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诸葛亮一次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晓晓笔记


关于诸葛亮北伐的问题,一直是个很大的争议。

有人说是“兴汉室,成霸业”完成刘备托孤时候的遗愿,是忠心耿耿和鞠躬尽瘁。

有人说是,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个愚蠢的军事行动,拖垮了蜀国。

阿呆暂时不下结论,咱们来分析分析。

背景情况:

公元228年正月,也就是刘备去世之后6年。诸葛亮在平定了南中叛乱,重新与东吴建立了联盟。一年前魏武帝曹丕去世,曹睿登基。东吴趁机进攻江夏和襄阳等地,均未成功。227年西平(今青海西宁)麹英起事反魏。227年12月司马懿攻克新城斩蜀将孟达。

这说明了四个问题:1、蜀国经过六年的调整,基本稳定了。2、魏国内部政权交替,出现混乱。3、东吴趁机发起进攻。4、魏军一直是个威胁。

这四个问题说明一个字:乱。魏国内部乱,整个局势乱。

诸葛亮这个时候起兵北伐,似乎是有机可乘的。所以诸葛亮上表出师,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北伐。

阿呆要说的是,这次北伐是真的北伐,毕竟是有可能成功的。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突袭长安呢?因为诸葛亮这次北伐的目标不是长安,而是陇右。是要切断魏国与凉州的联系,从而获取凉州,为下一次图谋中原打基础的。"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众所周知,这次北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却因为马谡的街亭失守,不得不退回汉中,以失败告终。

阿呆要说的是,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在于两点:

1、 保命。

刘备在永安托孤的时候,是两位托孤大臣,分工也是很明确的李严负责军事,诸葛亮负责政务。但在随后的几年里,诸葛亮逐渐从李严手里夺得兵权,将军务、政务都揽于一身。

平叛原本是李严的事情,况且李严还有两次成功平叛的经验。诸葛亮却要亲自平定南中叛乱,从而获得兵权。平叛南中后,又驻扎汉中。为什么?手中握有兵权,拥兵在外,才是最安全的。这是在保命。为什么呢?自从夷陵之战失败后,原来控住蜀国的主要力量“荆州集团”没落了,东州集团(以李严为代表的刘璋旧部)获得了主导地位,加上以谯周为代表的蜀地本土集团的势力,整个蜀国其实是存在很大危险的。谁拥有兵权,谁就是实力派,枪杆子说了算。要想把兵权抓牢,就必须北伐,不北伐就没有理由掌握重兵。

所以说,诸葛亮是为了保命,只有北伐,拿着兵权,自己和家眷的命才能保住,要不然东州集团和蜀地集团,早就翻了身,鹿死谁手很难说了。

2、 保名。

诸葛亮的英名在外,帮助刘备从新野的丧家之犬,成为坐拥荆州、益州、汉中的三分天下的霸主,那是功不可没。夷陵之败后,通过七年时间,内部治理,平定外患,总算让蜀国走上了正规。那么,刘备托孤时候,诸葛亮的承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不能是空谈啊。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是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作为丞相,作为手握兵权的权臣的义务和责任。如果手握兵权,却没有实际行动,那么就会落一个“图谋不轨”的名声,一旦这个名声坐实了,不光前功尽弃,还有个身首异处满门斩首的后果。北伐,只有北伐,才能名正言顺。哪怕不成功,也是成仁。所以,诸葛亮不顾反对,一次次地北伐,一次次地无功而返,最后病死在北伐的岗位上。北伐虽然没成功,却成就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英名。

所以,阿呆认为,诸葛亮的北伐,除了首次北伐是有一丝希望的,其他的几次北伐都是勉强而为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为了保命和保名。

“初出祁山,任谡为敌破,五丈原,呼呼兮萧风过,国弱,一隅之地,抗曹魏,徒自取祸,东西川,山和谁是主,枉为尸裹。”

