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德國足球,向死而生

“突然發現,自己還是喜歡將脫臼的胳膊綁在身上繼續戰鬥的德國,喜歡行雲流水的阿根廷,喜歡全是10號的巴西,喜歡如混凝土般堅韌的意大利,喜歡飛翔的畢達哥拉斯。世界變平了,我們卻再也找不到發現未知的驚喜。”

德國足球,向死而生


這是2014年世界盃時賀煒說出的一段經典臺詞,世界變平了,足球變得全面性而又集體性,很多球隊的特質變得面目全非。荷蘭人不再飛翔,阿根廷不再行雲流水,意大利不再鋼筋混凝土,似乎只有德國隊,依然像纏著繃帶戰鬥的勇士,他們的信念一直變過。所以當本賽季初德甲球隊歐戰萎靡你問我是不是德國足球下坡路開始的時候,我完全不會有這樣的擔心。

德國足球,向死而生


因為德國就是這樣一個民族。

德國足球的低谷是什麼時候呢?1996年歐洲盃奪冠,2006年本土世界盃之前,在那樣一段時間裡,世界盃上被克羅地亞血洗,歐洲盃兩次小組出局,只有2002年打進世界盃決賽算得上出彩的成績——但人們應該看到,彼時德國戰車踏過的對手只是沙特阿拉伯、喀麥隆、愛爾蘭、巴拉圭、美國和韓國,如果沒有韓國用其他手段做掉了意大利和西班牙,德國人甚至沒有機會面對巴西。那樣的一段時間裡,人們只能書寫德國的鐵血,因為在歐洲盃和世界盃上的三星德國實在乏善可陳,俱樂部層面也只有拜仁拿過一次歐冠冠軍。

德國足球,向死而生


甚至,在2001年的世預賽上,德國遭遇死敵英格蘭的5比1血洗。德國足球一片哀嚎。這個時候,貝肯鮑爾站了出來,撰文寫道:“德甲的每支球隊至少有半數以上的本土球員。這是最理智的選擇。”當時的現實是,進入21世紀後,德國已經大力發展青訓,但本土球員被外援瘋狂壓榨著出場時間——1984年德國本土球員所佔比例是91%,那是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個賽季,1995年博斯曼法案出臺之後,德國本土球員所佔比例是75%,之後就開始逐年遞減,直到2006年的44.5%。

德國足球,向死而生


名宿呼籲,足協重視,德甲確實開展了一系列保護本土球員的舉措。在此後的數年,德甲本土球員比例都有所回暖,直到近年在金元足球的侵蝕下,青訓和本土球員出場得到壓縮。事實上,是50+1政策嚴重阻礙了德甲的發展,在現在球員動輒3000萬以上的時代,死守50+1,德國除了拜仁之外其他球隊都將淪為海外俱樂部和拜仁的培養基地。現在或許在盛世之下看不出國家隊層面的隱患,但這隱患卻是真實存在的。

德國足球,向死而生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對於生於憂患的德國人來說,他們不可能坐等滅亡。一戰之後二十年就發展起足以吞併歐洲的軍力,二戰遭遇毀滅性打擊又迅速成為世界強國,嚴謹而充滿意志的德國人,從來就不會害怕創新和挑戰,向死而生又鳳凰涅槃,他們自然不會輕易放棄如今的盛世。

德國足球,向死而生


是的,我們懷念貝肯鮑爾纏著繃帶戰鬥,我們會想起巴拉克浴血奮戰的樣子,每當覺得失敗降臨,我們總是想起拉姆堅定站立的身軀。德國足球,就在一次次的傳承之下,延續著希望的光芒。我們所能慶幸的是,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能夠見證一次又一次榮光,我們也能擁有這樣光輝的紀念。死亡之後,便是涅槃。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