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統一就能更強大,若歐洲統一為一國,能否超越美國成為超級大國?

靜夜史


歐洲若能統一成為一個國家,理所當然將變成超躍美國的超級大國。

特朗普在今年的北約峰會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當記者問及誰是美國最大的敵人時,特朗普脫口而出,歐盟是美國最大的敵人。

事實確實如此,歐盟的GDP總體實力超過美國,軍事預算一萬多億美元,歐盟正在向一體化邁進,歐元對美元的影響最大。

但是,從歷史到現在歐洲國家間各種矛盾層出不窮,各國之間的戰爭不斷,歐洲形成一個國家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人類進入現代社會,歐洲國家首先進行了工業革命,英法西荷等國瓜分世界,形成海外殖民擴張。

兩次空前的世界大戰起源於歐洲,美國在二戰後,能夠領導歐洲就是因為美國統一後形成的大國優勢,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各方面整體上輾壓英法德意等國。

英國,日本國土狹窄,雖然有強大的經濟基礎,但是沒有後發優勢,極易被礦產資源豐富佔盡人口優勢的國家而趕超,如果發生戰爭存在著被吞併的可能。

所以,歐盟若能統一成為一個國家,是真正的超級大國。但是,是永遠不會發生的。

鬆散的歐盟三架馬車,英國己經溜走,德國總理默克爾是堅定的歐盟維護者,卸任後德國政策不明朗,只要德國退出歐盟,歐盟將名存實亡。

謝謝各位





快樂老張


這不可能,或者說已經不可能了。原因很簡單: 在人類過去400年曆史上,幾乎所有的衝突和戰爭,都是首先從歐洲大陸上發生的。當時的歐洲大陸各國爭的主要就是對世界秩序的主導權,也就是19世紀國際關係學所說的”權力平衡”。這個時代已經徹底過去了。

也許你會問: 歐洲人難道不想成為大國嗎?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如果你就這個問題去問歐洲的中年人,絕大部分人都會首先回答你: 我首先是個歐洲人,其次才是法國人、德國人、荷蘭人、比利時人。換言之,二戰至今70多年,歐洲大陸不但開啟了歐洲統一的進程,而且各國已經主動或被動地把自己國家的主權意識和民族利益,相當部分置於歐洲統一的大框架下; 各國人民也首先以作為歐洲人為榮,其次才是各個主體國家的公民。

因此,最近20多年來,隨著歐洲統一進程的不斷推進,有不少學者提出,未來應該組建歐洲合眾國。當然,如果只是把歐洲聯盟改名為歐洲合眾國,那是毫無問題的。但問題是: 改名後的歐洲合眾國也主要是一個經濟聯盟,而不會成為一個政治聯盟,尤其不會成為一個新的超級大國。

對此,也許您會覺得很奇怪: 歐洲人難道不想當老大嗎?其實,歐洲人當老大的時代早已過去了,那是十八尤其是十九世紀的歐洲。如前所述,當時全球幾乎所有的衝突和戰爭都是首先在歐洲大陸上爆發的。經過一百多年的衝突和紛爭,尤其是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人終於感性歸於理性,認識到只有聯合、和平、繁榮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發展之道。今天的歐洲國家在政治上是二流國家,但是他們卻換來了和平、繁榮昌盛,而這一點是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所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甚至也完全不可理解的。


邱震海


從表面上看,如果有人真能把歐洲整合到一起成為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可太可怕了!

首先,這個國家國土面積將會達到1000萬平方公里

會成為僅次於俄羅斯的世界上面積第二大的國家。而且如果這個時候歐洲成了一個統一的國家,那麼俄羅斯的面積將會大幅度縮水。由於俄羅斯在歐洲部分成為這個新的大一統帝國的一部分,俄羅斯將會減少大約1/4的面積,也就是420多萬平方公里。俄羅斯國土面積將會從1700萬平方公里減少到1200多平方公里,比統一之後的歐洲大不了多少!

(歐洲地圖)

其次,成為人口第三大國

這個統一的大國人口將會達到7.4億,從而成為世界上人口第三大的國家,僅次於中國與印度,約等於美國人口的兩倍。

無與倫比的經濟實力

這個國家人均GDP將會達到2.94萬美元,名義GDP達到21.82萬億美元,雖然人均GDP比美國要少,但是GDP總量還是比美國更有優勢的。

而且這個國家的GDP質量很高。就拿第一產業農業來說,這個國家將會擁有2.9億公頃的耕地,約等於43.5億畝,遠超美國28億畝的耕地面積,是我國耕地面積的二倍。而它的人口只有我國的大約一半,所以人均耕地面積是我國的4倍之多。但是歐洲的農業人口很少,只有總人口的15%,因為歐洲的農業生產自動化水平很高。

(歐洲農業)

第二產業就更不要說了,這個曾經強大的幾百年的大陸,在航空、航天、材料、機床設備、軍火等領域都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歐洲的大飛機)

看上去歐洲統一之後很美妙,但是如果真正統一到一起的時候,就沒那麼好了

歐洲從古至今就從來沒有統一過,所以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歐洲各國衍生了不同的文明,其差異要遠超中國歷史上戰國七雄之間的差異。

畢竟當時戰國七雄都有華夏族的認同感,在面對外辱的時候,還會聯合起來。但是歐洲卻是一片散沙,尤其是二戰的時候,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德國,甚至想要將她東方的斯拉夫人變為奴隸。即便是今天各國之間的差異,也讓他們各懷鬼胎,比如前一段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英國脫歐行為,目前西歐各國對俄羅斯的敵視等。

