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史记里说霍去病十八岁的时候,汉武帝“幸”了霍去病,这个“幸”是什么意思?

菜头会飞


汉字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多义。

这里“幸”指“宠爱”,同义有《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幸于赵王”,说的是宦官缪贤得到赵王的宠爱,其中的关系或许不单单是信任那么简单,霍去病病逝后,汉武帝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并陪葬茂陵,从霍去病身后殊荣可见他与汉武帝的关系非同一般,甚于信任数倍,就好像后来的刘备和诸葛亮。


五味社


还能什么意思,就是它本身的意思。

汉朝的皇帝,很多人都有这个爱好。仅仅见于史册的,就有至少三位。

潘驴邓小闲,大家听说过吧?其中的邓,指的是汉朝的邓通。邓通何其人也?超级富豪。

邓通怎么成的富豪呢?因为他是汉文帝的男宠。

宠到什么程度呢?汉文帝允许邓通自己铸钱。也就是说,给了邓通一架印钞机。想花钱,随便印。

汉文帝之后,又有一个汉成帝。汉成帝与张放的故事,那简直是罗曼蒂克极了。

汉成帝留名青史,是因为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可谁曾想到,汉成帝是个双。不但喜欢美女,还喜欢小白脸。

汉成帝对张放宠到什么程度呢?

他把张放的老婆、妹妹全都接到宫里,让他们一家人一起伺候他。

哈哈,有点臭不要脸。

后来张放死了,汉成帝哀伤到昏倒,不久后病重,也死了。

第三位,就是西汉末年的汉哀帝了。汉哀帝的男宠是董贤。

董贤是个花瓶,没啥正经本事,但汉哀帝竟然让他做了大司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于是大臣们就不服啊,他董贤何德何能,能在我们之上?

汉哀帝的回答简直绝了:管你们屁事,我还想把皇位让给他呢。

哈哈,有点臭不要脸。

后来,董贤就让王莽给干掉了。而汉哀帝的皇位,最后也落到了王莽手里。

——说一说这仨汉帝的事情,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别以为皇帝啊王侯将相啊有啥尊贵,大事可以干,食色之事更会玩,而且还能玩出花样儿。

因此,汉武帝幸霍去病,就是幸。

当然,遭遇腐刑的司马史公,好像对这些事情特别感兴趣。至于他的记述是否真实,那就不得而知了。


趣谈国史


“幸”这个字在古汉语里的含义非常丰富。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里讲到霍去病的事,用到这个“幸”字的两个地方。

第一处:“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这是说到霍去病的来历,“大将军”是指卫青,这一年大将军卫青姐姐的儿子霍去病年龄十八岁,十八岁就做了侍中这样的高官,为什么呢?原因就在这儿:“幸”。这个“幸”字通“倖”,在古汉语里特指获得帝王的宠爱。《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在交待了霍去病的来历,做了侍中之后就写到:霍去病由于善骑射,两次追随大将军卫青出征,被任命为剽姚校尉,攻杀敌人获得大胜。

下图为霍去病墓旧照

第二处是关于霍去病的儿子,“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这其中的“幸”字和上一条的含义就完全不同,“幸”在这里是希冀的意思,表示很希望。武帝喜欢霍去病的儿子霍嬗,很希望等霍嬗长大以后也任命他为将军。

下图马踏匈奴石雕

“幸”字在古汉语里除了有宠爱、希冀的意思,还有专指帝王驾临某处,比如“二年冬十月,行幸雍”,这是《汉书》里记载武帝二年十月,皇帝驾临雍地。此外还有青示幸运,福喜之事皆称为“幸”。


沅汰


哈哈,这个问题我一定要来答一下,因为我之前和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都吵过。

司马迁在《史记》里专门有一个章节《史记·佞幸列传》。

这里都有哪些人呢?