有人说:诸葛亮的北伐,是将曹魏兵马挡在国门以外,是积极的防御。

阿呆认为,诸葛亮如果真是这个目的,那他就太笨了,真的是不懂军事战略。放着秦岭300里高山的天然屏障不防御,而出门去防御,岂不可笑?秦岭的蜀道,都是异常难行,只要守住关口,曹军就是百十万大军也是无可奈何的。


阿呆梦话


虽然促使诸葛亮五次北伐(演义六次,三国志五次)的因素很多,但是战略国策、朝廷集权两大方面出现的问题,应该占据北伐的主导地位。

一、战略国策出了问题

据《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记载: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冬至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春,刘备于南阳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三次拜访诸葛亮(后世称为“三顾茅庐”)时,君臣间进行了一次深入交谈(后世称为“隆中对”)。

通过交谈,初步制定了刘备集团的发展战略,即:占据荆、益二州。安抚益州西北诸戎、南部夷越。整顿内政,外与孙权结好,待北方有变,荆州军攻洛阳、南阳,益州军出秦川一带,人心附归,天下可定,汉室可兴。

可以说,当时诸葛亮对于天下形势及刘备所处的实际情况,把握的十分精准,一针见血地撮到了刘备的痛处。

也许,当初刘备还处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局状态,正在为自己的发展出路苦恼不已之时。而这时诸葛亮的“隆中对”,犹如黑暗中的使者,为刘备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毕竟,对于拼搏半生的刘备来说,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否可行,这份判断力和见识绝对是有。虽然,对于“荆州军攻洛阳、南阳,益州军出秦川一带,人心附归,天下可定,汉室可兴。”的说法不一定认同,但是策略前半部分的内容正好可解刘备的燃眉之急。

为此,刘备集团便按照“隆中对”的发展战略,人人行动,向目标靠近。

果然,于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刘备与孙权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并乘机收取荆州南部四郡,接着又向孙权借到荆州半个江陵(南郡),从而占据了荆州的五郡之地,因此集团有了一块发展的革命根据地,走出了霸业起航的第一步。

之后,又于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攻占益州;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在汉中争夺战中击退曹操,又占据了汉中。至此,刘备集团“隆中对”提出的战略目标已达成了一半。

然而,这时出现了一个非常诡异的问题。

按照当初的战略布局,关羽在刘备夺取汉中之时,已然从荆州出军,向洛阳、南阳之地发动了进攻。按理来说,这时的汉中也应出兵秦川和关羽的荆州军相呼应才对。就算为了稳定新取之地,也应装装样子,策应一下关羽才是呀。然而,当时的刘备却选择了麾下综合素质较强,又善守的魏延防御汉中,而非善攻的张飞。最终,造成关羽孤军面对两大巨头,被算计而灭。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执意攻打东吴。这时,问题又出现了。对于刘备这样的枭雄人物来说,一生颠沛流离,意志何其坚定,又怎么可能头脑发昏,去做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蠢事呢?

同时,又为何不带上胸怀锦绣的诸葛亮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其坐阵后方吗?应该不是。因为,经历了夷陵大败的刘备集团,更应该是危机重重才是,而这时刘备却将其从成都诏至白帝城进行托孤。

难道是因为诸葛亮反对刘备征伐东吴吗?当然更不是。对于枭雄人物刘备,这点轻重应该能分得清。

其实,从汉中之战后,就可以看出。刘备、诸葛亮君臣二人就集团发展的第二步战略产生了分歧。

所以,通过以上现象分析,刘备之所以要坚决伐吴,确实有关羽被害的因素,但是主要因素应该是刘备临时改变了集团战略,由联吴抗曹转为灭吴,以整个长江之南与曹操对抗。这样,就可以想通,刘备对于荆州之地为何一定要守住了。若非关羽之败,若以荆州之利,刘备如果攻打东吴,孙权将其极危险。

