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有人认为欧阳询楷书的地位至今无人撼动呢?欧体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书法影响力


从二十四岁到六十二岁这一段人生的黄金时期里,欧阳询是在隋代度过的,在这一年龄段,正是一个人在艺术创作中确立自我风格的阶段。

实际上,我们有理由怀疑,他早年是否学过王羲之——尽管书学史上这样强调。已有人指出,那是作史传的人在投时代之所好而采用的一句含糊之词——按照阮元、沈曾植等人的研究,在南北朝时,碑碣体与尺牍体是截然不同的两大流派。作为尺牍体,南朝与北朝的差异甚大。而对于碑碣体来说,南北方是没有什么差异的。

从欧阳询早期的《房彦谦碑》(上图)来看,这是一种相当保守的书体。与后来流行于盛唐的隶书体截然不同,而是与北朝流行的隶书体一脉相承,例如《中岳嵩高灵庙碑》一类的隶楷书法。实际上,欧阳询的活动期与北魏书法的成熟期,相距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远,如果打一个比喻,不过是我们现在与清末民初一样而已——我们当今的书法风格,不是直接与清末民初的书法风格有着不可分割的因缘么。

前面说过,隋代文化实际上就是以北方文化为主的。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以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而以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从钟繇、卫瓘开始,以索靖、崔悦、卢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至欧阳询、褚遂良为“北派”;而以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至智永、虞世南为“南派”。

南派书风不显于隋代,像丁道护、房彦谦诸人,所写字体都为当时所流行的北派书风,方严遒劲——这便是欧阳询书法之中“劲峭”的根源。在欧书中明显可见的“戈戟森然”的笔势,正是从北魏直至北周的书法中受到影响。《述书赋》中也有一条资料,说欧阳询曾从北齐的三公郎中刘珉学习书法。

有一则故事,也正好说明欧阳询的书法,深受北派书风之影响。他有一次在路上,见到由大书法家索靖所写的一块碑,看了一会儿便走开了。但是不一会儿,他又回到了这块碑下仔细地看起来,看累了,便拿一块布放在地上,坐在那里看,甚至天晚了也不曾离去,而睡在它的边上。就这样,他一连看了三天——这三天,印象该是怎样的深刻难忘!唐人张怀瓘《书断》中这样评价索靖的书法艺术:

“靖善章草及草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迨。”

这种“峻险”、“坚劲”的索靖的书风,也在欧阳询的腕下反映出来。张怀瓘在《书断》中评欧阳询的书法时,就多次用到例如“笔力劲险”、“峻于古人”、“有龙蛇战斗之象”、“风旋雷激”、“森森焉若府库矛戟”、“惊其跳峻,不避危险”这样的句子。这在别人那里,是很少用到的,同时也是“南派”书家所没有的。

不过,最为直接的,当属隋代书法——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在隋代书法中为欧阳询留一席地,因为他毕竟在这个时代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青年与中年。

阮元在他的研究中强调了隋代书法传统的重要性,而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更以“取隋”为题,强调了隋代书法的特色及其地位。鉴于目前书学研究界对隋代书法重视不够——而它所占的地位又极为重要——我们不妨较为详细地征引一下:

隋碑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故简要清通,汇成一局,淳朴未除,精能不露。譬之骈文之有彦升、休文,诗家之有元晖、兰成,皆荟萃六朝之美,成其风会者也。

隋碑风神疏朗,体格峻整,大开唐风。唐世欧、虞及王行满、李怀琳诸家,皆是隋人。今人难免干禄,唐碑未能弃也,而浅薄漓古甚矣。莫如择隋书之近唐而古意未尽漓者取之。昔人称中郎书曰“笔势洞达”,通观古碑,得洞达之意,莫若隋世。盖中郎承汉之末运,隋世集六朝之余风也。

也许这是到目前为止,对隋代书法的最为权威的论定。

如果说,一时的艺术风格并不会随着某个朝代的结束而结束的话,那么,隋代书法的风格,至少在唐初还在延续着。清人郭尚先在《芳坚馆题跋》中以为:“唐初人书皆沿隋旧,专为清劲方整,若郭俨之《陆让碑》,殷令名之《裴君倩碑》皆然。率更(指欧阳询)、中令(指褚遂良)独能以新意开辟门径,所以为大家。”

从大量的隋碑志中的确可以找出与欧阳询的书法极为近似的作品来。它们清劲而透着一种新鲜的气息,结体狭长,横画已经向右上稍稍翘起,而波画完全是近世楷书的写法——这一切都代表了它们是当时最为先进的书写方法,与北魏例如龙门造像题记之类的生拙截然不同。像康有为在评价隋朝碑志时所用的词语如“风度端凝”、“端整妍美”、“运笔爽达”、“匀粹秀整,态度安和”云云,的确是隋代以前的碑刻所没有的。

