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匈奴軍隊能將劉邦的軍隊圍困在白登山,為什麼不順勢殲滅卻要放了他們?

福建比美特集團


白登之圍,匈奴本來能消滅劉邦,但冒頓單于沒有順勢殲滅劉邦。

這個說法,本身就是不對的!

冒頓是誰?他在接手匈奴單于之前,匈奴部落只是一個夾在東胡和大月氏陰影下,苟延殘喘的小部落而已。但冒頓接手單于後,西擊大月氏,東摧東胡,只用了幾年時間就把匈奴打造成了草原第一霸主。

試問,如此雄才大略之人,他怎麼可能在有把握滅掉劉邦的前提下,還放劉邦走呢?這不是在侮辱他智商嗎!



事實上,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公元前201年(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叛亂,並勾結匈奴攻打太原。一時間,大半個河東地區全部淪陷了。

劉邦為了穩住戰線,便親率32萬大軍,從長安出發,東渡黃河,進入河東地區,迎戰匈奴和韓王信的聯軍。

這裡要注意,是“韓王信”造反,勾結匈奴人侵犯河東。不是“韓信”。




漢軍渡過黃河後,連連取勝,特別是在銅鞮一戰(山西沁縣),大獲全勝,將韓王信的軍隊殺得死傷慘重。

韓王信率殘部逃奔匈奴後,匈奴冒頓單于分別派左、右賢王,各帶兵一萬多騎,與韓王信的殘兵一起南下,在太原一帶佈防,企圖阻擋漢軍北進。

匈奴軍隊的加入,增加了漢軍收復河東地區的難度。但是,漢軍並沒因為匈奴人的加入就裹足不前,反而是越戰越勇,在太原和樓煩兩度擊敗韓王信和匈奴的聯軍。

因此,可以這麼說:白登之圍前,劉邦實際上是一路吊打韓王信和匈奴,接連收復淪陷的失地。只不過,接連的勝利讓劉邦錯估了匈奴人的戰鬥力,讓他以為只率小股部隊就能擊潰匈奴人。結果,32萬漢軍因為前後軍脫節,劉邦親率的小股部隊被匈奴40萬大軍圍困在了白登山上。

也就是說,劉邦是在前期連戰連勝,收復失地之後,因為冒進才被圍的。而不是一開始就中了驕兵之計,被匈奴包圍的。並且被匈奴人包圍在白登山上的漢軍,也不是漢軍的主力,而只是劉邦率領的五萬先頭部隊。


匈奴人將劉邦包圍後,冒頓大喜,認為這是消滅劉邦,入主中原的大好機會。於是,他就部署了攻山的計劃。

可惜,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冒頓以八倍的兵力優勢圍困劉邦,他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


首先,匈奴軍隊的裝備實在太落後了。

匈奴人是天生的戰士,弓馬嫻熟,機動作戰的能力非常強。這是匈奴人在軍事方面明顯強於中原漢朝人的地方。但是,匈奴人也有明顯的弱點:科技落後,沒掌握金屬鑄造工藝,很多匈奴士兵的弓箭原材料還是拿獸骨磨的,刺穿能力和攻堅的能力並不強。

白登之圍的第一天,匈奴人就發現漢軍的機動能力雖然弱,但裝備精良,作戰勇猛,並非是好欺負的軟蛋。運動戰的時候,匈奴和漢軍裝備的差距還不明顯。但是一旦到陣地戰時,匈奴的劣勢就太明顯了。

這就好比,當年我軍和美軍激戰於朝鮮,打運動戰的時候,我軍根本就不怕,但一旦打陣地戰時,尤其是美軍守,我軍攻時,我軍就會非常的被動。

同理,攻堅並非匈奴人的強項,況且漢軍也不弱,裝備還比匈奴人好的多。所以,別看匈奴人以八倍的兵力優勢把劉邦圍了,但冒頓對吃掉劉邦,一點把握都沒有。

如果硬突,匈奴人口少,消耗不起。冒頓不希望看到這種情況。



其次,匈奴當時被反包圍了。

冒頓包圍劉邦後,雖然他不敢攻,但是他也不想退。因為劉邦輕騎追擊,沒帶糧草,士兵沒吃沒喝,白登山上的氣溫又低。如果把圍困白登山的時間拖長一點,劉邦到最後肯定是不戰自敗。所以,冒頓便在白登山下圍了劉邦七天七夜。

但是,冒頓在白登包圍劉邦的時候,外線的漢軍主力並沒有閒著。而是悄悄的對匈奴實施了反包圍。


根據《史記·絳候周勃世家》的記載,就在冒頓圍劉邦的時候,周勃也圍了冒頓。

攻韓信軍銅,破之。還,降太原六城。擊韓信胡騎晉陽下,破之,下晉陽。後擊韓信軍於石,破之,追北八十里。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所將卒當馳道為多。勃遷為太尉。

這段記載結合地圖一看就明白了。周勃的援軍已經殺到平城,韓王信的軍隊被殲滅,冒頓的後路有被抄的風險。



這種情況下,冒頓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放劉邦走,要麼跟劉邦、周勃死磕。

冒頓當時怎麼考慮的,我不知道。但是劉邦因為斷了糧草,扛不住了,於是就先給了冒頓一個臺階下,派陳平去找冒頓的閼氏,讓閼氏給冒頓吹耳邊風。

後人在獨到這段史料的時候,往往會認為就是因為閼氏吹耳邊風,冒頓才放走劉邦。但是其實,還真不是那麼回事。

冒頓是個“鳴鏑弒父”,為了上位,捨得殺掉愛馬、愛妻、生父的梟雄。女人,他又不是沒殺過。他怎麼可能會受到一個閼氏的蠱惑之語呢?

因此說到底,冒頓放走劉邦,其實就是因為雙方在平城之戰,打了個平手,甚至漢軍還略有小勝,掌握了一定的主動權。冒頓在沒有把握的前提下,不想跟漢軍死磕。而劉邦也很懂事理,他先低頭,願意報銷冒頓的軍費,再額外送點寶貝。於是,冒頓就放走了劉邦。


事後,雙方都不服氣。於是,雙方在平城附近又幹了一仗。

復以太僕從擊胡騎句注北,大破之。以太僕擊胡騎平城南,三陷陳,功為多。——《史記·夏侯嬰傳》

根據《史記·夏侯嬰傳》的記載,劉邦逃出白登後,先在勾注山以北跟匈奴打了一仗,獲得大勝。接著又在平城南邊攻擊匈奴,多次攻破敵陣。

從這裡就看可以得出,白登之圍,並沒有打亂劉邦的計劃。漢軍戰略意圖是消滅韓王信之叛軍,斬斷匈奴伸向河東的爪子,收復淪陷的河東地區。白登之圍雖然慘烈,但是劉邦實力還在,不達目標,不會罷休。

不過白登之圍,漢軍也確實是損失慘重。由於北方殘酷的冬季,導致以南方人為主的漢軍士兵大量凍死凍傷,減員嚴重。劉邦見識到了匈奴人在運動戰方面的厲害,知道自己不可能殲滅其主力,後來他也就基本上不敢跟匈奴人死磕了。



總的來說,白登之圍,是冒頓沒打下來,劉邦扛得住,後面漢朝大軍來了,莫頓因為猶豫不決,才放走了劉邦。

縱觀整個白登之戰,其實可以發現:匈奴人起先的優勢很大,向南一直佔領了太原。但被漢軍一路北推,最後被打到了大同,才勉強穩住戰線。而在白登之圍後,劉邦繼續在平城附近與匈奴人開戰,最終是在徹底把匈奴人從平城附近清除後,才罷兵。

這就跟朝鮮戰爭一樣,美軍從三七線殺到鴨綠江,我軍從鴨綠江又殺回三七線,並最終穩定在三八線。這能說我軍敗了嗎?

