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有人認為歐陽詢楷書的地位至今無人撼動呢?歐體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書法影響力


從二十四歲到六十二歲這一段人生的黃金時期裡,歐陽詢是在隋代度過的,在這一年齡段,正是一個人在藝術創作中確立自我風格的階段。

實際上,我們有理由懷疑,他早年是否學過王羲之——儘管書學史上這樣強調。已有人指出,那是作史傳的人在投時代之所好而採用的一句含糊之詞——按照阮元、沈曾植等人的研究,在南北朝時,碑碣體與尺牘體是截然不同的兩大流派。作為尺牘體,南朝與北朝的差異甚大。而對於碑碣體來說,南北方是沒有什麼差異的。

從歐陽詢早期的《房彥謙碑》(上圖)來看,這是一種相當保守的書體。與後來流行於盛唐的隸書體截然不同,而是與北朝流行的隸書體一脈相承,例如《中嶽嵩高靈廟碑》一類的隸楷書法。實際上,歐陽詢的活動期與北魏書法的成熟期,相距並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麼遠,如果打一個比喻,不過是我們現在與清末民初一樣而已——我們當今的書法風格,不是直接與清末民初的書法風格有著不可分割的因緣麼。

前面說過,隋代文化實際上就是以北方文化為主的。阮元在《南北書派論》中,以東晉、宋、齊、梁、陳為南派,而以趙、燕、魏、齊、周、隋為北派;從鍾繇、衛瓘開始,以索靖、崔悅、盧諶、高遵、沈馥、姚元標、趙文深、丁道護至歐陽詢、褚遂良為“北派”;而以王羲之、王獻之、王僧虔至智永、虞世南為“南派”。

南派書風不顯於隋代,像丁道護、房彥謙諸人,所寫字體都為當時所流行的北派書風,方嚴遒勁——這便是歐陽詢書法之中“勁峭”的根源。在歐書中明顯可見的“戈戟森然”的筆勢,正是從北魏直至北周的書法中受到影響。《述書賦》中也有一條資料,說歐陽詢曾從北齊的三公郎中劉珉學習書法。

有一則故事,也正好說明歐陽詢的書法,深受北派書風之影響。他有一次在路上,見到由大書法家索靖所寫的一塊碑,看了一會兒便走開了。但是不一會兒,他又回到了這塊碑下仔細地看起來,看累了,便拿一塊布放在地上,坐在那裡看,甚至天晚了也不曾離去,而睡在它的邊上。就這樣,他一連看了三天——這三天,印象該是怎樣的深刻難忘!唐人張懷瓘《書斷》中這樣評價索靖的書法藝術:

“靖善章草及草書,出於韋誕,峻險過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勢懸流,雪嶺孤松,冰河危石,其堅勁則古今不迨。”

這種“峻險”、“堅勁”的索靖的書風,也在歐陽詢的腕下反映出來。張懷瓘在《書斷》中評歐陽詢的書法時,就多次用到例如“筆力勁險”、“峻於古人”、“有龍蛇戰鬥之象”、“風旋雷激”、“森森焉若府庫矛戟”、“驚其跳峻,不避危險”這樣的句子。這在別人那裡,是很少用到的,同時也是“南派”書家所沒有的。

不過,最為直接的,當屬隋代書法——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在隋代書法中為歐陽詢留一席地,因為他畢竟在這個時代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富有創造力的青年與中年。

阮元在他的研究中強調了隋代書法傳統的重要性,而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更以“取隋”為題,強調了隋代書法的特色及其地位。鑑於目前書學研究界對隋代書法重視不夠——而它所佔的地位又極為重要——我們不妨較為詳細地徵引一下:

隋碑內承周、齊峻整之緒,外收梁、陳綿麗之風,故簡要清通,匯成一局,淳樸未除,精能不露。譬之駢文之有彥升、休文,詩家之有元暉、蘭成,皆薈萃六朝之美,成其風會者也。

隋碑風神疏朗,體格峻整,大開唐風。唐世歐、虞及王行滿、李懷琳諸家,皆是隋人。今人難免幹祿,唐碑未能棄也,而淺薄漓古甚矣。莫如擇隋書之近唐而古意未盡漓者取之。昔人稱中郎書曰“筆勢洞達”,通觀古碑,得洞達之意,莫若隋世。蓋中郎承漢之末運,隋世集六朝之餘風也。