对此,可能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吧。一方面,联盟是最不可靠的,只有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才最可靠;另一方面,只有划江而治才有和曹操对抗的资本;第三方面,刘备连连取得西川、汉中大胜,认为自己有取胜东吴的可能,所以当东吴求和之时,刘备才没有答应,而是一定要灭了东吴;第四方面,认为自己的策略强于诸葛亮“隆中对”后半部分的策略。

当刘备夷陵大败后,在托孤之时,也曾向诸葛亮承认自己没有听其相劝之过。相对诸葛亮来说,这也足以证明刘备战略是错误的,而自己的策略是正确的。

所以,诸葛接掌蜀国后,并非为了向世人证明谁对谁错,而是为了追求最初的战略梦想,才要进行北伐。

二、朝廷集权出现了问题

可能大家都非常清楚,刘备托孤之时,将朝廷的政权委予诸葛亮,军权赋予李严。这时,蜀国便出现了两大军中巨头,一是先主托孤的李严,二是汉中的魏延。

虽然,这样一来,谁也没法独霸蜀国,两大军中巨头可以相互牵制,军政之间又可以相互牵制,确保了蜀国的稳定。但是,同样也会造成了蜀国军政之令的执行不力。

更重要的是,如此下去,诸葛亮曾经“隆中对”的人生梦想就无法实现了。为此,诸葛亮先以刘备临终托孤为由,将防御东吴的“重任”交予了李严,其令驻防江州。其实,这时蜀国已同东吴修好,那里需要重点防御。接着,对于南中的孟获叛乱,本可令一大将率兵平之,但是诸葛亮为何却要亲征?一是通过战争树立自己军中的威信,毕竟自己一直未曾有过独自领军的机会,军中威望不足;二是通过调兵遣将,树立自己在蜀国的绝对权威地位;三是将蜀国军队的调遣权,从非其职限,变为既成事实。从而,实现蜀国军政的高度集权。

若非如此,自己说出的话谁会听,又如何去实现心中的抱负呢?

所以,当诸葛亮兵出汉中进行北伐时,便将魏延再次收到了自己的麾下,从而成了蜀国军政权力说一不二的绝对代言人。因此,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时,诸葛亮毫不犹豫就给否决了,岂能再让军权旁落。

同时,从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第一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就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已看出蜀国处于积贫积弱的形势。但是,他却以先帝遗志为由,坚决北伐,最后还要选一个能够继承其志的姜维为自己接班人。

归根到底,诸葛亮就是不想令自己的“隆中对”在蜀国的发展中出现转折。否则,“隆中对”还会成为后世传唱的佳话吗。


祥子谈历史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历史学者、名家分享过,我就借花献佛了。

一、以攻代守

蜀汉集团从开始创业到三分天下,一直都是最弱小的,为了自保和政治曝光度,一直实行以攻代守獠牙外露的路线。

二、痛失荆州

失去了荆州,损失了能独挡一面的关羽,除了台面上的少了屏障和用兵之地外,还少了退路,少了关羽在外对益州的威慑(关羽确实是很出名的)。

三、夷陵兵败

刘备一生最大的败笔,夷陵一战可以说是断送蜀汉根基的开始。夷陵战败后,蜀中南部一日数郡反,直接威胁了执政根基,所以才有了诸葛亮《出师表》里说的夷陵战败地动山摇,益州疲敝,实乃生死存亡之秋也。

四、内外交困

永安托孤后诸葛亮走上舞台中心,派邓芝重新与东吴结盟,这算是理清了外部关系,但与曹魏的矛盾不可调和,大敌当前。内部呢,一直将益州人压制在最底层,征税付出最多的是益州豪强,待遇最低的也是益州豪强,这是蜀汉政权的特点,诸葛亮也无力更改,只能以法治国,虽有冤杀,还是最大程度的保障了公平。

五、唯一的路

在这种危机关头,只有一个办法了:出师北伐!