同理,漢軍在當時也沒有吃虧,甚至還有點小勝。畢竟戰線不會騙人,匈奴在被劉邦打出長城後,沒有再殺回太原的資本。冒頓和劉邦其實打了個平手。


Mer86


原因很簡單,冒頓根本就不可能殲滅劉邦。

關於白登山之戰,大家最熟悉的說法是:劉邦的三十二萬大軍遭到冒頓四十萬匈奴大軍的包圍,被圍困於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陳平出了一奇計,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匈奴稱單于妻妾為閼氏),最後單于放了劉邦一條生路。

以上的說法,有不確實之處,我試分析如下:

第一,劉邦被圍的軍隊,並非三十二萬。

自冒頓單于大舉南下用兵,韓王信獻馬邑城投降匈奴。匈奴騎兵越過句注山,圍攻太原,進逼晉陽。叛降的韓王信更是甘作急先鋒,從晉陽南下,直達銅鞮。

劉邦御駕親征,統率三十二萬大軍出征,直撲銅鞮,韓王信大敗,一路向北狂奔。冒頓單于派左、右賢王率領一萬騎兵緊急馳援,雙方戰於晉陽,匈奴大敗,灌嬰陣斬一名匈奴將領。這時,天降大雪,氣溫驟降,漢軍凍傷人數達二三成之多。當時劉邦得悉冒頓單于駐軍於代谷,且兵力單薄,便“悉兵三十二萬北逐之”。後世史家根據這一記載,認為劉邦所有兵力都被圍困在白登山,這是嚴重錯誤。

由於冒頓單于故意以老弱殘兵示弱,劉邦嚴重誤判,認為代谷的匈奴軍隊不堪一擊,因此,他讓周勃率領漢軍主力繼續追擊韓王信以及匈奴被擊潰的援軍,自己只帶一部分軍隊抵達白登山。

《資治通鑑》明確寫道:“帝先至平城,兵未盡到。”這個寫得很明白了,當時劉邦的三十二萬大軍,並未到齊。那麼其他漢軍哪裡去了呢?

來看看《漢書》“周勃傳”記:“(周勃)後擊韓信軍於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在晉陽之戰後,周勃率領主力部隊追擊韓王信至硰石,又攻破樓煩三城。

何以見得周勃的部隊是主力部隊呢?再來看看《資治通鑑》這一句非常重要的話:“(高帝逃離白登後)至平城,漢大軍亦到,胡騎遂解去。”這是劉邦解圍後,注意“漢大軍亦到”這幾個字,說明劉邦被圍困的部隊,並非主力部隊,周勃的才是主力,是大軍。

因此,劉邦被圍困在白登山,遠沒有三十二萬人之多,也許是幾萬,也許是十幾萬。

第二,陳平的奇計並不奇

史家的第二個錯誤,把白登解圍歸功於陳平的奇計。

所謂陳平奇計,就是陳平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閼氏就向冒頓單于吹枕邊風,冒頓單于被女人一磨,心一軟,就把劉邦給放了。

這簡直是開天大的玩笑。

冒頓單于這個人,是歷史上罕見的梟雄,以鐵石心腸而令人膽戰心寒。當年為了訓練一支絕對效忠自己的部隊,他發明以鳴嘀為號令。為了檢驗士兵的忠心,他以鳴嘀射愛妾,鳴嘀所至,士兵們毫不遲疑地萬箭齊發,把愛妾射成刺蝟。後來,為了示弱於敵,當強鄰東胡前來索取冒頓的寵妾時,冒頓二話沒說,把寵妾拱手相送。

在冒頓眼中,女人只是工具罷了,他何嘗有過憐香惜玉?他是愛江山甚於美人,從來不是可以被女人所左右的人。

說冒頓單于因為聽了女人的枕邊風而放走劉邦,這是天大的歷史笑話。

第三,冒頓放走劉邦,是因為沒法消滅劉邦。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且來細細分析一下。

A、劉邦雖然被困七天七夜,軍隊並未遭大損失。

我看了史料,沒有漢軍傷亡的記錄,我認為損失微乎其微。為什麼呢?因為白登山有堅固的防禦工事,是戰國時代趙國遺留下來的一段長城,原本就是為了對付擅長以騎兵發起進攻的遊牧部落騎兵,在此堅固城牆之下,匈奴的騎兵的機動優勢喪失了。

另外,對比當時漢匈雙方的武器裝備,漢軍要遠遠佔優。

漢軍最可怕的武器是勁弩,其性能遠遠優於匈奴人的弓箭,射程遠,威力大。匈奴人的甲冑多是採用獸皮,簡單粗製,防禦效果不理想,而漢軍的甲冑繼承了戰國時代的精良工藝,在抗刺穿性能上,要遠遠強於匈奴。匈奴的盾牌大多采用木製,面對漢軍的強弩,這種落後的防禦武器並無太大的防禦效果。

B、冒頓單于懷疑韓王信的餘部,與漢軍有勾結。

韓王信叛降匈奴後,部隊被漢軍打殘了,他的部將王黃便擁趙利為趙王。王黃、趙利與冒頓單于約定,會師於平城,共同圍殲劉邦。然而,到了約定的日期後,王黃與趙利的軍隊並未出現。《資治通鑑》說:“(冒頓單于)疑其與漢有謀,乃解圍之一角。”冒頓單于懷疑這兩個傢伙反覆無常,擔心對自己不利,便主動撤圍一角。

不過,這個理由還是很不充分。王黃/趙利就是殘兵敗將,就算兩人與漢軍勾結,似乎也不對冒頓構成多大的威脅。

那麼,冒頓撤圍的最重要原因是什麼呢?

