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專訪胡智鋒:傳媒業的發展空間需要不斷挖掘



專訪胡智鋒:傳媒業的發展空間需要不斷挖掘

有傳媒的地方,就有《新聞與寫作》!


专访胡智锋:传媒业的发展空间需要不断挖掘

胡智鋒,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長。

胡智鋒,2016年12月就任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在近3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獲得過無數獎項和稱號,其中,有一項榮譽具有特殊意義,即,他是中國傳媒學術領域中獲得“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的第一人。

當前,媒介形態的迭代給我們帶來了危機感,在傳媒人才的培養、媒體的變革及生態等領域,都有很多大家關切的問題。胡智鋒既是學者,也是圈內知名的媒體“策劃人”。我們慕名而來,走進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的院長辦公室,開始了一場圍繞“未來”的專訪,希望從他的研究中獲得更明晰的指引。

用歷史眼光看媒體業態

記者: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坊間經常傳出“電視將死”的論斷,對此您怎麼看?

胡智鋒:一些人提出“電視將死”的判斷,是基於三個顯性的現實依據:第一是電視的關注度嚴重下降,收視率普遍不好,包括絕對收視率和收視份額,在過去幾年呈現明顯衰落的狀況。以電視劇為例,在過去5%或6%就是一個常規的收視率,而現在能到1%就算是比較高的收視率了;第二是電視臺的收入沒有增長,甚至出現下降的狀態。當前,除了中央電視臺及實力雄厚的湖南電視臺、浙江電視臺、江蘇電視臺、上海電視臺以外,大多數的省級電視臺已開始出現負增長,而地市以下的電視臺我國南部地區的還可以,北部地區的普遍狀況都不太好,縣級電視臺八成以上幾乎是沒有收益的;第三是人才外流,主流媒體的骨幹外流比較嚴重,過去是優秀人才流向電視臺,現在卻是大量的優秀人才從電視臺流向新媒體或其他領域。

是否電視將死?這個判斷必須謹慎。從歷史的角度看,任何媒體的發展都有起起落落的過程。以中國電影為例,80年代是電影非常火爆的時期,但自90年代開始衰落,一直到近兩年出現井噴狀態,一部電影可以達到四五百萬元的票房,試想在2013年以前全年也僅有10億元左右。所以在過去20年間電影行業一直處於低迷狀態,但是這兩年電影行業又火起來了。電視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非常火,但不是總在巔峰狀態,如果在電視出現下滑時就提出“電視將死”,這是不符合規律的,只能說電視確實處在一個下滑的狀況中。當然,廣播、報紙的發展也會遵循這樣的規律。

我認為這是一個階段性的調整,從大的媒體生態來說,電視作為媒體有非常多的功能。以中國電視為例,在真人秀節目出現之前大家普遍認為老百姓想登上熒屏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原來的電視是表演性質的,當有了脫口秀之後,大家發現在電視上原來也可以講生活用語等等……所以,媒體未來發展的無限的可能性是被慢慢挖掘出來的,新的形式改變它原來的角色、改變它原來的價值。媒體生態呈現出此起彼伏的狀態,互聯網發展迅速,是因為它具有很多電視不具有的互動功能、彈幕、直播等。就目前而言,廣播電視還很難具有這些功能,但目前沒有並不代表未來沒有。電視還有很多功能沒有被開發出來,互聯網率先滿足了老百姓的願望和需求,於是互聯網迭代速度加快。“電視將死”只是表象,實際上是媒體正常發展的一個階段,不必驚慌。要從歷史的眼光來看,不能僅僅依據局部而判斷它最終的命運。

記者:面對當下傳播媒介格局的變化,傳統媒體如何通過創新實現突圍?

胡智鋒:第一是觀念創新,第二是體制創新,第三是方式創新。

創新不是從來沒有,而是在固定的觀念裡面想法變了,它就是創新。觀念創新是一個價值重造。比如在最早的談話節目出現之前,我們認為電視是拍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因為有圖像的廣播是電視,所以電視拼命地從廣播中分開,顯示自己的獨特性。電視是加了圖像的廣播,大家日常經常提到的“電視廣播”,是廣義的概念,其中包括電視。有了圖像之後,電視的表達方式更加豐富,所以電視就更加打造自己獨特的媒體價值。廣播最大的長處是聲音的表達,在聲音中口語表達又是最重要的。電視為了迴避與廣播撞車,便強調影像的價值。在廣播電視研究的領域中,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學界爭論的焦點問題就是電視聲音和畫面哪個更為重要?到底是聲音做主導還是畫面做主導?當然聲畫本來就是一體的,硬要區分反而是一個狹隘的觀念。國外的脫口秀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1995年當我們第一次看到脫口秀節目時非常驚訝,大家明白了在電視上不僅可以唇槍舌劍地探討問題,還可以辯論。仔細分析,不難發現,脫口秀的元素就是說話,這不成了廣播了嗎?但通過畫面鏡頭的切換,人們發現電視還可以這麼做。於是我們開始做了《實話實說》節目,最後我們的觀念改變了,電視不僅是拍出來的,也是說出來的。