一个好处是转移视线,战争历来是转移国内视线的好手段。

一个好处是高度集权,军政集于诸葛一身,也最大程度的保护了政权稳定。驻汉中后,诸葛亮再也没回成都。

这也是诸葛亮北伐无功还要继续北伐的最主要原因,蜀汉需要这种转移,需要这种高压,至于打下长安、洛阳之类的,诸葛亮应该是没想过的,那么大地盘蜀汉那么点军队打下也守不住,还有个孙权虎视眈眈呢。


遇见珷公子


首先来说,抛开《三国演义》的渲染从历史角度来说,诸葛亮并没有那么神,他的强项在于战略角度,而不是具体到每次都现役指挥,三国演义上的空城计,借东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等等很多跟他没有什么联系,诸葛亮对刘备集团最大的贡献是给当时屡战屡败正在迷茫中的刘备明确了由近期到长远的战略路线——隆中对(取荆州夺益州,向蜀地发展,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再说回来,北伐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本身而言蜀国是三国中经济最差的一个,而且内部势力盘根交错,并非一团和气,刘备起家势力和荆州集团,益州集团,以及蜀地的土著,互相之间或多或少都有矛盾,而且蜀国的货币政策也是最差劲的,从关羽丢了荆州开始,蜀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荆州是蜀地的门户,丢了荆州也就相当于让东吴堵住了大门,刘备又闹着报仇把蜀国精锐损失殆尽,对诸葛亮而言,要么打出去,要么死守,可守着就是互相消耗,经济又不如人家,内部也没人家团结,时间长了也耗不动,跟东吴又必须团结,不然只能被魏国消灭,只能试着向北方发展,可以理解为以攻为守。


喀吱丶咯吱丶翠


诸葛亮在蜀汉执政(实际统治)之后,六出祁山,历史上记载是五次伐魏,而当时的形势是魏国强大,蜀汉羸弱,但是为什么羸弱的诸葛要不断的以卵击石,以木奔火呢?

外部政治需要

蜀汉蜀汉,是历史的称呼

当时刘备刘禅自己称呼自己就是“汉”

是东西汉的继承者,是正统

作为正统,看着奸佞侧立,而没有动作,肯定是行不通的

所以要不断的北伐,告诉世人,我们才是正统

会解救北方处于水深火热下的汉朝遗民的

当然,这些遗民是否认汉朝他们就不管了——因为也打不到洛阳

国内统治需要

当时蜀汉统治阶层是外来户

刘备来自涿州,诸葛亮来自南阳

需要依靠本地的土豪地主,但是也要防备他们

为什么南征南中,就是斗争的结果

为什刘备和吴懿联姻,也是同样道理

既要打,也要拉,还要恐吓

这样,必须要保持一致能战斗的军队,内外耀武扬威穷兵黩武

诸葛亮深喑此道

所以,诸葛亮虽然国内仅仅百万余人,但是还是不断征兵,保持一支二三十万的常备军

随时北伐,震慑外部,震慑内部

结果呢

结果并没有按照诸葛的想法实施

连年累月的征伐,反而加剧了国家的衰落和实力的消减

其实,对于一个小国家,和一个大国对打

胜利的条件或者是大国自己败落,如商,或者是小国出奇兵,如宋

唯有如此,才能一统,

如诸葛亮这样打,再给他二十年,也没戏


桃花一簇开无主


北伐,是诸葛亮明知失败,却不得不走的路。

原因之一:小国更要图强。在魏蜀吴三国里,蜀国是最弱小的。蜀汉28万户,94万人,东吴70万户,230万人,曹魏114万户,440万人。一个弱小的国家想要存活,就必须更要奋发图强。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为何诸葛亮会认为蜀汉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这个危急从何而来?是曹魏吗?不是的,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之后,一直到公元263年灭蜀之前,曹魏从来没有主动攻击过蜀汉,曹魏一直是把灭东吴放在第一位的,最后才改变策略先灭蜀汉。那么,是东吴吗?也不是的,公元222年夷陵之战之后,吴蜀就恢复了盟好,这个政治方针始终没有变。既不是曹魏,又不是东吴,那诸葛亮的这个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到底来自于哪里呢?答:只能来自于蜀汉内部。

