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 在中国历史中,出现一种功高震主而鸟尽弓藏的悲剧,谁是始作俑者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句谚语,读完之后不免让人有些心寒,但它却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一些人物命运的真实写照。在《史记》中,这一谚语曾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就是出现在我们这个范蠡游湖故事中。当范蠡离勾践而去的时候,他曾从齐国寄给文种一封信,信中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接到信后,由于贪恋富贵,不肯离去,所以结局被范蠡不幸而言中。从此,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中,出现了一种功高震主而鸟尽弓藏的悲剧。勾践是始作俑者,文种是第一个牺牲者。

在中国历史中,出现一种功高震主而鸟尽弓藏的悲剧,谁是始作俑者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以我们普通人的眼光看来,无疑是冷酷而无情的,但从帝王的角度观之,我们的想法无疑是“妇人之仁”,而“妇人之仁”是要受制于人的。人无伤虎意,虎有伤人心。当帝王处于他的地位,他的情势就注定是尴尬的,不进则退!何以如此,还是那两个字:利益。战国策士之间曾有这样一个寓言:两条饥饿的狗在一起,它们虽然饥饿,却能平安相处。当有人把一块骨头投在它们面前的时候,两条狗为了争夺那块骨头则起而攻之,直到打败对方把骨头据为己有。

在中国历史中,出现一种功高震主而鸟尽弓藏的悲剧,谁是始作俑者

语言虽然尖刻,但却生动地展现了利益所具有的原罪。帝王与其将相之间往往就是为了利益之争而常常成为利益的牺牲品。“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诱惑力太大了,没有这种权力的,谁不想要;拥有它的,谁不想保住它。这是封建王朝的特点,也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悲剧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范蠡虽然生得很早,但我们却可以看出,范蠡是非常清醒的。因为他清醒,所以他选择离去。而这样的智者在中国历史上又何止是范蠡一人,西汉之张良,李唐之李泌,功成而身退者在后来的历史中一直不绝如缕。

在中国历史中,出现一种功高震主而鸟尽弓藏的悲剧,谁是始作俑者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也写尽了中国古代士人的悲哀与尴尬。但是从人的本性分析,有几个凌云壮志的男儿愿意默默无闻老死于户牖之下,但是古代士人想找到自己的人生舞台,在那个年代唯一的出路是,“学得文武艺,货予帝王家”,于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剧一再上演。帝王已经离我们而去,他们彻底成为了历史,古代士人的悖论不会在我们身上上演,但是参与社会者,难道你会忘记“过河拆桥”的背叛?难道你会不在意“卸磨杀驴”的无情?

在中国历史中,出现一种功高震主而鸟尽弓藏的悲剧,谁是始作俑者

就像《红楼梦》中的门子帮助贾雨村成功地判决葫芦案之后,不但没被贾雨村重用,反而被借故打发,这是为什么呢?他功高震主了吗?没有!他知道得太多了!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中曾反复地上演过,难道时下在办公室你就掉以轻心了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当你在为你的上级赴汤蹈火的时候,你一定要想想历史,想想你是否有退路,想想背叛的可能,否则你就会粉身碎骨,摔得很惨!

在中国历史中,出现一种功高震主而鸟尽弓藏的悲剧,谁是始作俑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