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从唐玄宗和他的宰相们看安史之乱的起因,二元权力结构下的隐忧

一:如果早死20年

知乎上一直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大意是哪些人物如果早死20年就好了?

很多网友的心目中,玄宗皇帝无疑是排在了第一位。

无论哪个皇帝的一生都很难像玄宗皇帝这样。比他做皇帝做得好的,说实话在开元年间也没几个皇帝比他做的好;比他风雅的,下场还往往比他惨,更要命的是,在民间故事里,他永远是传唱度最高的皇帝,《长生殿》更是将他和杨贵妃的故事写的如泣如诉,让人神往。

用教科书的话总结一下,唐玄宗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音乐家、书法家。这四个“家”他都当之无愧。

从唐玄宗和他的宰相们看安史之乱的起因,二元权力结构下的隐忧

政治上,他是一个精于权谋的皇族,他是一个开创了前无古人的盛世的皇帝;改革上,募兵制,节度使,在如何管理如此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上,他大胆地放权,大胆的改革;而他的另一面,是一个技巧高超的马球运动员,是在梨园扮丑角的“梨园天子”,更是一段千古凄美爱情的男主角。


他可以做到那些明君做到的一切,却比那些明君更像一个“人”,因此他不能简单的被脸谱所定义。他仿佛是一杆天平,当他身上的政治家成分占上风,他就成为能与唐宗宋祖比肩的明君。当艺术家成分占上风,就只能

“能以精诚致魂魄”,在凄凉的晚景中追忆那一朵朵绽开的梨花。

从唐玄宗和他的宰相们看安史之乱的起因,二元权力结构下的隐忧

如果要了解玄宗皇帝,可切入的角度太多,我们不妨选一个特别一点的,来看看唐玄宗和他的宰相们。



二:明君的自我修养

我们先来做几个说明,玄宗皇帝到底想做什么样的明君?

像始皇帝那样勤政,每天阅览繁重的奏牍?——玄宗皇帝作为一个文艺青年,他的答案是“不”,我还要享受生活呢,你们能干就多干点!

从唐玄宗和他的宰相们看安史之乱的起因,二元权力结构下的隐忧

所以刚刚当上宰相的姚崇就因此吃了个大亏。

按照皇帝事必躬亲的政治原则,刚刚当上宰相的姚崇按照惯例,就低级官吏人选请示唐玄宗时,玄宗皇帝就傲娇起来了,啥话不说,君臣两个大眼瞪小眼。姚崇看着皇帝啥也不说,就更慌了,心里觉得是不是皇帝对他有意见了,就又试探地问了一遍,玄宗皇帝还是不说话。姚崇一想完了啊,啥也不敢说了,赶紧退下了,就皇帝陛下摘自己的帽子了。

从唐玄宗和他的宰相们看安史之乱的起因,二元权力结构下的隐忧

这时候玄宗皇帝的心腹太监高力士看不下去了,小心翼翼地问玄宗皇帝,为啥不和姚崇说话,玄宗皇帝很不满意的哼了一声,说自己只想管大事,姚崇拿这种小事来烦我,我用他干什么?

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内侍高力士日:“陛下新即位,宜与大臣裁可否。今崇亟言,陛下不应,非虚怀纳诲者。”帝日:“我任崇以政,大事吾当与决,至用郎吏,崇顾不能而重烦我邪?”崇闻乃安。由是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

从这里看,玄宗皇帝还就真的偷懒的“理直气壮”。

从唐玄宗和他的宰相们看安史之乱的起因,二元权力结构下的隐忧

而文艺青年第二个特点,就是喜欢搞艺术

《旧唐书·本纪》说玄宗皇帝“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就是说他懂音乐,书法也好。在这文艺创作这方面可以和宋徽宗赵佶比一比。

玄宗皇帝虽然书法作画上比不上赵佶的“瘦金体”,但在音律这方面,真的是绝代风华。作为一个皇帝亲自演奏琵琶等乐器就算了,还要亲自作曲,并且一作曲就是经典,比如那《霓裳羽衣曲》,而且登基以后,在皇宫里设教坊,培养宫内艺人当自己的徒弟,所以现在梨园中人都把玄宗皇帝作为自己的祖师爷

俗话说

“曲有误,周郎顾”,唐玄宗就是那个时代的周郎,稍微有人在合奏时出一点点错,他都可以立即觉察,用自己手上的羯鼓敲出正确的音予以纠正。

皇帝带头搞艺术,还不喜欢搞事情,大唐的文化盛世便也真的来了。

从唐玄宗和他的宰相们看安史之乱的起因,二元权力结构下的隐忧

在唐玄宗登基后,同时盖了两座楼,一座叫“勤政务本楼”,用来处理政事,一座叫“花萼相辉楼”,用来游玩赏景。玄宗皇帝的政治理想,从一开始做皇帝,就是要充分实现个人享受的同时,治理好这个庞大的帝国,而他之后的换宰相,便也是以这个前提作为指导思想的。