(由於脫歐引起的抗議)

這種情況下,即便是名義上統一到一起,在一兩百年之內也難以完全整合到成為擁有共同認同感的一個強大的統一國家。

以華夏為例,擁有共同華夏認同感的戰國七雄在統一之後,也經歷了秦朝和漢朝兩個朝代100多年的時間磨合,到漢武帝時期才最終統一了思想,讓全國人民有了共同的價值觀和認同感。所以,歐洲統一之後所面對的阻撓和內部矛盾將會遠比秦漢統一中國後遇到的問題多的多。

而且,目前歐洲和戰國時期天下分成七大中心的格局也非常類似,整個歐洲沒有一個國家對其他各國有絕對的優勢,而是分成了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意大利、西班牙等幾大中心國家。

(戰國形勢圖)

(歐洲各國分佈,是不是和戰國時期挺像的)

所以,假如歐洲統一到一起,它在100多年的時間裡,都會因為內部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博弈而耗費精力,無暇對外施加影響力,這樣的國家再強大也不能稱為超級大國,也只能成為一個笨拙的巨人罷了!

所以,假如未來歐洲統一,在形成擁有共同價值觀的歐羅巴民族之前,是根本就沒有資格和美國對抗的!


歷史風暴


歐洲統一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統一了,實力將會超過美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科技實力,但是在軍事實力方面,統一的歐洲仍然不是美國的對手,這在短期內是很難逆轉的。

歐洲很弱嗎?在世界舞臺上活躍的歐洲國家,主要是英國,法國,德國,但是英國是美國的鐵桿盟友,政治上緊跟美國的腳步;法國如今陷入“黃馬甲起義”;德國經濟水平很高,但是是二戰戰敗國。



與美國相比,歐洲還是挺弱的,但是以上僅僅是以一個國家與美國對比,如果是整個歐洲,情況就不一樣了。人口數量:美國3.25億,歐洲7.43億,GDP:美國18萬億美元,歐洲:19.8萬億美元,土地面積:美國379.7萬平方英里,歐洲:393萬平方英里。


如果細看一下,歐洲人口數量是美國2倍,但是GDP只比美國多一點,人均來看,歐洲仍然遠不如美國,不過無所謂,畢竟總量已經超過了。

除了人口數量,領土面積和GDP這些硬指標以外,科技發展程度同樣重要,眾所周知,美國是科技大國,目前已經有300多名諾貝爾獎得主,接近總量的1/3,但是其餘的2/3基本上都在歐洲人手中,至於日本等國獲得的,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

諾貝爾獎方面,歐洲完爆美國,也就是說歐洲科技水平遠遠超過美國。

這不對啊,感覺上,美國的科技水平應該超過歐洲才對啊!

如果有這種感覺,說明是正確的,因為歐洲的諾貝爾獎多是在二戰之前獲得的,二戰前後,大量科學家移民美國,或者乾脆被綁架到美國,比如德國,蘇聯人搶物資,搶黃金,美國搶科學家,二戰結束之後美國的科技開始發力。

到今天為止,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學當中,僅有兩所位於歐洲,是英國的牛津劍橋,其餘的全是美國大學,哈佛大學當仁不讓取得第一名。大學排行榜最能說明科研能力,這一點,歐洲比不了。

軍事實力:歐洲有三個常任理事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他們都擁有核武器,但是在常規武器方面,略遜於美國。

美國擁有13000架各類戰機,11艘核動力航母,兩款五代機,一款隱身轟炸機,這些方面,歐洲都遠不如美國。俄羅斯擁有五代機蘇-57,而德國,法國沒有,英國是從美國進口的F35。

歐洲統一最多成為一個比美國還要強大的經濟體,但是由於軍事實力的短腿,還不能稱之為超級大國。

歐洲能夠統一嗎?

有這樣一個笑話,一名中國留學生問他的德國同學,歐洲與中國面積差不多,為什麼歐洲要分成那麼多個國家?

這為德國同學思考了一下,滿面愁容的說:我也不知道啊,我們嘗試了兩次,他們都不配合。




歐洲歷史上從未真正統一過,即使是羅馬帝國和查理曼大帝,也沒有統治過整個歐洲,如果有誰想要再次進行嘗試,結果不免是又一次世界大戰而已。法國與德國,法國與英國,西歐與東歐之間分歧巨大,不可能在統一方面達成一致。


視野新觀


統一就能更強大,這是有前提條件的,它更適合自古以來就分分合合但一直使用同一種文字(口頭語言不同)並有著相同文化傳承的中國。對有的國家,比如蘇聯,統一就沒讓它更強大,二戰時期很多少數民族投靠德國入侵者,待80年代蘇聯中央一放鬆控制,國家就分崩離析了。

具體到歐洲,統一能不能讓它更強大呢?我們首先分析一下歐洲統一的有利和不利條件。從有利的方面講,歐洲國家都信仰基督教,當然派別不同,有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等等,不管怎樣,大家都信一個上帝;它們語言也比較接近,特別是西歐國家;在文化和歷史方面,歐洲國家也可以看作是一體的。尤其重要的是,歐洲國家已經搞成了歐盟,在絕大部分國家之間實現了統一貨幣,人員,資本,商品的自由流通,甚至開放了邊界,在某種程度上,其自由度和開放度超過了一個國家內部,我們想去HK和TW都沒那麼容易!TW還好理解,HK為什麼也不行呢?