籍孺、闳孺、邓通、赵同、北宫伯子、周文仁、韩嫣、李延年、卫青和霍去病。

这里面,如果抛开卫青与霍去病,那么剩下的都是100%皇帝男宠。

而且在《史记·佞幸列传》里,“贵幸”这个词一共出现了三次。

“至汉兴,高祖至暴抗也,然籍孺以佞幸;孝惠时有闳孺。此两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贵幸,与上卧起”

“延年佩二千石印,号协声律。与上卧起,甚贵幸,埒如韩嫣也。”

“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除了最后卫青与霍去病这段,其他两个“贵幸”和“与上卧起”紧紧挨在一起。

司马迁想说什么,我觉得已经很明显了。

另外,司马迁在《史记·卫青霍去病传》里也专门提了一句:“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

这就是这个问题的出处,关于这个“幸”字,有很多解释,但是可诡异的是班固在《汉书》里特意把“幸”字删掉了:

“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

为什么班固要特意把“幸”字删掉呢?大家自己去琢磨吧。

好了,回过头,我们看看“幸”到底是什么意思——

《玉篇》:幸,御所親愛也。《前漢·佞幸傳》:但以媚貴幸。

那御又是什么意思?《蔡邕·獨斷》御者,進也。凡衣服加於身,飮食適於口,妃妾接於寢皆曰御。

到了这一步,有人会说,你胡说,如果司马迁真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古代没人看出来?就你一个聪明人?

谁说古人没有看出来?

古人早就看出司马迁的意思了。

同为二十四史的《南齐书》里,作者特意把韩嫣和霍去病放在一块说,而且《南齐书·幸臣列传》里除了霍去病,其他也都是100%确定的皇帝的男宠:

《南齐书·幸臣列传》里,作者把霍去病与韩嫣并列,其中的意思可谓不言自明。“有天象,必有人事焉。幸臣一星,列于帝座。经礼立教,亦著近臣之服。亲幸之义,其来已久。爰自衰周,侯伯专命,桓、文霸主,至于战国,宠用近习,不乏于时矣。汉文幸邓通,虽钱遍天下,位止郎中。孝武韩嫣、霍去病,遂至侍中大司马。迄于魏、晋,世任权重,才位稍爽,而信幸唯均。”

现在就剩下一个问题,“贵幸”究竟是不是那个意思?

大家知道,名词在每个历史时期有不一样的含义,比如今天流行的“老公”,大家都知道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但是在明清,“老公”这是指的“太监”,不能拿着今天“老公”的词意来说明在明清,老公也是丈夫的意思,那样的话就要闹大笑话了。

那么,“贵幸”至少在西晋的时候,依然是那个意思。

我们来看《晋书》相关章节:

《晋书·王雅传》“帝每置酒宴集,雅未至,不先举觞,其见重如此。然任遇有过其才,时人被以佞幸之目。帝起清暑殿于后宫,开北上阁,出华林园,与美人张氏同游止,惟雅与焉。”

最后,再回到这个问题本身,司马迁在这里用“幸”这个字的意思就很清楚了。


兰台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靠谱的办法,当然是看司马迁本人是怎么使用这个“幸”字的。

粗略统计了一下,史记中“幸”字大概有如下用法:

1.表示某事做成是某人的幸运。

(张)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2.表示一种希冀。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3.皇帝专用语,表示驾临某地。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4.宠爱——由于古汉语的弹性,这个词可以做动词,表达宠爱:

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

可以做动词,表达被宠爱:

已而管夫人、赵子兒先幸汉王。

也可以做形容词,表达被宠爱的状态:

穨当孽孙韩嫣,贵幸,名富显于当世。

需要说明的是,做“宠爱”讲时,这个词不仅可以用于皇帝的宠爱,其他人也可以用。皇族也可以用,别人也可以用。只是在用法上,只要用到了“幸”,似乎就隐含着一种以上对下,双方地位不对等的意思。

是时张汤方乡学,以为奏谳掾,以古法议决疑大狱,而爱幸宽。

张汤是一介臣子,而也可以用这个“幸”字。

然后从这个意思,还可以引申出一个用法,专指生命的大和谐……这里有个很好的例子:

薄姬曰:“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高帝曰:“此贵征也,吾为汝遂成之。”一幸生男,是为代王。

这用法似乎就是皇帝专属了……

题目中提到的记载是这样的:

大将军姐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

显然,这个“幸”是上面的释义4。很多人据此以为,既然“幸”了,显然二人之间有不可告人的男男关系。确实是这样吗?