也許這是到目前為止,對隋代書法的最為權威的論定。

如果說,一時的藝術風格並不會隨著某個朝代的結束而結束的話,那麼,隋代書法的風格,至少在唐初還在延續著。清人郭尚先在《芳堅館題跋》中以為:“唐初人書皆沿隋舊,專為清勁方整,若郭儼之《陸讓碑》,殷令名之《裴君倩碑》皆然。率更(指歐陽詢)、中令(指褚遂良)獨能以新意開闢門徑,所以為大家。”

從大量的隋碑誌中的確可以找出與歐陽詢的書法極為近似的作品來。它們清勁而透著一種新鮮的氣息,結體狹長,橫畫已經向右上稍稍翹起,而波畫完全是近世楷書的寫法——這一切都代表了它們是當時最為先進的書寫方法,與北魏例如龍門造像題記之類的生拙截然不同。像康有為在評價隋朝碑誌時所用的詞語如“風度端凝”、“端整妍美”、“運筆爽達”、“勻粹秀整,態度安和”云云,的確是隋代以前的碑刻所沒有的。

歐陽修《集古錄》中說:“隋之晚年,書家尤盛,吾家率更與虞世南,皆當時人。餘所集錄開皇、仁壽、大業時碑頗多,其筆畫率皆精勁。”“精勁”二字,最足以證明此點。而這一切,都為唐代的楷法的整理與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雖然不能肯定某一塊碑就是歐陽詢的作品,但也不能否認這裡面絕對沒有歐陽詢的作品。

因此,歐陽詢在唐代的出現,絕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在他之前,是以隋碑為基調的書風:甚至在他的身後,這種書風也持續地出現在唐代的碑刻之中。至少,我們可以從以下兩通碑中找到與歐陽詢書法形神懼似的碑刻:

一、《昭仁寺碑》,無書者名,立於貞觀四年(630)。

二、《段志玄碑》,無書者名,立於貞觀十六年(642),在陝西醴泉。趙崡《石墨鐫華》謂:“正書中時作一二筆分隸,是六代遺習。”人們說歐陽詢的楷書來自於“古隸”,不正是如此麼?

但是,如果說歐陽詢只是隋代書法的繼承者,還不足以表出歐陽詢在書法史上所作的偉大貢獻。康有為曾有論書詩說:“歐體盛行無魏法,隋人變古有唐風。”(見《廣藝舟雙楫·取隋第十一》)歐陽詢的偉大,正表現在這裡。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卑唐第十二》中又說:

至於有唐,雖設書學,士大夫講之尤甚。然纘承陳、隋之餘,綴其遺緒之一二,不復能變,專講結構,幾若算子。截鶴續鳧,整齊過甚。歐、虞、褚、薛,筆法雖未盡亡,然淳漓散樸,古意已漓。

末二句雖含貶意,但“古意已漓”,正說明歐陽詢的貢獻在此。古代的書法大師們講求書法的筆勢之美,講求線條的表現之美,然而卻還沒有人從“結構”的角度來看書法之美,並把結構的表現作為畢生的努力——歐陽詢的出現,不正填補了這樣的空白麼?











秘製男孩


有人?是哪些人?是不懂書法的半吊子?是一些初學者?還是歷代大書法家?

據我所知,歐陽詢以後的歷代大書法家對歐陽的正楷字評價都不但不高,反而都很差……只有明朝以後的不懂書法的觀閣體愛好者和無知的田粉才覺得歐陽詢的楷書無人能撼動。

唐朝書法家、書法評論大師張懷瓘在其《書斷》“卷中”內,對古代書家進行了一次品鑑,分為神品、妙品、能品三個大類。歐陽詢以隸書、行草、飛白、草書四次提名進入“妙品”之列,沒有資格進入“神品”……其中歐陽詢的楷書不入品。 而且唐朝絕大多數書法家評論家看不起歐陽詢的楷書。