C、漢軍主力趕到平城,是冒頓撤圍的最大原因。

再回到《漢書》“周勃傳”:“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周勃統率的大軍在打敗韓王信後,又追擊八十里。回師時主動進攻樓煩,攻下三城。這裡就要看仔細點,好好分析一下。周勃追了韓王信後,又主動打樓煩,為什麼呢?顯然直到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接到劉邦的命令。

從《資治通鑑》的“帝先至平城,兵未盡到”的記錄可以看出,劉邦到了平城後,是要等待周勃部隊前來會師,顯然是派人去通知了,但周勃跑得太遠,等他統領大軍抵達平城時,劉邦已經被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了。這裡又要特別注意一句話:“因擊胡騎平城下”,周勃大軍開到平城,已經同胡騎,也就是匈奴騎兵交鋒了。

直到這個時候,漢軍的三十二萬大軍才集齊了。

好,再來分析冒頓為什麼要撤圍。

首先,雙方兵力是勢均力敵。冒頓有四十萬大軍,漢軍有三十二萬,匈奴兵力略多。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一個事實,四十萬是匈奴的舉國之兵,已經沒有後備部隊了。而漢軍仍然可以增派大量的後備部隊投入戰場。

其次,自從劉邦御駕親征後,漢軍與匈奴騎兵幾度交鋒,均大敗敵軍。《資治通鑑》記:“漢兵擊之,匈奴輒敗走。”“復屯聚,漢兵乘勝追之。”從前幾次交鋒看,匈奴均落敗。因此,四十萬匈奴兵對陣三十二萬漢軍,並不佔優勢。

可以說,在周勃大軍趕到平城時,冒頓單于消滅劉邦的機會已經沒有了。

匈奴已經是動用傾國之兵,一旦被強大的漢軍反包圍,匈奴不僅將賭上軍隊的命運,還要賭上民族與國家的命運。這種嚴重的後果,冒頓即便是戰爭賭徒,也不敢輕易以整個民族的命運來進行一場曠世豪賭。


君山話史


匈奴軍隊對劉邦可是充滿敵意,劉邦被圍困在白登山的時候,匈奴軍隊沒有趁勢殲滅他們,不是因為不想,而是因為不能。


當時統領匈奴軍隊的可不是什麼籍籍無名的小卒,而是大名鼎鼎的冒頓。冒頓的軍事能力是獲得廣泛認可的,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是非常高。冒頓沒有殲滅劉邦的部隊,可不能只是用判斷失誤來解釋,這背後肯定有深層次的原因。

《史記》和《漢書》當中並沒有闡述冒頓為何會放過劉邦,只說劉邦用了陳平的計策,才能成功脫困。

而《漢紀》交待的就比較清楚了。

即記載其用陳平謀,說匈奴閼氏夫人,得開圍一角,上乃遁出。

劉邦依照陳平的計策,給冒頓的夫人閼氏送去了很多的金錢,讓她勸冒頓放過自己。閼氏非常的聰明,她沒有直接替劉邦求情,而是說此時殺了劉邦沒有辦法讓冒頓的利益最大化,冒頓在聽了這番話之後,這才沒有對劉邦趕盡殺絕。


如果只是看上面的展開,相信很多人都以為冒頓是被閼氏給迷惑了。可大家要知道,冒頓是非常冷漠的,他就連自己的父親都能射殺,對閼氏肯定沒有什麼感情,自然不存在被感情衝昏頭腦的情況。他放掉劉邦,是因為這樣做更符合他個人的利益。

冒頓之所以沒有和劉邦死磕到底,是因為他當時面臨的情況並不樂觀。冒頓的確包圍了劉邦,但漢軍周勃此時也快把冒頓給包圍了。 如果冒頓這時候沒有快點離開,那麼他肯定會陷入腹背受敵的狀態。

冒頓知道這是幹掉劉邦最好的機會,但前提是他自己不會陷入到危險當中。如果他殺了劉邦,而他帶領的軍隊也被人瓦解,那麼他做的事情就沒有意義了,所以他權衡再三還是選擇離開。

而此外此刻,冒頓的計劃也是出現了變故。他原本和韓王信的手下約好了見面的時間,但是他們這些人並沒有出現。


即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 。

冒頓非常的謹慎,他開始懷疑這是劉邦和韓王信聯合設下的陷阱。正因如此,他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沒有選擇進攻,而是選擇放過劉邦。

很多人都覺得冒頓非常懦弱,可如果我們代換到他所處的那個情境,可能就不會這麼想了。冒頓當然知道上述情況發生的可能性非常低,基本是無限趨近於零,但是冒頓不敢賭。

大漢這邊人丁興旺,匈奴的人口卻是少得可憐。如果士兵們全部折損在這裡,那麼匈奴非常有可能就此衰落,甚至有可能會被劉邦滅絕,這是冒頓不想看到的,所以他選擇走相當穩妥的那條路。


夏目歷史君


白登山可以說是劉邦一生最大的汙點,比彭城失敗都要慘,彭城之戰的失敗最多隻能算是內鬥失敗,但是白登山的失敗,而且還是被圍困了,可以說在當時以中原為尊的時代來說,那就是最大的恥辱,我們看到在戰國時期,就連靠著邊疆地區的秦國,楚國這些國家一直都是被中原國家看不上的,認為他們就是和那些蠻夷一樣的,所以中原地帶對於匈奴人那是相當的看不起的。那麼劉邦還敗給了他們,想想劉邦當時會是什麼心情。

很多人都在說匈奴是不是傻,既然圍住了劉邦,為什麼不直接殺了劉邦,然後順勢南下滅了漢朝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匈奴根本沒有這樣的實力。別說是滅漢朝,就是在白登山殺了劉邦,全殲漢軍了對於匈奴來說也是很難做到的。

白登山在歷史上記載漢軍是32萬,匈奴40萬,但是按照當時的人口來算的話,匈奴應該是很難湊齊40萬軍隊的,當時雖然北方草原廣袤,但是太寒冷,當時不適合人類的居住,匈奴人一直不多的,所以即使有40萬的軍隊可以說是全匈奴的男子全部在這裡了。但是對於劉邦的漢軍來說32萬隻是劉邦帶來自己的精銳部隊,可以說在整個大漢帝國不說一百萬,加上分封的異姓王,同姓王等等至少七八十萬的軍隊應該是有的,

白登山圍住的只是劉邦帶來的先頭部隊,一開始劉邦去討伐韓信(韓王信),連戰連捷,當時韓信和匈奴勾結,匈奴也是直接派兵,一開始的勝仗讓劉邦麻痺了,然後自己帶領少數的先頭部隊,結果才被圍住的。

如果漢軍的主力部隊到達了,其實匈奴是沒有勝算的,所以說匈奴把劉邦圍住七天七夜但是一直沒有進攻,目的也只是想得到一些好處,並不想殺了劉邦,徹底和大漢結仇。

匈奴最主要的是騎兵,騎兵最大的好處就是機動性很強,但是畢竟匈奴人太少,我們可以看到到了文帝,景帝的時候,雖然漢朝和匈奴有和親,但是匈奴也是時常南下騷擾的,匈奴騎兵的目的就是搶東西,搶了就跑,只要漢軍的主力一到達,匈奴早就跑的沒影了。

所以在圍白登山的時候,匈奴不是不想殺了劉邦,順勢滅了漢朝,而是沒有這樣的實力。


中國歷史研究所


匈奴軍隊能將劉邦的軍隊圍困在白登山,為什麼不順勢殲滅卻要放了他們?