其实非也。虽然说是“宠爱”,但这种宠爱却不一定是男宠那种关系。对此,在史记中我们可以找出不少反证。

  • 例如:

左将军素侍中,幸,将燕代卒,悍,乘胜,军多骄。

这位“左将军”名叫荀彘,在史记中记载不多,后来征朝鲜是,因为争功误事,被砍了脑袋。这似乎看不出是一个男宠。那么被贴上“幸”的标签的,也未必就是男宠。

尤其是,这句话的结构,和上面《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提到霍去病那句话的结构,简直一模一样。这也可从侧面说明霍去病并非男宠。

  • 再有例子: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既没有证据说始皇是同性恋,也没有理由始皇如果是同性恋,非要去找一个狱卒——身为皇帝,找什么样的人找不到?“狱吏得亲幸”怎么想都不是因为某种不可言说的关系,那么“幸”所指的,也未必就是男宠。

  • 还有一个有力例子:

主父方贵幸时,宾客以千数。

这是说主父偃“贵幸”,当此之时,他有多大了呢?

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戹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主父偃自结发以来,游学四十余年,年纪至少六十往上。如果这把年纪刘彻都能“幸”的下去……莫非汉武帝爱大叔?

可见此处“贵幸”绝没有什么特殊含义。推而广之,说“幸”,也不能代表这两人之间有特殊关系。

总结:这个“幸”字,只能说明霍去病受到宠爱,其余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北门猿


传说,汉武帝有“龙阳之癖”,这“龙阳之癖”就是俗称的“断袖癖”。

考虑到部分读者对“断袖癖”也可能没太多了解,接下来先简单解释下“断袖癖”。

“断袖癖”出自《汉书·董贤传》,原文是:

“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

这段话便是今天一直沿用的“断袖癖”的真正来源,它的大意是:有一天汉哀帝醒来后,发现男宠董贤还睡着,可此时日已高起,君王必须早朝了,于是不得不离开的哀帝便为了不弄醒董贤竟取出佩刀割断衣袖悄悄离去了。

自这以后,人们便用“断袖”指代男男恋,也就是今天俗称的“T性恋”。

然而,“断袖癖”的起源虽是汉哀帝,但最早的断袖却并不是他,而是他爷爷的爷爷的爸爸:汉武帝。

汉哀帝有男宠董贤,传说,汉武帝也有男宠,名韩嫣。韩嫣这个名字,听起来女里女气,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纯爷们的名字,并且,韩嫣本人还是大将韩信的曾孙。

韩嫣名义上是汉武帝的臣子,实际上却是他最钟爱的男宠。因着这层缘故,世人才会对《史记》中‘汉武帝“幸”了霍去病’这一句分外敏感。

实际上,不仅是世人,就连史学家在看到这一段时,也是很有猜疑的:司马迁是不是在此告诉世人喜欢男人的汉武帝“宠幸”了霍去病呢?

最紧要的是,此时的霍去病可是刚刚十八岁啊!并且,霍去病还是非常帅气的,这点史书虽然没有具体记载,但从他家人的高颜值便可判断了。

而且,这霍去病在有颜值的同时,还善骑射、勇猛果断,这样的男子,对多数女人都有极其大的吸引力,对于喜好龙阳的汉武帝而言,自然也有致命吸引力。

最主要的是,霍去病与汉武帝还是亲属关系,这意味着,两人是经常有接触的,换言之,他们是很容易被培养出“感情”的。

汉武帝与霍去病具体是什么亲戚关系呢,简单讲来就是:霍去病是汉武帝小舅子的外甥,也就是汉武帝老婆的弟弟的姐姐的儿子。

这一长串其实也不简单,真正地简单说法是:两人是亲戚,但是不特别亲。这放在古代,那是可以直接成亲的。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想来是不会放过霍去病的。至于霍去病自己怎么想,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史记》中,司马迁这个“幸”很可能不是别的意思,而真的是“临幸”的意思。请看《史记》关于这段话的原文:

“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

部分史学家认为,这里的“幸”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为……高兴”,于是乎,这段暧昧的话便可被解释为:这年,汉武帝看到霍去病以后啊,非常高兴,于是呢,就任命他为皇帝顾问辅佐皇帝了。

这个说法虽然解释得通,但怎么听怎么别扭,为什么呀?因为,虽然霍去病此前有功,但已经封过了。仅因为汉武帝见了他高兴就封官,而且还是大官,这未免也太把这官儿当儿戏了。

真实的情况是,汉武帝任何时候封霍去病为任何官都说得过去,毕竟,霍去病对惜才的汉武帝而言是举世无双的奇才!

