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镇巴:做好异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1月17日,农历小年。

地处大巴山腹地的陕西省镇巴县年味渐浓。

这天清晨,阳光尚未穿透薄雾,家住镇巴县赤南镇移民搬迁安置点的钟运祥特意起了个大早,忙着到镇上去置办年货。当他走出小区大门时,又习惯性地回望自己居住的小区,恍如梦境。

这一栋栋高大的现代化楼房鳞次栉比,房屋之间的人行道宽大整洁,房前栽种的各类景观树的小区,竟然就是自己居住的小区。钟运祥时常有做梦的感觉,这在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竟然真实地在自己身上发生了。

“运祥,又看新楼房啊?!”这时,耳畔传来从小区门口出来居民的欢快笑声,打断了钟运祥的思绪。

钟运祥开心地笑了,大步流星地朝前走去。

地处大巴山腹地的镇巴县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是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而位于镇巴县南部的赤南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交通条件落后或住房安全无保障的就有645户,占该镇总贫困人口的73.5%。

那么,是什么让这个位于汉中市东南隅的村村寨寨,随着脱贫攻坚的步伐发生了如此日新月异的变化?新春前夕,陕西网记者深入到镇巴县一探究竟。

据记者了解,“十三五”规划以来,根据中央和省市安排部署,镇巴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异地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着力点,易地扶贫搬迁实际规模9391户31794人,建设集中安置点79个,集中安置8103户26752人,分散安置1288户5042人。截至目前,安置房达标率100%,79个安置点配套项目已完成。

在实施异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的同时,仅仅“搬得出”还远远不够,关键是如何让群众异地安置“稳得住”。

那么,如何做好异地搬迁“后半篇”文章,是镇巴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为此,他们强化顶层设计,实施前瞻性规划,与异地搬迁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创新性地提出了异地产业扶贫工作必须秉承“龙头带动、多业并举”和“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发展思路,紧盯整县脱贫摘帽的总体目标,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严格按照贫困群众长中短产业项目、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扶贫资金对贫困群众“三个全覆盖”的产业扶贫工作要求,将有能力、有意愿、有条件的产业扶持贫困户牢牢嵌入产业链中,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全县产业扶贫稳步推进。

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奋力攻坚,镇巴县在79个集中安置点周边共配建产业扶贫示范园20个、社区工厂16个,就业扶贫基地17个,开发公益性岗位1167个,开展劳务技能培训3065人次,劳务输出9360人,基本实现了“搬迁群众户户都有帮扶措施,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有1人能够稳定就业”的目标。

其中,茶叶、畜牧、魔芋、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和蚕桑、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镇巴“4+X”特色扶贫产业模式,129个贫困村实现特色产业全覆盖,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了20个扶贫产业示范园,培育省市龙头企业9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00余家,涌现了鲁家坝中药材加研学示范园、黎坝田园综合体、小洋带贫明星“刘天麻”、仁村明全青花椒等一批脱贫明星产业和带头人。以产业带动脱贫稳定异地搬迁群众,“稳得住”才能“真脱贫”。

天麻可以说是镇巴的地标中药材,人人都知道“秦巴无闲草”,如何让这“遍地宝”成为镇巴县人民的“摇钱树”?镇巴县小洋镇毛垭村人刘凤奎瞅准了推广天麻种植的好机会,成立兴民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走规范生产的路子。

“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为贫困户稳定增收探索了一条稳健前行的好路子。

“当初我家就靠几分薄地为生,是老刘带领我们种天麻,才让我有了现在的生活!”毛娅村村民孙世全感慨地说。

谈起“刘天麻”,村民赞不绝口。兴民合作社与所有种植户都签定了购销合同,大家没有后顾之忧,越来越多的村民种上了天麻。

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有成员286户,辐射带动小洋镇8个村及周边19个镇办1000余农户,其中吸纳贫困户700余户,2019年种植天麻32万窝,预计实现产值1100余万元,其中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据镇巴县赤南镇党委书记毛忠诚介绍,“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模式,就是让村民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快融入”。

住在赤南镇张家坝安置点的周荣传一家六口,分到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干净整洁的房间里衣柜、沙发、电视机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在政府的帮助下,周荣传夫妻拿到了养老保险和高龄补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全家每年减免900元。

周荣传的儿子在西安务工,儿媳在村子里的公益性岗位从事护林员工作。一年下来,外出打工和各种补助的发放使得一家子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全家人生活衣食无忧。

“现在才感到搬到新房子是真的好啊!以前总是担心搬下来吃饭都是问题。现在我每天在天芽茶叶公司务工,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一下子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镇巴县简池镇简池社区搬迁户陈学香欣喜地说到。

近年来,该镇将易地移民搬迁工程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民生工程,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有效改善人居环境,使搬迁贫困户的生活变了样。

截至目前,全镇3个移民安置点共流转土地42亩,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业、食用菌产业,组织安置农户发展蔬菜38亩,发展食用菌800架,既解决了贫困户的生活需要,还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收益,102户搬迁户年均增收2000元左右。

据记者了解,像陈学香这样的家庭在镇巴还有许许多多。在脱贫攻坚期内,镇巴共实施异地搬迁扶贫9393户31799人。2017年以来全县已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3329户7878人,2019年计划实施的2346户贫困危房改造和非贫困户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

2015年底,镇巴县共有贫困村12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572户54411人。截止2020年初,累计实现129个贫困村退出,19143户55445人贫困人口脱贫,全县剩余贫困人口1356户1859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24.11%降至0.82%。

“安居”方能“乐业”。镇巴异地搬迁让广大群众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迎来了好生活。

“还是党的政策好!” 钟运祥的妻子洪兰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原来住在土坯房里,交通也不方便,只能在家务农。现在好了,孩子上学近,干活、看病啥都方便,不用租房,一年的收入从原来不到8000元到现在的5万多元,多亏了党的好政策!”

在采访中,记者深刻地感受到,镇巴县在“实现全面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新长征路上,坚持传承和践行着长征精神,正在向着脱贫攻坚的新胜利奋力前行。(陕西网记者 孙雪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