再說不利於統一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歐洲國家,別管地盤多大,人有多少,都有悠久的歷史,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你去歐洲就可以發現,哪有什麼英文標識,英文播報啊,通通是當地的語言文字,英語普及度遠不及咱們這個發展中國家。洋快餐外國品牌也很少。有一次一個同學在德國,我想讓她幫我買意大利產的東西,她說幾乎買不到,都是德國貨。 歐盟只是解決了經濟領域的一體化問題,但是在政治外交等方面,各國依然是獨立的,即便是經濟方面,現在也遇到了很多麻煩,英國退群就是證明。其實我們可以想一想,近代民族國家就起源於歐洲,與之相關的民族主義也是在歐洲產生。雖然二戰之後歐洲國家的民族主義情緒降溫了,但民族情感,自豪感依舊強烈。

在這種情況下,歐洲能統一嗎?統一之後能擰成一股繩嗎?如果沒有一個能超越各民族的共同歐洲情感和自豪感贏得各國的忠誠,那麼,所謂統一也只是形式上的,不會真正增強歐洲的力量,更不會成為超級大國。另外,當今世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新趨勢,新現象,那就是國家內部的小族群尋求獨立或自治,也就是說,現在這個時代,對大一統是不利的。從蘇聯到南斯拉夫,從捷克斯洛伐克到南聯盟,如此之多的國家一分再分,就已經表明,世界政治實體在經歷了500多年不斷變大的演進後,可能開始一個新的碎片化過程。


進擊的女武神


如果歐洲真的成為一個國家的話,成為超級大國是自然的。

所謂超級大國,主要從三方面考慮:經濟實力、軍事能力和政治影響力。

歐洲是西方文明的發祥地,比美國的發展早了幾千年。可謂源遠流長。從這幾千年當中積累的智慧和能力,當然也要比美國人強太多。

無論是工業革命,還是大航海時代,或者是西方文明的崛起,都是人家歐洲人的事情,美國和歐洲相比,在這些領域只能算是學生或者小弟。

只是一戰二戰後美國抓住了新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契機,同時發了戰爭財,有用美元把全世界經濟體系綁定,這才有了今天的超級大國的地位。

不過歐洲如果結束30多個國家分崩離析的局面,形成一個整體的話,美國人是自愧不如的。

第一,從經濟角度而言,歐洲和美國經濟體量差不多。

美國是全球第一,目前有大約20萬億美元的GDP。

但歐盟2018年的GDP和美國差不多,有接近19億美元。在全球前十名GDP的國家裡,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4個國家都是歐洲國家。

再加上一些非歐盟的歐洲國家GDP,除去俄羅斯的歐洲經濟總量基本和美國相當。

第二,從軍事角度而言,歐盟軍事能力比美國差,但比全球其他地區要強。

美國的軍費開支無人能比這是個事實。有大約7200億美元。是此後將近10個國家的總和。

但除了美國之外,歐洲國家如果聯合起來,軍費開支也非常之多。

比如全球排名第三的軍費大國是英國,軍費538億美元,法國軍費443億美元,德國軍費358億美元。這三個國家都是全球前十軍費開支大國。如果加在一起,超過1300億美元。

再加上其他20多個歐盟國家的軍費的話,歐洲人的整體軍費將達到2000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二。

第三,在政治影響力上,歐盟可能比美國還要強。

目前判斷政治影響力的一個指標就是聯合國。

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裡,英國和法國這兩個歐洲國家佔據了五分之二。他們在處理問題的態度,一般沒有美國那麼尖銳,同時在非常任理事國裡,歐洲還有2-3個席位,這都是歐洲在聯合國話語權比較大的原因。

此外,歐洲畢竟是一個多元社會,30個國家如果組成一個整體的話,可以避免很多內耗,對外的政治影響力顯然要更大。

特別是針對100多年前曾經殖民過的亞非拉地區,影響力會顯然要比如今“各自為戰”會有一個合力的整合。本質上這就是歷史對現實的影響。

這些也都是美國難以和歐洲媲美的。

因此,一旦歐洲真的成為一個事實上的國家,而不是類似如今歐盟的狀態,那麼成為超級大國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木春山談天下


統與分,誰好?那可不一定!中國有句俗話:人多好做田,人少好過年!按照大寨大道的理論說,就是大好!按照小崗小路的理論說,就是小好!國家是如此,世界也是如此!天下為公,人類之幸!私心當道,人類之災!歐洲不統一,美國也不會永遠強大——翻開世界史,便知!


順林5688


如今的歐洲也就英國、法國、德國三駕馬車帶動整個歐洲前進。而俄羅斯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歐洲國家,它的國土面積橫跨歐亞大陸呈東西走向,很大一部份國土在亞洲,這就是為什麼歐洲不願意承認俄羅斯是歐洲國家,覺得俄羅斯不倫不類是個怪物,往西可以碾壓歐洲的戰略空間,往東可以牽制東方大國的發展,無論是西還是東都在提防俄羅斯的再一次崛起強大,給整個地緣政治帶來深遠影響。



說到歐洲的統一進程,就不得不提中國的地緣優勢,中國之所以可以再次崛起強大,跟高度統一和傳承幾千年文化精髓有關。一個民族的大融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經歷無數次統一戰爭洗禮和文化高度契合才能凝聚沙成塔。所慶幸的是生在如今大融合華夏的人們可以高枕無憂,不再擔心一個民族是否強大到拒一切來敵,不再擔心國家的發展制肘於任何外部勢力。這就是大一統的諸多利好,得感謝我們的遠古祖先深謀遠慮為我們打下的戰略發展空間,要是今天的中國和歐洲一樣一盤散沙沒有統一,發展環境肯定是多麼的惡劣,就像中東國家一樣戰爭不斷,人民生活顛沛流離。



