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銅陵:銅陵市人民醫院變遷史

銅陵市人民醫院是我市最大的一家國家“三甲級” 的綜合型醫院,她的名氣在全省也是名列前茅。

要說這家醫院是由咱銅陵有色創辦的,知道的人可能就不是很多了。

銅陵市人民醫院最早的名字叫“ 銅官山礦務局礦山醫院”,創建於1953年8月;銅官山礦務局也就是銅陵有色金屬公司的前身。


銅陵:銅陵市人民醫院變遷史


下面來說說銅官山礦務局礦山醫院創辦前後的一些情況。

1951年初,國家從上海、浙江省的長興以及我省的淮南等地陸續調來各類工程技術人員700餘人到銅陵,銅官山銅礦的恢復建設工作也隨之全面展開。那時的工作條件十分艱苦,建設者們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才使得恢復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在緊張的建設工作中, 難免會發生一些小的工傷事故, 需要給予及時醫治。當時工程處沒有衛生所,職工們如果有了小傷小病只有跑到遠在15華里之外的銅陵縣城或是乘小輪到40華里之外的大通鎮去尋醫求藥;稍重一些的傷病還得跑到蕪湖或是南京等地就醫。‍


銅陵:銅陵市人民醫院變遷史

為了解決工程處職工的傷病就醫問題, 銅礦工程處先成立了一個小小的醫療所。從上海首批來銅的專業技術人員中有兩名是醫務工作 者, 一名是醫師, 一名是藥劑師。從工程處的辦公用房中擠出兩間面積約為100平方米的場地作為醫療所的用房。 隨後,兩名醫務工作者又專程趕赴上海一趟, 購回了一些常用藥品和一些簡單的醫療器械。不久,工程處醫療所的牌子就正式掛了起來。 這個小小的醫療所由於場地太狹小,設備也太簡陋, 再加上醫療條件太差, 所以只對礦內服務, 且只能處理一些小傷小病,不對外接診。當時就有這樣一句“ 紅汞碘酒,抹了就走;頭痛發燒, 阿司匹林一包”的順口溜來形容這個小診所的簡陋和無奈。

隨著各路建設大軍不斷地湧入銅陵,加上職工家屬以及附近的百姓看病的需求,小小的礦山醫療所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礦山恢復建設的需要。銅官山礦務局的領導便著手考慮建一所規模較大的醫院,並想方設法從上海兩家大醫院“ 挖來” 了蔣摹生和慶服先兩位醫療專家。這兩位醫療專家在上海解放之前就是原國民黨軍隊裡的軍醫,有著豐富的醫療經驗;上海解放時他們隨部隊投誠了共產黨,被安排到上海的兩家較大的醫院裡擔任科室主任。蔣摹生是個外科專家, 慶服生是內科專家, 他 倆聽說要到銅官山銅礦來並由他們組建一個新的礦山醫院,都非常愉快地接受了任務;經他們的提議,又從浙江省的長興煤礦調來了小兒科專家孫昌越,由他們三人負 責礦山醫院的籌建工作。


銅陵:銅陵市人民醫院變遷史


礦山醫院的地址就選在筆架山下面的一處不陡的山坡上(就是現在的市人民醫院外科病房大樓處),利用日本人留下來的一棟小平房作為藥品和醫療器具用房,另外又建了兩棟平房作為門診用房,這三棟房子呈“ 品” 字形,醫院的大門就開在那品字下面的兩個口字中間。 醫院在籌建的過程中,又有一些醫務工作者以及從安徽醫學院等院校畢業的醫生、 護士也陸續地來到礦山, 各種藥品和醫療器具的採購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銅礦工程處還在職工的家屬中間和當地的居民中招 收了十多名有一定文化知識的年輕女性,經過幾個月簡單地培訓便擔任了礦山醫院的護理員。礦山醫院在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籌備和近半年時間的試運行,於1953年8月1日正式掛牌對外接診了。

礦山醫院設內科、外科、婦科和兒科等四個臨床科室和藥房、化驗室、x光和理療等四個簡易的輔助科室;醫療設備有200max機、顯微鏡及醫用冰箱各一臺。除了對本礦職工和家屬服務外,還對外開展接診服務;醫院還在山下地區的掃把溝發電廠、冶煉廠設立了兩個衛生所。三處合起來共有工作人員117人。礦山醫院設有35張病床,基本上能夠滿足礦山職工和家屬,以及礦區周圍百姓看病的需要。

到了1954年,又有管啟太、陳敬賢、辛文宇、 朱震、 慈雲樹、 巫寶恆等一大批醫務工作者先後調到了礦山醫院,使得礦山醫院的實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1959年1月,銅官山礦務局礦山醫院整建制劃給了銅陵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在礦山醫院東側不遠處的一塊山坡地上,順山勢建了一所中間有十字廊道的四合院形的醫院,並增添了設備,引進了十名醫療專家,新增了十多個臨床科室,更名為:銅陵市人民醫院。

從那以後,銅陵市人民醫院便脫胎換骨,不斷髮展壯大。


銅陵:銅陵市人民醫院變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