《書斷》認為歐陽詢在妙品“唐四十五人”之第九位。 也就是第二等第九名。



(唐)韋續在其《墨藪》卷二“九品書第”中,“歐陽詢正、行”位列“中上十四人”之十一位。 這次倒是讓歐陽詢的楷書入品了。 但是與李嗣真的排位相比較,加上歐陽詢的楷書以後,反而從“上下”降到了“中上”。


北宋《宣和書譜》卷八又以歐、虞相論曰:"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

宋朝書法評論家覺得歐陽詢遠遠不如虞世南。

宋朝的大書法家米芾直接罵歐陽詢的楷書:如同大病快死的人寫的,寒酸沒有精神。

宋朝大書法家蘇東坡、黃庭堅都批評歐陽詢的楷書不行。

明朝第一才子、書法家解縉痛罵歐陽詢的楷書死板。明朝大書法家董其昌也學顏批歐。

歷史上楷書比歐陽詢寫的好的人很多,唐朝的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都比歐陽詢寫的好,魏晉南北朝寫經體楷書殘紙隨便找一幅都秒殺歐陽詢。

至於王羲之父子、鍾繇就更不用說了,遠遠不是歐陽詢能比得上的。


字畫娛樂圈


是的,歐陽詢楷書地位至今無人撼動,其楷書歷來被評書者公認為古今第一,若要具體說明原因,估計寫成三本厚厚的書都說不完,只能大致從歐陽詢楷書的特徵來解說,一句話可概括歐陽詢的“歐體”特徵:點畫精確、結構謹嚴,達到了所謂“一畫不可移”的境界,而且歐體富於變化,在端莊疑重之中表現出生動的變化,


歐陽詢(557—641)“初唐四大家”之一,學識博覽古今,其書法早期學習“二王”,世人都知道“二王”對書法的“用筆、結體、章法”深有研究得出精髓,歐陽詢初學“二王”就給自己的書法之路奠定了紮實的基礎,書法者唯有筆法基礎紮實牢固了,才能在字體中尋求變化,領悟了“二王”筆法精髓,就相當於給自己的書法之路開了綠燈,便可暢通無阻,

有了基礎之後,歐陽詢並繼續學習且吸收了漢隸和魏晉以來的楷法,又在隋碑朴茂峻整的基礎上創立初唐典範楷書,體方筆圓,世稱“歐體”,在開篇已簡單介紹了“歐體”特徵了,這裡就不多做解釋說明了,然而同屬於楷書四大家的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都無法讓自身的楷書達到“一畫不可移”且又善於變化的境界,



所以在“歐顏柳趙”楷書四大家中,歐陽詢的“歐體”名列第一,至於之後的其它書法家的楷書在“歐體”面前,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歐陽詢的《卜商帖》《張翰帖》《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都堪稱書法藝術的瑰寶,其中《九成宮醴泉銘》楷書有北朝之風,又得王羲之的俊朗之風神,是歐陽詢“歐體”的代表,


歐體最大的貢獻是:歐陽詢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總結出練書習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墜石,如長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陣雲,如萬歲之枯藤,如勁松倒折,如落掛之石崖,如萬鈞之弩發,如利劍斷犀角,如一波之過筆”,所以歐陽詢不僅是一位書法大家,而且還是一位書法理論家,


詩夜城主


關鍵是這個有人說這個“有人”是誰?應該說公認楷書四大家並駕齊驅(最吃功夫的我感覺是柳體)!各有特色,都在書法上有所突破,形成獨特風格!顏柳歐趙應該是練字的順序,歐體中鋒居多,篆書筆法,大氣磅礴,但練習久了達不到顏真卿水平,容易練的臃腫、粗野。故此要練柳體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柳體剛勁有力,稜角分明,素有顏筋柳骨只說!而顏柳的結構又不如歐體安排的巧妙,歐陽詢是結構大師,書法挺拔秀麗。達不到歐陽詢的水平,寫長了變得呆板,這時練趙體,趙字無真楷,確切的說是楷行,楷書帶有行書筆意(但趙體不適合初學者,達不到趙孟頫的功力,寫出來過於油滑),這就醫治了歐體的死滯!最後就回到書聖王羲之那裡了,中和之美,也是李世民評書聖的書法是“盡善盡美”!(我說四大家是和王羲之比較而言,王羲之是書法的一把尺子,顏過於粗野、柳過於剛硬、歐過於挺拔、趙過於圓潤)。一家之言,覺得有理聽聽,覺得不對一笑而過……(圖是我用鉛筆寫的一個草書“識”字,敬請點評。)



