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從唐玄宗和他的宰相們看安史之亂的起因,二元權力結構下的隱憂

一:如果早死20年

知乎上一直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大意是哪些人物如果早死20年就好了?

很多網友的心目中,玄宗皇帝無疑是排在了第一位。

無論哪個皇帝的一生都很難像玄宗皇帝這樣。比他做皇帝做得好的,說實話在開元年間也沒幾個皇帝比他做的好;比他風雅的,下場還往往比他慘,更要命的是,在民間故事裡,他永遠是傳唱度最高的皇帝,《長生殿》更是將他和楊貴妃的故事寫的如泣如訴,讓人神往。

用教科書的話總結一下,唐玄宗是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音樂家、書法家。這四個“家”他都當之無愧。

從唐玄宗和他的宰相們看安史之亂的起因,二元權力結構下的隱憂

政治上,他是一個精於權謀的皇族,他是一個開創了前無古人的盛世的皇帝;改革上,募兵制,節度使,在如何管理如此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上,他大膽地放權,大膽的改革;而他的另一面,是一個技巧高超的馬球運動員,是在梨園扮丑角的“梨園天子”,更是一段千古悽美愛情的男主角。


他可以做到那些明君做到的一切,卻比那些明君更像一個“人”,因此他不能簡單的被臉譜所定義。他彷彿是一杆天平,當他身上的政治家成分佔上風,他就成為能與唐宗宋祖比肩的明君。當藝術家成分佔上風,就只能

“能以精誠致魂魄”,在淒涼的晚景中追憶那一朵朵綻開的梨花。

從唐玄宗和他的宰相們看安史之亂的起因,二元權力結構下的隱憂

如果要瞭解玄宗皇帝,可切入的角度太多,我們不妨選一個特別一點的,來看看唐玄宗和他的宰相們。



二:明君的自我修養

我們先來做幾個說明,玄宗皇帝到底想做什麼樣的明君?

像始皇帝那樣勤政,每天閱覽繁重的奏牘?——玄宗皇帝作為一個文藝青年,他的答案是“不”,我還要享受生活呢,你們能幹就多幹點!

從唐玄宗和他的宰相們看安史之亂的起因,二元權力結構下的隱憂

所以剛剛當上宰相的姚崇就因此吃了個大虧。

按照皇帝事必躬親的政治原則,剛剛當上宰相的姚崇按照慣例,就低級官吏人選請示唐玄宗時,玄宗皇帝就傲嬌起來了,啥話不說,君臣兩個大眼瞪小眼。姚崇看著皇帝啥也不說,就更慌了,心裡覺得是不是皇帝對他有意見了,就又試探地問了一遍,玄宗皇帝還是不說話。姚崇一想完了啊,啥也不敢說了,趕緊退下了,就皇帝陛下摘自己的帽子了。

從唐玄宗和他的宰相們看安史之亂的起因,二元權力結構下的隱憂

這時候玄宗皇帝的心腹太監高力士看不下去了,小心翼翼地問玄宗皇帝,為啥不和姚崇說話,玄宗皇帝很不滿意的哼了一聲,說自己只想管大事,姚崇拿這種小事來煩我,我用他幹什麼?

崇嘗於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顧,不主其語。崇懼,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趨出。內侍高力士日:“陛下新即位,宜與大臣裁可否。今崇亟言,陛下不應,非虛懷納誨者。”帝日:“我任崇以政,大事吾當與決,至用郎吏,崇顧不能而重煩我邪?”崇聞乃安。由是進賢退不肖而天下治

從這裡看,玄宗皇帝還就真的偷懶的“理直氣壯”。

從唐玄宗和他的宰相們看安史之亂的起因,二元權力結構下的隱憂

而文藝青年第二個特點,就是喜歡搞藝術

《舊唐書·本紀》說玄宗皇帝“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就是說他懂音樂,書法也好。在這文藝創作這方面可以和宋徽宗趙佶比一比。

玄宗皇帝雖然書法作畫上比不上趙佶的“瘦金體”,但在音律這方面,真的是絕代風華。作為一個皇帝親自演奏琵琶等樂器就算了,還要親自作曲,並且一作曲就是經典,比如那《霓裳羽衣曲》,而且登基以後,在皇宮裡設教坊,培養宮內藝人當自己的徒弟,所以現在梨園中人都把玄宗皇帝作為自己的祖師爺

俗話說

“曲有誤,周郎顧”,唐玄宗就是那個時代的周郎,稍微有人在合奏時出一點點錯,他都可以立即覺察,用自己手上的羯鼓敲出正確的音予以糾正。

皇帝帶頭搞藝術,還不喜歡搞事情,大唐的文化盛世便也真的來了。

從唐玄宗和他的宰相們看安史之亂的起因,二元權力結構下的隱憂

在唐玄宗登基後,同時蓋了兩座樓,一座叫“勤政務本樓”,用來處理政事,一座叫“花萼相輝樓”,用來遊玩賞景。玄宗皇帝的政治理想,從一開始做皇帝,就是要充分實現個人享受的同時,治理好這個龐大的帝國,而他之後的換宰相,便也是以這個前提作為指導思想的。