原因很簡單,因為匈奴人圍住的只是劉邦親率的先頭部隊,而且還沒能力圍殲之。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劉邦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反擊匈奴。戰役的初期,漢軍進展順利,連續擊敗韓王信的叛軍,以及叛軍和匈奴的聯軍,甚至還擊敗了冒頓單于的先頭部隊。

此時已經是冬季,天降大雪。而棉花這樣的重要禦寒物資要到一千多年後的宋元時代才開始推廣。因此,當時漢軍士卒自然缺乏足夠的禦寒服裝。普通漢軍戰士多被凍傷,甚至有20%到30%的士兵被凍掉了手指。漢軍的行動越來越遲緩,各部隊之間也出現了脫節。

同時,劉邦在連勝之後,中了冒頓單于的示弱誘敵之計,產生了輕敵冒進思想。當劉邦親率先頭部隊進駐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南30裡的白登山。主力二十萬漢軍則還停留在樓煩、馬邑一線。冒頓單于抓住漢軍的這一漏洞,調集整個匈奴帝國的三十多萬騎兵,將劉邦和漢軍先頭部隊合圍在白登山。漢軍苦戰7日不得突圍,情況十分緊急。

後世人繪聲繪色地演繹了劉邦脫困的過程:無計可施的劉邦向隨行的謀士陳平求助。陳平建議派人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皇后),讓她勸說冒頓解圍。漢高祖採用此計,派使者用重金賄賂求見閼氏,並送上一幅美女圖。使者說“漢朝有這樣的美女,現在漢朝皇帝的狀況非常困厄,打算把這位美女獻給單于,以求脫困。”閼氏見圖,擔心單于得此美女,奪走冒頓對自己的寵愛,便勸冒頓解圍撤兵。她說:“漢、匈兩主不應該互相逼迫得太厲害。就算你奪取漢地,可能也會水土不服,無法長住。漢帝被圍了七天,軍中沒有什麼慌亂,想必是有神靈在相助,不如放他一條生路。”冒頓聽後決心動搖,於是將包圍圈放開一角,漢高祖劉邦這才順利逃脫。

但實際上,這段為後世所多為津津樂道的使者與匈奴閼氏對話,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並沒有提及。相反,司馬遷強調“其計秘,世莫得聞。”那個對話的版本,出自東漢哲學家、經學家、琴家桓譚的《新論》一書。至於桓譚是如何能將一件將近兩百年前,當事人都不曉得細節的事情,描繪得如身臨其境一般,這就不得而知了。

更有意思的是關於白登之圍的記述,同一本《史記》中都展現了不同角度的細節描寫,堪稱漢匈歷史當中的“羅生門”。

《史記·高祖本紀》“(劉邦)至平城。匈奴圍我平城,七日而後罷去。”

《史記·陳丞相世家》“至平城,為匈奴所圍,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

《史記·韓(王)信列傳》“漢令車騎擊破匈奴。匈奴常敗走,漢乘勝追北,聞冒頓居代谷,高皇帝居晉陽,使人視冒頓,還報曰‘可擊’。上遂至平城。上出白登,匈奴騎圍上,上乃使人厚遺閼氏。閼氏乃說冒頓曰:‘今得漢地,猶不能居;且兩主不相厄。’居七日,胡騎稍引去。時天大霧,漢使人往來,胡不覺。護軍中尉陳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請令彊弩傅兩矢外鄉,徐行出圍。’入平城,漢救兵亦到,胡騎遂解去。”

《史記·匈奴傳》“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 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

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從解角直出,竟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而去。”

從軍事角度分析,劉邦因為輕敵冒進,與漢軍主力脫節,導致整個指揮中樞和前鋒被匈奴主力合圍。漢軍苦戰7日不得突圍,所帶的糧食也要耗盡。在這窘迫之時,劉邦派使者賄賂匈奴閼氏,閼氏勸說冒頓單于,冒頓單于將包圍圈放開一角,這些事情都確有其事。但是如果我們只按事情表面的現象去理解,就明顯背離了冒頓單于的為人性格和軍事常識。

冒頓是一個性格隱忍果敢,下手毒辣兇狠的梟雄。別人珍視的寶馬愛妻,他是說殺就殺,說送就送。只要礙到他了,別說隨從大臣,就是後母、異母兄弟,甚至親生父親,他殺起來也毫不留情。這樣一個梟雄,現在調動了全國的兵力與漢帝國進行戰略決戰,並且已經包圍了對方的整個指揮中樞。他怎麼可能因為在他看來可以隨意殺掉,隨意送人的女人的幾句話,就中止這麼龐大而關乎國運的軍事行動?

所以,冒頓主動將包圍圈放開一個缺口,明顯是一個反常舉動。從心理學角度,當一個人有突然的反常舉動,那麼他一定有更深層次的需求。其實我們綜合前面的史料,同時換個角度考慮,就能發現其中的端倪。匈奴面對被包圍的劉邦,可謂佔據了天時:天氣寒冷,漢軍非戰鬥傷亡增多,戰鬥力下降;地利:將漢軍重重圍困;人和:兵力上的絕對優勢。

雖然被圍的漢軍無法突破匈奴人的包圍,但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匈奴人同樣也無法突破漢軍的防禦。這就等於,冒頓單于動員傾國之兵,將劉邦和漢軍前軍包了餃子。但這個餃子夾生了,吃不掉。同時,後續漢軍主力也在源源不斷地趕來。等到第七天的時候,被包圍的漢軍、包圍的匈奴人、前來解圍的漢軍主力,三方形成了一個僵持狀態。之前佔盡優勢的匈奴人反而要擔心被漢軍內外夾擊了。

本來冒頓單于也在等待韓王信叛軍的支援,但韓王信的叛軍卻遲遲不到。背叛者從來都是得不到信任的,韓王信的叛軍也是如此。冒頓甚至都開始擔心叛軍和漢軍重新聯合起來。因此,冒頓單于的戰役決心不可能不發生動搖。但冒頓用兵一貫喜歡用假想欺騙敵人,使敵人出現誤判,從而打破僵局佔據主動。比如他對付東胡人就各種委屈求全,然後突然一擊必殺。冒頓對漢軍同樣也是如此。之前匈奴和漢軍的前哨戰中,面對漢軍戰車與騎兵的正面突擊,匈奴總是處於下風。因此,冒頓故意進一步示弱於敵,面對著漢朝的使者,故意將精銳隱藏起來,只顯露老弱病殘。於是成功欺騙了久經戰陣的漢高祖劉邦,最終促成了白登之圍。