塞外之春



如果能夠憾動也就不是經典了,事實是至今歐陽詢的楷書還在經典書法之列,而且還在源源不斷的為我們提供“能源”。從唐朝到現代,都沒有人改變過歐陽詢在經典書法行列的地位。包括顏真卿柳公權和趙孟頫。這不是哪一個人心血來潮和哪一個時代的關鍵認為的定論,而是歷史的大浪淘沙。對於唐以後的傳承歐陽詢家法的,以後能夠有所發展和在此基礎上變化出新,但如果說已經超越歐陽詢,確實沒有這樣的說法,至少在公認的文字記錄上沒有。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從歐陽詢楷書入門學習書法仍然是最適合的入門門徑之一。歐陽詢對書法的貢獻問題,就是獨創一體能夠在書法史聳立不敗的一種具體獨體個性的楷書風貌,也就是獨創一體書法。

就楷書而言,不僅點畫在傳承的基礎上有獨創之處,在結構和章法上仍然有獨創之處,如結構的峻拔險絕。因此,歐陽詢與同時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被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 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又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於初學者,世稱“歐體”。歐陽詢 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其中的《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 》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



歐陽詢不僅是一代書法大家,而且是一位書法理論家,他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總結出練書習字的八法。歐陽詢所撰《傳授訣》、《用筆論》、《八訣》、《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學書的經驗總結和獨到見解,比較具體地總結了書法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形式技巧和美學要求,是中國書法理論的珍貴遺產。這些獨到見解,至今仍然對我們研習書法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導價值。






翰墨書道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歐體楷書是二王體的歷史演化結果同時兼有漢隸魏碑及晉書的筆意。是書法史劃時代的新的書體問世的標誌。

其次,中唐顏真卿,晚唐柳公權都學習歐體楷書,但沒有達到歐陽詢水平。事實上他們以後更沒人能超越,直到現代。

就其成就而言有二。

1.歐楷在架構,筆意上都使唐楷達到標準化。其結構的謹嚴程度幾乎到了森嚴不可逾越的地步!

2.歐楷將書法追求瘦硬堅挺的審美趨向,發揮到極點!其後楷書特別顏體,多肥碩臃腫。宋徽宗趙佶瘦金體,追求瘦勁,卻顯得極為瘦弱纖細弱不禁風。


文物樑子


偽命題。沒有誰這麼說,如有可以說是無知或另有隱情。楷書有魏晉風骨,唐法宋意。而唐立法為楷書,對結構筆法多有研究,不出其右。但它大多來自魏晉之源頭。

借唐貶損它楷,只是不知天高。但能對唐楷說三倒四的後人,多是浸淫其中得其精神者,對一般人終生也未必得其六七。後人借書家之貶損話語,最好看看自己修到幾界才好,到達書家水平了嗎。

歐體難工,得一二者多。稱寫歐者大多離歐也有距離,歐體活的歲數遠遠穿透千古歷歷在目,難得。


abaoooo


因為辯識度好,規範又不失變化,向行書過度學習最易,且過度出來的行書最美,走向行書易做到筆法與線條美兼具!但是二田的假歐不行哈,書法最懼塗塗抹抹填填沒勢沒力沒變化!


鏡頭的另一面


不抄、不搬、不引、不搜,直白回答您:

1、在歷史方面,歐陽詢是隋末唐初人,是魏晉南北朝一直到唐的當中。

2、在傳承方面,他傳承了魏晉大家的神韻,南北朝的雄強,最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所以,歐是有極人的承上啟下作用的,他應該是唐楷的開創者。

3、他的楷書,非常中和平正,不像其他人那樣個性極強,所以,他的中和、規矩、標準化適合所有人學,學好了歐,等於拿到承上啟下的鑰匙。











老跨鬥


歐體已成為我們後人學習書法的法帖之一,不會有誰能去撼動他,至於習練追隨,也是看大家個人喜好了,至於習練書法時,好高騖遠,朝秦暮楚,不會體會到歐體的神韻,自然所寫一定是不倫不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