第二是體制的創新,也是制度的創新。制度分為大體制和小體制。大體制是整體電視媒體的體制,小體制是業務上面的機制。體制是說人、財、物的制度。1993年開始,央視推陳出新,採用聘任制來吸引優秀人才。正因為這樣,白巖松這樣優秀的年輕人才才被吸引過來,才有了電視臺後來的輝煌。關於小體制,比如工作機制,以前電視臺欄目組採用的是科組長中心制,沒有人、財、物的獨立支配權,一切都要聽從欄目主任的指令。而現在採用的是製片人中心制,人、財、物是可以隨意支配的。機制變了,流程也就相應發生了變化,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這就是體制機制的改革帶來的優勢。

第三是形式的創新。過去很多情景是沒有的,比如之前的相親節目,往往是給出幾張照片,然後主持人會說“尋找他的心上人,如果您有心儀的可以給欄目組撥打電話、遞材料”等。但這種老式的專題節目,形式上不是那麼活躍。當江蘇衛視推出《非誠勿擾》之後,這種以一個評審團,做一個現場秀形式的相親方式非常震撼,現場感、互動感、遊戲感、參與感非常強烈。對比前後兩種相親節目,核心的內容都是相親,但整個形式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記者: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每天都有新興媒體誕生,也有很多倒下,媒體如何應對才能更長久地佔領市場?

胡智鋒:首先,從規律來說是要滿足受眾需求。任何媒體無論有多小,核心的問題是要找到市場的需求。比如讀書是大家需要的,但又不可能花費很長的時間讀書,這時“羅輯思維”出現了。“羅輯思維”正是擊中用戶利用碎片化時間來讀書的需求,用一分鐘時間給用戶讀一本書,而且沒有任何成本,只需要聽書就可以了。這就是我們講的滿足用戶需求。

第二,找到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媒體要找到一個投入和產出比劃算的盈利模式。現在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廣告和付費。廣告模式是利用時段和時間進行銷售。付費是不管點擊還是購買,都是花錢購買信息。當然也有線下的盈利,通過線上的共享,線下盈利,包括產品或商品。還有一種是獎勵形式的,比如打賞。也可以是各種可能的結合。

第三,找到強大的內容資源。對於媒體來說,內容肯定為王,平臺都是輔助性的,無論什麼平臺都要有內容支撐。如果平臺沒有生產出優質、特色的內容,最終還是站不住腳的。

第四,非常有效的組織架構。

第五,吸引該領域最傑出的人才。優秀的人才是保證產品的可持續化發展的重要保障。比如做音樂內容的平臺,就需要有最好的音樂製作人。

影視學科的發展需要國家文化的引領

記者:我們已進入融媒時代,影視學科面臨怎樣的新環境?

胡智鋒:影視學科目前有三種環境凸顯出來。第一種是全球化,全球化意味著影視學科的構建要放在全球的視野中做一個對比、目標和定位設計。今天的影視學科已經不再是封閉的狀態了,我們所謂的世界一流就是全球性的一次比照。所以我們的影視學科要在全球的影視學科中找定位,一流的師資、一流的學術、一流的創作都是在這樣的平臺下展開。影視學科肯定是針對影視行業的需要,其發展規劃肯定是不能脫離全球化的背景。

第二種是媒介融合。影視的存在形態已經不是影院或電視臺的狀況,而是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媒介融合。影視學科面對的影視就是一個融媒體環境下的影視,不是對影院和電視臺的一個觀照。所以我們的教育內容和方法都是在互聯網環境下展開的。

第三種是教育本身的發展背景,比如大家說的雙一流、學科評估這一系列都是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的一些佈局。

記者:您覺得,我們對未來的中國影視學科應該有哪些期待?