因此,冒頓單于聽從閼氏的勸告,主動放開圍困一角,最大的可能是一個假象和煙霧,背後有著更大的殺招。《孫子兵法》曾經說過“圍師必闕”。強調包圍敵人時,為防止敵軍產生拼死作戰的決心,要虛留缺口,以動搖敵軍指揮官的意志,渙散敵軍士兵的鬥志。更重要的是,虛留缺口並非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敵人逃跑時,發動致命一擊,使敵人在倉促逃跑過程中陷入覆滅。冒頓單于夠嗆讀過《孫子兵法》,但大草原上殘酷的生存競爭無時不刻在教授在他這種戰爭哲學。

從軍事角度分析,冒頓在白登之圍中給劉邦的這個解圍一角的“甜頭”,更像是魚餌。但當時僵持的戰局,逼迫著身經百戰的劉邦只能硬生生吞下這個“魚餌”。這時候,陳平的身影出現了。歷史上的陳平不是那個後世描寫的謀士般的形象。當時他的官職是護軍中尉,漢帝國軍隊裡的高級軍官。歷史上記載的陳平奇計,也不是那個“宮鬥奇計”,而是一個重要的戰術建議。陳平建議:士兵手持強弩,以戰鬥隊形,徐徐撤出圍困。

草原上的哲學,面對強壯的敵人要主動退讓,以減少己方的損害。野狼捕獵時也是讓開最強壯的獵物,只攻擊病弱者。匈奴的哲學更是如此。面對著圍而不亂、退而不潰,嚴陣以待的漢軍陣列,匈奴人找不到發動致命一擊的契機。同時,前來救援的漢軍也趕到了。因此,冒頓單于只能撤兵北返,漢匈兩大帝國的第一次碰撞就這樣落下了帷幕。


冷兵器研究所


冒頓不殺劉邦者,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歷史上的誤會

很多人對於白登之圍都一個誤解,認為劉邦中了冒頓和韓王信的驕兵之計,輕兵深入,最終失算被圍,不得不乞降於匈奴,或者說使用了所謂陳平的奇計,才最終得以脫身,因此被匈奴嚇破了膽子,最終不得不年年納貢,歲歲稱臣,財帛美女,盡數滿足匈奴人的要求,才得以保住與匈奴人的和平。

比較可能的猜測

即便是上述誤會真的成立,冒頓不殺劉邦也絕非是因為所謂陳平的奇謀妙計,更不是因為大閼氏的所謂枕邊風所致,冒頓單于是可以鳴笛弒父的主兒,真真正正水裡火裡血水裡面滾出來的,為了國家可以送出自己最心愛的女人給東胡,為了奪權可以殺掉自己的女人和老爹的人,豈能為了一個女人的耳邊風就放掉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或者說狩獵目標呢?要知道他的抱負可不只是統一漠北了事啊。所以即便真的是冒頓主動放走了劉邦,也只是他自己精打細算,深思熟慮之後,出於利益的考量放走了劉邦才是。

至於原因也很好解釋,好比一個人養了一頭猛虎,每天給他喂肉吃,有一天這頭老虎餓了,而他的主人就在身邊,請問他是吃還是不吃呢?吃了就是一頓,不吃可能一輩子都有人管飯。

如果這個老虎夠聰明他就不會吃掉他的主人。冒頓就好比這頭猛虎,劉邦剛剛統一了中原大地,如果他殺了劉邦,整個中原大地立刻陷於混戰當中,諸侯割據,就算靠近匈奴的人扛不住匈奴的兵峰,想要討好他,以一個地方諸侯的財力如何比得上有能力用整個天下來供養匈奴的劉邦有價值呢?

事實的真相

然而事實遠非如此,匈奴連考慮利益放掉劉邦的資格都沒有,因為劉邦有猴子喊來的救兵啊。

根據《資質通鑑》的記載:

上自將擊韓王信,破其軍於銅鞮,斬其將王喜。信亡走匈奴;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立趙苗裔趙利為王,復收信敗散兵,與信及匈奴謀攻漢。匈奴使左、右賢王將萬餘騎,與王黃等屯廣武以南,至晉陽,漢兵擊之,匈奴輒敗走,已復屯聚,漢兵乘勝追之。

在戰爭初期,劉邦一直是處於屢戰屢勝的狀態下的,換句話說,漢軍是有戰鬥力的。

隨後,劉邦才中計,輕兵前進,妄圖直搗黃龍,擒賊擒王的。

帝先至平城,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這裡說的清楚,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既有被圍於白登的“中”,還有兵未盡到的“外”,而這在外的兵戰績如何呢?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

後擊韓信軍於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所將卒當馳道為多。

也是所擊皆破的精兵,那麼如果這股在外的精兵,一旦回師來援,與中心開花的劉邦裡應外合,被滅掉的可能就是冒頓了。

而且除了外患,冒頓還有內憂,《資質通鑑》記載:

冒頓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乃解圍之一角。

冒頓跟自己的盟友本來約定一起搞劉邦的,結果人都沒來,他除了擔心周勃劉邦裡應外合,還要擔心自己這邊的內鬼,所以為了看看這倆人到底什麼圖謀,才把圍困解開一角試探的,沒想到他解開圍困的時候天降大霧,劉邦趁機溜之乎也啦。

劉邦溜了之後,冒頓一看自己這邊沒問題,也沒打算放過劉邦,隨後追到平城,這時候人家猴子喊來的救兵也到了,陣地戰他未必佔的了便宜才不得不撤退的,所以根本不存在冒頓稱機殺劉邦的可能,他根本就沒機會!


至平城,漢大軍亦到,胡騎遂解去。——資治通鑑

以上時作者的一點看法,我是盤達說,關注我一起思考有趣的歷史知識!


盤達說


“因為攻不下,所以只能放劉備離開”。公元前200年, 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當時,匈奴有著四十萬大軍,把劉邦圍困於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使得劉邦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後來,在陳平的計謀中,匈奴同意求和,劉邦才得以脫險。


有朋友會問,為什麼匈奴不順勢殲滅,反而放走他們呢?原因如下:

一:短時間內根本拿不下

匈奴圍困白登山後,在七天的時間裡面,發動了十幾次的進攻,但是,由於白登山地勢易守難攻。七天的時間裡 ,匈奴硬是一步都沒有推進,反而因為強攻而損失了大量的軍隊。


二:漢軍主力的支援

匈奴圍困白登山的同時,漢軍主力也是馬上剛來支援了。在當時的情況下,匈奴只有兩個選擇,要不一週之內拿下白登山,要不就是談和。

對於匈奴而言,一週內拿下白登山明顯不可能,所以留給匈奴的選擇只有談和,不談和,等到漢軍主力到了,那就勝負未可知了。


三:匈奴壓根沒想和漢軍硬碰硬

當時的匈奴,可不止漢朝一個敵國,當時的東胡,月氏乃至羌族那可都是匈奴人的敵人。白登山之戰之前,漢朝和匈奴的實力其實差不多,如果真的要打,最後的結果只有兩敗俱傷,便宜了別人。因此,對於匈奴來說,它要的不是滅了漢朝,而是大敗漢朝,使其臣服,進貢。漢朝和匈奴求和後,每年漢朝都要給匈奴大量美女和銀子。而這種情況,長達七十多年。


