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羊牯:長汀最奇特鄉名,怎麼來的?

羊 牯:汀江明珠

鄒文清

大風大水,客家人常用這句話恭維人家風水極好、財丁兩盛。那麼,長汀全縣最大風最大水的地方在哪裡呢?最大風的地方,真不好說。最大水的地方,那顯然是在羊牯了,因為全縣汀江流域之水都彙集於此,再入上杭,直奔南海。所以說,羊牯是長汀縣的“總水口”所在,又因是長汀汀江上最後消失的一處重要碼頭,風景秀麗,故有“汀江明珠”之美譽。

羊牯原本是個村名,也即今羊牯鄉政府所在的羊牯村,後來才擴大為成為鄉名。那麼,“羊牯”這個名字怎麼來的?大家知道,“羊牯”客家話的意思是“公羊”。牯,顧名思義本來專指公牛的,但在客家地區擴大為對雄性牲畜牛、羊、豬、狗等的統稱了,諸如牛牯等等。更有甚者,也略帶戲謔地用於男性稱呼,如福佬(學老)牯、金水牯等等,當然還有“狗子喔喔,賊牯來矣,鍋頭子覆起來矣”的“賊牯”。眾所周知,羊是北方地區的牲畜,南方甚少,羊牯傳統上也並不養羊,為什麼這個地方竟會取“羊牯”這麼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名字呢?這個名字也堪稱長汀最奇特的鄉鎮名了。

羊牯:長汀最奇特鄉名,怎麼來的?

煙雨羊牯

不過,南方無羊少羊,並不缺“羊”名之地,著名者如廣州又稱“羊城”,其得名原因是“五羊銜谷”造福廣州的傳說。又如羊牯,雖然無羊,但有東西像羊啊。那就是,羊牯所在汀江河中,原來有一塊石頭長得酷像羊牯,所以因形賦名,就有了“羊牯”這個地名了。我最初聽到老輩人這個說法時,覺得真是荒誕不經!

2018年11月,我得到一份清朝康熙《長汀縣誌·兵防·塘》的資料。它記載當時長汀縣“塘,二十有四”。“塘”什麼意思呢?它並不是水塘的意思,而是指駐紮塘兵的地方。塘兵,是清代的一個兵種。清代綠營兵的防區主要分營區與汛地,比汛地狹小者就稱作“塘”,駐防於塘的士兵為塘兵,任務是專供傳送文報、巡更查夜差使,不足以禦敵。“塘,二十有四”,就是說康熙時長汀全縣設了二十四處塘兵。

這二十四處塘兵駐地,其中有八處設在汀州城以南的汀江兩岸,康熙《長汀縣誌》記載為:“遊繩渡,策田,蔡坊堡,河田鐵山寨,石壁,員壋,小藍河口,羊牯石,俱南水路。”

大概是20裡一塘。其中的石壁,在今濯田永巫村,即石壁鋪;員壋,就是今濯田圓當村;小藍河口,則是今武平縣湘店鄉店下村河口,因處於小瀾河入汀江之口,故名,其地雖屬武平,但所駐塘兵卻屬長汀。乾隆《汀州府志》卷十四《兵制·國朝·塘訊》記載長汀南水路的八塘,與康熙縣誌完全一致,也含“羊牯石”。

羊牯:長汀最奇特鄉名,怎麼來的?

羊牯石,就是汀江中或汀江岸一處狀如羊牯的石頭了,被借用為它所在岸上村子的村名,也即今日羊牯。所以,老輩人所傳羊牯得名“羊牯石”之說,不是向壁虛構,而是實有來歷啊!試想想,當年汀江“上河三千,下河八百”,作為連接長汀、上杭、武平三縣的重要河段,河中央或河畔臥著一塊“羊”石,惟妙惟肖,會給南來北往的官員文士、商賈旅人、漁夫艄公,留下多少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浩嘆啊!可惜的是,滄海桑田,這塊“羊牯石”已經消失了。所以說,“羊牯”一名,是汀江大航運時代特殊記憶的珍貴遺存!