我在刘禅为何丢掉江山那个问题里,分析过这个原因。由于内部士族阶级斗争,官员权力地位待遇受到严重剥削,由于连年征战,兵士苦不堪言,由于民间赋税太重,老百姓日子一天不如一天,从士族到百姓到兵士,大家都希望赶紧有个统治者解决蜀汉问题。同时,蜀汉内部的政治势力分成三股,原益州势力,刘璋旧部下的东州势力和刘备诸葛亮的荆州势力,荆州势力最强,因为是统治者。因此,原益州和东州士族就不满。诸葛亮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也提拔了一些非荆州势力的官员,但是,这个层次是不能改变的,荆州势力必须在最上层。所以内部种种矛盾,怎么解决?战争,是加强凝聚力,转移内部矛盾和冲突最有利的做法。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于伐之~《后出师表》。意思是,我如此弱小,就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人家来打我,就算不北伐,这个国家也是要亡的,那我不如拼他一下,万一成功了呢,所以必须北伐。

不仅仅如此,前期诸葛亮北伐,后期姜维北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理想必须坚持。北伐的目标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最终的政治理想是,把北方平定,把篡汉的这些曹魏奸臣除掉,把大汉王朝恢复起来,让我们的皇帝回到洛阳,继续管理国家。隆中对里说得很清楚,诚如所言,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句话成为诸葛亮一辈子的政治包袱。


Liuxiaoyin0919


蜀汉政权相对东吴政权来说,地理条件更加闭塞险要和易守难攻,按理来说,诸葛亮应该抓住这样的特点,稳稳的积蓄实力,慢慢蚕食魏国地区,最终达到一统中原的目的,但是诸葛亮却选择了六出祁山的战略,有种以及之短攻敌之长的感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为什么诸葛亮要进行一次次的北伐,他究竟是意欲何为?

首先,蜀汉以蜀地为根据地,易守难攻,易守难攻也就意味着这个地方非常偏僻,地势险要,人口基数相比于富饶的黄河流域来说,那就是小的可怜,如果,一直安分守己的待在这个偏远的地区,那么与中原地区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最终被曹操轻松的灭掉。初期蜀汉建国时的人才到后期全都凋敝了,出现了严重缺乏人才的局面,“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不就是在讽蜀汉出现了人才的断层,而魏国却是人才层出不穷,所以到了后期,魏国的人才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稳稳的秒杀蜀汉,诸葛亮正是看穿了这一点,才会六出祁山,就是为了趁魏国实力还没有发生井喷似的增长之前,干掉他,就算是干不掉,也要埋下一颗钉子,为以后出川做好充足的准备。

其次,蜀汉政权越往后,内部的政治矛盾越来越激化,尤其是益州土着势力和外来势力之间的历史矛盾一直就很深。刘备在巧取豪夺益州的时候,起主要作用的就是荆州带来的军队和人才,所以很自然的就形成了外来势力集团。刘备对益州土著势力是非常戒备的,为了缓解矛盾,还是启用了一批益州的官员,但这些官员接触不到蜀汉的核心,基本上就是打酱油的,这种情况再蜀汉后期发生了逆转,外来势力集团人才的逐步凋零,益州土着势力开始上升和强大起来,这个矛盾就进一步加剧了。根本无法调和,一旦益州本土官员居于主位,那刘家的天下恐怕就要换一个人了,为了缓和这个矛盾,并且给外来势力集团一个成长的机会,诸葛亮采取了六出祁山的计划,将所有内部矛盾转化为蜀汉与魏国政权之间的矛盾,给外来势力集团争取到了宝贵的成长机会,使得蜀汉没有崩盘,没有被本土势力从内部瓦解。