匈奴不滅劉邦,不是因為不想滅,而是滅不掉,雙方勢均力敵,誰也滅不了誰,最好的平衡就是求和,獲得短暫的和平。


唯戀無名


漢高祖七年(前200),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7天7夜,孤立無援,最後靠陳平獻計,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匈奴騎兵解圍一角,漢高祖方得救。這一歷史事件被稱為“白登山之圍”。也許有人會問了,既然劉邦的軍隊被困在了白登山,匈奴為什麼不順勢斬草除根呢?且隨筆者一探究竟。

要分析這場鬥智鬥勇的戰役,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兩軍的主帥。首先是大家熟知的漢高祖劉邦,他一向心思縝密,作為漢朝的開國皇帝,戰鬥經驗也絕不匱乏,可以說是個不會吃虧的主兒。再看匈奴王冒頓,也是個狠角色,當年為了登臨至尊不惜殺掉自己的父親。關於他有個故事,說當年匈奴勢力不及東胡時,東胡人向他索要牲畜,他給了;東胡人嚐到甜頭,又向他索要他的女人,冒頓也給了。匈奴裡的其他人都唉聲嘆氣,以為碰見個欺軟怕硬的首領,所以當第三次東胡人更加過分,直接索要土地時,大家都以為冒頓會繼續同意。可冒頓沒有,他帶領著匈奴大軍,直接滅了東胡。這般隱忍的韜光養晦,其氣度和膽識,絕非常人。我們都知道,漢高祖劉邦能順利解圍,是因為賄賂其閼氏,但有如此膽識的冒頓,會僅僅因為閼氏的幾句話,就放棄圍殲漢軍的機會嗎?很明顯,他在有些方面還是有所忌憚的。

史書中記載的是,漢高祖六年(前201)韓信在大同地區叛亂,勾結匈奴打擊太原,漢高祖劉邦親率30多萬大軍迎擊匈奴,在今山西沁縣一帶初戰告捷,並一路追擊到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當時時值寒冬,天降大雪,劉邦率領先頭部隊冒進,結果中了匈奴的埋伏,被圍困在平城白登山,和主力部隊失去聯繫。劉邦發現被包圍後,曾組織突圍,但是沒有成功,之後,冒頓率領騎兵從四面圍攻,但雙方皆有很大傷亡,依舊僵持不下。隆冬時節,很多漢軍兵卒被凍傷,甚至有凍掉手指頭的,再加之沒有援軍和補給,眼見著就快彈盡糧絕。

就在這般對漢軍不利的情形下,冒頓為什麼沒有乘機消滅漢軍呢?答案是,他做不到。首先,就雙方兵種來講,作為小農社會的中國,步兵在兵種中佔的成分最大,而匈奴作為遊牧民族,肯定是騎兵居多。匈奴的馬匹富裕到什麼地步呢?冒頓在白登山四面圍攻高祖的時候,騎兵的東南西北四面都分別是統一的顏色,譬如西面清一色白馬,南面清一色紅馬。這在連天子座駕都湊不齊夠規格的同色馬的中原是難以想象的。儘管步兵在速度方面明顯比不過騎兵,但當時的交戰地點是白登山,步兵擅長防守,可依山佈陣,且上山是上坡,騎兵的速度也會受到牽制,也許這也是雙方互相制衡的原因之一吧。

第二,雖然劉邦及其先頭部隊和主力軍失去聯繫,但冒頓一定對主力軍何時會過來支援有所忌憚,畢竟漢朝軍隊的作戰能力也是很強的,冒頓也會擔心這樣一直圍困下去,倘若漢朝大軍來襲,劉邦和他們裡應外合,自己就將處於一個完全被動的局面。這也許也是其後來解圍的原因之一。

第三,匈奴作為遊牧民族,其南下,更多的是為了掠奪財富侵奪人口,而不會長久的留在漢地進行治理,漢地的飲食結構還有氣候都和他們熟悉的地方有差異,可能會水土不服,終究無法長住。

以上種種原因,也許稍顯薄弱,但也可以看出白登山之圍能夠被解,是基於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在白登山之圍以後,劉邦在處理與匈奴的關係方面,採取更休養生息的方法——與匈奴和親。且每年送大批絲綢、糧食等給匈奴,二者各以長城為界,關係暫時緩和。這個做法也許對被和親的女子來說是殘忍的,也稍顯懦弱,但這也使漢、匈的經濟、文化交流以更平和的方式展開。


鄧海春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駐守在今天山西大同地區的韓王信勾結匈奴發動叛亂,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迎戰。雙方在今天今山西沁縣一帶首次交鋒,漢軍告捷後乘勝追擊到大同平城,一路上信心十足的劉邦不斷拋棄輜重部隊,自率先頭部隊輕敵冒進,結果被匈奴冒頓單于所率的匈奴主力部隊圍困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根據傳統史書的說法是劉邦帳下的謀臣陳平設計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單于之妻)行賄才使劉邦得以脫離險境,有的說法甚至繪聲繪色地聲稱陳平派人帶上金銀珠寶向匈奴閼氏行賄時還特意附帶了一副漢人美女的畫像並告訴閼氏:漢朝皇帝打算將此女嫁給單于,閼氏擔心漢女嫁過來後會奪走自己的恩寵,於是就勸冒頓單于退兵了。這個說法滿足了人們的獵奇獵豔心理,不過您真相信這樣的說法嗎?兩國交鋒這樣的大事居然靠著一陣枕頭風就給對付過去了?如果冒頓單于是個沒腦子的昏庸之人倒也有這可能,然而您相信一個沒腦子的昏庸之人能把漢高祖劉邦圍困七天七夜不得脫身嗎?