如今的歐洲已經錯過了統一的最佳時機,歐洲之所以沒有統一,就缺少像中國秦始皇一樣的歷代偉大英明君主,以統一為己任的認知和使命感。古代的歐洲沒有文明歷史,有的是野蠻衝撞,心中沒有大一統的概念,在這片蠻荒的土地上各自為王,相互間燒殺掠奪再也沒有幹別的事情,還是東方文明傳到歐洲,這些人才意識到一個國家沒有文明不行,才開始求同存異。西方奮起直追了上千年,才在上個世紀的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超越中國,可他們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沒有明白統一才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經久不衰的原因,一個文明一個國家暫時的沒落並不說明就從此一撅不振了,只要去除腐敗從新變革,仍然是屹立不倒的文明大國。



至於美國,它的國家發展史不過兩百多年,一個沒有文化低蘊和歸屬感的民族和國家,光靠霸權欺凌天下弱小豈能長久?如今的世界格局是各方勢力崛起,猶如群雄逐鹿野心勃勃,坐等美國衰弱之時,給其沉痛一擊,讓其從此消亡,猶如戰國時期的周天子,諸侯國靜等周天子衰弱到不能再發號施令時,群起一湧而上痛快的肢解。



如今的世界大格局是相互制衡,任何地區和國家,再也別想像古代一樣肆無忌憚地擴展領土,更別想隨意談統一了,除非你強大到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怕你敬你,才敢談統一和擴張,否則會惹禍上身,制約發展。而在如今瞬息萬變的世界變革中,如果不把握好機會,錯走一步,就有可能從此喪失崛起的機會,成為二、三流國家,大國謀略和方陣,猶如帝王術,駕馭好了你就是王者,否則你就是招天下人恥笑的失敗者。


小魚暢想


歐洲大陸擁有48個國家,人口總數7.4億,總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卻有160多個民族,其中,最主要的民族分支是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凱爾特人和拉丁人。

歐洲雖有近萬年的長遠歷史,卻從未實現過大一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各個民族的獨立性。即便這個民族征服了某一民族,但也無法同化和包容該民族,就連語言都會各自保留。

隨著各民族的混居與通婚,各種語言的交匯與融通,幾千年來,相互征伐與屠戮的歷史糾結,即使曾經無比強大的羅馬帝國、拿破崙大帝極其野心勃勃的希特勒都無法實現歐洲的統一,何況歷史走到了今日。

歐洲不僅無法實現大一統,反而在最近幾十年中不停地分化和解體。無論是前蘇聯、南斯拉夫,還是捷克斯洛伐克,就連昔日的大英帝國的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也在紛紛鬧獨立。

因為每個國家的人民都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誰都不想成為被別人奴役。只有一些喪心病狂的歷史狂人曾經痴心妄想一統天下,結果無須再言,歐洲的未來,再無可能出現秦始皇那樣的偉人。

歐洲一些大國為了各國的前途和命運組建了歐洲共同體,也就是現在的歐盟。但也並非囊括了所有歐洲國家,不僅有20個國家沒有進城,還有像英國這樣的經濟大國正在退出歐盟。

由此看來,整個歐洲大概只有極少數的人夢想實現大一統,建立所謂的“超級大國”,對抗美國和俄羅斯吧!