欧阳修《集古录》中说:“隋之晚年,书家尤盛,吾家率更与虞世南,皆当时人。余所集录开皇、仁寿、大业时碑颇多,其笔画率皆精劲。”“精劲”二字,最足以证明此点。而这一切,都为唐代的楷法的整理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虽然不能肯定某一块碑就是欧阳询的作品,但也不能否认这里面绝对没有欧阳询的作品。

因此,欧阳询在唐代的出现,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在他之前,是以隋碑为基调的书风:甚至在他的身后,这种书风也持续地出现在唐代的碑刻之中。至少,我们可以从以下两通碑中找到与欧阳询书法形神惧似的碑刻:

一、《昭仁寺碑》,无书者名,立于贞观四年(630)。

二、《段志玄碑》,无书者名,立于贞观十六年(642),在陕西醴泉。赵崡《石墨镌华》谓:“正书中时作一二笔分隶,是六代遗习。”人们说欧阳询的楷书来自于“古隶”,不正是如此么?

但是,如果说欧阳询只是隋代书法的继承者,还不足以表出欧阳询在书法史上所作的伟大贡献。康有为曾有论书诗说:“欧体盛行无魏法,隋人变古有唐风。”(见《广艺舟双楫·取隋第十一》)欧阳询的伟大,正表现在这里。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卑唐第十二》中又说:

至于有唐,虽设书学,士大夫讲之尤甚。然缵承陈、隋之余,缀其遗绪之一二,不复能变,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欧、虞、褚、薛,笔法虽未尽亡,然淳漓散朴,古意已漓。

末二句虽含贬意,但“古意已漓”,正说明欧阳询的贡献在此。古代的书法大师们讲求书法的笔势之美,讲求线条的表现之美,然而却还没有人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书法之美,并把结构的表现作为毕生的努力——欧阳询的出现,不正填补了这样的空白么?











秘制男孩


有人?是哪些人?是不懂书法的半吊子?是一些初学者?还是历代大书法家?

据我所知,欧阳询以后的历代大书法家对欧阳的正楷字评价都不但不高,反而都很差……只有明朝以后的不懂书法的观阁体爱好者和无知的田粉才觉得欧阳询的楷书无人能撼动。

唐朝书法家、书法评论大师张怀瓘在其《书断》“卷中”内,对古代书家进行了一次品鉴,分为神品、妙品、能品三个大类。欧阳询以隶书、行草、飞白、草书四次提名进入“妙品”之列,没有资格进入“神品”……其中欧阳询的楷书不入品。 而且唐朝绝大多数书法家评论家看不起欧阳询的楷书。

《书断》认为欧阳询在妙品“唐四十五人”之第九位。 也就是第二等第九名。



(唐)韦续在其《墨薮》卷二“九品书第”中,“欧阳询正、行”位列“中上十四人”之十一位。 这次倒是让欧阳询的楷书入品了。 但是与李嗣真的排位相比较,加上欧阳询的楷书以后,反而从“上下”降到了“中上”。


北宋《宣和书谱》卷八又以欧、虞相论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宋朝书法评论家觉得欧阳询远远不如虞世南。

宋朝的大书法家米芾直接骂欧阳询的楷书:如同大病快死的人写的,寒酸没有精神。

宋朝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都批评欧阳询的楷书不行。

明朝第一才子、书法家解缙痛骂欧阳询的楷书死板。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也学颜批欧。

历史上楷书比欧阳询写的好的人很多,唐朝的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都比欧阳询写的好,魏晋南北朝写经体楷书残纸随便找一幅都秒杀欧阳询。

至于王羲之父子、钟繇就更不用说了,远远不是欧阳询能比得上的。


字画娱乐圈


是的,欧阳询楷书地位至今无人撼动,其楷书历来被评书者公认为古今第一,若要具体说明原因,估计写成三本厚厚的书都说不完,只能大致从欧阳询楷书的特征来解说,一句话可概括欧阳询的“欧体”特征:点画精确、结构谨严,达到了所谓“一画不可移”的境界,而且欧体富于变化,在端庄疑重之中表现出生动的变化,


欧阳询(557—641)“初唐四大家”之一,学识博览古今,其书法早期学习“二王”,世人都知道“二王”对书法的“用笔、结体、章法”深有研究得出精髓,欧阳询初学“二王”就给自己的书法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书法者唯有笔法基础扎实牢固了,才能在字体中寻求变化,领悟了“二王”笔法精髓,就相当于给自己的书法之路开了绿灯,便可畅通无阻,

有了基础之后,欧阳询并继续学习且吸收了汉隶和魏晋以来的楷法,又在隋碑朴茂峻整的基础上创立初唐典范楷书,体方笔圆,世称“欧体”,在开篇已简单介绍了“欧体”特征了,这里就不多做解释说明了,然而同属于楷书四大家的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都无法让自身的楷书达到“一画不可移”且又善于变化的境界,