事實上我們從冒頓單于的早年經歷來看:此人殺伐決斷實乃一代梟雄——冒頓是匈奴前任單于頭曼的前妻所生,一直受到繼母的排擠。頭曼曾將冒頓送給月氏人作為人質。冒頓被送到月氏後頭曼單于的後妻就唆使頭曼進攻月氏以趁機除掉前妻所生的冒頓,從而讓頭曼改立自己的兒子為繼承人。冒頓偷了月氏的良馬,騎著它逃回匈奴。頭曼單于認為他勇猛,就命令他統領一萬騎兵。冒頓製造了一種響箭,訓練他的部下騎馬射箭的本領,下令說:“凡是我的響箭所射的目標,如果誰不跟著我全力去射擊它,就斬首。”首先射獵鳥獸,有人不射響箭所射的目標,冒頓就把他們殺了。不久冒頓以響箭射擊自己的愛馬,左右之人有不敢射擊的,冒頓立即殺了他們。過了些日子冒頓又用響箭射擊自己的心愛的妻子,左右之人有感到恐懼的,不敢射擊,冒頓又把他們殺了。過些日子冒頓出去打獵用響箭射擊單于的馬,左右之人都跟著射。於是冒頓知道他左右的人都是可以用的人。然後他跟隨父親頭曼單于去打獵,用響箭射擊頭曼單于的頭,他左右的人也都跟著把箭射向頭曼單于,頭曼當場身亡。之後冒頓又把他的後母及弟弟還有不服從他的大臣全部殺死。自立為單于。這時的匈奴受到東面的東胡和西面的月氏東西夾擊,不得不在夾縫之中艱難求生。東胡為了試探匈奴的新君主,於是就逼迫冒頓交出國寶千里馬。冒頓詢問眾臣的意見,大家都認為:千里馬乃是匈奴的國寶,斷無輕易贈與他人的道理。然而冒頓卻說:”不可因為一匹馬而與鄰國失和“。誰知東胡得寸進尺地向冒頓索要閼氏(單于的妻子),匈奴眾大臣無不義憤填膺,但冒頓卻說:“怎能為了一個女人而與強大的東胡作對呢?”得到匈奴的寶馬和閼氏後東胡放鬆了對匈奴的警惕——在其眼中匈奴除了逆來順受啥也做不了,於是東胡又向匈奴索要土地。冒頓拍案而起:“土地是國家根本,怎能隨便送人?!”隨即帶領志在必得的匈奴人打敗東胡。征服東胡後對當年在月氏當人質的經歷念念不忘的冒頓兵鋒西指,在匈奴的軍事壓力下月氏人分化為兩支:一支西遷逃亡,被稱之為大月氏;另一支留在了敦煌南山並臣服於匈奴,這支被稱為小月氏,霍去病在河西之戰後將這一地區納入漢朝版圖,小月氏隨即又歸順了漢朝。

冒頓為了權力殺妻、殺父從來都不眨眼——他可以把愛妾作為活靶子以考驗士兵們的忠誠;為了迷惑敵人又不惜把另一個寵妾拱手相送以東胡。您相信這樣一個人會被一陣枕頭風忽悠得放跑敵人嗎?可如果不是因為陳平設計忽悠所致,那麼冒頓為什麼不順勢殲滅了劉邦的部隊呢?據史書記載:冒頓單于本來與韓王信的部下王黃和趙利約定了會師的日期,然而他們遲遲沒到來,以致於冒頓懷疑他們同漢軍有勾結。這會不會是冒頓單于決定撤圍的原因呢?應該說這種懷疑是有的。從冒頓的生平經歷來看:他對誰都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因為他可是曾被自己的親生父親出賣過的。冒頓和韓王信之前並無任何交情,完全是出於利益的暫時同盟,擔心韓王信與漢軍勾結在背後捅自己一刀這種心態應該說是完全正常的。不過這並不是導致冒頓撤圍的最關鍵的原因——要知道韓王信的部隊在此之前已被漢軍重創,即使韓王信被漢軍打服了,以致於暗中和漢軍有什麼秘密交易又如何呢?如今漢高祖劉邦都被圍困了,只要消滅了劉邦,韓王信還能分不清哪邊更值得投靠嗎?況且就憑韓王信所剩的殘兵敗將也根本不足以改變戰局。冒頓會因為這樣一個小插曲而放棄殲滅漢軍的天賜良機嗎?既然冒頓撤軍不是因為閼氏的枕頭風,也不是因為韓王信部下的失約,那麼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資治通鑑》裡有這樣一句話:“至平城,漢大軍亦到,胡騎遂解去。”劉邦在白登山突圍後漢軍的主力兵團也已經到達了平城。 《漢書·周勃傳》也記載道:“後擊韓信軍於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 這則史料清晰地告訴我們:由周勃所統率的漢軍主力兵團在硰石戰役之後向北繼續追擊八十里,然後又攻破樓煩三城,最後到達平城。表面上看劉邦所率的先頭部隊的確是陷入了匈奴的軍隊的包圍圈之中,可實際上由周勃所統率的漢軍主力兵團這時也已趕到平城,這意味著冒頓如果沒把握在周勃所率的漢軍主力向他發起攻擊之前一口吃掉劉邦的先頭部隊,那麼戰局瞬間將變成劉邦的先頭部隊和周勃的漢軍主力兵團內外合圍匈奴軍隊。在此之前匈奴軍隊已圍困了劉邦所率的漢軍先頭部隊長達七天七夜都沒能消滅這支軍隊,那麼要在周勃所率的漢軍主力兵團發起進攻前消滅漢軍先頭部隊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冒頓對此應該是沒把握的。退一步講即使冒頓真能在周勃發起進攻前吃掉劉邦所率的漢軍先頭部隊並殺死劉邦,那麼他又能獲得什麼呢?答案是一無所獲。

戰爭從來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之所以發動戰爭一定是為實現某種戰略意圖,那麼冒頓單于發動針對漢朝的戰爭是何意圖呢?顯然不是為了滅亡漢朝入主中原——匈奴和後來的遼、金、元、清不同的是從沒建立過較為成熟的國家體制,事實上冒頓時代才剛完成草原各部族的統一不久,人心並不安穩。被冒頓打敗的東胡、月氏等部族正虎視眈眈,時刻準備發起報復性打擊,在這樣的情況下冒頓哪有實力入主中原呢?再說即使他真殺了劉邦也不可能入主中原,大不了漢朝再立一個皇帝就是。殺了劉邦不僅不能使冒頓獲益,相反會加劇匈奴和漢朝之間的仇恨,遠的不說周勃所率的漢軍主力將立刻對他發起打擊。那麼冒頓是否有實力面對漢朝的打擊呢?事實上匈奴全盛時期的人口也不超過百萬,真正擁有作戰能力的不過一二十萬人,即使再怎麼動員徵召把老弱病殘都算上最多也就能湊足四十萬大軍,只不過由於匈奴地域遼闊,草原騎兵機動性強,於是他們不斷利用打了就跑的戰術襲擾漢朝邊境,而漢軍在追擊過程中總感覺匈奴軍隊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根據史書記載:白登之圍時冒頓所率的匈奴軍隊高達四十萬,這意味著這已是傾匈奴舉國之力拼湊出來的。如果一旦與周勃所率的漢軍主力交鋒能大獲全勝還好,一旦失利意味著傾匈奴舉國之力拼湊出來的隊伍將全軍覆沒,即使冒頓沒有戰敗可如果出現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情況,那麼也將使匈奴的國力一蹶不振,這意味著他將無力迎接漢軍的下一次打擊,也無力壓制月氏、東胡等敵對部族。換句話說如果冒頓之一殲滅漢軍先頭部隊並殺死劉邦,那就是拿匈奴的國運在進行一次豪賭——賭贏了對漢朝的根基國力無損,大不了另立一個皇帝即可;可一旦賭輸了對匈奴就是滅頂之災。