但即便这事解释得通,还是有人能从司马迁在此处特意将“幸”单独拎出来的写法,和后来发生的一切来判断,这里的“幸”极有可能就是“宠幸”。

那么,后来究竟发生了哪些事让部分人认为两人真的有什么呢?请看:

头一件,汉武帝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邸,请他去住,但最后他已“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拒绝了。

这一件里,别有用心者认为,皇帝为臣子盖府邸有点“藏娇”的意思,实际上皇帝为臣子盖府邸是历史上司空见惯的事。

第二件事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霍去病暗箭杀死名将李广之子李敢一事了,这本是霍去病干的一桩蠢事,按律他应该受到惩罚。

可汉武帝知道后,却采取了“公开”的包庇。在汉武帝的包庇下:李敢由霍去病射杀变为狩猎途中被雄鹿鹿角撞死,也是可怜。

很多人觉得,从这件事情来看,汉武帝对霍去病的种种做法绝不仅仅是“惜才”那般简单。

而真实情况是什么呢?真实情况是:汉武帝真的是出于惜才!这也难怪,人都已经死了,若再浪费一国家栋梁,岂不可惜至极?

另一件就是,霍去病身死这年,年24岁,但婚姻状况栏是:未婚!这显然不是因为霍去病打战打多了没时间,要知道,结了婚洞个房,真的不费什么时间的。

相关认为,霍去病是否是真因为“匈奴未灭不成家”,也并站不住。因为在讲究“成就立业”的古代,成家和立业从来是先后顺序,甚至因果,而并不是冲突的关系。

一个24岁的古代男子,条件极其优越,却“未婚”,原因大概只有两个:一个是有心仪而得不到的人,另一个便是“不想娶”。

于是,部分人认为,霍去病的“不婚”也可以成为霍去病与汉武帝有什么的理由之一。真实情况是,霍去病虽未婚却有一子名霍嬗,所以,他的未婚本身是不成立的。

如此,汉武帝与霍去病有什么的推断便也就此被推翻了。

回到最初,就连汉武帝是否真有龙阳之癖,也是未解的谜,谁知道呢!


记者李满


幸,在这里是得到武帝宠幸的意思。古书说某人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或宠爱,就说“得幸”。这个意思,原本是指皇帝对后妃的宠爱,后来引申到对臣子的宠信。臣子得幸,有可能经常出入大内,得以参与一些机密之事,倒不一定是侍寝之意。
自古以来,就有臣子以美人自比的传统。比如屈原在《离骚》中就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志向高洁,在后代的文学作品中,士人对待帝王或上级以仆妾自喻也是很普遍的事情。比如唐代的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 》一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就以一个新婚女子的口吻,表达自己面对主考官的忐忑心情。
相对于皇帝来说,臣子与仆妾,实质上并无二致,从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必须无条件为帝王服务。
再者,如果君主为了表达对某位臣子的信任和亲近,通常也会有同榻而眠的风气。比如汉光武帝刘秀曾征召好友严光进宫,晚上就睡在一起。严光睡觉不老实,还把脚搁在刘秀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令(负责观测天文)上奏,说昨夜微臣夜观天象,发现有客星冒犯紫薇帝座。刘秀笑笑说,那是因为我的老友严光和朕睡在一起。
其他诸如三国时刘备对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也是“食则同案,寝则同塌”,亲近无比。古代朋友之间也以“抵足而眠”表示关系亲近。
当然,古代帝王好男风者也不在少数。武帝对霍去病确实恩宠有加,加上霍去病年少英俊,武帝一时兴起,或许做出一些不可描述之事也是有可能的。


甘露闲人


汉武帝“幸”霍去病,这个幸单纯理解为“信任、宠幸”。当然,有人想解释为娈童也没啥关系。

首先看史记这段记载:

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

再看看汉书的对应部分:

霍去病,……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

汉书和史记差不多,没有这个“幸”字。

在中国古文中,幸用在君臣之间的一个很直接的意思,就是宠幸,信任。

类似的例子,在史记中很多的,例如:

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於晋,以求入郑为太子。(郑国公子兰)
季胜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赵国祖先季胜之子孟增)造父幸於周缪王
田常心害监止,监止幸於简公

上面这些例子,都是大臣受到君主的信任、宠爱。这种宠爱其实就是气味相投。是不是里面一定没有男风之事呢?不能肯定没有。但如此普遍的记载,说“幸”就一定是男风肯定是不对的。

幸用在妃嫔身上,则经常指君王和妃嫔发生关系,因为古代男尊女卑,作为后宫的女子,与君王发生关系往往便是主要的崇信、喜爱表达方式(而男人则可以用才能、智慧得到发挥这样一种方式),即使如此,语法结构上一般是 君王幸妃嫔,或者妃嫔幸于君王,没有单独加一个幸字的表达。

由此可知。史记这里的幸,可以理解为就是单纯的宠信,信任。霍去病因为是皇后卫子夫的外甥,得到了汉武帝的照顾和信任,年纪轻轻担任侍中。

至于说,好色的汉武帝有没有借着侍中这个机会,趁机和年仅十八岁的英俊少年霍去病来点什么不可名状之事,咱们不能断然否认。

但是,霍去病立下如此功劳,有没有这事儿,关系很大么?


巴山夜雨涮锅


中国汉字的多义性,让我们对一件事情有了很多种不同的解释;

中国人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特点,让我们看一件事情总是从最好玩的角度,去揣测。

鲁迅说过他从来是不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中国人,其实我们人人都是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别人的。鲁迅还说过,“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鲁迅先生的眼毒嘴也毒,一下子就指出了我们的劣根性。

在汉武帝与霍去病是否有男男关系的态度上,我们也是如此。

汉武帝喜欢霍去病,这是毫无疑问的,司马迁说的很清楚。才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跟着舅舅卫青击匈奴于漠南,而且取得了重大胜利,汉武帝刘彻封官进爵,冠军侯那是必须的了,因为霍去病斩杀敌人的首级勇冠三军。后来随着军功的不断增加,霍去病继续加官进爵,都快成万户侯了。

问题是,汉武帝喜欢霍去病,是因为他喜欢男孩,还是因为霍去病的军功?

汉武帝是个双性恋,既喜欢女人,也喜欢男人。这一点司马迁同样直言不讳。司马迁在佞幸列传中明确地说,韩嫣和李延年是他的宠幸。韩嫣长得好看,虽然也长于弓马骑射,但长得是唇白齿红,汉武帝很喜欢,李延年是个艺术家,且被阉割过,很显然带有女子的气质,汉武帝很喜欢,这样看来,汉武帝对男人,也是个颜值控。

汉武帝在这个同性恋中,是扮演了强势的地位,而韩嫣与李延年属于雌伏的状态。但霍去病不一样,霍去病是少年将军骁勇异常,不属于那种柔若无力的男人,而且司马迁也没说霍去病长得有多帅多好看,估计汉武帝不会喜欢。

那么,有人会说,司马迁还把霍去病与他的舅舅卫青也给写到佞幸列传中去了,这个怎么说?这不就是明确了他们俩都是汉武帝的男朋友吗?这个问题我们下面再讨论。

我们再来看看霍去病与汉武帝的关系。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卫青是汉武帝的小舅子。也就是说,汉武帝应该是霍去病的姨夫。虽然说没有血缘关系,但这个事情还是属于乱伦,想想都很恶心。当然,这个事情也是我们从情感上的猜测,那么到底有没有关系,我们还是要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去找证据。

按理说,司马迁对汉武帝是心怀怨气的,因为没来由的就把他搞了个人不人鬼不鬼的腐刑,简直是奇耻大辱。所以你看司马迁一方面是秉笔直书,另一方面也是对刘氏家族冷嘲热讽。要是有直接的证据能说明汉武帝与霍去病有那个方面的关系,司马迁还不得大书特书。但是在司马迁的骠骑列传中,司马迁写道:

 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於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上谷太守郝贤四从大将军,捕斩首虏二千馀人,以千一百户封贤为众利侯。”是岁,失两将军军,亡翕侯,军功不多,故大将军不益封。右将军建至,天子不诛,赦其罪,赎为庶人。

在另外一段,司马迁写道: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居六岁,元封元年,嬗卒,谥哀侯。无子,绝,国除。

  自骠骑将军死後,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後五岁,伉弟二人,阴安侯不疑及发干侯登皆坐酎金失侯。失侯後二岁,冠军侯国除。其後四年,大将军青卒,谥为烈侯。子伉代为长平侯。

第一段是说霍去病的军功,第二段是说霍去病的性格,他除了勇猛善战是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之外,还是一个一心谋国的人,至于个人的家庭幸福,一概不放在心上,所以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就是这样一个人,有可能去儿女情长甚至是去搞同性恋吗?

