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对冠心病的临床认识,中医“胸痹”说

对冠心病的中医临床认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常被称为“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不仅是冠心病最严重的表现,也是心血管病死亡最重要的原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过剩、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忧郁烦恼等,使血脂、血压、血糖增高,导致冠心病的发生率增高,而且趋于年轻化。


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

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


传统祖国医学认为“冠心病”属于中医的“胸痹”,

其病性有虚实两方面,而虚实往往同见,轻者有气虚血虚,重者有阴虚阳虚


实证,主要是“痰”和“瘀血”,虚实之间也有先后主次之分,先虚后实,在胸痹的中后期往往以痰瘀互结证为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在脉中运行,有赖于气之推动;维持气机的正常功能,就要靠血的滋润与濡养。


如果两者功能失调,则可产生痰瘀。


如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缓慢,日久则血瘀;瘀血阻滞经脉,阻碍气机的运行,同样可影响津液的代谢,


气机不畅则影响水谷精微的化生,反而聚湿生痰;又或者痰浊阻滞脉络,脉道不利,则生瘀血,痰浊与瘀血互结胸中又相助对方的化生。


由此不难看出,脂质和复合糖类当为中医之“”,出血为离经之血即“瘀血”,而纤维组织,钙质及血栓则为“痰瘀”的。


斑块形成的原因


对冠心病的临床认识,中医“胸痹”说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动脉


上述病理产物的沉着堆积固然是斑块产生的直接因素,但只是表象,贾文魁教授认为根本因素还是心之阳气不足,推动无力,从而导致了营血之中的有形物质在血管壁附着积聚,进而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冠脉支架植入术


对冠心病的临床认识,中医“胸痹”说

支架植入的概念


急性心肌梗死,中重度心绞痛对药物反应不理想,冠脉造影示血管严重病变等,可考虑支架植入,以降低严重甚至致死性心脏事件的风险。


但血管再通支架植入为破血逐痰的霸道之法,在治疗的同时耗气无疑,进而使已虚的心气心阳更加虚损。


另外,支架作为异物植入血管内,是比痰瘀更顽固难化之物,在冠脉再通的同时也为以后的再狭窄再闭塞留下了隐患。


虽然如是,但贾教授认为急则治其标,当用还须用,以挽危急于顷刻。


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治疗之后继以参芪桂草等益气通阳

治其本,则可扬其长而避甚短。


心因性疲乏


对冠心病的临床认识,中医“胸痹”说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注意到,许多罹患冠心病的患者,在病程中除了心绞痛症状发作外,


常常伴有心悸,乏力,精神萎靡,肢软倦怠,耐力降低及遇事常感力不从心等,这一组症候群往往在心绞痛得到药物或支架植入治疗控制后,也还存在。我们姑且称之为“心因性疲乏”。


中医认为这些症状的发生是由于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所致,冠脉介入治疗后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使痰瘀阻滞的血管再通,缓解胸痹心痛的症状,但却不能改变心之阳气不足的病理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病人心绞痛控制了但上述虚损羸弱的表现还继续存在的原因,也是介入治疗后再发心绞痛冠脉再狭窄甚至再闭塞的原因。


贾教授认为只有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的病理得到改变,才能使冠心病及其伴发的心因性疲乏等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


配图:网络(侵删)

文章若对您有帮助,请关注「健康医学科普」,同时,非常感谢您的点赞、转发与评论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