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逆天了!HCV感染者的肝脂肪變竟低於正常成年人

肝臟脂肪變性(Hepatic steatosis,HS)常見於HCV和HIV感染者,但HCV和HIV對肝臟脂肪變性的作用尚不明確。近日,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Jennifer C. Price等完成的一項研究發現,相比於無HIV或HCV感染成年人,HIV/HCV共感染和單純HCV感染者的肝臟脂肪含量顯著較低;另外,非基因3型HCV感染可能對肝臟脂肪變性有一定的防禦作用。

逆天了!HCV感染者的肝脂肪變竟低於正常成年人

研究者共計納入356例成年人:57例單純HCV感染、70例HIV/HCV共感染、122例單純HIV感染、以及107例無HCV或HIV感染,應用磁共振成像和光譜學技術評估其內臟脂肪組織(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和肝臟脂肪分數(liver fat fraction,LFF)[脂類總量/(脂類總量+水)]。排除基因3型HCV感染者。對於流行性評估,肝臟脂肪變性被定義為LFF?≥0.05。研究者應用多因素線性迴歸對HIV和HCV感染狀態與LFF的相關性進行評估,同時校正人口統計學資料、生活方式、代謝性因素(包括HOMA-IR)和APRI定義的肝纖維化。

逆天了!HCV感染者的肝脂肪變竟低於正常成年人

結果,肝臟脂肪變性的流行率在無感染(33%)和單純HIV感染(28%)人群中最高,其次是單純HCV感染(19%)和HIV/HCV共感染(11%)(P=0.003)。相比於無感染參與者,在校正人口統計學資料、生活方式、代謝因素後,單純HIV感染、單純HCV感染和HIV/HCV合併感染與更低的LFF相關,分別為19%(95%CI:-39%~6%)、38%(95%CI:-55%~-12%)和42% (95% CI:-59%~-18%)。在進一步校正APRI後,單純HCV感染和HIV/HCV共感染與更低LFF存在顯著相關性,而且在排除疑似合併肝硬化患者後結果仍沒有改變。在整個隊列中,西班牙人、男性、VAT和HOMA-IR與更好的LFF獨立相關。

研究者指出:與預期不同,HIV/HCV共感染和單純HCV感染成年患者的肝臟脂肪含量顯著低於無感染成年人,即使在校正人口統計學資料、生活方式、代謝因素和肝臟纖維化後。該項研究發現表明,非基因3型HCV感染可能對肝臟脂肪變性有一定的防禦作用。至於這一作用的發生機制,以及HCV治療對肝臟脂肪變性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