最后,在魏国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兵力损失非常严重,一旦让魏国缓过气来,那中原地区人口必定井喷似的增长,魏国如此努力维护着这一时间段的和平,尽最大可能的恢复民生情况,以待大军出征。诸葛亮绝对不允许魏国有如此安定的时间来恢复实力,六出祁山就是为了牵制魏国大军,使得魏国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修养生息,将魏国拖在战争的泥潭中,然后准备与吴国联盟,继续联吴灭曹,可惜,连第一步都没有搞定,何谈与吴联盟,更何况,吴国杀了关二爷,气死了刘备,就算是联盟,也得好好运作才是,可惜啊!没机会了!


荡漾飞剑


要知诸葛亮北伐的目地,多看几遍诸葛亮的出师表,便深知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地。

出师表一段:“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言辞恳切,忠君之事,托孤之重,毫不含糊,尽心尽力辅佐,完成先帝遗愿,一展平生所学。

刘备打败刘璋后,得益州,建立蜀汉,实则根基并不牢靠,南部,西部都是少数民族,民风彪悍,矫勇善战,很难对付。当时三分天下,魏,吴,蜀都在争夺中原地盘,刘备无心整治西南产区,刘备走后,诸葛亮平定蜀地,各少数民族都臣服蜀汉,巩固了蜀汉大本营,诸葛亮才集中兵力,筹备粮草,进军曹魏。

三曹多年的经营,北方已经十分稳定,兵马强壮,粮草充沛,实难攻破。诸葛亮本可以安稳在蜀汉治理蜀国,颐养天年,可他始终不能忘记刘备所托之事,明知不可为,偏要为之。所以就出现了诸葛亮六出祁山,病逝五丈原。


墨着mZ


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想先从北伐对象曹魏说起,然后倒推北伐原因。

先说北魏这边,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即位,接下来就是献帝禅位,国家改弦更张,曹魏完成权力更迭。诸葛亮直到228年才北伐,旗号是兴复汉室,恢复中原。然而此时魏代汉已经8年了,中原已定,恢复中原谈何容易,所以口号是理想,未必是真正的目的。

我们再来说说北魏这边的变化,曹操去世后,曹丕面临的第一个任务是稳定局面,笼络人心,为己所用,能用的手段无非是赏拔下属,然而曹操已经将人臣做到最顶端了,曹丕不称帝已经没有赏拔空间了,所以汉献帝也识趣,让出了帝位。曹丕称帝,宗亲们肯定是喜闻乐见的,但是依然崛起成势的士族集团,这时候已经成了屋子里的大象,不可能视而不见了,为了拉拢士族集团,支持自己称帝,曹丕推行了九品中正制。这是曹丕向士族集团妥协的无奈之举,他也想像他父亲那样打压士族,可是已经做不到了。九品中正制可以说让士族集团在制度层面占尽了红利,他们成了社会上升通道的守门人,势力进一步壮大,这个制度在当时也激发了社会积极性,保障了曹魏人才辈出,曹魏崛起已经势不可挡。

诸葛亮也是看在眼里的,但他没办法效仿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因为蜀汉集团是外来军事集团控制当地,是一个地道的军政府,如果实行九品中正制,就等于把命脉交给了当地的士族集团,对自身是很不利的。益州当地士族集团对于曹魏的变化当然是喜闻乐见的,也一定心有不甘,相当于曹魏那边已经实施改革开放,大踏步崛起,而我们却在益州吃土,眼看着两个集团差距越来越大。蜀汉集团领导人诸葛亮也一定能看到这点,一个军政府阻碍了社会变革,一定会矛盾重重的,益州疲弊,守是守不住的,和魏的差距逐年变大,以攻为守的话当然越早打越好,所以必须竖起大旗,对外伐魏可以挑起外部矛盾来调和内部矛盾,战争时期又可以实行严厉的战时机制,对内令行禁止,依法办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能看出这点,诸葛亮惜才,所以流泪,诸葛亮又不得不斩马谡,因为法外开恩的话,整个系统就要崩溃。

诸葛亮死后本身蜀国已经不堪重负了,但姜维又九次北伐,更能看出北伐的真正目的就是调和内部矛盾,维持军政府的合法性。

欢迎有不同看法的朋友交流讨论~





郑多维


方圆论坛观点!