三:玄宗皇帝的宰相们

先来说说上文提到的姚崇。玄宗皇帝请他做宰相,可是费了老大力气了,答应了他十个要求。在那个宫廷斗争耗费了王室太多精力的年代,国家入不敷出,各地吏治开始逐渐败坏,边境危机四伏,玄宗皇帝重用他,因为他是具有极强政治能力的“救时宰相”。在玄宗刚即位那几年,他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和姚崇搭伙做事的是

卢怀慎,玄宗皇帝曾经一言道破它的作用,因为他是清正廉洁的道德楷模,玄宗皇帝把他放到中央就是为了“坐镇雅俗”,给那些官员做一个清廉模范。

从唐玄宗和他的宰相们看安史之乱的起因,二元权力结构下的隐忧

姚崇之后是宋璟,他和姚崇是两种风格,相比于姚崇对制度的创变,他更多的是

坚持原则,刚正不阿,对于违法乱纪进行打击,整个唐帝国的官场风气为之一变。国家逐渐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言路开敞,开元盛世在他的手上达到了顶峰

从唐玄宗和他的宰相们看安史之乱的起因,二元权力结构下的隐忧

他们两人的罢相,标志着玄宗执政生涯第一阶段

的结束。

天下太平之后,玄宗皇帝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在文艺青年的本性上,他选择宰相的标准也偏向于那些风度翩翩的书生

张说张九龄就这样依次进入了他的视线,张说才气逼人,能文能武,风度翩翩,就是脾气稍大,喜欢提携私人。张九龄德才兼备,风度儒雅,能诗能赋,文采斐然,以至于后来张九龄被罢相,其翩翩神采仍让玄宗念念不忘,其后每逢有人荐引公卿,玄宗皇帝一定要问上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

从唐玄宗和他的宰相们看安史之乱的起因,二元权力结构下的隐忧

但是书生,虽然风度翩翩,但是说的话,总是有些让玄宗皇帝不痛快,玄宗皇帝被太平的景象所沉溺,丝毫意识不到盛世危机,于是直言敢谏的张说,张九龄纷纷被罢相。在那之后,玄宗皇帝用人就只要自己舒服,能办事,让自己多享受几天太平盛世

“独相”李林甫和“小舅子”杨国忠就这样登上了历史舞台。

平心而论,李林甫在办事能力上是很有一套的。他不拘泥于前几任宰相的道德文章,而特别执着于制度性、规范化的行政运作,著名的唐代法典《大唐六典》就是李林甫主持编制的,是我国现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从唐玄宗和他的宰相们看安史之乱的起因,二元权力结构下的隐忧

并且在当时深受宠信的安禄山,也对李林甫忌惮不已。李林甫每次与安禄山交谈,都能猜透他的心思并抢先说出,让安禄山惊惧不已,即使数九寒冬也会惶恐得汗流浃背,不敢有丝毫隐瞒。因此李林甫在世的时候,能压得住那些骄兵悍将

值得说明的是,唐玄宗并不是不知道李林甫的嫉贤妒能,他只是一个合适的官僚,而不是完美的宰相。在玄宗皇帝晚年,依然洞明一切的唐玄宗评论李林甫也很客观的说:“其人才无比,嫉贤妒能,亦无比。

他不是不知道李林甫奸诈,私德有亏,但是之所以用他,一是他有才,二是玄宗皇帝想享受生活了,为帝国活了前半生,后半生他想为自己而活。

从唐玄宗和他的宰相们看安史之乱的起因,二元权力结构下的隐忧

而用杨国忠,可以说是李林甫的后遗症。朝廷被李林甫“野无遗贤”了19年,人才本来就少得可怜,也就杨国忠是自己的小舅子,宰相选来选去实在是没人了,玄宗皇帝也很无奈。

四:文艺皇帝的政治宿命

在玄宗皇帝四十年的执政生涯

中,无论宰相如何变,玄宗皇帝我们可以发现,他一直坚持,与宰相治天下这一观点。

在皇帝文艺不想多管事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对于宰相的能力要求是相当高的。安禄山之所以变乱,安史之乱之所以会发生,从朝廷的用人政治上来讲,原因在于杨国忠的能力不能压制住边将。其实玄宗皇帝对于边将的思路大体是不错的,皇帝加以笼络,宰相唱黑脸,一唱一和。而悲剧在于,年老的皇帝笼络过了头,宰相压不住。

从唐玄宗和他的宰相们看安史之乱的起因,二元权力结构下的隐忧

所以说唐玄宗最大的错误,并不是后世说的女人亡国祸水,或者是沉迷文艺。喜欢文艺对任何帝王来说都不是错过,而是一个很悲哀的原因,皇帝这一职位,一做就是一生,还不能主动退休。

年轻的时候英明果决已经很难了,你对一个垂暮老人,又怎么能要求他有年轻人的精力去管理那么庞大的帝国。玄宗皇帝看得明白,但是他的精力也就只能让他将就着过了。谏言之所以听不进去,有时并不是皇帝固执,他知道是对的,可是他已经没有办法去像年轻时候那样践行了。

如果,玄宗皇帝早去世2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