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帆船模型竟然是威海的標誌性出口商品


威海碼頭街,又叫愛德華碼頭街,從元代開始就是威海地區貿易繁盛的商店街,有先有碼頭街、後有威海衛一說。甲午戰爭後,威海衛和劉公島被英國租界殖民,碼頭街上林立的洋行商鋪,成為威海外銷商品的重要出口。今天威海人都不一定知道的是,從清末到抗戰時代,威海的一樁重要外銷商品竟然是帆船模型。

在威海,帆船模型原本是船戶們為了求天后媽祖娘娘保佑海事平安,而請匠人將自家的船刻成模型,供奉到天后宮中的供物。英國租借威海衛後,隨著大量洋人以及英國海軍艦隊的到來,威海天后宮一帶刻船模的技藝倍受海洋民族英國人稱歎,紛紛將本地所產的船模當作旅遊紀念品帶回家,久而久之,一些有生意頭腦的中國人就開始創辦起了專門的船模產業,主要出口歐美,兼而當作威海衛的旅遊紀念品。

民國時代威海模型作坊中正在製作船模的師傅。那時候,威海灘上重要的模型出口商有很多家,諸如“泰華”“文華”“歐亞”等。那個時節來威海,如果不帶一條船模回家,簡直沒算到過威海衛。


威海衛的船模製做較精,匠人們參考的船型主要是在威海一帶多見的北方沙船、浙江船、福船等。早期以整木雕刻船體,比較笨拙,後期改進得和西洋人做船模的技術類似,鋪龍骨、貼船皮,施以油漆。為了美觀,往往還會在模型上描上諸如“海波楊波”“一帆風順”等吉祥話。照片上是一艘威海衛出產的浙江船模型。

威海衛出產的模型,帶著長長虛梢的北方沙船。

威海衛本地常見的北方帆船,也成為了模型匠人們的創作源泉。

這張照片非常難得,圖中的模型不是用於商業販賣的,而是有人家定了要供到威海衛天后宮去的,模型上還能看到船號。祭祀,是威海衛船模最本初的用途。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政府為支援英、法等協約國,允許向英、法、比利時等國派出大批華工,解決這些國家嚴重的戰時勞工荒,史稱華工出洋。初期華工從華南走海路經紅海、地中海到達歐洲,後來遭到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的威脅,該從威海出發橫跨太平洋,轉道美洲,再換船跨越大西洋前往歐洲。大量威海籍的華工出現到了歐洲戰場,照片上是一位掌握做船模手藝的威海華工,在歐洲販賣自己製作的船模。


曾經的威海衛外銷船模,已成為收藏市場上的寵兒。威海衛船模,已經成為歷史,成為這座海濱小城的一段迷人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