胡智鋒:第一,影視學科可以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影視培養人才、影視提供學術、影視服務行業,這些都直接或間接服務於國家軟實力的提升。影視業的發達也體現著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發達,通過影視學科的發展創造有影響力的價值。比如我們做大學生電影節,這個電影節本身的文化、價值導向就會影響社會甚至有國際影響。這樣的選片和獎項都會給國家文化帶來影響。

第二,滿足行業發展的需要。無論是電視還是廣播電視,需要人才、價值、內容、形式、觀念、學術和文化的創新。如果影視學科不能產生高水平的人才、不能產出高水平的觀點與價值,如果不能探索出創新的價值和理念,不能為行業創新,那麼這個學科的價值就小了。所以未來就是要為了行業和產業的需要,將影視學科做出更積極的推動。

第三,教育本身的需要。影視學科本身是學科,是需要歷史沉澱的,也需要科學的體系,包括人才培養的規格、模式、學術研究的規範和體系、平臺的搭建、社會服務的模式、各種國際交流合作等。如何搭建和推進都需要做出新的探索。現在國家正在推進“雙一流”建設,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非常榮幸位列本學科榜首。我們也肩負引領的責任,不僅是自身的發展,更是站在整個國家戲劇影視學科發展的潮頭。我們的一舉一動也深受大家關注,我們走到什麼程度也會對整個影視學科產生影響,所以我們也有責任和壓力。

記者:從全球來看,當前哪些院校的影視學科最為知名?是什麼成就了他們?

胡智鋒:現在影視學科最知名的是美國南加州大學和紐約大學。之所以這兩所大學的影視學科可以引領全球的潮流,第一是他們有著近百年的歷史沉澱,第二靠好萊塢電影產業。同時也有校友資源,比如斯皮爾伯格就是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畢業生。第三是吸納了全球的資源,因為大家對好萊塢的關注延伸至對學院的關注。當然這些學院自身的人才培養方式、教育理念、教育課程設計都是精專的。

我們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不能克隆它。中國特色是有國家意識形態的需求,還有文化傳承和核心價值觀的需求。我們要培養國家意識和價值觀,不能說我僅僅培養自由職業者,尤其對北京師範大學而言,要用國家文化引領和培養高端人才。

院校發展要找準獨特定位

記者:作為藝術與傳媒學院的院長,請談談您的管理理念以及貴院的最大特色是什麼?

胡智鋒:我是新任的院長,也就一年時間,有一點感受就是作為院長操心的事情有很多,大的方面有以下幾點:

第一,謀篇佈局找定位。我們需要對一個學院的學科優勢,整體在國際國內學科比照中找準獨特定位,找準差異性的優勢和特色。就像辦刊一樣,我在《現代傳播》工作時留下的最大的財富就是獨特定位。為《現代傳播》定位時我參考了兩個體系,一個是業界辦刊(媒體辦刊),一個是學界辦刊(高校辦刊),我們既是學報,也是傳媒類期刊,一定要找一個精準的定位,也就是讓讀者一下就辨識出來哪個是《現代傳播》。我當時就找準一個,在學報期刊打傳媒牌,在傳媒類期刊打學術牌。相比一般傳媒業務期刊我們的學術隊伍和學術優勢是突出的。面向一線的採、編、播環節,學術含量會高一些;跟其他學報相比我們只做傳媒類,所以定位在傳媒學術期刊。作為一個院長的第一個工作,就是為學院準確定位。在全球的藝術與傳媒學科中我們要打中國特色,代表中華民族的氣質,培養高端的中國傳媒人才;在國內的藝術與傳媒學科中,跟專業院校比我們打綜合牌,跟技術院校比我們打人文牌,跟單科院校比我們打複合牌。既有創意又有管理,既有文化又有產業,既有技術又有藝術。

第二個工作是佈局,做好學科和學院的規劃。首先是時間軸。現在我們規劃了2020年、2035年、2050年三個階段的學科發展規劃。當然這些發展規劃是粗線條的,以後逐漸細化。2020年第五輪學科評估、2035年是中段、2050年是遠景,這三個時段要在國際國內達到什麼樣的體量和水平。其次是空間軸。除了北京師範大學的校本部,西校區現在有兩三千平方米的新樓正在裝修。本部是以本科教學為主,西邊是科研園區,另外沙河校區準備建設一個綜合型的藝術館,用於培養藝術師資,珠海校區定位為中國的高端應用區,用於建設影視相關的車間。所以本部是綜合型人才,西邊是科研人才,沙河是師範型人才,珠海是高端應用人才,規劃成一體四翼的創研中心。

第三是師資。師資水平決定著教育的整體水平,所以要有更優質的師資隊伍。未來要在全球視野中選拔和聚集最優秀的藝術與傳媒教育人才。

第四是專業設置,包括課程設置要面向國家、行業、教育自身的需求。課程設計、專業設計、教育方法設計都要調整,體現綜合、人文、複合型的特點。讓更多的跨學科內容走進來,還有藉助北京師範大學其他專業的力量,做一個全方位的改革。

第五是保障體系。人、財、物,包括人事制度、經費管理制度,設備設施條件的保障,將來也要考慮。

記者:對於學院的未來發展,您有何構想?