所以在“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中,欧阳询的“欧体”名列第一,至于之后的其它书法家的楷书在“欧体”面前,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欧阳询的《卜商帖》《张翰帖》《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都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其中《九成宫醴泉铭》楷书有北朝之风,又得王羲之的俊朗之风神,是欧阳询“欧体”的代表,


欧体最大的贡献是:欧阳询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坠石,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所以欧阳询不仅是一位书法大家,而且还是一位书法理论家,


诗夜城主


关键是这个有人说这个“有人”是谁?应该说公认楷书四大家并驾齐驱(最吃功夫的我感觉是柳体)!各有特色,都在书法上有所突破,形成独特风格!颜柳欧赵应该是练字的顺序,欧体中锋居多,篆书笔法,大气磅礴,但练习久了达不到颜真卿水平,容易练的臃肿、粗野。故此要练柳体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柳体刚劲有力,棱角分明,素有颜筋柳骨只说!而颜柳的结构又不如欧体安排的巧妙,欧阳询是结构大师,书法挺拔秀丽。达不到欧阳询的水平,写长了变得呆板,这时练赵体,赵字无真楷,确切的说是楷行,楷书带有行书笔意(但赵体不适合初学者,达不到赵孟頫的功力,写出来过于油滑),这就医治了欧体的死滞!最后就回到书圣王羲之那里了,中和之美,也是李世民评书圣的书法是“尽善尽美”!(我说四大家是和王羲之比较而言,王羲之是书法的一把尺子,颜过于粗野、柳过于刚硬、欧过于挺拔、赵过于圆润)。一家之言,觉得有理听听,觉得不对一笑而过……(图是我用铅笔写的一个草书“识”字,敬请点评。)



塞外之春



如果能够憾动也就不是经典了,事实是至今欧阳询的楷书还在经典书法之列,而且还在源源不断的为我们提供“能源”。从唐朝到现代,都没有人改变过欧阳询在经典书法行列的地位。包括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頫。这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和哪一个时代的关键认为的定论,而是历史的大浪淘沙。对于唐以后的传承欧阳询家法的,以后能够有所发展和在此基础上变化出新,但如果说已经超越欧阳询,确实没有这样的说法,至少在公认的文字记录上没有。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从欧阳询楷书入门学习书法仍然是最适合的入门门径之一。欧阳询对书法的贡献问题,就是独创一体能够在书法史耸立不败的一种具体独体个性的楷书风貌,也就是独创一体书法。

就楷书而言,不仅点画在传承的基础上有独创之处,在结构和章法上仍然有独创之处,如结构的峻拔险绝。因此,欧阳询与同时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被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又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世称“欧体”。欧阳询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其中的《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和独到见解,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这些独到见解,至今仍然对我们研习书法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价值。






翰墨书道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欧体楷书是二王体的历史演化结果同时兼有汉隶魏碑及晋书的笔意。是书法史划时代的新的书体问世的标志。

其次,中唐颜真卿,晚唐柳公权都学习欧体楷书,但没有达到欧阳询水平。事实上他们以后更没人能超越,直到现代。

就其成就而言有二。

1.欧楷在架构,笔意上都使唐楷达到标准化。其结构的谨严程度几乎到了森严不可逾越的地步!

2.欧楷将书法追求瘦硬坚挺的审美趋向,发挥到极点!其后楷书特别颜体,多肥硕臃肿。宋徽宗赵佶瘦金体,追求瘦劲,却显得极为瘦弱纤细弱不禁风。


文物梁子


伪命题。没有谁这么说,如有可以说是无知或另有隐情。楷书有魏晋风骨,唐法宋意。而唐立法为楷书,对结构笔法多有研究,不出其右。但它大多来自魏晋之源头。

借唐贬损它楷,只是不知天高。但能对唐楷说三倒四的后人,多是浸淫其中得其精神者,对一般人终生也未必得其六七。后人借书家之贬损话语,最好看看自己修到几界才好,到达书家水平了吗。

欧体难工,得一二者多。称写欧者大多离欧也有距离,欧体活的岁数远远穿透千古历历在目,难得。


abaoooo


因为辩识度好,规范又不失变化,向行书过度学习最易,且过度出来的行书最美,走向行书易做到笔法与线条美兼具!但是二田的假欧不行哈,书法最惧涂涂抹抹填填没势没力没变化!


镜头的另一面


不抄、不搬、不引、不搜,直白回答您:

1、在历史方面,欧阳询是隋末唐初人,是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的当中。

2、在传承方面,他传承了魏晋大家的神韵,南北朝的雄强,最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所以,欧是有极人的承上启下作用的,他应该是唐楷的开创者。

3、他的楷书,非常中和平正,不像其他人那样个性极强,所以,他的中和、规矩、标准化适合所有人学,学好了欧,等于拿到承上启下的钥匙。











老跨斗


欧体已成为我们后人学习书法的法帖之一,不会有谁能去撼动他,至于习练追随,也是看大家个人喜好了,至于习练书法时,好高骛远,朝秦暮楚,不会体会到欧体的神韵,自然所写一定是不伦不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