历史上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了。夸诸葛亮的,认为他凭借一己之力助蜀汉三分了天下。批评诸葛亮的人在则认为。诸葛亮虽然为蜀汉奉献了终生。但蜀汉可谓是“成也孔明,败也孔明”。诸葛亮后期不顾蜀汉的实际情况,无休止的北伐,导致蜀汉国力衰弱到了极点。否则也不会在曹魏来袭之后没有丝毫抵抗之力。虽然三国之中曹魏强于蜀汉和东吴。但也没有到了摧枯拉朽的地步。所以蜀汉后期的迅速灭亡,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数次北伐使得蜀汉衰弱至极。才会导致蜀汉的灭亡。



个人认为,诸葛亮之所以要坚定不移的北伐主要原因还是想拼死一搏,看是否能够有机会击败曹魏替蜀汉夺得天下。因为诸葛亮很清楚,荆州丢失以后蜀汉就已经不具备争霸天下的资格了。荆州在手之时,蜀汉进可攻退可守,又有长江为天然屏障,简直不要太有利了。而且大家也知道,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夺取天下的战略部署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荆州。荆州鱼米之乡,而且人口众多。这都是诸葛亮赖以争夺天下的依仗。但荆州丢失后,诸葛亮整个的战略布局全部被打破。



四川虽然号称天府之国,但川蜀地势险要,除了可以方便防守之外,根本就没有可以争夺天下的资格。四川的地势既是蜀汉的优势也是蜀汉的劣势。优势就是别人不好进来,但劣势也是自己不好出去。军队不方便出去,粮草也不方便运输。这就极大的限制了蜀国的发展。


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王朝是从川蜀之地发展起来的。就是因为交通因素太差,会影响很多事情。说到这里,关羽的败亡也和诸葛亮的布局有一定关系。从川蜀到荆州地势非常险要,交通十分不便。这也是为什么关于兵败刘备没有从川蜀支援关羽。因为即使从川蜀派兵去支援关羽。等援兵到了估计关羽坟头草都得长很高了吧。唐朝李白也曾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见川蜀之地的地势有多么险恶。

而庞统当初给刘备制定的夺取天下的策略和诸葛亮完全不同。庞统设计的是以川蜀为根据,然后夺取并州,进而一统天下。要知道历史上庞统可是不逊于诸葛亮的人物。诸葛亮为刘备献计拿下荆州。庞统也为刘备献计拿下了川蜀。所以庞统的计划有很强的可行性。但不幸的是,庞统攻城途中被流矢射中身亡。而他凭借川蜀夺取天下的计策也随之消逝 。



所以在天下三分之后,诸葛亮也确实是有点“黔驴技穷”的意思。所以诸葛亮想要在有生之年为蜀汉趟出一条争夺天下的路,那就是北伐。只有迅速击败曹操才有一线争霸天下的机会,否则就只有坐以待毙了。因为相对于蜀汉曹魏地理位置更好,发展的也会更快。拖下去的话对蜀汉没有好处,双方差距会越来越大。只有拼死一搏才有一线生机。


但不幸的是,数次的北伐均以失败而告终。而因为地势原因导致大军粮草不济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数次北伐无果之后,蜀汉的国力极度已经竭尽。而诸葛亮也积劳成疾活活累死在五丈原。诸葛亮去世之前也明白,蜀汉灭亡已成定局。所以他也就没有安排什么继续北伐的战略。已经没有意义了。数次的北方让诸葛亮明白,蜀汉已经是困兽犹斗了。所以诸葛亮也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憾逝世。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多多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发表自己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