怡人之人148633009


歐洲是指位於位於大西洋、地中海和烏拉爾山等地理邊界之內的區域:與美洲以大西洋為界、與非洲以地中海為界、與亞洲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高加索山脈等地理屏障為界。整個歐洲的面積是1016萬平方公里、人口7億多。如果歐洲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那麼其國土面積將超過加拿大、中國和美國,同時也將成為僅次於中國和印度的世界第三人口大國。這個國家的人均GDP將會達到2.94萬美元,名義GDP達到21.82萬億美元,雖然人均GDP比美國要少,但GDP總量還是比美國更有優勢的。那麼這個國家是否可能超越美國成為超級大國呢?一個國家能不能崛起成為一個超級大國主要看兩點:一是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資源儲備等先天的自然條件,二是看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政治動員力、社會組織力等後天的社會條件。前者是成為大國的基礎條件,所以無論科威特、瑞士這樣的國家人均收入有多富裕也不會被視為是國際事務中具備影響力的大國,因為這些國家的體量實在太小了;然而僅僅有基礎只代表取得了角逐大國地位的資格,而不代表必然會成為一個大國。近代史上的舊中國以及淪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就資源稟賦而言難道不具備成為一個大國的資格嗎?如果一個國家空有資源稟賦,然而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均乏善可陳,那麼這樣的國家只是一個空有規模體量的大國而不是國家綜合實力上的大國。說得直白一些就是:一個國家的規模體量、自然資源、地理位置等先天條件是構成其綜合國力的重要基礎,但並不是說體量大、資源豐富的國家就一定國力強大。很顯然如果歐洲實現統一憑藉其領土面積、人口規模以及目前現有的產業基礎無疑是具備崛起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的基礎的,問題在於歐洲實現統一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今天歐洲作為一個地理概念是明確的:與美洲以大西洋為界、與非洲以地中海為界、與亞洲以烏拉爾山脈為界。然而歷史上的歐洲並不是一個明確的概念,其邊界外延是經歷了一番變化的:歐洲是歐羅巴洲的簡稱,而“歐羅巴”一詞來自於古希臘神話中的一位人物。最初歐羅巴指的是希臘本土,後來才把愛琴海諸島包括進來。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期歐洲的範圍一度向東延伸包括瞭如今被歸入亞洲的小亞細亞等地。顯然這時的歐洲與其說是一種地理概念,不如說是一種文化概念——指的是接受希臘文化的地區。公元2世紀托勒密將頓河作為歐洲和亞洲的分界線,這一觀念一直維持到17世紀。隨著俄國的彼得大帝一方面在國力致力於西化改革,一方面積極對外擴張。俄國的西化改革使其與西歐各國的心理認同相對增加,而隨著俄國疆域的向西擴張就使其與歐洲中心的地理距離也日益縮短,最終俄國成為了歐洲均勢格局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歐洲的地理外延也隨著俄國的崛起由頓河推進到今天的烏拉爾山脈。事實上在地理上分隔歐洲和亞洲的烏拉爾山脈儘管蜿蜒長達2000公里,然而其最高點海拔也不過1895米,這一高度甚至還低於我國五嶽中的華山和恆山,我們不妨試想在數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華山、恆山就不是諸侯國之間的天然分界線,換句話說即使華山這樣的天險在數千年前就能克服,顯然烏拉爾山脈並不是什麼不可逾越的地理屏障。事實上烏拉爾山脈在歷史上既沒阻擋蒙古人西征的鐵蹄,也沒成為俄羅斯自西向東征服西伯利亞的障礙。同樣從海上將歐洲與亞洲分隔開來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也不是不可逾越的天塹:今天位於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在古希臘時代就和歐洲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著名的特洛伊戰爭就爆發於此。海峽沒能阻止希臘人跨海遠征特洛伊,沒能阻止後來的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同樣也沒能阻止奧斯曼帝國攻陷拜占庭。正因為缺乏天然的地緣屏障,所以從烏拉爾山脈西麓一直延伸到多瑙河的東歐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匈奴人、保加爾人、蒙古人等遊牧民族入侵歐洲的天然地緣通道。在相當漫長的古代歷史上這一地區與濱臨地中海的南歐地區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質,而作為歐洲文明源頭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恰恰就發源於地中海。事實上羅馬帝國是一個典型的地中海帝國——即使在其鼎盛時期的版圖最北只延伸到萊茵河-多瑙河-喀爾巴阡山一帶,至於今天的俄羅斯、烏克蘭、德國等廣大東歐、中歐地區在當時甚至根本不被視為歐洲的一部分。事實上當時這一併不被視為歐洲的地區可不小——這一地區佔據瞭如今歐洲面積的一半左右。當時的歐洲實際上就以萊茵河-多瑙河-喀爾巴阡山為界形成了拉丁文明與日耳曼、斯拉夫等不同族系的分野。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洲大陸的西部被阿爾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喀爾巴阡山、多瑙河、萊茵河等天然的地理屏障分割成支離破碎的小塊,而在歐洲大陸的西北方向還分佈著三個大島——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和冰島以及一系列小島。這些地理屏障將歐洲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各自獨立的地緣板塊,由於缺乏一個足夠強勢的核心板塊,所以無論是法國或是德國單純依靠自身體量要想壓制整個歐洲其實是無比艱難的。也許有人會說:中國在自然地理上也有高山大川的阻隔,那麼為什麼就能形成大一統帝國呢?這裡需要注意的問題是:現代意義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有著960萬平方公里陸地國土的遼闊大國,在其境內的確存在著諸多高山大川,然而在中華文明最初發源誕生的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有著適宜農耕的大面積衝擊平原的;相比之下歐洲只有支離破碎在板塊,缺乏大面積的適宜定居農業的沖積平原,所以往往形成城邦割據的狀態。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生存環境塑造了中國人和歐洲人不同的思維模式:中國很早就形成了獨特的大一統思想意識,儘管中國作為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是由秦始皇嬴政所締造的,然而其實大一統思想早已有之——戰國七雄連年征戰、諸子百家縱橫爭辯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天下定於一的目的。然而這種思維意識形態卻是歐洲人所不具備的,即使是在形式上締造了一個大一統帝國的羅馬帝國同樣欠缺這種思維意識,事實上羅馬帝國和中華秦帝國有一個顯著的不同:秦帝國具有明確的混一天下的奮鬥目標,正是基於這一目標才使秦始皇嬴政得以奮六世之餘烈;相比之下羅馬帝國的擴張是沒明確目標的——羅馬的歷代統治者總是小心翼翼地嘗試帝國是否還有繼續擴張的實力。公元9年羅馬帝國的擴張遭到了一次嚴重的挫敗,也正是這一事件深刻影響了歐洲日後的歷史進程:公元前12年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發動了對日耳曼人的征服戰爭,隨後羅馬在自己佔領的日耳曼地區建立了日耳曼尼亞行省。如果羅馬的這次征服戰爭取得成功的話,那麼羅馬帝國的疆域將可能從地中海地區擴張到今天的德國,甚至可能進一步向東延伸到東歐地區,那麼日耳曼、斯拉夫等族系就可能被納入到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歐洲就有可能被整合為一個整體。到了公元6年前後如今位於易北河以西的德國領土已悉數被羅馬佔領,大受鼓舞的奧古斯都決定乘勝追擊,於是羅馬軍團兵分兩路:兩支精兵分別從萊茵河上游和多瑙河出發向波西米亞(今捷克)挺近。公元9年9月本來臣服於羅馬的日耳曼僱傭兵首領阿米尼烏斯暗中與其他日耳曼部落聯絡並設計將羅馬指揮官瓦魯斯誘入條頓堡森林,最終將瓦魯斯所率的3個全團全殲。這場戰爭徹底打破羅馬一統歐洲的勢頭,羅馬的疆域最終被限定於地中海地區,而如今的中歐、北歐、東歐等地均不在羅馬的統治範圍之內。