三:玄宗皇帝的宰相們

先來說說上文提到的姚崇。玄宗皇帝請他做宰相,可是費了老大力氣了,答應了他十個要求。在那個宮廷鬥爭耗費了王室太多精力的年代,國家入不敷出,各地吏治開始逐漸敗壞,邊境危機四伏,玄宗皇帝重用他,因為他是具有極強政治能力的“救時宰相”。在玄宗剛即位那幾年,他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為開元盛世的到來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和姚崇搭夥做事的是

盧懷慎,玄宗皇帝曾經一言道破它的作用,因為他是清正廉潔的道德楷模,玄宗皇帝把他放到中央就是為了“坐鎮雅俗”,給那些官員做一個清廉模範。

從唐玄宗和他的宰相們看安史之亂的起因,二元權力結構下的隱憂

姚崇之後是宋璟,他和姚崇是兩種風格,相比於姚崇對制度的創變,他更多的是

堅持原則,剛正不阿,對於違法亂紀進行打擊,整個唐帝國的官場風氣為之一變。國家逐漸清明,百姓安居樂業,言路開敞,開元盛世在他的手上達到了頂峰

從唐玄宗和他的宰相們看安史之亂的起因,二元權力結構下的隱憂

他們兩人的罷相,標誌著玄宗執政生涯第一階段

的結束。

天下太平之後,玄宗皇帝的心態就發生了變化,在文藝青年的本性上,他選擇宰相的標準也偏向於那些風度翩翩的書生

張說張九齡就這樣依次進入了他的視線,張說才氣逼人,能文能武,風度翩翩,就是脾氣稍大,喜歡提攜私人。張九齡德才兼備,風度儒雅,能詩能賦,文采斐然,以至於後來張九齡被罷相,其翩翩神采仍讓玄宗念念不忘,其後每逢有人薦引公卿,玄宗皇帝一定要問上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

從唐玄宗和他的宰相們看安史之亂的起因,二元權力結構下的隱憂

但是書生,雖然風度翩翩,但是說的話,總是有些讓玄宗皇帝不痛快,玄宗皇帝被太平的景象所沉溺,絲毫意識不到盛世危機,於是直言敢諫的張說,張九齡紛紛被罷相。在那之後,玄宗皇帝用人就只要自己舒服,能辦事,讓自己多享受幾天太平盛世

“獨相”李林甫和“小舅子”楊國忠就這樣登上了歷史舞臺。

平心而論,李林甫在辦事能力上是很有一套的。他不拘泥於前幾任宰相的道德文章,而特別執著於制度性、規範化的行政運作,著名的唐代法典《大唐六典》就是李林甫主持編制的,是我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從唐玄宗和他的宰相們看安史之亂的起因,二元權力結構下的隱憂

並且在當時深受寵信的安祿山,也對李林甫忌憚不已。李林甫每次與安祿山交談,都能猜透他的心思並搶先說出,讓安祿山驚懼不已,即使數九寒冬也會惶恐得汗流浹背,不敢有絲毫隱瞞。因此李林甫在世的時候,能壓得住那些驕兵悍將

值得說明的是,唐玄宗並不是不知道李林甫的嫉賢妒能,他只是一個合適的官僚,而不是完美的宰相。在玄宗皇帝晚年,依然洞明一切的唐玄宗評論李林甫也很客觀的說:“其人才無比,嫉賢妒能,亦無比。

他不是不知道李林甫奸詐,私德有虧,但是之所以用他,一是他有才,二是玄宗皇帝想享受生活了,為帝國活了前半生,後半生他想為自己而活。

從唐玄宗和他的宰相們看安史之亂的起因,二元權力結構下的隱憂

而用楊國忠,可以說是李林甫的後遺症。朝廷被李林甫“野無遺賢”了19年,人才本來就少得可憐,也就楊國忠是自己的小舅子,宰相選來選去實在是沒人了,玄宗皇帝也很無奈。

四:文藝皇帝的政治宿命

在玄宗皇帝四十年的執政生涯

中,無論宰相如何變,玄宗皇帝我們可以發現,他一直堅持,與宰相治天下這一觀點。

在皇帝文藝不想多管事的情況下,這種模式對於宰相的能力要求是相當高的。安祿山之所以變亂,安史之亂之所以會發生,從朝廷的用人政治上來講,原因在於楊國忠的能力不能壓制住邊將。其實玄宗皇帝對於邊將的思路大體是不錯的,皇帝加以籠絡,宰相唱黑臉,一唱一和。而悲劇在於,年老的皇帝籠絡過了頭,宰相壓不住。

從唐玄宗和他的宰相們看安史之亂的起因,二元權力結構下的隱憂

所以說唐玄宗最大的錯誤,並不是後世說的女人亡國禍水,或者是沉迷文藝。喜歡文藝對任何帝王來說都不是錯過,而是一個很悲哀的原因,皇帝這一職位,一做就是一生,還不能主動退休。

年輕的時候英明果決已經很難了,你對一個垂暮老人,又怎麼能要求他有年輕人的精力去管理那麼龐大的帝國。玄宗皇帝看得明白,但是他的精力也就只能讓他將就著過了。諫言之所以聽不進去,有時並不是皇帝固執,他知道是對的,可是他已經沒有辦法去像年輕時候那樣踐行了。

如果,玄宗皇帝早去世2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