那么,有人说,“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这句话里面,不是有个幸吗?幸不就是那个意思吗?这就是汉语多义性的毛病。幸还有喜欢、器重的意思。如果说幸是那个意思的话,那么下文,“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难道汉武帝连霍去病的儿子也不放过?非要拉过来做小男友?而且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武帝很看重霍去病的儿子,很器重他,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从这两点来看,这两处的幸,其实就是器重重用的意思。

还有一个问题,司马迁不是在另外一篇佞幸列传中,提到了卫青和霍去病吗?那里面说的可都是以色易委的人,比如上文说的李延年他们。但是,我们要具体看司马迁是怎么说的:自是之後,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司马迁在举了几个例子,比如邓通、李延年之后,说这些人大部分来自于外戚之家。而卫青和霍去病也是来自外戚之家,但并没有说是和汉武帝搞那种 关系,并且还说,他们本身就是有才能的。也就是说,他们出身不错,但也是有本事的。

从这些来看,霍去病和汉武帝没有那个男男关系。


好玩的国学


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司马迁在《史记》里写到:“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但是大致可以理解为“大将军卫青的姐姐的儿子霍去病年方18,受到汉武帝的宠幸,成为了他的侍中。”

受到汉武帝宠幸,这没什么疑问。但是”宠幸”和”宠幸”的意思真的不一样。


同样在《史记》里,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有一段话“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这是大太监缪贤举荐蔺相如时,说的蔺相如劝自己的一段话。这里的“幸”,就是不带色彩的宠幸。


但是汉朝不一样,汉朝好男风。司马迁特地开辟了《佞幸列传》的,而且开诚布公地提到“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这意思就是专门有男的以男色伺候皇帝。汉武帝就有两个被点名的,一个是韩嫣,一个是李延年。但是汉武帝的男宠绝对不止他们两个。

另外”侍中”虽然在汉朝只是一个可以随意出入宫禁,管理杂务的皇帝侍从。但是在汉武帝一朝,玩出了花样。

《齐职仪》里记载:“汉侍中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也就是说18岁的霍去病当了汉武帝的侍中,要负责汉武帝的车马出行,衣服穿着、各种器物等等,甚至还负责给皇帝端尿壶(亵器虎子)。


有人要问了,这不是太监干的活吗?干嘛要一个18岁眉清目秀的小男生去做呢?炒米对此也表示非常有疑问。

但是说明了一点,霍去病18岁那年,就成了汉武帝不避讳的近臣了,霍去病可以随意出入汉武帝的后宫,在汉武帝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否已经上来搭把手。

汉武帝非常喜欢年轻漂亮的男孩子,还有一个佐证。

那就是金日磾(匈奴王子,投降后被收到宫里,后来还成了托孤大臣),他有个儿子,因为混血,所以长得非常漂亮,深受汉武帝喜欢,就成了汉武帝的“弄儿”(供人狎弄的童子)。


这个弄儿荒唐得很,当着金日磾的面,搂着汉武帝的脖子各种暧昧,金日磾大为光火,要揍他,汉武帝急忙阻止,让他不要生自己“弄儿”的气。因为”弄儿”可以随时出入汉武帝后宫,所以搞大了好几个宫女的肚子,金日磾一怒之下,将自己的儿子给杀了。汉武帝知道后,伤心了很久。

所以“脏唐烂汉”,在汉武帝时期的“幸”字,和其他的“幸”字真的不一样。但是用司马迁在《史记·佞幸列传》中对卫青和霍去病的评价,”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不管卫青和霍去病曾经是汉武帝男宠,这事是真的,还是司马迁刻意诋毁?但是他们都是大汉的英雄,他们的功绩足以彪炳史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