東方的華夏文明由於很早就孕育出了大一統思維,所以秦始皇嬴政可以較為順利地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廢分封行郡縣並統一帝國的文字、貨幣、度量衡,實現了”車同軌、書同文“,從此以後中華大地各地區之間就形成了緊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聯繫。這種統一體系是如此強大,以致於即使是異族入主中原也必須接納這一體系。相比之下歐洲由於缺乏這樣高度統一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這意味著歐洲的大一統帝國必須具備足以壓制各地的絕對軍事優勢,否則一旦當帝國中樞處於衰敗狀態時各地就會出現群雄並起的現象。羅馬帝國在其鼎盛時期得以維持一個形式上的大一統帝國,然而隨著羅馬帝國在蠻族入侵的浪潮下覆滅之後歐洲就進入到了封建采邑制度盛行的中世紀。相比之下中國也曾經歷過與羅馬的蠻族入侵類似的五胡亂華,然而在經歷五胡亂華以及之後南北朝的長期混戰之後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思維仍使中國人得以締造大一統的隋唐帝國。正如中國人的大一統思想一旦形成就對中國歷史的塑造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樣的是:歐洲的分裂狀態一經形成就具有強大的慣性,因為始終有力量會試圖維持歐洲的均勢而不希望一個統一的歐洲出現:在中世紀羅馬天主教會為避免有強大的世俗政權崛起威脅神權統治往往聯合歐洲各國打壓勢力強大的世俗霸主;到了近代教會勢力式微後正處於國力巔峰狀態的大英帝國確定了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對歐洲大陸英國嚴防死守可能出現一個足以統一歐洲大陸的國家出現,以免威脅自己的霸權,為此不惜聯合歐洲各國同拿破崙和希特勒交鋒;二戰後英國輝煌不再,世界陷入冷戰格局,歐洲分裂成為分別由美國和蘇聯控制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和東方社會主義陣營,總之誰也不願看到一個統一的歐洲出現。拿破崙和希特勒曾嘗試以戰爭手段統一歐洲,然而這種方式被證明勢必遭到致力於維護歐洲均勢的各國的普遍抵抗,最終拿破崙和希特勒的武力統一計劃都已失敗告終。拿破崙和希特勒用武力統一歐洲的方式已被證明是行不通,而在二戰後歐洲人開始嘗試用和平的手段實現歐洲的一體化。1945年戴高樂的顧問亞歷山大·科耶夫攥寫的《法國國是綱要》指出:隨著技術環境尤其是經濟規模的變化已使單一民族國家”不夠大“了,只有那些由若干加盟民族國家構成的”帝國“才可能在國際舞臺上佔據一席之地。事實上亞歷山大·科耶夫並沒明確提出歐洲一體化的概念,他的設想是由法國和西班牙、意大利以及法屬殖民地共同組成一個”拉丁帝國“,屆時這個”拉丁帝國“將擁有統一的武裝、一體化的經濟和相近的觀念,從而成為獨立於美、蘇兩極之外的第三極。與此同時科耶夫也承認德國的重要性——在他看來:法國要實現與美、蘇兩極的博弈就必須藉助於德國的力量,與此同時又必須避免使自己再度被德國征服,為此他提出了”煤鋼聯營“的構想:德國向法國出口煤炭以換取建設所需的成品鋼材,而法國則通過對德國戰略資源的控制實現對德國復興的調控,從而使其不至於威脅到本國的安全。

亞歷山大·科耶夫的”煤鋼聯營“構想正是日後歐洲煤鋼聯營(ECSC)的雛形,而隨著戰後殖民體系的坍塌迫使法國不得不將”拉丁帝國“轉型為”歐洲聯盟“。二戰後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都不具備與美、蘇兩極博弈的實力,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抱團取暖增強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1950年5月法國外長羅貝爾·舒曼建議把法國和西德的煤鋼生產置於一個“超國家”機構領導之下。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根據“舒曼計劃”在巴黎簽訂《歐洲煤鋼聯營條約》:決定建立煤鋼共同市場。1952年7月25日該條約生效。1957年3月25日六國又在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建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如今歐盟的前身歐共體由此誕生。事實上在各國政治家就成立歐洲共同體的過程中一開始並沒將一體化進程限定在經濟領域,當時他們也提出了一個防衛共同體計劃——說白了就是和如今馬克龍所提倡的打造統一的歐洲軍其實是一個概念。不過這一概念在當時未免過於超前了:要知道50年代的法國和德國剛經歷過慘烈的戰爭,要實現軍事上的互信可謂是難上加難。1954年9月法國國民議會否決了關於防衛共同體的方案,歐洲共同體的職能因此被限定於經濟領域。誰也想不到時過境遷之後當年否決防衛共同體計劃的法國如今卻成為統一的歐洲軍隊最大的鼓吹者。從1973年起丹麥、英國、愛爾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陸續加入歐共體。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裡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1993年11月1日該條約正式生效,歐共體由此正式升級成為歐盟。1995年1月1日瑞典、芬蘭、奧地利正式加入歐盟,歐盟成員國擴大到15個。1998年歐洲中央銀行成立,1999年歐元作為歐元區的統一貨幣開始替代之前各自發行的馬克、法郎等貨幣開始運作。2004年5月1日馬耳他、塞浦路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10國正式加入歐盟。2007年1月1日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這是歐盟歷史上第六次擴大。2013年7月1日克羅地亞正式成為歐盟第28個成員國。


