万人,而战死的将军就多大8位。而日军阵亡673人,伤2292人,双方战损比竟然高达80:3。难怪此战过后,蒋介石将这场战斗称为抗战以来最大的耻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