而像羊牯這種得名於江中或江岸石頭形狀的地名,還真不少。遠者,比如著名的南京燕子磯,就是因南京郊外長江邊上有一座小石山酷似燕子展翅欲飛,故名。近者,如羊牯毗鄰的上杭回龍,本名“龍下”,就因這個村子位於汀江中一塊名叫“石龍”的巨石下游而得名,南宋《臨汀志•山川》記載說,距上杭縣城北一百二十里的汀江中,橫亙一塊名叫“石龍”的巨石,石背上有魚鱗般的花紋,遇到乾旱時節,鄉民們就用沙子、石頭蓋在石龍上,不久一定會下雨,等到發洪水將沙石衝蕩乾淨了,雨就停了。又如,龍巖新羅區的雁石鎮,也得名於江中一塊狀如大雁的石頭。

羊牯:長汀最奇特鄉名,怎麼來的?

汀江第一灣:天鵝浮江

歷史上,宋代以前羊牯屬於長汀縣宣德南里,明清宣德南里擴充為宣成裡後,羊牯則一直屬於宣成裡。因為汀江西岸分佈有8個村子,東岸分佈有5個村子,所以傳統上稱為“八五十三鄉”(明清時“鄉”即村)。其中之一即羊牯。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長汀縣誌》卷五《疆域•裡圖》記“宣成裡統圖四,計村五十七”,其中就有羊牯。光緒五年(1789年)《長汀縣誌》卷二《疆域•裡圖》也記載了羊牯村。民國《長汀縣誌》卷五《長汀縣區鎮鄉保一覽表》記載長汀共有四區,第四區在汀南,含濯田鄉、四都鄉、臘口鄉、水口鄉、羊牯鄉、張屋鄉、塗坊鄉、黃南鄉(即今上杭南陽鎮)等八鄉。

民國羊牯卓然一鄉,這是1994年冬羊牯再次成鄉的歷史淵源。羊牯的鄉民大多系明代從上杭等地遷來,又因地近上杭,所以方言與上杭話非常接近,可以與梅州等廣大客家地區的客家話暢通。作為長汀、武平、上杭三縣交界處的一處重要碼頭、交通孔道,古汀州有關的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比如宋慈開闢汀江,太平軍沿江掃蕩,劉光第泛舟羊牯關,紅色時代毛澤東等偉人往來汀杭,都與羊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羊牯:長汀最奇特鄉名,怎麼來的?

龍山村:古 廬

羊牯鄉山水秀麗,被定為“省級水利風景區”。其水有“汀江第一灣”,位於官坑村,其灣度甚至超過了雲南麗江的“長江第一灣”,環溪夾山,地理風水師稱其為“天鵝浮江”。“三百灘頭風浪惡”,長汀汀江第一險灘白頭漈(客家音“在”),長約3公里,明代潮州籍兵部尚書翁萬達《汀郡守華山陳君平兩灘碑》寫道“雜然頑石,偃蹇波中,密若星列,錯若棋佈,森若戟立,蹲若虎踞”,極言此灘的萬分險狀!漈之下,水流平緩而形成的吉壩墩,則是全縣最大的沙洲,秋冬之際,一墩蘆花盛開,使人恍然陷入《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之迷離幽境。而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百丈漈,“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湖洋角的瀑布群,則是隨山飛瀉,一疊又一疊,或雄偉、或險峻、或秀美、或舒緩,直瀉汀江。

其山則有龍華山,由南武夷梁野山脈逶迤東來,雄踞長汀、上杭、武平三縣交界處,山上有官畲村鄒、範兩姓聯創的龍華古寺(廣修寺),同治《上杭縣誌》記:“龍華寺,縣北平安里龍山,為汀、杭、武三縣交界之鎮,周八十餘里,高數百丈,又有龍山古剎、二仙岩,一祀觀音大士,一祀黃倖三仙;又有瀑布水、龍頭潭、仙橋、沖天燭、一天門、金雞、大人石諸名勝。”現在新修有高入雲霄的天梯、龍華禪寺,成為長汀名山,其“大鵬展翅”之神奇山形,更已聞名遐邇!