至此歐盟的發展從整體上看是極為成功的:在橫向的規模擴張上歐盟成員國數量增長到28個,成員國國土面積加起來達到了4379963平方公里,人口規模達到了5億多,經濟總量達到了18.749萬億美元,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在縱向的合作深度上歐盟成員國之間實現了人員、商品和服務的自由流通,歐元似乎已向世人證明了歐洲貨幣統一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然而與此同時歐洲一體化仍存在諸多深層次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歐盟的成功經驗一度掩蓋了這些問題,然而目前有的問題已逐漸開始表現出來。首當其衝的問題是歐盟實際上並不能等同於歐洲——歐盟的存在的確反映了歐洲的一體化進程,然而歐盟的發展並不能與歐洲一體化完全劃等號。目前歐洲一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而這其中歐盟成員國只有28個,也就是說還有相當一部分歐洲國家並非歐盟成員國,而這其中最難融入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恐怕是俄羅斯。上文已提到如今俄羅斯所在的這片區域自古以來就是遊牧民族入侵歐洲的天然地緣通道,因此在西歐各國眼中俄羅斯一直就被視為混合著遊牧民族血統的”白色韃靼“。在地理概念上俄羅斯毫無疑問是一個歐洲國家,然而在國際政治中很多時候是被排斥在歐洲體系之外的。事實上當西歐國家在提到歐洲一體化進程時是否包括俄羅斯在內一直是一個爭議頗大的話題:儘管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歐洲國家並未加入歐盟,但歐盟實際上是有意向將這些國家納入到歐盟的體系之內的,所以才會有歐盟的持續東擴之舉,然而俄羅斯到底是否應該被納入到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其實這點連歐洲人自己也說不清:二戰後戴高樂的歐洲一體化方案是包括蘇聯的——戴高樂心中的歐洲就是地理概念上的歐洲,也就是從大西洋到烏拉爾的整片區域,1944年戴高樂和斯大林還簽署了《法蘇互助同盟條約》。蘇聯解體後隨著意識形態分歧的消失使俄羅斯和西歐國家之間的合作關係得到加深:1993年底俄羅斯和歐盟簽署了《俄羅斯同歐盟之間關於建立夥伴和合作關係的聯合政治聲明》。1994年6月俄羅斯又和歐盟簽訂了為期十年的《夥伴關係與合作協定》。1997年10月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出席歐洲委員會首腦會議期間提出了建立”大歐洲“的思想。1998年5月俄羅斯與歐洲第一次首腦會議在英國舉行,會上發表的聯合聲明強調了俄羅斯與歐盟發展戰略伙伴關係將促進歐洲大陸的和平與發展,將雙邊關係推向了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1999年俄羅斯與歐盟確立了從2000年到2010年的夥伴關係發展框架。與此同時俄羅斯與歐盟的經貿聯繫也日益密切:1995年至2006年期間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貿易額從603億美元攀升到2310億美元,歐盟對俄羅斯的直接投資也從2004年的60億歐元增長到了2007年的171億歐元,同期俄羅斯對歐盟的直接投資由3億歐元增長到了10億歐元。對歐盟國家的能源出口一度佔到俄羅斯出口總量的90%以上,歐盟成為了俄羅斯最大的外匯來源地。然而歐盟和俄羅斯之間的深層問題並未得到根本解決:歐盟的老成員國中仍不乏視俄羅斯為”白色韃靼“的理念,而2004年後新加入歐盟的原華約陣營成員國們在歷史上大多與俄羅斯有各種各樣的積怨,歐盟的持續東擴對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和市場範圍構成了一定的壓力。三百多年前彼得大帝開啟了俄羅斯的西化歷史,然而迄今為止俄羅斯和西歐國家之間仍為實現互信。事實上要構建一個囊括俄羅斯在內的統一歐洲體系無疑是繼位困難的——彼此互不信任的俄羅斯和歐盟都會擔心被對方吞掉。

既然歐洲一體化很難將俄羅斯囊括在內,那麼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打造一個將俄羅斯排除在外的統一歐洲體系。將俄羅斯排除在外的歐洲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將更多集中在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而在政治軍事領域的影響力將相對有限——畢竟俄羅斯的政治軍事影響力是不容低估的,而歐盟畢竟是一個經濟組織,並不具備北約那樣的軍事職能。當然馬克龍的確是在倡議成立統一的歐洲軍隊,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無疑是極其困難的:且不說要讓歐盟成員國在這一問題上達成共識有多困難,況且美國也不會坐視這種事發生。從歐盟及其前身歐共體當初成立的動機來看:歐洲各國就是要以抱團取暖的形勢實現在美蘇兩極之外增強自身話語權的目標。長期以來美國和歐洲實際上是一種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儘管大多數歐盟成員國是美國的盟友,然而與此同時雙方一直國際市場上展開各種競爭。如今歐盟已然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歐盟各國再打造一支統一的武裝力量,那麼無疑將對美國的世界霸權構成潛在挑戰。那麼我們現在不考慮構建一個排除俄羅斯在位的歐洲統一體系後的政治軍事影響力,單純只討論構建這一體系的可能性呢?事實上即使是將俄羅斯排除在外的統一歐洲體系其實也是很難構建的:即使在排除掉俄羅斯後白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等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可是一向被俄羅斯視為自己戰略勢力範圍的,事實上如今的烏克蘭問題正是由於俄羅斯和西方國家的地緣博弈產生的。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歐盟繼續東擴無疑時將會和俄羅斯發生摩擦的。那麼我們再進一步假設歐盟不像白羅斯、烏克蘭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擴張,而是建立一個囊括整個西歐、南歐、中歐、北歐以及巴爾幹半島的統一體系是否可能呢?其實仍有難度——這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被歐盟成員國包圍的瑞士出於既定的中立國策而拒絕加入歐盟,恐怕在未來相當一段時期瑞士也並沒特別迫切希望加入歐盟的訴求。