事實上冒頓根本無心殺死劉邦,也無意入主中原,因為他知道這是根本不可能的。那麼他為什麼要發動針對漢朝的戰爭呢?其一是因為草原遊牧經濟相比中原的農耕經濟的脆弱性——儘管中原的農業生產被形容為靠天吃飯,可只要不是特別嚴重的災荒年代基本的口糧是能滿足的,然而對草原遊牧民族而言:一場大雪就可能斷了他們的生計。所以冒頓發動戰爭的目的之一就是劫掠物資財富,那麼是否有目的之二呢?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了一個巧合之處——冒頓統一草原諸部的時間恰好和中原地區形成秦漢大一統帝國的時間差不多。其實這並不是巧合,恰恰是因為秦漢帝國的誕生催生了草原諸部的統一。遊牧經濟本來是很脆弱的,對遊牧民族而言要供養一個龐大的國家組織其實是相當不划算的,可遊牧經濟的脆弱性註定了遊牧民族的劫掠衝動只能減弱而無法根絕,那麼一旦定居的農耕民族形成了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之後原來零散的小部落就無法再衝擊這種大帝國的防線了,他們只有一種選擇就是各部族聯合起來形成一個草原遊牧帝國——這就是匈奴人得以一統草原的內在邏輯。問題在於:既然各部族臣服於匈奴單于的目的是為了擁有和南方的農耕民族抗衡的資本,那麼要維繫匈奴國家的凝聚力也就需要時不時發動戰爭了。事實上白登之圍時冒頓已實現他的兩大戰略意圖:他已從漢朝劫掠到自己所需的糧食等生活物資,與此同時對漢朝的軍事行動也已大大提升了他在草原部族中的威信,殺死劉邦只會造成邊際成本遞增的現象,這樣的虧本買賣怎麼能做呢?如果這時冒頓再不撤軍,一旦在與漢軍主力的交鋒中失利,那麼匈奴傾舉國之力征召起來的部隊將有被漢軍圍殲的風險。不過在撤退之前冒頓最後使用了一招心理戰戰術——他沒直接下令撤軍,而是命令自己的部隊撤圍一角,被圍困了七天七夜的劉邦一見匈奴軍隊的防線出現了一道口子立刻就鑽了出去,這就使劉邦在後世史書背上了逃跑的名聲,白登之圍也就此被視為漢軍的一場敗仗。這對之後漢匈之間的博弈造成了極大心理影響,以致於在此之後漢朝歷經高祖劉邦、惠帝劉盈、文帝劉恆、景帝劉啟連續四代君主七十餘年一直被匈奴壓制,直到漢武帝劉徹繼位後才展開對匈奴的戰略反攻。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所謂白登之圍其實就是冒頓精心策劃的威懾漢朝君臣的一個局,殺死劉邦一開始就不在他的計劃之內。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簡單地說,既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必要。

沒有能力

匈奴人的戰力被後人無限誇大了,一直以來,人們感覺漢人被匈奴人欺負,這倒是事實,但這不是能力問題。匈奴人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飄忽不定,又有馬匹作為交通工具,機動靈活。而漢人以步兵為主,因為沒有馬鐙,還是以車站為主,中原各國交戰,目的是徹底摧毀對方,搶佔對方領土為目的,力求是殲滅對方。所以必須穩紮穩打。匈奴則完全相反,他們從不以消滅對方為目的,領土對他們而言概念並不強,突襲搶劫才是他們的目的,打仗完全是為了獲得即時利益,簡單地說就是搶劫。他們會精算成本,不會為勝利損失利益。所以是趁你不備搶完就跑,很少糾纏,而且一走就不知蹤影。中原王朝雖然軍力強盛,但對他們無從下手,不等你部署完軍隊,他們早就無影無蹤了,而就在你不防備時,他們又會突然出現。匈奴人就像動物界裡的平頭哥蜜獾,中原王朝則像一頭獅子,看過動物世界的都知道,蜜獾的戰鬥力和獅子不在一個檔次,但是蜜獾機動靈活,即便是被咬到脖頸,在鬆垮的皮膚下,身體依然能夠轉動,可以轉過身來咬獅子一口。所以在草原上,獅子基本不會招惹蜜獾,不過蜜獾想戰勝獅子,除非這頭獅子病的快要死了,硬碰硬蜜獾基本凶多吉少。

另外,匈奴人打仗也不是小說裡說的那樣,快馬彎刀,他們的主要兵器就是弓箭,所以古人在說匈奴人多少時常用控弦之士來代表。那時還沒有馬鐙,騎在馬上奔跑時根本無法射箭,需要停下來射箭,對方接近了就跑。對戰則必須下馬,和中原軍隊地面對拼,缺乏冶煉技術,兵器佔劣勢,又缺乏實戰陣法演練的匈奴人基本是毫無勝算。

劉邦被圍,擺開陣型,與對方對射,匈奴人也拿他們辦法,但是逃跑基本不可能,速度比人家慢,前邊被人家前面迎頭痛擊,後邊被追著屁股打。

回看歷史,一般在中原政權穩固時期,就是蹂躪匈奴草原民族之時,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蒙恬讓匈奴人知道了什麼才是強大軍隊,漢武帝時期,漠北無王庭,隋煬帝飲馬長城窟,唐朝李靖更是西北少數民族的夢魘 。此後因為馬鐙的普及,以及燕雲十六州屏障丟失,中原幾乎沒有天然馬場,草原民族的才真正強大起來。

沒有必要

匈奴軍隊雖然機動靈活,但畢竟也有不少短板,侵擾掠奪搞偷襲還可以,吞掉中原政權,他們想都不敢想,草原上沒有中央集權的體制國家形式,一般都是較強的部落擊敗較弱的部落,然後以盟主的形式形成部落統一,以減少內部爭鬥,共同抵抗其他政權的威脅。騷擾邊境,掠奪財務是他們戰爭的目的,與中原政權死磕,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冒頓單于是個非常精明的人物,他知道消滅劉邦並非易事,殺敵三千,自損八百,而結果並不會對中原政權造成致命威脅,自己從中並不會撈到多大好處,說不定會招來更大的報復,明顯是賠本的買賣,消滅劉邦實在沒這個必要。雙方各退一步,才符合雙方利益。更何況此時局勢對匈奴也非常不利,被圍的劉邦並非主力,周勃和樊噲此時正帶領大軍對匈奴發起猛攻。被劉邦打的節節敗退的冒頓單于,趁此機會示好,解去白登之圍,才是利益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