胡智鋒:第一是一個核心,抓雙一流建設。現在學校學科都在雙一流,在A+的層面,要在未來保持和穩固現在的地位,繼續領先。第二是抓隊伍,抓成果。師資要更優質,學術要出更好的成果。第三是三個建設,即平臺建設、品牌建設、文化建設。平臺建設指建立若干個科研機構、研究平臺、國際國內通行的創作研究中心(比如中波、中阿、中泰中心)。我們學院準備在世界五大洲建立創研中心,引進輸出。品牌建設是指推進有影響力的活動,比如我們正在推出《京師影視學派》的一套書,這是中國第一次打造一個影視學派的概念,由北師大的教授先凝練核心的教授代表作,然後以個人的作品凝造出共同品牌“京師影視”以及“京師藝傳”的品牌。品牌就是要有社會影響和學術影響。文化就是對內對外營造一個團結、友善、平等、坦誠的文化。一個團隊的文化一定要有包容度,一個學術單位可能個性不同、風格不同、理念不同,但在遵守規章制度的前提下,是能做到求同存異、和平相處、共同發展的。

記者:您的研究成果頗豐,對於年輕的傳媒學者,您覺得如何才能讓自己的研究更有深度?

胡智鋒:學術研究的提升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傳媒領域的年輕學者需要這樣幾個基本功:第一,系統的學術訓練。第二,開闊的國際視野,瞭解國際發展的動態。第三,掌握學術前沿。第四,強烈的社會媒介關注。傳媒類學者和其他文史哲類的學者不同,需要把握最新的社會和傳媒動態,有最深切的感受和理解。第五,好的表達能力。今天的寫作訓練太弱了,尤其是學術寫作。資歷老的教授、專家很有責任心,所以研究出的成果是有保障的,基本的學術寫作能力也有保障。但很多年輕的學者雖然思維很敏銳,但其表達和寫作較為薄弱。寫出來的文章要麼定位不準、內容空洞,要麼缺乏邏輯、語言晦澀。這其中,有的是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有的的確是基本功不到位。

記者:可否給我們的傳媒學子分享一些您的人生經驗?

胡智鋒:我經常說的四句話:態度決定一切;細節影響成敗;詩意提升現實;智慧改變世界。這四句話我要解讀一下。態度決定一切說的是價值觀,就是無論你做學術還是做研究,你有沒有把所做的事業和國家的發展脈絡相關聯。找到推進正向發展的脈絡就佔得先機,如果逆流而上就反向了。所以正確的價值觀是符合人類、國家、民族的發展需要的。態度決定一切,無論是做媒體、做影視、還是做學術,價值觀決定你的格局和未來。細節影響成敗,講的是執行力。怎樣去具體落實是看有沒有執行力。很多人是志大才疏,就失之於執行力不到位。所以看一個人不僅要看他說什麼,也要看他做什麼。詩意提升現實說的是審美觀和藝術觀,要有情感和想象力。我們的工作、事業一定要注入一種情懷和想象力,才能有彈性。如果缺乏情感和想象力,那麼所做的事情就是一個事務性的內容,但是一旦注入詩意就會騰飛,給事業賦予了一個藝術的高度和張力。最後一句是智慧改變世界。我們的很多規劃和計劃在執行過程中一定會發生狀況和變化,我們要既不失去方向感,又能借助特定的環境與時俱進地調整。敢於開闢新道路、敢於彎道超車,敢於調整步伐和節奏,這都需要依靠智慧。

此文摘自於《新聞與寫作》2018年第4期第71---75頁,轉載請授權。

  • 1.歡迎加入新聞與寫作大家庭。

  • 2.點擊自定義菜單你可以瞭解更多信息。

  • 3.當你看到我所能看到的世界,你將重新認識整個世界。

  • 4.如想看到紙質精彩內容,請致電:010-85201321

  • 5.微課或微信支付相關問題,請致電:010-85201333

  • 6.如想投稿,請e-mail至:[email protected]

  • 7.商務與廣告合作,請致電:010-85201320或給我們留言

  • 8.其他問題添加小助手微信號:xwyxzxzs

如需微信訂刊請掃二維碼付款,現在訂刊從2018年1月訂起(全年12期,共204元),支付後在公眾號主頁直接留:支付尾號、姓名、郵編、地址、聯繫電話(備註18年全年),24小時內收到回覆即為訂刊成功,如有問題和其他期數需求可致電或添加小助手詢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