現在我們假設歐盟不僅放棄繼續東擴,短期內也不謀求整合尚未加入的瑞士、挪威西歐、北歐國家,而是著力於深化歐盟內部的合作深度,從而對這些尚未加入歐盟的歐洲國家產生示範效應是否可行呢?應該說這是一種最為務實的選擇,不過依然存在一定挑戰。英國脫歐在某種意義上其實反映的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諸多潛在深層問題的:事實上在歐盟的持續擴張過程中早就潛伏下諸多深層問題,在英國脫歐之前歐盟成員國之間儘管對歐盟的某些具體運作條款有爭議,但總體上看歐盟無論是在橫向規模或是縱向的合作深度上都是不斷加深,然而英國脫歐開啟了一個先例就是歐盟首次出現成員國減少的現象。在此之前儘管從未有成員國退出歐盟的先例,然而實際上歐盟成員國之間客觀上還是存在諸多矛盾的。英國脫歐既有自身特有的原因,也是長期以來歐盟潛伏問題的爆發:就英國自身來看這個島國其實一直和歐洲大陸國家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同時英國與美國還維持著一種特殊的外交關係,而作為歐盟前身歐共體成立的初衷就是儘可能維護歐洲獨立於美、蘇兩極之外的話語權,當英國試圖加入歐共體時就曾被法國視為美國安插在歐洲的內奸而加以拒絕。儘管在經過一番波折後英國加入了歐共體,然而在此之後英國與歐洲大陸國家的關係仍是糾結的——這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國並沒加入歐元區。如果說這些因素都是英國所特有的,那麼以下將要談到的問題可就不是英國特有的了,甚至可以說這些問題的存在使歐盟在未來不確定的階段存在一定的解體風險:歐盟說到底只是一個國際組織,而加入該組織的國家有各自不同的國家利益。歐盟的東擴使大量原東歐華約陣營的國家成為歐盟成員國,儘管這些國家大多數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轉型以來經濟發展迅速,然而比起老牌歐盟成員國仍有較大差距。由於歐盟成員國之間的人員是可以自由流通的,於是大量來自東歐新成員國的移民開始湧入英、法、德老牌成員國,使這些老牌成員國背上了沉重的負擔,事實上這也是英國脫歐的原因之一。與此同時南歐的希臘、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幾個所謂的”歐豬國家“在經濟危機中可沒少拉整個歐盟的後腿,事實上歐盟內部一直存在兩大不同的經濟體系:一種以德國和北歐國家為代表,一種以希臘、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歐地中海國家為代表,兩種經濟體系之間的摩擦使歐元區存在分裂為南、北兩大區域的風險。事實上這種風險已表現出來:2016年9月當歐元區財長在布拉迪斯拉發討論希臘改革進程是否符合債權國要求時7個南歐國家卻在雅典召開反緊縮政策峰會,這實際上正是歐元區南北方之間矛盾的反映。

事實上當初德國在決定放棄馬克而加入統一的歐元區時就不是那麼心甘情願:當時的馬克和美元、英鎊被視為全球最堅挺的三種貨幣,在德國國內被視為德國戰後經濟復興的驕傲,甚至被譽為經濟界的”核武器“。要德國人放棄這種被視為國家驕傲的貨幣也著實不易,同時德國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對南歐國家那種高負債、高消費的經濟發展模式也頗多不滿。儘管德國是歐盟內部一個起主導作用的國家,可即使是德國也會優先考慮本國利益,當時德國也沒少和南歐國家扯皮。現在看來歐盟的擴張速度也許快了一些,儘管在此之前歐盟在貨幣一體化、人員自由流通等方面都成為了全世界最成功的國際組織,然而顯然正是這些成果掩蓋了諸多深層次問題,如今這些問題以英國脫歐的形式表現出來。在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恐怕歐盟內部仍會長期存在原東歐華約成員國和老牌成員國、北歐成員國與南歐地中海成員國這兩大基本矛盾,而在兩大基本矛盾下各國之間還會存在諸多具體矛盾,而這些矛盾都是對未來歐洲一體化進程的考驗。縱觀歐盟及其前身歐共體的歷史而言:歐洲一體化仍將是未來歐洲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北美、拉美、東亞、東南亞、中東、非洲各地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一體化進程,歐洲顯然也不可能置身於這個總的運動之外,但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必然會伴隨一系列的扯皮。目前看來歐洲的一體化進程可能更多將集中於經濟領域,在可預見的未來歐洲要在政治軍事領域統一成為像美國一樣的超級大國基本不存在什麼可能性,而即使是在經濟一體化進程也將不斷暴露出諸多新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