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 在中國歷史中,出現一種功高震主而鳥盡弓藏的悲劇,誰是始作俑者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中國古代的一句諺語,讀完之後不免讓人有些心寒,但它卻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中一些人物命運的真實寫照。在《史記》中,這一諺語曾出現過兩次。第一次就是出現在我們這個范蠡遊湖故事中。當范蠡離勾踐而去的時候,他曾從齊國寄給文種一封信,信中說:“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接到信後,由於貪戀富貴,不肯離去,所以結局被范蠡不幸而言中。從此,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中,出現了一種功高震主而鳥盡弓藏的悲劇。勾踐是始作俑者,文種是第一個犧牲者。

在中國歷史中,出現一種功高震主而鳥盡弓藏的悲劇,誰是始作俑者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以我們普通人的眼光看來,無疑是冷酷而無情的,但從帝王的角度觀之,我們的想法無疑是“婦人之仁”,而“婦人之仁”是要受制於人的。人無傷虎意,虎有傷人心。當帝王處於他的地位,他的情勢就註定是尷尬的,不進則退!何以如此,還是那兩個字:利益。戰國策士之間曾有這樣一個寓言:兩條飢餓的狗在一起,它們雖然飢餓,卻能平安相處。當有人把一塊骨頭投在它們面前的時候,兩條狗為了爭奪那塊骨頭則起而攻之,直到打敗對方把骨頭據為己有。

在中國歷史中,出現一種功高震主而鳥盡弓藏的悲劇,誰是始作俑者

語言雖然尖刻,但卻生動地展現了利益所具有的原罪。帝王與其將相之間往往就是為了利益之爭而常常成為利益的犧牲品。“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誘惑力太大了,沒有這種權力的,誰不想要;擁有它的,誰不想保住它。這是封建王朝的特點,也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悲劇之所以發生的根本原因。范蠡雖然生得很早,但我們卻可以看出,范蠡是非常清醒的。因為他清醒,所以他選擇離去。而這樣的智者在中國歷史上又何止是范蠡一人,西漢之張良,李唐之李泌,功成而身退者在後來的歷史中一直不絕如縷。

在中國歷史中,出現一種功高震主而鳥盡弓藏的悲劇,誰是始作俑者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也寫盡了中國古代士人的悲哀與尷尬。但是從人的本性分析,有幾個凌雲壯志的男兒願意默默無聞老死於戶牖之下,但是古代士人想找到自己的人生舞臺,在那個年代唯一的出路是,“學得文武藝,貨予帝王家”,於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劇一再上演。帝王已經離我們而去,他們徹底成為了歷史,古代士人的悖論不會在我們身上上演,但是參與社會者,難道你會忘記“過河拆橋”的背叛?難道你會不在意“卸磨殺驢”的無情?

在中國歷史中,出現一種功高震主而鳥盡弓藏的悲劇,誰是始作俑者

就像《紅樓夢》中的門子幫助賈雨村成功地判決葫蘆案之後,不但沒被賈雨村重用,反而被藉故打發,這是為什麼呢?他功高震主了嗎?沒有!他知道得太多了!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中曾反覆地上演過,難道時下在辦公室你就掉以輕心了嗎?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當你在為你的上級赴湯蹈火的時候,你一定要想想歷史,想想你是否有退路,想想背叛的可能,否則你就會粉身碎骨,摔得很慘!

在中國歷史中,出現一種功高震主而鳥盡弓藏的悲劇,誰是始作俑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