羊牯:長汀最奇特鄉名,怎麼來的?

龍華山:大鵬展翅

鄉里還有省級傳統村落吉坑,龍山下依山而建的古廬大屋,都是可以不虛一行的訪舊懷古好去處。文保單位天后宮,則被譽為客家人“媽祖信仰與水口信仰”完美結合的典範。羊牯鄉有豐富獨特的民間信仰,如羅坑頭村,五鄉庵(禪林庵)供奉有反映遠古先民蛇王崇拜的蛇嶽靈王菩薩,還有曲折折射客家與畲族交融關係的“黑狗公王”信仰,宮子則是全縣罕有的二郎神崇拜之所。官畲村有“三將公王”,鐵窖村有“石固廟”,都是久遠信仰的遺留。龍華山頂石仙廟所奉石仙祖師則是黃倖三仙師信仰的反映,而全鄉各庵廟,普遍供奉有戴墨鏡的“五古佛”,那是定光古佛的五個分身。

羊牯:長汀最奇特鄉名,怎麼來的?

龍華山:天 梯

長汀人傑地靈,羊牯鄉也得此天賜。羅坑頭村的吳威揚,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中福建省第四名武舉人,現還留有其登科門樓;著名烈士吳必先(1903—1935年),曾任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英勇就義於江西九江。梧坊村藍美祥(1909—1932年)曾入彭湃創辦的廣東海豐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犧牲前任紅十二軍一〇二團政委,此一〇二團後來發展為著名紅34師一〇二團。二十出頭即任團政委,堪與劉亞樓、楊成武等名將當年履歷媲美!白頭村的賴松元(1906—1934年),曾任中共連城縣委書記,英勇就義於四堡(今屬連城)。

白頭村的藍九盛(1910—1995年),是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曉莊師範的忠實弟子,曾受陶校長委派到江蘇淮安創辦著名的新安小學,陶行知先生為其題寫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已成為著名的教育名言。其弟藍奏光是北京兒童醫院知名醫師。

羊牯:長汀最奇特鄉名,怎麼來的?

陶行知先生為弟子藍九盛的著名題詞

周家地村的周秉彝(1902—1961年),畢業於著名的黃埔軍校第四期,參加北伐,1931年起任長汀縣長、金門縣長、海澄縣長,1937年在金門奮勇抗擊日本侵略軍。其子周大森(1937年生),博士、化學家,被著名的美國禮來藥廠授予“最有成就科學獎”。

龍山下村的曹養書(1946年生),曾任四川大學物理學院書記,是國內知名的核物理專家。

年輕一代有企業家百坪村的劉燦先生、白頭村的藍氏兄弟。“80後”則有百丈楊梅村的女物理學者鍾滿金,2015年她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留學攻讀博士時,在研究量子存儲方面獲重大突破,以第一作者身份論文發表於世界最頂級的自然科學刊物英國《自然》雜誌,世界各大媒體予以報道。對畔村的吳志明,本碩先後畢業於四川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現在世界著名大學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攻讀社會學博士。年輕儒商有藍天、曹奇、劉金山等。“90”後對畔村陳根鋒,2015年以高考文史類長汀縣第一名、龍巖市第二名,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現任該校黨校青年會培訓部部長、學生會理論學習委員會主任、國際關係學院本科聯合黨支部書記,清華大學社科學院2019年免試直碩生。昔賢時彥,恕難一一枚舉!

龍山昭俊秀,汀水起文瀾。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你瞭解了羊牯鄉,你就會熱愛家鄉一樣愛上它!

2019年1月9—10日 戊戌十二月初四五


編審:鍾衛紅

監製:邱甫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